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形势下的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
——以胡适《尝试集》为例

2020-02-28 03:12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白话诗胡适整本书

綦 桂 芬

(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3)

一、引言

疫情防控形势下, 响应“停课不停学”号召,线上教学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面对骤变,生活节奏慢下来、静下来,教什么,学什么,引发笔者对教育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除了线上“教”“学”,闲暇时间相对增加,从语文学科特点出发,把握营造“书香中国”契机,尝试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前不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提高育人水平”,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对书籍进行完整阅读,帮助学生逐步积累系统性阅读整本书的实际经验,促进学生在成长渐进过程中形成独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纠正当下受应试教育和互联网影响阅读状态上的功利化思想和碎片化阅读倾向。深化整本书阅读能力,以读促写,培养人文情怀、人本理念,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内心的读书热情,怡情养性,明确未来奋斗目标、人生志向,把教书育人落到实效。

解析胡适及《尝试集》成书过程始末,追本溯源,在“责任担当”“理想信念”“创新实践”等层面极具育人价值,至今尚未得到应有重视。以此为例,渗透学生使命意识与科学精神,培养独立自主、持之以恒、勇于创新的个性,以及宽厚友善、谦恭热情等优秀品质。另外,以胡适为窗口,延伸整本书阅读实践,达成整本书阅读良性循环,使学生更多的关注现代国学大师和自觉落实新课标近50本课外读物阅读的要求,以期学生掌握整本书阅读规律与精髓,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二、阅读前的引导

(一)读书人是幸福人

卢梭有一个著名论点:教育即生长。杜威进而阐释道:这意味着生长本身是目的,在生长的前头并没有另外的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做出成就之类。此言精辟地道出了教育的本质,按照这个观点,教育应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强迫青少年接受外来的东西。教育者本人应明确读书的重要性,并热爱读书,“其身正,不令而行”,使受教育者在上学阶段就感受到读书学习是幸福而有意义的,并以此为其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一言以蔽之,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人热爱读书,并以读书为幸福。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出现一些不读书也很成功的人士,“读书无用论”有很大市场,不仅家长、学生只重视应试教育指挥棒下的题海战术,重练轻读,甚至很多语文老师也不过读读教参,用他们的话说:“整本书阅读?哪有那么多时间读?”整本书阅读教学更无从谈起。不读书的社会,危害毋庸置疑,结果也是显而易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落实到语文教学中,并不是强制学生阅读,尤其是只读规定范围内的书目,用考试引诱学生读书。一直以来,我们把教育的终极目标定义为培养高学历、适应社会需求、高薪的成功人士,没有重视学生个性、思想、情感的成长,结合教育家顾明远先生的观点,理解“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原点,当代文艺评论家、诗人、作家谢冕曾写下的《读书人是幸福人》,教育应该使学生在心里种下读书是一件幸福的事的种子,去自由选择书目,畅游书的世界,彼此交流的是书中的那些事,而不是聊天、游戏以及其他一些不健康的内容,读书方可进一步深入,教师不失时机的推荐、引导,逐渐顺利达成整本书阅读。

(二)胡适《尝试集》导读

1.激趣,使学生有阅读的欲望、冲动与期待

胡适在中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堪称“最美逆行者”。泛娱乐时代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多有自己喜爱的明星,有追星情结,而年轻的胡适一出场即是明星。作为白话文运动的领袖,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早在1916年,胡适留学期间,在《现在对余新文学主张之非难》一文中说:“吾以为文学在今日不当为少数文人之私产,而当以能普及最大多数人为一大能事。吾又以为文学不当与人事全无关系。凡世界有永久价值之文学,皆尝有大影响与世道人心者也。”这一段话也显见他对文学普世意义的理解,更表现出年轻的胡适的远见卓识与使命担当。在古文与白话文的选择上,他与好友任叔永、梅觐庄有过激烈的争辩,甚至相互责骂,在学术之路上,胡适先生有过孤立之感,“可惜须单身匹马而行,不能多得同志,结伴而行”,但为着文字发展、中国文明进步,他坚定不移,执着于白话文的推进,这大概就是世上唯心中理想不可辜负。

