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0-02-28 07:04陈桂权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研究

陈桂权

(绵阳师范学院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四川绵阳 621000)

2019年12月5—6日,由绵阳师范学院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第五届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学术研讨会”隆重召开。来自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华侨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四川音乐学院等国内30余所高校的90余名学者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谭继和研究员作了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研究与民间信仰的文化结构”的主题发言。他从口述史理论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重要性等方面,全面系统地阐释了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研究工作取得的成绩与未来研究的着力方向。华侨大学的黄海德教授以“中华文化的源与流”为题,结合口述史的起源与其补正历史之功用,阐释中华文化的源头与流派问题。西华师范大学蔡东洲教授、杨和平教授以及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分组讨论。

本次研讨会聚焦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整理与研究工作,分设“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传统曲艺”“传统工艺”“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游艺杂技”“民间习俗”“民间医药”八大门类,收录了62篇口述访谈文章。在大会主题报告与分会场讨论中,与会专家紧扣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这一会议主题,从理论探索、研究实践、野田经验三个方面对口述史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交流,产出的成果与形成的观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的整理与研究工作的发展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从上述方面,对本次参会研究成果做概要陈述,以期深化学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研究的认识与理解。

一、传统舞蹈

本次研讨会上,传统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占比最高,共有24篇口述史整理成果,对锅庄舞、灯舞、狮舞、蚌鹤舞、打跳舞、春牛舞等各具特色的民间舞蹈进行了全面访谈,使学者对每种舞蹈的传承脉络、表演形式、技术要领、所需道具、表演时间、现实生命力等有了最直观的认识和了解。

(一)锅庄舞的口述史整理与研究

锅庄舞,又名歌庄、果卓、卓,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青海、甘肃藏族聚居区,2006年锅庄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也有多项锅庄舞蹈。与会学者四川文理学院傅姗姗①对攀枝花市盐边县笮山锅庄舞传承人吴友武,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仲昭铭①对甘孜州泸定县岚安锅庄舞传承人黄能贵,绵阳师范学院张小蓉①对炉霍锅庄传承人日呷,四川音乐学院王丹①对甘孜州理塘锅庄传承人四郎切仁以及白玉县登龙锅庄传承人伍金彭措进行了专题口述访谈,厘清了这五种锅庄舞蹈的历史渊源、传承形式、表演形式、表演内容、表演时间、地点等重要问题。通过口述访谈可以看到,虽同为锅庄舞,但各地却并不完全相同,尤其是传承人文化素养的高低与创造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锅庄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在传承过程中,会产生“复制式传承”与“更新式传承”两种模式。所谓“复制式传承”是指下代传承人严格遵循上代传承人教授的内容与形式,代代沿袭,少有变化。这种传承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保持传承内容的本真性,缺点是缺少创造活力进而影响传承生命力。“更新式传承”是指传承人根据时代发展与自己对传承内容的理解,在传承过程中对原有内容进行革新。这种传承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为传统内容注入新活力,缺点是时间久远后,传承项目可能发生根本性改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中,可以看到这两种传承模式处于并存与交融状态,任何一项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是兼有这两种形式的传承。若没有保存传统则谈不上历史悠久;若无更新发展也难有延续的生命力。

与锅庄舞类似的集体舞蹈——打跳舞,是流行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集体舞蹈形式,其通常配以节奏明快的音乐,手脚配合,多人起舞,是人们生活娱乐、增进交流的重要形式。参会学者绵阳师范学院杨翔凤、雷颖、王鹏宇、叶萍①对攀枝花阿署达打跳舞的专题访谈,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秦莉红①对凉山会东县傈僳族蹢脚舞的专题访谈,弄清了这两种舞蹈的发展史、表演形式、表演技巧等内容,采录了丰富的资料。

