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春 娜
(贵州民族大学商学院,贵阳 550025)
投资经济学是经济学、金融学、投资学等专业的基础课,通常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开课。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满足我国金融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反映金融投资为主的课程,如投资学、证券投资学、国际投资学等被广泛开设,投资经济学的“存在感”逐渐降低,有些人甚至将其与投资学课程等同在一起。事实上,虽然两门课程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但差别也很明显。以当前国内高校普遍使用的投资学教材——博迪编著的《投资学》为例,该书将“投资”界定为“投入当前资金或其他资源以期望在未来获得收益的行为”[1];而任淮秀所著的《投资经济学》将“投资”定义为:经济主体为获取经济效益而垫付货币或其他资源于某项事业的经济活动[2]。《投资经济学》中的投资既指特定的经济活动,也用来表示特种资金,具有双重含义;《投资学》虽然也介绍金融资产在经济中的作用,但重点是放在证券投资领域。由于对投资的界定不同,教材内容也存在较大差异:《投资经济学》的内容主要包括投资的规模、结构、环境、体制,以及产权投资、企业投资、国际投资等;《投资学》全书内容涵盖资产组合理论与实践、资本市场均衡、固定收益证券、证券分析、期权期货与其他衍生证券、应用投资组合管理等七大部分。一般地,投资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投资经济学课程更侧重于前者,投资学课程更侧重于后者。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的开幕式主旨演讲中用“新常态”一词描述中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习近平指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有三个不同于过去三十年的特征:一是经济增速放缓,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3]。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投资在我国经济新常态阶段应该发挥出关键性的作用。投资经济学作为一门具有理论性和现实指导意义的课程,如何在经济发展新阶段与时俱进,成为能够反映时代鲜明特征、积极发挥教育引导作用的课程,是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当前,投资经济学课程的认知度不高,这与课程自身的定位不明晰,教材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关系。目前该课程在教材和教学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内容更新速度慢,赶不上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步伐
李北伟等在2014年发表的文章中就曾指出《投资经济学》教材在很多方面已无法满足当今的教学需求[4]。现在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在经济新常态阶段,投资不断发生着变化。一方面,投资行业在经济新常态下发生着变化、进行着调整;另一方面,由于其他行业的动态变化,投资主体、投资行为、投资方式等也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出现了不同以往的特征。而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在内容上没有能够及时反映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已经和正在发生的变化。
2.内容偏重理论,缺乏现实案例
现行教材内容的理论性普遍较强,来自于现实生活的案例较少。让学生系统性地学习基本理论,但效果并不理想,容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另一方面,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能够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并有助于弥补学生社会经验的不足。
3.相关课程之间缺乏融合,存在重复教学
投资经济学通常是在大三上学期开设,学生此前已经选修了经济学的基础课程,正在学习中央银行学、财政学、证券投资学等课程。投资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与其他课程内容之间有一定程度的交叉,这容易造成部分知识点的重复教学。
4.教材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
在当前阶段,间接投资中的金融投资受到普遍的关注,各高校开设的投资类课程中反映金融投资的课程占据主导地位。投资经济学教材中也设置了有关金融投资的章节,但是各章之间的逻辑联系不紧密,显得全书结构松散。“概而全”容易造成课程特点不突出、教材缺乏侧重点。
1.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多样性
教材内容偏重理论,教学方法以教师播放幻灯片形式的讲授为主,虽然具有通俗化和直接性的优点,但如果讲授缺乏启发性和趣味性,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难以有效实现知识的传递和迁移。单一的教学手段使师生之间互动的机会偏少,容易造成课堂气氛枯燥、缺乏生气,学生学习兴趣低,思想上容易开小差,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缺少实践性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
实践性教学使学生能够走出课堂,与实体经济近距离接触,既加深了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有助于培养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投资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普遍缺乏实践性教学环节,而大三学生即将面临择业问题,迫切需要一门对就业、对社会生活有一定指导意义,特别是能够指导毕业实践的课程。
为充分反映我国经济现阶段的发展特点、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投资经济学课程在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要顺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
新常态阶段经济发展的特点包括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教材可以将相关内容编排进去,并解说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是如何变化的,以及为何要转向创新驱动。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投资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投资在现在是需求,从长期看则是有效供给,因此扩大合理、有效的投资,有助于补短板、调结构、推动培育发展新动能,是从供给和需求两侧改革的结合点。随着劳动、土地、环保、能源使用等方面的成本上升、优惠政策取消等投资环境变化会限制资源依赖型和劳动密集型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但有利于技术先进的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中国,发展双向直接投资,有助于化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5]。总体上,在推动经济稳定增长的过程中投资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投资主体、投资地区、投资领域都将发生变化。投资经济学课程应该让学生认识、了解这些新变化,使他们能够从宏观经济整体运行规律的视角看待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并积极引导他们到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工作。
教材编写要着重加入现实案例,提高案例在全书内容中的比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案例教学。对于理论叙述较多的章节,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在授课时采取补充案例和开设专题的形式更新内容。及时补充教材外的理论研究成果,向学生传递金融资讯,努力提升教学内容的现实意义。教师应加强案例教学,如在介绍我国投资结构的历史演变时,加入三线建设对于中、西部经济发展影响的案例,并结合视频对该段历史进行生动再现;在介绍投资结构时,结合各地区近几年经济发展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大数据对投资结构调整影响”的讨论。
投资经济学与经济学课程、投资学课程联系密切,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需要明确不同课程的学习顺序,注重知识点的过渡和前后衔接,同类型知识点在不同课程的讲授中应有所侧重,避免重复讲解或漏掉重要知识点。合理安排直接投资与金融投资两部分内容的比重,避免相同内容的重复教学。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当前我国的金融改革正处于不断深化阶段,包括利率市场化改革、汇率市场化改革、存款保险制度、人民币国际化、资本项目开放等在内的变革和事件,都会对国内的金融投资产生影响,而这些热点往往也是学生关注的问题,投资经济学课程应该为他们提供一个认识和了解的渠道。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通过课堂分组讨论、播放视频等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二是用好教材外的教学资源,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今天,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将慕课、微课等在线课程作为辅助的教学手段;三是探索启发式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教学方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要能够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有助于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实践性教学对学校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尝试从两方面着手:
1.引进、培养“双师型”教师
目前高校主要是引进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他们虽然学历较高、专业理论知识较丰富,但通常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留在高校任教,缺乏投资经历和社会实践经验,无法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其他行业从业资格、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也是我国高校普遍重视和缺乏的教师。
2.加强校企合作和实践基地建设
可以定期邀请一些业内人士来学校交流投资经验,或组织学生到企业现场考察,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这对于学生了解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现状、正确认识投资过程有很大的帮助。
投资经济学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但无论是教材编写还是教学改革都非一日之功,这一过程既对教师的个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教师课外的工作量。为了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所在学校应对实施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教师给予适当的补助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