他同时也获得蔡元培、陈独秀等的支持。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厥功甚伟。1917年率先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后又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历史的文学观念论》等一系列文学革命理论文章。1920年把所创作白话诗结集出版《尝试集》。这是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标志着白话新诗登上中国文学殿堂。同时这也是胡适大力传播科学精神的示范,他的思想不啻一股清风,荡涤中国文坛的阴霾,带来新世纪的曙光。

2.探幽,碰触好奇探究之心,形成走心阅读

回顾胡适富有传奇经历的一生,可以由整本书阅读《尝试集》延伸,阅读胡适自传《四十自述》。在《尝试集》导读中概略介绍。绩溪小城9年的私塾,到上海梅溪学堂,因不满上海官厅的做法,敢于联合同学放弃官厅考试,坚持自己思想;在中国公学因为不能自由竞选学生干事制度而爆发学潮,组建中国新公学,坚持一年,轰轰烈烈追求理想自由制度;不惟师,不畏师,不屈服于强权,在当时表现出可贵的独立思想。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处于重要的转型和变革时期,封建专制统治分崩离析,各地军阀纷纷崛起,有志之士救国图强,外强坚船利炮,虎视眈眈。内忧外患之下,暗流涌动,波谲云诡。胡适勤学苦学,20岁考取庚子赔款留学生留学美国,依从自己的意愿,弃农从哲,师从杜威,不断的钻研、淬炼,炼成一代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师。在中国抗战时期,作为中国驻美大使,周旋于美国政要之间,各州演讲,极力促成美国参与反法西斯战争,担负时代使命。风尘仆仆,游走于救国理想与颠簸流离的现实旋涡之间,矢志不渝,初衷不过。幼年的勤奋、少年的宏志、以及异质的文化,赋予胡适不一样的胆识、气度、胸襟与抱负。“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1],既是胡适先生对北大毕业生的殷切期待,也是他个人伟大独立人格、出功成之力而不求功成之誉的高尚品格的体现。

三、阅读中的点拨示例

(一)《尝试集》缘起、构成以及影响

探究《尝试集》的结集始末,可以捕捉开拓者创新实践的曲折历程,创新与实践是一对孪生子,探究过程会自觉萌发对开拓者的敬仰与向往。陆游曾有诗云:“尝试成功自古无”,胡适反其意而用之,认为“自古成功在尝试”,针对白话写诗不行的反对者主张,为了证明白话不但“可以为文,更可以为诗”, 从自己的文学改良思想出发,用“过河卒子”自诩,以白话写诗作为试验,拼命向前,大有舍我其谁的锋芒,把白话诗集取名为《尝试集》。从首篇《两只蝴蝶》开始,本着“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这一科学方法,胡适有目的、有计划地验证自己有关新诗的理论 ,被嘲笑“黄蝴蝶教授”,不改初心,表现其坚定不移的志向与独立意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胡适先生曾说,你的闲暇往往决定你的终身。胡适总结一生的成就,谈及白话文,便言完全是业余时间的充分利用。

《尝试集》 分三编,附录《去国集》。胡适《自序》中说:“既已自誓将致力于其所谓‘活文学’者,乃删定其六年以来所为文言之诗词写而存之,遂成此集。名之曰去国集。”《尝试集》整本书阅读,可以清晰的看到胡适这个一代大家对自己过去的告别,看到他思想演进的一个背景,看到即使作为一代大师,也绝不是一时之功,一气呵成,个人的发展也是犯错、纠错中渐进的。这一点对学生尤其有激励作用。1922年《尝试集》刊印四版,序言里有一个“放脚鞋样”的比喻,胡适先生说:“我现在回头看我这五年来的诗,很像一个缠过脚,后来放大了的妇人回头看他一年一年的放脚鞋样,虽然一年放大一年,年年的鞋样总还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 。从序言可以看到胡适的自我定位和谦恭自省的品质。作为现代新诗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功的先驱者,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率先发力;在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潮流面前,又能够反躬自省,保持清醒、理性思想,值得后人借鉴。

