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鹏举 张 斌 王海福
(1,2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阿克苏 843000;3喀什大学,新疆 喀什 844000)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研究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关心教师身心健康。”2012年《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指出,“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2015年教育部颁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进一步指出,“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融入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健全教师专业标准,明确师德和心理健康要求,完善教师资格制度,”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克服职业倦怠,激发工作热情。”教师具备优良的心理健康素质有助于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和完善的人格修养,更有助于提高自身知识结构和特质素养。基于以上国家教育政策可以看出,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已近上升为国家政策层面,新时期重新审视我国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具有新的现实意义。
教师心理问题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产生的个体意识到或意识不到的主观困惑状态。教师心理问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教师心理成长问题、教师心理障碍问题和教师心理变态问题[1]。我国学者曾提出有关心理健康各种标准,虽说法不一,但意思大体相同。如郑建华等人认为,良好心理健康标准为“具有积极的职业态度和对教师角色的认识,具有良好的爱心表达能力,具有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情绪,始终保持一颗童心,富有同情心和耐心,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2]。简言之,教师心理健康指一种与现实生活和谐而相互适应的良好身心状态,身体力行和言行举止协调统一的集中体现。笔者认为新时期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标准为:具有健康的体质和愉悦的心情、开朗的性格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睦的家庭和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等。
刘晓明于2003年采用精神分析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760名东北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依次分别为强迫症状、人际敏感、躯体化、抑郁和焦虑[3]。肖爱芝采用自编《教师心理健康问卷》对重庆、四川、贵州等地896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存在不同类型的心理健康问题,其表现为躯体症状最严重、职业倦怠、挫折应对问题、人格障碍、人生态度问题、社会适应问题[4]。基于文献梳理可知,目前我国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具体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与角色冲突、生活行为不良与职业倦怠、恐惧与焦虑、强迫症状态、抑郁与偏执、躯体化与职业倦怠、亚健康状态及人格缺陷、认知偏差、高原现象与职业行为不良、心理疲劳和心理危机、敌意与神经症等。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急需重新审视并制定出切实可行措施,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改善,不仅对教师有损害,对下一代的教育和成长也会造成十分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教师心理健康已经到了非改善不可的地步了[5]。
(一)价值观偏离和日常工作压力大。教师职责为教书育人,目前教师价值观偏离初心,徘徊于现实和理想之间处于游离状态。在课堂中,一味知识灌输,同时夹杂变相“营销活动”,如所谓提高之言,迫使学生参加课外培训班及够买大量参考书籍;在课外,疏远所谓的“学困生”,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相关学者调查发现74.6%的教师表示每天觉得很忙、很累,但是总结的时候又想不出自己干了些什么,86.7%的教师认为自己主要的工作是备课、上课、接受检查、对付考试[6]。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日劳动时间为9.67小时,比其他岗位的一般职工日平均劳动时问高出1.67小时,而农村中小学大多为寄宿制学校,农村教师的日均劳动时间大概是城镇教师工作时间的2-3倍[7]。地处我国西北贫困地区,教师劳动时间久,工作量大,再加上环境条件艰苦及充当多重角色,为教师心理健康埋下了隐患。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改水土不服。信息社会化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基础教育改革,对农村小学教师带来挑战,需要教师不断改变教学观念,适应课程改革。随着科技日新月异,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不断变化,如果教师不能紧跟信息社会的发展,会严重影响专业化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落地生根,更会影响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不良性格影响与多重角色冲突。研究表明,人的不良性格特征是导致身心疾病,影响人的健康的重要心理因素,也是各种精神疾病的发病基础[8]。良好的性格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起基础作用,然而,造成不良性格的因素很多,但生活习惯和所处环境对一个人的性格有重要影响。教师心理健康不仅仅限于教师的主观体验,而且会渗透到教师人际关系网络中,影响到教师与学生、领导、家人、同事的关系。新时期赋予教师多重角色,如果不能处理好多重角色关系,就会出现角色偏差,导致人际冲突频繁发生。教师劳动的特殊性造成角色冲突, 角色负荷过多使教师感到紧张和无所适从,如果有些情绪与思想得不到正常的表达与宣泄,无疑影响良好的社会形象。
