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花丽 梁聪冲 程露
结肠癌属于消化道恶性肿瘤,主要患病人群为男性患者,因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改变了自身的饮食习惯,增加了脂肪的摄入量,减少了纤维食物的摄入量,致使结肠癌患病人数逐年增加[1]。临床治疗结肠癌均选择根治术,在对患者生殖和排便功能保护的同时将其生活质量提升,患者进行根治术后会产生胃肠并发症,对其产生不良预后。对于患者而言,虽然早期运动有助于胃肠功能恢复,但是因为术后体质问题,不能有效进行自行训练[2]。早期运动护理可将患者的训练效果提升,有助于患者病情恢复,改善不良预后。此次研究分析结肠癌根治术患者进行术后早期运动护理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 年2 月~2019 年2 月收治的130 例结肠癌根治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 例。对照组男40 例,女25 例;年龄38~76 岁,平均年龄(58.9±7.0)岁;病程0.5~3.0 年,平均病程(1.4±0.6)年;观察组男42 例,女23 例;年龄40~78 岁,平均年龄(60.5±6.9)岁;病程0.6~3.0 年,平均病程(1.5±0.6)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对此次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3]:入选患者经过诊断后均为结肠癌;入选患者存在手术适应证;入选患者手术前并未进行化疗。排除标准[4]:患者存在腹部手术史;患者患有严重原发性系统疾病;患者患有其他恶性肿瘤。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基础护理,指导患者进行下床活动,并予以相应的胃肠蠕动药物。观察组患者术后采用早期运动护理,内容如下:①训练膈肌。结肠癌手术会抑制患者反射性膈神经,削弱其通气功能。手术后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返回病房后6 h 选择半卧位,微闭双眼,经过鼻吸气和唇缩呼出,呼气时患者需要查数,当查到7 时发出谱加强膈肌运动,将气道死腔减少,有助于恢复通气功能。每日需要进行3~4次呼吸训练,每次训练时间为10 min。②被动训练。手术后患者返回病房1 h 后对其进行被动训练,护理人员或者指导患者家属加压按摩肢体肌肉,从远心端开始直至近心端,按压方向自下而上顺延静脉血流,此外帮助患者进行足趾运动,每隔2 h 按摩1 次,15~20 min/次。③手术后6 h转变体位。每隔2 h 指导患者翻身,并按摩腹部进行四肢活动,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如果患者活动限制,需要进行肢体被动训练,护理人员帮助患者翻身,对翻身角度进行注意,以免产生压疮。手术后6 h 护理人员对患者腹部进行顺时针按摩,按摩时需要将切口避开,操作过程中依据患者耐受情况加重按摩力度,改善切口张力。按摩时间为10~15 min/次,如患者产生显著的腹胀,按摩时间为30 min,2~3 次/d。④手术后第2 d 指导患者嚼口香糖进行训练,并予以深呼吸训练以及吹气球,避免肺感染的出现,有助于肠蠕动,而后对患者进行运动疗法及四肢功能训练,运动疗法则采用科室床上单车,患者在床上慢慢踩,每次踩15 min,2 次/d,不能踩床上单车的患者可进行双下肢气压治疗,以免产生深静脉血栓,避免肌肉萎缩,有助于病情康复,指导患者尽早离床,从床上进行背部离床活动,直至床上坐起,到床边坐、床边站、床边走以及离床走,对患者运动情况进行动态评估,循序渐进,及早让患者进行离床活动[5,6]。如果患者为老年者应进行提臀训练,患者选择仰卧位,屈曲双膝,双脚着床,双手进行下压,抬升臀部10 cm,持续时间3~5 s。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胃肠功能恢复包括肠鸣音恢复、开始进食、胃管留置、肛门排气以及排便;并发症包括腹胀、肠粘连、肠梗阻以及腹膜粘连。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肠鸣音恢复、胃管留置、开始进食、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1.5±0.5)、(1.7±0.6)、(2.1±0.8)、(1.0±0.6)、(2.2±1.1)、(9.1±2.6)d 均短于对照组患者的(3.1±1.3)、(3.6±1.2)、(4.3±1.7)、(2.2±1.3)、(3.7±1.4)、(16.1±2.9)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为4.62%(3/65)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8.46%(12/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d)
表1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d)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n,n(%)]
结肠癌患病率近年来显著提升,临床首选治疗方法为根治性手术。结肠癌手术为腹部手术,手术时麻醉以及刺激性对胃肠道交感神经系统激活,麻醉胃肠功能,影响胃肠蠕动功能,因此产生腹胀[7,8],致使患者长时间无法排气和排便,极易产生肠胀气以及腹壁粘连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者会发生肠梗阻。对患者进行腹部按摩能够对胃肠血液循环起到促进作用,机械刺激胃肠道,加快胃肠蠕动,有助于恢复其功能,对早期排便以及排气可起到促进作用。手术后早期活动可加强身体各个系统代谢,将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可将患者副交感神经兴奋性提升,恢复患者胃肠道运动功能,缓解腹胀,加强食欲,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促进伤口愈合,降低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将住院时间减少[9-11]。
护理干预能够对主动下床活动起到促进作用,有助于恢复胃肠功能。临床研究表明[12],护理干预指导患者早期下床运动,有利于恢复胃肠功能。然而在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大部分患者并不了解早期下床运动的意义,为此在护理时应选择科学方法制定护理计划,对患者实施教育指导,患者依据护理人员的要求进行训练,有助于及时排气和排便[13]。结肠癌根治术会影响患者膈神经,阻滞信号传出,将通气效果降低,对患者实施膈肌训练可提升其运动强度,将气道死腔现象减少,利于通气功能恢复[14]。手术后对患者进行被动运动和体位改变,可对肌肉组织正常运动起到促进作用,提升患者的机体免疫力。此次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肠鸣音恢复、胃管留置、开始进食、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肠鸣音恢复、开始进食、胃管留置、肛门排气、排便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研究过程中部分患者由于身体不适或者个人因素勉强听从护理人员的指导,虽然进行训练但是并不认真,未进行有效的训练,影响了胃肠功能恢复。部分患者由于年龄和体弱等因素无法按时训练,影响了训练效果,因此怎样提升此类患者的护理依从性为日后临床研究课题。
综上所述,对结肠癌根治术患者进行肢体运动、按摩以及全身运动,可显著促进患者胃肠蠕动,对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存在重要临床意义,缩短排气、排便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调节患者心理以及精神情况,待精神状态改善后增加运动量,对病情恢复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