《尝试集》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地位和意义,其思想基本倾向与当时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精神一致:反对封建专制,否定封建礼教,向往民主自由,表达个性解放诉求,赞美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精神。艺术手法较多运用托物起兴,语言讲求明白晓畅,平实冲淡。从文学史的意义上说,它是一面旗帜,激励进步青年学子群起效尤;它是一种精神,具有开疆拓土、披荆斩棘的勇毅。用胡适自己的话说:“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溯源胡适《尝试集》创作实践,管窥一代文化大师在新诗领域修成正果的冰山一角,感受他领时代风气之先、睿智儒雅的风范,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的自我成长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自由阅读,汲取书的精髓,尝试创作之乐

《尝试集》的白话诗从文字解读方面不难,字面上甚至是“大白话”,全不是学生日常课本中熟悉的古诗、现代诗。这些诗都很“白”。没有什么典故,也没有什么修饰,连句式也不注重参差错落,只坦白地写出真实的事物,抒发真情实感,如同中国早期《诗经》《孔雀东南飞》一样的乐府诗,都以赋比兴为手法或者直陈其事。胡适先生的“尝试”,正是想让自由、纯粹重新回到国人的思想中。按照他对白话诗的主张,力图走出古诗体窠臼,把新诗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中国传统诗歌重视艺术审美、重视意蕴,重视言近旨远,他大胆提出“做白话诗的宗旨,在于提倡诗体的解放,有什么材料,做什么诗;有什么话,说什么话;把从前一切束缚诗的自由枷锁镣铐统统推翻,这便是诗体的解放。”

从初期《朋友》(后改为《两个蝴蝶》)、《赠朱经农》为例,看起来还不脱五言、七言律诗的格律,直陈其事,直抒其情,似打油诗;自1918年之后,如《老鸦》与《应该》两首有了较大提升,前者以乌鸦自比,表现人们的误解以及自己作为白话文的倡导者孤独而执着的决心; 后者开始进入新境界,比如“你如何还想着我?想着我,你又如何能对他?你要是当真爱我,你应该把爱我的心爱他,你应该把待我的情待他。”没有修辞,没有营造意境,质朴平实的语言,表达了男女爱恋之情,却能引发读者共鸣。之后《威权》《乐观 》《上山》 《一颗遭劫的星》 语言更流畅自然,只是偶尔还有词曲的味道;在《梦与诗》中,尤其是“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这已经是极经典诗句,不仅流行于当时,至今读来,依然可以上热搜,可以圈粉无数,学生对此也是叹为观止。“打铁没样,边打边像”,说得漂亮,不如干得漂亮。胡适的白话诗从《朋友》——《梦与诗》——《希望》是不断成熟与习得,《尝试集》的写作与结集,也是胡适的成长、蜕变、淬炼过程。

以《希望》为代表,“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这首是胡适经过五年探索之后已然成熟的诗作,形式上隔行押韵,语句充满节奏感和韵律感,琅琅上口。以“我”的口吻叙事,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兰花草开花的热切期待,而兰花草“苞也无一个”的强烈反差,映衬诗人求而不得,心愿难圆,抒情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兰花草”意象蕴藉多元化,即景抒情,诗意清新,整首诗歌可圈可点。而且这首诗被陈贤德、张弼谱曲,齐豫演唱,成为五十年代著名的台湾校园歌曲,至今听来依然亲切,为之感动。在以此诗为例的讨论时,结合阅读前介绍作者白话诗创作的孤独执着、科学思想传播以及对于国家改革、国人文明的渴望与期待坚定不移的心情,前后呼应,加深对诗题的理解。