(二)灯舞的口述史整理与研究

灯舞源于灯节,是灯的制作技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以彩灯做道具,形式多样,多以动物、花卉等吉祥形式造型,因不同造型而名称各异。明清两代,我国南方地区灯舞盛行,较著名的有龙灯、花灯、鱼灯、凤灯等。2008年,灯舞进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代表有福建青田鱼灯舞、莆田九鲤灯舞、河南博爱龙凤灯舞等。四川省也有形式多样的灯舞,尤其以牛儿灯为代表。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杜小满①通过对天全县牛儿灯传承人的访谈与研究指出,天全牛儿灯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生产习俗舞蹈,其表现形式、说唱内容、道具完全来源于天全山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场景的真实反映,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农耕原生态文化。牛儿灯汇集了道具制作、舞蹈、杂技、说唱、锣鼓伴奏等技艺,通过风趣、形象地演绎牛和人的关系,充分调动演员与观众的互动,达到气氛热烈、喜气洋洋的演出效果,进而表达出民众对丰收的期盼和祝贺。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周芸①研究成都大邑县新场牛儿灯,阐明成都牛儿灯表演的方法与技巧,指出舞耍“牛灯”由一人扮使牛匠、一人扮赶牛幺妹、两人扮耕牛,边舞边唱,唱腔唱词为新场地方山歌一类;成都牛儿灯的传承链从来就没有断过,它的表演形式、表演理念和道具制作方法,经过多代人的努力,保留下来并进行了符合时代的演变。

(三)狮舞的口述史整理与研究

狮舞,又称舞狮、狮子舞、狮灯舞,是我国民间广泛流行的一种舞蹈,多在节庆时节,寄托人们消灾祈福的美好愿望。2006年,狮舞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狮舞形式多样,是一项兼有舞蹈、武术与杂技成分的传统项目。成都理工大学肖成刚①对金堂县高台狮子舞传承人周英还的访谈,展示了高台狮舞表演的高难度技艺,指出了传承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刘凌涓①梳理清楚了乐山向家班舞狮的传承发展史,阐明其不同于他地狮舞之特色,总结出向家班舞狮的动作特点以及制作过程。

(四)其他舞蹈的口述史整理与研究

模仿动物活动状态创作舞蹈动作是人类发明舞蹈的来源之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也不乏这类舞蹈形式。四川文理学院张杰①对万源蚌鹤舞,绵阳师范学院刘瑛、谢昊辰①对大寨乡春牛舞进行了研究,绵阳师范学院学生赵旋①全面研究了傈僳族舞蹈“斑鸠吃水”,对这几种仿生类舞蹈的形式、道具、表演动作等关键问题进行了解释。

巫舞是巫师祭祀时所跳舞蹈,又称跳神舞,表演者为巫师,表演时有特定服饰与道具(法器),是民间舞蹈的重要形式。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王婧瑜、杨贵芳等①对彝族苏尼舞,绵阳师范学院韩黎①对藏族杜基嘎尔舞(跳神舞)传承人的访谈,展示了这两种巫舞的起源、传承以及表演状态。此外,绵阳师范学院付鹏飞①对古蔺苗族舞蹈,党超亿对木里县纳西族民间歌舞金佐措都做了全面而深入的访谈,厘清了这两种舞蹈的发展脉络、基本形式、表演特点、传承情况等问题。

二、传统音乐

传统民间音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又一重要内容,对它的口述史的整理与研究,有助于对其的保护与传承。本次参会学者共提交16篇口述史研究成果,涉及文昌洞经古乐、民歌、船工号子、特色乐器等多个音乐类非遗项目的口述研究。

(一)乐器类音乐的口述史整理与研究

绵阳师范学院高梧教授①通过对梓潼洞经古乐传承人仇本和、康永安的访谈研究指出,洞经音乐在梓潼的普及化和生活化,是民俗流变推动音乐发展的活态呈现。传统与现代碰撞中感受到的洞经音乐特性,也可以解读为新时代带给活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别样的生命力。绵阳师范学院赵璐教授①通过口述访谈传承人,弄清了彝族传统管型乐器克西举尔的形制吹奏方法、流布区域等问题。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李姝萌①收集到完整的色达骨笛传承史及其基本制作工艺,抢救保存下色达骨笛经典曲目五首,指出“色达骨笛”源自“青海骨笛”的发展支流,依托藏族寺庙为发源地,逐步从宗教进入民间,并以为藏戏伴奏作为基础,逐步发展形成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四川农业大学米雪①对荥经民间竹号传承人的口述史研究,厘清了荥经竹号的历史沿革、形制特点、演奏内容,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成都理工大学张小燕、虞舒然、邹瑾①整理研究了叙永县木格岛苗族祭祀鼓乐的口述史,指出木格岛苗族祭祀鼓乐用鼓为木鼓,以及鼓乐演奏曲目、演奏技术、演奏流程等细节问题,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苗族祭祀鼓乐。

