胡祥英,吴 虹
(海南省海口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海南 海口 570102)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医务人员作为高风险、高强度、重脑力劳动的特殊职业群体,工作压力无疑是巨大的,伴随而来的是巨大的心理压力。据统计,国内医生抑郁症的患病率为25%~30%,为普通人群的4倍[1],而医务人员较常见的心理问题还集中表现在焦虑、抑郁、恐惧、职业倦怠等。因此,医院管理者应当把解决困扰医务人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儿科作为医院的一个特殊服务部门,其服务对象除了是不会说话、不会自然表达的患病儿童,而且还面对焦躁不安的患儿家属,相对于其它普通科室,自然承受更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胡祥英[2]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海南省14家医院的405名儿科医务人员发放心理健康症状自测表(SCL-90)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有29.38%的儿科医务人员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问题最多的为强迫(27.65%),依次抑郁(20.74%)、躯体化(20.00%)、焦虑(19.57%),且与不同职称、工作形式、工龄、医院级别和工作表现及身体状况有关;张芳[3]采用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CPSS)研究儿科医务人员的健康危险性压力(HRS)的发生率,研究结果表明(CPSS)均值为25.07±5.85,HRS发生率为47.3%,发生率与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是否有慢性病,工作中医患关系,管理及人际关系有关;蹇文华[4]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测查59名儿科护士,调查结果提示,研究组与中国青年常模相比,躯体化因子低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4,P<0.05),强迫、人际关系、焦虑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4、7.41、6.07,P<0.05);研究组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7,均P<0.05);梁茜[5]采用SCL-90对广西急诊儿科医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有8项症状因子分高子全国成人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急诊室紧张的工作特点和工作环境对儿科医生形成较大的精神压力;曾宪英[6]采用SCL-90对50名儿科护士和60名成人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儿科护士在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强迫、焦虑、抑郁等因子分与成人科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医学工作是一项严谨细致、责任性很强的技术工作,同时也具有高风险的特点。尤其是儿科,患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往往在诊疗和护理工作上对儿科医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这都需要医务人员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较高的专业水平。而患儿是一类较为特殊的患者,同时儿科疾病往往有些病因不明、病情变化快,加上儿科病人比较多,尤其是急诊儿科,因此,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过程中不及时沟通和处理病人,易引起医疗纠纷,所以儿科医务人员面临较大的职业压力。
不可否认目前我国存在较为紧张的医患关系,尤其是儿科,这种紧张的医患关系极为严峻,导致儿科医务人员紧张的心理状态,在工作压力大的情况下,让医务人员的身体和心理失衡,当医患矛盾爆发时,最终会引发伤医行为,医暴事件往往给医务人员留下的不仅仅是躯体上的创伤,也留下了精神上的创伤。
医生的职业倦怠较为普遍,而且严重程度令人担忧,表现慢性疲劳、厌倦感、无能感、力不从心感,对人关系冷漠、工作机动性弱、缺乏工作成就感,消极、否定、负面、冷漠的态度对待工作及工作的对象,睡眠欠佳、食欲及体重下降,严重时出现抑郁。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因儿科医务人员缺乏,工作负荷过度,医患沟通不畅,紧张的医患关系,上级领导和科室人员的不认可,与同事的家庭紧张的关系和不融洽,自身价值无法体现及缺乏社会支持的情况下更易发生。
医院管理者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业务素质,改变原有的观念和思维,从领导者转型为服务者,注重医务人员的总体幸福感和满意度,针对医务人员所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应结合实际情况消除这些不良因素,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通过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医务人员自身存在身体健康的问题,进而改善医务人员的心理问题。
通过发放心理问卷调查,了解医务人员自身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进行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则请心理医生来个别辅导,并适当调整工作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