(一)影响师生身心健康发展。据调查,上海某区800名中学教师,约50%的教师患有慢性病;武汉某中学的102名教师中,患心、肺、胃、肝内脏疾病的达57人,占65.0%。不健康的消极心理是导致各种疾病的重要原因,健康的心理对维持与增强人们的身体健康的作用是药物所不能代替的,要关心教师的身体健康,就必须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9]。学校发展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教师是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如果教师身心健康不佳,严重制约学校整体发展水平。心理学家研究得出这样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10]。教师作为小学生的榜样,如果教师身心健康不佳,不但影响学生行为举止,其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也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对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尤为不利。在许多情况下,教师的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性和人格品质发展。
(二)影响和谐校园构建。通过和谐文化的熏陶和哺育,必将提高人的道德境界、情趣品位,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促进人的素质提高、精神解放和全面发展[11]。教师心里健康问题不佳,导致学校的发展轨道出现偏离,对于创造育人的文化氛围产生不利影响。学校文化氛围建设,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教师在学校文化氛围建设活动中扮演主要角色,代表着一种文化的形象,在文化建设方面时刻起着主要的作用。当前,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不断增多的热点难点问题难免给教师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乡村振兴与均衡教育资源平衡的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12]。
(三)影响教师职业发展。教师长远发展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过硬的专业水平,如果对身心健康状况不能正确对待,抱着无所谓态度就会产生消极后果,尤其对于年轻教师至关重要,新手教师转变成专家型教师最少需5到10年左右的时间,教师心里健康能促进其专业化发展。
(四)影响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的提高需要教师转变工作方式,适应新课改要求,更需要教师良好心态和健康身体素质作为基础。然而,教师日复一日单调工作,乏味的文化活动,导致职业倦怠情况明显加剧。教学质量高低不只在于教师专业化水平高低,教学风格独特,教学理念先进,很大程度在于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目前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和推进,对于教师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良好的身体素质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首要条件。
首先,相关教育部门需完善相应制度保障措施,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基本保障。通过成立校级心理咨询室,加大资金投入,聘用心理咨询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其次,优化相关的评价机制。解脱分数之上的枷锁,在评优选模、晋升职称方面体现人文关怀,从教师生存现状出发,切实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再次,搭建协同交流的一体化平台,为教师长远发展奠基。
教师常常基于学业业绩,崇拜题海战术,知识满堂灌,严重违背素质教育的初衷。在我国的一些西北贫困农村地区,小学教师生存状态处于自我封闭状况,职业吸引力不强、生活条件艰苦、教育资源不均衡等因素影响,导致年轻教师和骨干老师大量流失,农村学校出现了空壳学校,完善“以师为本”的教育管理制度,改善乡村小学教师生存现状,保障教师身心和谐发展是当务之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加强中小学校长考核评价,督促提高素质能力,完善优胜劣汰机制。首先,大力宣传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意义和价值,呼吁社会各界共同承担教育职责,提高教师职业威望,使教师不背负沉重心理包袱的情况下,愉快地从教,不但学校管理体现人文关怀,而且协调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其次,校长作为学校发展的引领者,对于学校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校长需要转变领导方式,转变工作作风,创建民主化的育人环境。最后,学校制度的创设需通过教师代表大会集体讨论商定,集思广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制度条例,其目的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及主人翁地位,让教师安心从教,没有后顾之忧,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在培训、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向乡村青年教师倾斜,优化乡村青年教师发展环境,加快乡村青年教师成长步伐。为乡村教师配备相应设施,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一是评价过程中,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确保不受人为因素干扰,同时考虑教师个人想法建议。二是在偏远贫困地区,教师精神文化匮乏,加之地理位置限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软硬件设施配套不到位、思想观念的滞后,对教师身心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急需采取必要措施加以改善。三是建设基础文化娱乐设施,举行文化活动,例如歌唱比赛、篮球比赛、书法比赛等,不仅可以增强教师身体素质,还可以为教师心里健康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性格是人格特征中基本而又具综合性的因素。良好性格的塑造是心理健康和谐教师人格特征的基本素质之一[13]。因此,急需通过各种方式培养教师良好的性格特征,适应日常工作环境,转变教学方式方法,不断调整心态,积极面对日常工作所遇到的各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