(二)民歌的口述史整理与研究

中国民歌是劳动人民的口头诗歌创作,其内容反映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是其情感、思想、意志等情绪的强烈表达,是民间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对民歌的收集整理是一项重要工作。四川音乐学院李雪玲、四川文化艺术学院邓彦睿、康盛隆、徐建波、周川杰②研究了彝族民歌“阿惹妞”,指出其有两种传唱内容:一是表达表哥对阿惹妞美貌的仰慕,对阿惹妞生活的描述,对阿惹妞思念之情的表白,对自由婚姻的向往;二是对阿惹妞美艳的赞美,对阿惹妞的想象与渴求。其研究详细分析了彝族情歌《阿惹妞》的现状,并记录下《阿惹妞》的部分独唱、对唱等曲目,收集了最全面、最原始、最真实的资料。绵阳师范学院仁增旺姆、八一曲珍布铜、杨志强②提炼出作为活态文化传承载体的传承人所掌握的关于赶马调的演唱及相关事项,运用录音、访谈、叙事等相关方式,收集整理赶马调传承人的口传记忆、口述材料,以及对传承者的个人观点进行整理、还原,使众多靠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音乐文化得以生存和延续。西南交通大学刘蕊②通过对义诺彝族民歌省级传承人杨军几的口述史研究,系统回答了义诺彝族民歌的起源与发展、社会影响、传承模式以及义诺彝族民歌的特点、成就和前景等重要问题,其研究为义诺彝族民歌的继续生存、存在和传播提供理论基础,有利于激活彝族民族文化的当代价值。

式中,L为训练样本数,参数p的设置同样需要从数据中估计所得,具体方法为:对实测数据直方图进行拟合估计α的值,选择合适的p使得p

娶亲对歌是彝族的特色婚俗,经过长期发展积累,产生了《诺苏佐木莫》,即彝族对歌歌集。绵阳师范学院王德炎教授②系统研究了《诺苏佐木莫》歌集的形成、演变以及彝族婚俗中对歌的流程等问题。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姜敏②研究了四川凉山州彝族地区的叙事歌曲“久觉合”的主要运用场合、演唱形式、代表曲目、传承脉络及其现状。

(三)船工号子的口述史整理与研究

船工号子是历史悠久的民歌形式,反映了船工的生活劳作状态,体现船工克服困难的精神风貌。四川多江河的自然环境特点为内陆航运奠定了基础,也产生了多种特色的船工号子。关河号子是流传于宜宾县横江镇辖区水域内的船工劳作时演唱的号子,主要分布在金沙江及其支流关河沿岸等地。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刘梦霞②对关河号子传承人冯奎旭的口述访谈,为我们展现了关河号子的由来、内容、呼喊技术要点、专有名词等内容。四川音乐学院刘小琴、谢艾伶②关于永宁河船工号子的口述报告,运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对永宁河船工号子的历史、生存、变迁、传承、种类、音乐构成、演唱风格等进行了多方位的、细致而深入的研究。