基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四方面,即“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教学时引导学生利用平时积累的古诗意象、艺术手法,深入研读,理解必要的文化符合,如蝴蝶,喻义引申为有情人,《两个蝴蝶》可以理解为诗人表达有情人分离的孤独失意的情感;《一颗遭劫的星》以星来喻人,表现友人被捕的心情由烦躁郁闷到不烦躁,乐观释然;《希望》兰花草的喻义这里可以是美好心愿、理想、希望等等。读后倡导学生自发的仿写,或者写感想、总结或者思想梳理,可以在班级交流。这是整本书阅读的“收口”阶段。这个环节也是学生“尝试之路”“成长之路”的重要一步,更是熟练运用语言表达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参与的兴趣,“教”“学”“做”中动手动脑,形成学习成果,无形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任人评说,垂范后世

整本书阅读中注意引进争议性的话题,可以解放思想,开展多元化认识与评论之风。这里不妨引入很多文学评论家、作家对《尝试集》的评论。除却溢美之词,还有很多不一样的声音,认为《尝试集》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不成熟,甚至有更严苛的批评,比如胡先骕认为它是“必死之作”;朱湘认为它“内容粗浅,艺术幼稚”,成仿吾说“《尝试集》中没有一首是诗”,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些评论无疑是割裂作品与时代的关系,把作品放在“惟艺术论”的圣坛上炮轰,有失客观、公允。《尝试集》固然有它的历史局限,有它“摸着石头过河”探索的曲折艰辛,但是《尝试集》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大地刮起一股强劲的飓风,摧枯拉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覆盖全国,作为一个时代文学的号角、现代第一部新诗集,它代表了现代新诗的“咿呀学语”萌芽阶段。也是正因为《尝试集》的“咿呀学语”不成体统,孕育催生了现代新诗的繁荣。胡适作为一代白话文导师,以他的博学多才、远见卓识以及特有的人格魅力,辟出白话诗“荒地”,激发出同道中人大胆创作的勇气,经过众多新人努力耕耘,遂成就灿烂繁茂的现代诗歌园地。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如何评判众多评论家的评论,学生亦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值得肯定的大方向是学生应有自己的主见,建立在实证精神上的思想,不能人云亦云,想当然。“存在即有其条件。”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因条件不同,文化呈现出差异性。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对于不同观点不必一味地强求一致,正如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近代的新文化运动或者西方近代的文艺复兴,文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都离不开包容纳新的文化态度,应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应该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社会文明因多样性和差异性而多姿多彩。能够尊重与包容不一样的声音,恰恰是一个人思想成熟、独立应该有的修养与素质,是“人的发展”的更好的成长表现,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思想建构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四、阅读后的延伸

《尝试集》在新诗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薪火相传,点燃白话文燎原之势。现当代文学史家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子展教授说:“《尝试集》的真价值主要在于与人放胆创作的勇气以及从中体现的前空千古,下开百世的先驱者的精神”[2]。胡适《尝试集》之后,不同风格流派的白话诗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对于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结合现代文学史进行拓展阅读,尤其关注一下民国各位国学大师这样优质的学习资源。阅读策略上可以从横向和纵向入手。纵向看,选择喜爱或者感兴趣的某一作家或者名人深入研读,从学生的年龄特点上看,很容易会把喜爱的人当做偶像,以他激励自己奋发努力,不期然或许成为一生精神财富,成就不一样的人生。横向看,从诗派、作家及代表作来看,1917年以胡适、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人为代表的初期白话诗派,其后,周作人、康白情、俞平伯、刘大白、朱自清等人竞相尝试,俞平伯的《冬夜》、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沈伊默的《三弦》《月夜》、康白情的《草儿在前》、周作人的《小河》、应修人的《妹妹你是水》、汪静之的《伊的眼》等都是现代新诗优秀作品;同年7月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创造社,凭借激情澎湃的气势、创造的精神、罗曼谛克的风格,形成浪漫主义诗风,代表作《女神》、《凤凰涅槃》;朱自清、叶绍钧、刘延陵、俞平伯等在上海成立了现代文坛上第一个新诗社团——中国新诗社,并于次年1月创办了第一个新诗专刊《诗》,其中朱自清的诗集《踪迹》,冰心的诗集《春水》、《繁星》等作品被列为中学生新课标阅读必读书目; 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人发起成立新月社,提倡现代格律而成为在诗坛上有影响的社团,闻一多的《死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我用我残为损的手掌》,包括卞之琳的《断章》、李广田的《乡愁》等蜚声扬名,至今广为流传,脍炙人口,显示出自由体白话诗的无限魅力。这些林林总总的诗歌,或热情奔放,或婉约恬淡,或自然率真,表达诗人各自人生的体验,内容上注重揭示社会生活,抒发家国情怀以及个性解放的思想情感。

