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

2020-02-28 07:33:22吴刚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2期
关键词:末梢受检者血常规

吴刚

血常规检验是当前临床医学中一种较为常规的体检项目之一[1],主要是针对受检者的体内RBC、WBC 以及Hb 等诸多指标[2]。血常规检测是通过对受检者体内的细胞数量、具体分布形态所产生的变化进行检测,从而将此种检测结果作为受检者的临床病症治疗参考依据,对于受检者的病症检验、诊断具有很大的价值[3],从而有效的给予受检者相应的及时治疗。在当前的临床医学中,血常规的检验方法往往因采血方法不同,血常规检验结果也存在很大差距[4]。选取2018年8 月~2019 年8 月本院100 例行血常规检验的受检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探讨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8 月~2019 年8 月本院100 例行血常规检验的受检者,按照随机抽号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 例。排除存在全身性慢性疾病者,严重心肝肾系统疾病者和肿瘤、血液疾病者。所有受检者中本科学历48 例,大专学习35 例,高中学历17 例。观察组男28 例,女22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9.8±11.2)岁。对照组男27例,女23 例;年龄38~70 岁,平均年龄(56.8±11.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受检者均在检查前的1 d 内避免食用较为刺激、辛辣以及油腻的食物,在第2 天清晨空腹的状态下完成血常规检查。对照组受检者采用末梢采血方法,使用酒精棉球将受检者具体采血部位的皮肤完成消毒,之后具有专业知识的护士使用末梢采血针,对受检者的血液完成采集。之后将受检者的血液进行稀释,摇晃均匀之后将血液样本放入抗凝管之中完成检验。观察组受检者则采用静脉血管采血方法,首先使用酒精棉球将受检者具体采血静脉部位的皮肤完成消毒,之后具有专业知识的护士在受检者的前臂肘窝正中部位,使用采血针完成采血,之后将受检者的血液进行稀释,摇晃均匀后将血液样本放入抗凝管中,完成血常规检验。两组均采用同种血液分析仪设备完成血液标本的检测。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WBC、RBC、Hb 以及Hct、MCV、MCHC、PLT 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受检者WBC、RBC、Hb 水平比较 观察组受检 者 的WBC 水 平(5.22±1.13)×109/L、RBC 水 平(3.28±0.86)×1012/L、Hb 水平(96.27±13.28)g/L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87±1.21)×109/L、(3.84±0.88)×1012/L、(102.16±15.27)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受检者Hct、MCV、MCHC、PLT 水平比较 观察组受检者的Hct、MCV、MCHC 水平分别为(30.27±20.35)%、(83.15±6.58)fl、(317.58±8.45)g/L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2.38±20.46)、(93.27±5.73)fl、(322.29±9.15)g/L,PLT 水平(230.15±23.56)×109/L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3.27±21.59)×109/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受检者WBC、RBC、Hb 水平比较()

表1 两组受检者WBC、RBC、Hb 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2 两组受检者Hct、MCV、MCHC、PLT 水平比较 ()

表2 两组受检者Hct、MCV、MCHC、PLT 水平比较 ()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血常规检验是当前临床医学中一种较为常规的体检项目之一,主要是针对受检者的体内RBC、WBC、HB 等诸多指标[5]。血常规检测是通过对受检者体内的细胞数量、具体分布形态所产生的变化进行检测,从而将此种检测结果作为受检者的临床病症治疗参考依据,对于受检者的病症检验、诊断具有很大的价值,从而有效的给予受检者相应的及时治疗[6]。

在当前的临床医学中,血常规的检验方法往往因采血方式不同,血常规检验结果也存在很大程度的差距。末梢采血法操作较为简单,应用比较广泛,且患者耐受性较好,而且对于部分不能进行静脉采血的患者,如极度肥胖患者、儿童、癌症晚期患者等均可以使用末梢采血。有研究发现,在进行末梢采血时,在患者手指尖或耳垂等部位进行采血,需要进行挤压或按摩,且血液循环较弱,这些情况可能会影响最终的血液监测结果,使得检测值与实际值产生一定的误差,提高诊断的误诊率。有研究表明,静脉采血的变异系数较末梢采血低,且其具有更高的稳定性,检测结果更为准确。静脉采血时主要在患者的手肘部位进行采血,在此部位上,患者的血液循环较为稳定,采血速度相对较快,同时采血过程为完全封闭的,减少了血液标本与外界接触的几率,能够有效避免其受到污染,从而降低了对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有相关研究发现,末梢血液的温度比静脉血液温度低,产生溶血反应的时间更短,在采血的过程中,会受到穿刺深度、外部环境、患者情绪等因素的影响。

对患者行末梢采血往往出血量较少且出血速度比较缓慢,再加上采集难度相对较大,并且患者皮肤穿刺部位还会形成血小板粘附,在血液检测标本中容易形成微血块或组织液混入等问题。静脉采血通常会以肘部或手背静脉为主,所以采集所得的血液标本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影响,并且此种采血方式也会降低医源性感染发生率[7]。临床以往研究表示,末梢采血需要耗费时间较久,再加上末梢部位采血温度比较低,所以患者的血液循环较差,血液标本过久放置会发生溶血,所致血液样本因子最终丧失活性,增高血钾水平[8]。而静脉采血则通过真空采血方法,能够有效避免PLT 随标本放置时间过久而出现变化的情况。末梢采血还会为了能够尽快获得充足血液标本对受检者的手指反复积压,极易导致患者白细胞破裂,稀释液离子浓度、pH 值以及渗透压,同样会对白细胞形态造成影响,最终降低PLT、RBC、WBC 的指标水平。静脉采血多数情况下都是以肘部静脉为主,能够良性反映受检者的全身血液具体循环情况,避免患者过度紧张影响血液标本不达标。除此之外静脉采血还具备了延长仪器使用期限这一特点,末梢采血则需要运用棉球消毒,容易导致细小棉纤维进入血液计数系统,产生计数微孔及管道堵塞情况。本次研究对两组受检者的血常规检验采用不同的采血方法,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受检者的WBC、RBC、Hb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受检者的Hct、MCV、MCHC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L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通过对受检者采用不同的采血方法检验,会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异。

综上所述,在临床医学中不同的采血方法,能够明显的对受检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当前临床医学中需要依照受检者的实际情况,选取合适有效的采血方法。

猜你喜欢
末梢受检者血常规
泰兴市打通末梢堵点 提升治理精度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中老年保健(2021年8期)2021-08-24 06:22:38
细节护理在健康体检中心护理服务中的应用及体检满意率分析
冠状动脉CTA检查前需做哪些准备?
说说健康体检中的沟通技巧
幸福家庭(2020年15期)2020-11-23 01:54:56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比较分析
健康管理对纠正体检人群不良生活方式的效果评价
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