三、传统工艺

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属于传统技术类,这些工艺多具有传承久远、技艺精湛的特点,是中国传统民间技术的集中体现。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口述史研究,有利于传统工艺技术的传承、创新,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与实践意义。四川文理学院王君研究了木里县手工麻布技艺的技术发展历程,指出其面临的现实问题,并提出解决之道。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焦虎三②对羌族银饰锻造技艺的习得、传承、制作工序、用银成分、申遗过程都有详细访谈。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姚茜②对彝族银饰的原料、种类、打制工具、制作流程等进行详细访谈,同时对于彝族银饰制作技艺的传承现状、活态保护、创新发展等展开讨论。藏族民居是用本地的夯土、石块和木料筑造的别具民族风格、地域特色的居所,它巧妙地运用了建筑力学的科学原理,就地取材,石泥结合,功能多样,造型朴实优美,结构坚固耐用,其营造技艺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王鹏②通过对木里县文化工作者、民居建筑使用者、建造者的访谈,系统研究了“木里藏族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营造技艺、建筑特点、艺术特点和发展脉络。姜远良、柯小杰、李蜀青等②学者对藏族传统陶制茶具传承人次仁旦珠的口述访谈,厘清了当地陶制产业的发展历史、制作工艺、传承现状等问题,指出陶制技艺传承中所面临的诸如传承后继无人、市场化程度低、技艺难度大等现实问题。张杰、陈明红课题组②对 “藏族手工皮制品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新生欢温珠的口述访谈,详细记录了藏族手工皮制品技艺的传承脉络、技艺制作过程,呈现出藏族手工皮制品的独特造型与精湛技艺,指出传承人在制作过程中独具想法,不仅继承了传统皮具制作技艺,还融入了藏族的名族风格,具有独特的审美特性。

丹巴县古碉楼是嘉绒藏族先民的建筑艺术杰作,造型优美,结构坚实,被誉为“东方金字塔”。广安职业技术学院杨小锋②对碉楼的形制、类别、建筑技艺、传承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记录,指出“经验技术口传心授”是丹巴藏族建筑砌石技艺的传承方式,在修建碉楼和藏族民居时不用图纸,全凭石匠的经验。绵阳师范学院陆欢②记录了摩梭人服饰的制作工艺,并结合时代特色对这一传统技术提出应从工具、传承形式、制作样式等方面进行与时俱进的改进,并收集丰富的资料。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钟玲②通过对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服饰代表性省级传承人韩金莲进行的口述访谈,记录了她接触苗族服饰、制作苗族服饰到被评为木里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历程,了解了木里苗族服饰的历史渊源、基本内容、主要特征、重要价值、濒危状况、政府保护等内容。

四、其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述史整理与研究

本次研讨会交流讨论的成果还包括对传统曲艺类、传统体育及游艺杂技类、民间医药类、民间习俗类、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口述访谈与研究。分述如下:

(一)传统曲艺类

传统曲艺类主要集中在对灯戏的口述史研究方向。灯戏是巴蜀地区极具特色的民间小戏,是川剧的重要声腔调之一。灯戏起源于川东北地区,在春节、灯节、社火时期演出,内容诙谐幽默,注重欢快、热闹的气氛,演出人员少,情节简单。2006年灯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次研讨会上,四川电影电视学院谭翀②研究了峨眉堂灯戏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通过对传承人的口述访谈,了解到目前峨眉堂灯戏的艺术特点、发展现状、扶持情况、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绵阳师范学院陈林②研究了川北灯戏中的岳池灯戏,指出其发展过程中道具与演出规模的变化,尤其是1949年之后才有女性演员参加灯戏演出的记载,其史料价值颇高。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朱杰②对夹江麻柳堂灯戏传承人进行了系统访谈,梳理出其代表性曲目,并结合实际演出时的记录,探索出夹江堂灯戏的艺术价值,找出此门艺术的特点及其传承价值,将夹江堂灯戏的发展现状记载于册, 并对其未来的传承及发展方向做出归纳总结。

(二)传统体育及游艺杂技类

绵阳师范学院彭康华②阐明了彝族民间体育活动“三雄夺魁”的形成历史、基本内容、道具、竞赛规则、基本特征与基本价值。龚美迪②对松溪内家拳第十二代传人吴攀文的口述访谈,厘清了松溪内家拳的师承、传承形式、拳法要点、训练技术等问题,并指出其虽讲内家,但是它同样有外家功法。四川文理学院杨凡②通过对阿坝县藏棋传承人尼玛扎华的口述访谈,了解了藏棋的现实状况以及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其研究内容有助于人们深入认识藏棋这一传统民间娱乐项目。

