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在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中的作用

2020-02-28 03:12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历史

蒲 承 军

(贵州中医药大学, 贵阳 550025)

一、引言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根本任务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历史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政课要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在传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承担起广大青年大学生历史观、价值观教育的任务。

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价值导向

在创造历史问题上,青年黑格尔派从主观唯心主义的立场出发,把“自我意识”当做历史发展的动力,认为历史是精神活动的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针锋相对地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2]高校思政课必须旗帜鲜明地引导大学生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关于“历史是活生生的人的活动”的基本原则,在理论上和现实生活中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从生物学和进化论的角度来看,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在漫长的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人逐渐由灵长类动物古代类人猿经过长期的进化演变而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人类来自于自然、依附于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一切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资料,并按照自己的目的改造自然,使自然环境更加满足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求我们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共生,不能按照人的主观意志随意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否则,就会破坏自然环境和整个生态系统,打破人与自然的平衡,从而遭到自然界的惩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要求我们要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正确认识、把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类社会建设得更加美好,要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改造自然。首先,要在生产方式上进行变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合理开发的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绝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绝不让经济发展对人的健康生活造成过多的负面影响,绝不做杀鸡取卵、竭泽而渔、贻害子孙后代的荒唐事。其次,要在生活方式上进行变革。积极倡导绿色健康生活理念,倡导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坚持低碳生活,努力节约资源,反对过高消费,杜绝奢侈浪费,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再次,要在学习和工作中有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把求真作为科学研究的尺度,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追求真理。把善和美作为价值追求的尺度,帮助青年大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

从本质上讲,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关系的具体性。我们每个人都处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并受一定的社会关系的约束,人无法脱离或者超越具体的社会关系。二是社会关系的历史性。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相应的社会关系也会随之改变。因此,人的社会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是社会中的人,不是抽象的、脱离实际的人;社会是由现实的人组成的社会,人和社会的关系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自古以来就是群居动物,人离不开社会。历史证明,人类眼不如鹰、走不如狗、力不如牛,却能在大自然物种的优胜劣汰中生存发展起来,一方面是因为人有高于其他一切动物的人类意识,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则是因为“人能群”。一个孤立的原始人在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中几无生存的可能;同样,一个离群索居、自我孤立的现代人也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我们要有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作为一个生活在集体中的人,不能消极避世、逃避社会、自我孤立,而是要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会,有集体观念,主动担当。要坚持人的价值在于奉献的理念,有“成功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积极投身于社会公共事业,为社会服务。要坚持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在实现个人自我价值的同时,努力追求社会价值的最大化,积极奉献社会。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生产关系。根据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公有制和私有制两种形式。在阶级社会里,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私有制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少数私人占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占有与被占有、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在公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劳动者所有,消灭了剥削和压迫,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平等、互助、合作的关系。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与人的平等关系,要求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坚持人人平等的原则。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只有社会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在行动上尊重每一个人,善待每一个人,坚持平等待人,不欺压弱小,不戴着有色眼镜看人。要坚持以诚待人的原则,人无信不立,在社会交往中善待身边的人,诚信为本,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要坚持团结互助原则,在工作和生活中互敬互爱,互利互惠;与人为善,助人为乐;虚怀若谷,宽宏大量。

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阶级立场

在推动历史问题上,唯心主义历史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卡莱尔、鲍威尔等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从唯意志论出发认为少数杰出人物、英雄人物甚至“超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推动历史的发展,决定历史的发展方向。二是以柏拉图、黑格尔等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从宿命论出发认为神、上帝或者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推动历史的发展。而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着历史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强调:“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3]高校思政课要突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则,才能从理论上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客观地评价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在西方多元价值冲突中,坚持无产阶级立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恩格斯在《致约·布洛赫》的信中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原理来解释历史的发展,认为历史发展“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4]。说明了历史的发展不是由少数杰出人物决定的,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无数的历史事实表明,无论多么伟大的历史人物,如果失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脱离了群众,试图以个人意志或者少数人的意志左右历史的发展,最终都会成为历史的笑谈。一些西方国家大力宣扬个人英雄主义,宣扬所谓“普世价值”,以救世主的姿态自居,竭力的否定和贬低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以人权代替主权,肆意干涉他国内政,其目的就是试图重建西方中心的世界体系,试图主宰世界历史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教育过程中,要教育广大青年大学生认清西方国家宣扬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的本质,加强形势与政策理论学习,积极关注国际国内局势和热点事件,努力提高对国际国内热点事件的认知能力和是非辨别能力。要帮助广大青年大学生认清世界历史多极化的发展趋势;要明确知道,互利互惠、平等对话、合作共赢是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期待,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的逻辑和行径必然不得人心。