中学语文阅读书目提到冰心的《春水》《繁星》、朱自清的《踪迹》以及闻一多的《死水》,从现代诗的角度,还可以为学生推荐《徐志摩诗集》、《戴望舒诗集》,包括港台作家余光中、龙应台、白先勇、林语堂、金庸、张爱玲、三毛等现代散文家、小说家不同类型的作家作品,供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由的选择。抛开文学方面阅读,引导学生关注西南联大相关的事以及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也是好的阅读延伸选择。

“课本就是一个例子”,从这一点出发,通过胡适《尝试集》整本书阅读,以此为例,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的兴趣阅读与训练。组织学生自主选择作家作品,分四个方面安排课堂内容:吟诗—评诗—写诗—展示,将诗歌的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知行结合,真正让学生将学习与自己的生活情感发生直接链接,达成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与语文核心素养要求的一致。

五、结语

如同诗集命名,胡适的实证精神、创新精神为学生甚至教师、学者做了一个很好的范例。村上春树说:“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就不再是原来那个人了”,完成《尝试集》的胡适自然在人生道路上抵达了新的台阶。作为阅读者,一定也会不同程度的受益。而今社会越来越开放与多元化,前一段时间获热议的农民诗人余秀华的诗《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给你》,以大胆而直率的白话书写对爱情的渴望,语言毫无遮掩,直抵人心;日本百岁女诗人柴田丰的《请不要灰心呀!》,以历尽人世苦难的轻柔睿智、纯粹口语化的语言娓娓道来,如同与你面对面交谈,令人有刹那间痊愈感。文学本来不拘一格,可以有意境朦胧、令人浮想联翩、充满文化元素、高蹈曼妙艺术性的诗意语言,同时直抒胸臆、酣畅淋漓的表达亦无不可。放下趋同一统的中国诗歌美学特质的框架,带着客观、包容的心态去发现,欣赏《尝试集》,给胡适以应有的尊重,对其思想以深入探究,彰显时代的文明与进步。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有人热爱工作(或学习)到痴迷,甚至到了疯狂的程度,他们不是热爱工作(或学习)其本身,而是人一旦认识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就会产生极大且持续不衰的热情,这是自我实现的力量,也是人生内驱力的至高境界。如果学生在持续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像少年胡适读《水浒传》后一发不可收的爱上阅读,进而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那就意味着达到自我实现的力量。在后疫情时代,延续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让学生的阅读永远在路上,随时记录品味真实的生活,让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变得“有意思”,让一些瞬间的美好和感动流之笔端,形成独立的思想,进而实现自我发展。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曾把人比作“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虽脆弱,易毁灭,但他的尊严与高贵在于“会思想”。期待学生在持续深入整本书阅读中都可以形成独立的思想,成为有尊严与高贵的人。

猜你喜欢
白话诗胡适整本书
《论语》整本书阅读
胡适的美国恋情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2020年思辨式整本书主题阅读1+2书单
唐代白话诗人王梵志笔下的世俗心态
胡适清红先负王琳娜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胡适白话诗鼓吹的是与非
有感于胡适的读书“四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