(三)民间医药类

南部杜氏中医位于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起源于清朝,发源地为南部县枣儿乡(现为南隆镇)龙王村,经过近200年八代人的传承及研究实践,其医学观点、治疗手法、用药方法等都具有很浓的地域特色。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毛霞②在对南部杜氏中医走访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传承人的口述访谈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厘清了南部杜氏中医发展的历史脉络与现状,并指出其在传承中的不足之处。四川传媒学院李序、刘伟炜、何钟杰、牛锦蓉②对达州民间验方“蛇难爬”消肿散的历史传承、第四代传承人(李敏清)、理疗特点、经济价值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其成果表明“蛇难爬”消肿散最早产生于清嘉庆年间的绥定府,“蛇难爬”又名楤木、虎阳刺、鸟不踏,属伞形目五加科植物,其根、茎皮、根皮均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续骨疗伤之效,与中医康复医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今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也并不单纯只在医疗康复领域,而是进一步拓展到了现代康复医学文化之中,并形成了功能完备的中西医结合康复医疗体系。

(四)民间习俗类及民间文学类

在各民族中,成人礼在人一生成长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意义层面标志着人的成熟与独立承担社会责任的开始,因此颇受重视。在甘孜州丹巴县中路乡和梭坡乡及岳扎乡纳顶境内,至今流传着被称为“几萨”(汉语意为“穿成年新装”)的女性成年礼仪。这一仪式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显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和母系氏族社会文化的基因,同时体现了丹巴人民对子女成长教育的重视。四川工商学院李微婷②对丹巴县成人礼的口述研究,揭示了成人礼的特点与意义。她认为“成人仪式”是丹巴嘉荣藏族先民们在长期的生活磨砺中产生的仪式,也是我国少有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形式。对于女子而言,成人仪式的隆重程度可谓是人生头等大事,亦可说是女性成年的公示方式。人们通过独特的头饰装扮、丰富的仪式内容来昭告众人,从此刻开始女主人翁可行使成人的各项权利,肩负成人的各种责任义务,可以自由恋爱、婚嫁等等。

成都大学赵浩、高菊兰②对彝族赛马习俗的研究,厘清了这一习俗的历史渊源、发展演变,指出社会的发展与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互联网的发展、娱乐形式的多样化,使赛马习俗的传承面临挑战。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欧阳铭骏③对凉山彝族“阿依蒙格”儿童节的研究指出,“阿依蒙格”儿童节本质上是一种原生态的民间艺术——毕摩文化,其由毕摩(祭司)主持,儿童们共同参与表演,而部落男女老少围观实际也起到一种加油助威的作用。“阿依蒙格”儿童节的起源与发展不仅与彝族古老的民族传说、部落延续、民族信仰、农耕文化、宗教祭礼、毕摩文化等有紧密联系,而且与彝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文化环境及节日环境紧密相关。

四川文理学院梁云、杨黎、王睿、刘丹②研究了藏族民间故事“阿古登巴”,对其故事情节、语言风格、流传、人物形象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阿古登巴”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是无数民间故事家反复加工的结果,其创作技巧与故事情节仍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五、结语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学术研讨会,自2015年至2019年已连续召开五届,为省内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研究的专家学者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合作平台,推动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研究的深入发展,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通过为期五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连续、深入的研究,在所有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四川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完成了对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多数项目的口述史整理研究工作,采集了大量的文字、影像、图片资料。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在继续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个案口述史资料收集的同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的理论研究工作,进一步推动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工作的蓬勃发展。

注释:

① 参见2019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间文化研究中心、绵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第五届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上)》第27-32页、第98-102页、第48-53页、第103-114页、第204-211页、第136-145页、第12-20页、第115-135页、第41-47页、第76-89页、第69-75页、第182-190页、第146-147页、第221-226页、第178-181页、第54-68页、第168-177页、第90-97页、第228-235页、第251-265页、第241-250页、第276-279页、第81-96页。

② 参见2019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间文化研究中心、绵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第五届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下)》第22-29页、第18-22页、第18-22页、第266-275页、第56-80页、第45-55页、第97-104页、第196-207、第216-251页、第257-267页、第189-194页、第268-275页、第268-275页、第296-311页、第312-320页、第123-130页、第114-122页、第131-135页、第153页、第146-152页、第137-145页、第165-171页、第172-179页、第321-327页、第329-336页、第106-1113页。

③ 参见2019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间文化研究中心、绵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第五届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简版)》第127页。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研究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