(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历史必然性,但这些人物在整个历史进程中的影响和作用只是个别的偶然现象,不会改变历史前进的基本方向。在阶级社会里,只有坚持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才能辩证地评价个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历史分析法要求我们:一方面,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活动具有制约作用,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总是受到一定的历史条件的限制。忽略或者脱离了历史人物活动的历史条件,就可能会夸大或者贬低历史人物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用发展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同一个历史人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会有不同的历史作用。坚持阶级分析法和坚持历史分析法是一致的。坚持阶级分析法要求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必须要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来考察,才能正确揭示历史人物活动环境中的阶级关系,以及这种阶级关系给历史人物带来的影响,从而判断历史人物代表哪个阶级利益。马克思认为路易·波拿巴是“一个平庸而可笑的人物”[5],即是运用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典范。

当前,高校思政课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是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国家从未停止过对中国红色政权的颠覆活动,新时期借助新媒体平台和网络信息化工具,向中国输出和传播海量的资产阶级消极文化和价值观。主要手段是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方法,伪造史料,丑化中国传统优秀人物、时代英雄人物、榜样人物的形象,制造思想混乱,歪曲、颠覆人们的传统价值认知。西方国家借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工作中的个别失误,无限放大事件的消极影响,丑化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和我国的国家形象,其目的就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瓦解人们的政治认同,从而瓦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高校思政课要教育广大青年大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加强抵制西方意识形态侵蚀的能力。要教导广大青年大学生认清西方国家搞阶级调和,淡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根本对立性质等思想的实质,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四、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信仰导向

在历史规律问题上,唯心主义历史观用历史发展的主观规律代替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认为历史的发展是少数伟大人物的推动或者是上帝的安排,否认社会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明了“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6]。从资本主义社会自身的内在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人类必将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历史发展规律。高校思政课要帮助广大青年大学生认清“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一)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历史规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重要问题。在理论上帮助广大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帮助他们客观地看待资本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回应现实关切;有利于帮助他们理性地认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历史过程,还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保持奋斗精神。

1.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必然要取代资本主义

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看,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从资本社会化的角度看,随着资本社会化形式的进一步发展,生产资料将会越来越集中在众多人的手里,社会化大生产将由一定的社会组织来承担。按照列宁的观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2.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将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从资本主义国家当前在全球的发展现状来看,发达国家在经济、军事、科级等方面仍占据着明显的优势,短期内要取代它还不太现实。相对而言,欠发达的国家如果没有特殊的革命运动,则要经过较长的发展才能具备发展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形势来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还有容纳的空间,不会在短期内被社会主义取代。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阐述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7]的思想论断,充分说明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将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共存。

(二)立根固本坚定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8]高校思政课要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强筋壮骨,培养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找准人生未来发展方向。

1.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我们信仰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在读原著、学原文中悟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构建新时代中国价值理念,塑造新时代中国精神。

2.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

我们信仰科学社会主义,一是因为它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描绘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特征,如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原则、消灭阶级差别并最终消灭国家等,为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二是因为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增强了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我们信仰共产主义,首先它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阶级对立,没有国家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理想社会,为我们举起了一面通向未来美好社会的旗帜,确立了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其次,它在理论上强调要废除私有制,实行财产共有,符合长期处于被压迫、被奴役地位的广大无产阶级的利益,符合人人平等社会性质的基本要求,符合广大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广大无产阶级愿意为之而努力奋斗。再次,共产主义具有实践性特征,与一切宗教理论描述的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有着本质的区别。表明了尽管实现共产主义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3.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持“四个自信”

坚持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长期的改革和发展中摸索出来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积累了丰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坚持理论自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其理论成果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活动的客观反映。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代表了广大无产阶级的利益,其阶级斗争理论就是要打碎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要通过暴力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消除私有制,消除剥削和压迫,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性、发展性,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科学研究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发展着的理论,各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同自身具体的国情、世情、党情相结合,产生了一系列的科学理论成果,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坚持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建国以来,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充分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人权、民主和平等,是真正的民主和平等。坚持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和思想宝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伸张力,可以为我们提供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的革命文化和优良作风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是推进中国文化复兴的不竭动力。

五、结语

创立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点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才能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作用,有效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正确地看待历史,尊重历史;正确地认识党史、国史和改革开放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制度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猜你喜欢
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历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新历史
习近平的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