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学艳
(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医院,内蒙古 赤峰)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医疗技术也快速发展,而很多疾病也能够通过手术得到治疗。全身麻醉是一种常用的手术麻醉方式,可以通过呼吸道吸入、静脉或肌肉注射相应的麻醉药物,从而暂时性地抑制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使患者神志、痛觉等消失,遗忘、反射抑制,骨骼肌松弛,从而让患者的手术恐惧感、痛苦感极大减轻、消除,保证手术的顺利开展[1]。但是全麻手术也有较大的风险,需要对镇痛程度进行有效的评估,保证镇痛效果的同时也保障患者的麻醉安全。为此,加强对镇静、肌松的监测尤为必要。脑电镇痛指数(pain rating index,PRI)是我国科研人员研发的一种用于客观评价镇痛程度的指标,其通过将脑电中高频节律、低频节律中可重复规律性的特征变化元数据提取出来,并将其作为因变量,而自变量则是各种镇痛药物的剂量、流速,然后使用多元回归算法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模型,确认与脑电对镇痛药物的特异性反应结果相关联的元数据,加权归一后将相应的脑电镇痛指数计算出来,以反映大脑皮层及皮层下相关部位的脑电成分对镇痛药物的反应[2-4]。本研究以22例全麻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将PRI应用于评估全麻手术镇痛程度的临床价值。
从本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接受经腹手术的患者共22例,手术麻醉方法均为全身麻醉。入选患者中,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级患者共有13例,Ⅱ级患者共有9例。患者中年龄最大的为66岁,年龄最小的为19岁,平均年龄为(45.2±2.7)岁;体重最高的患者为76kg,体重最低的患者为46kg,平均体重为(61.3±2.4)kg。患者不存在肝肾功能障碍,且心功能、肺功能也均正常。排除患有内分泌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近期没有服用影响本次研究结果的相关药物,如精神类药物。
1.2.1 材料
本研究使用的仪器设备有麻醉输注工作站、A-2000BIS监测仪、多功能监护仪;使用的药品有丙泊酚、瑞芬太尼、维库溴铵。
1.2.2 麻醉方法
患者进入到手术室之后,将其妥善安排至手术床上,开放静脉通道,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桡动脉的穿刺操作,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心率(heart rate,HR)进行持续有创监测。将患者的前额、耳后乳突部位的皮肤清洁干净之后,将多功能组合式监护仪的脑电采集电极分别放在患者的双眉中心点上方以及双侧眉弓上方,参考电极放在患者的双侧乳突位置[5-7]。然后对患者的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PRI进行实时监测。将丙泊酚和瑞芬太尼使用靶控泵输注到患者体内进行麻醉诱导,将丙泊酚的初始浓度设定为1g/L,在效应室、靶浓度达到平衡之后以0.5g/L递增药物用量,将BIS控制在40-60。瑞芬太尼进行靶控输注,药物剂量为2ng/ml。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当其意识消失时给患者使用维库溴铵,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给药剂量为0.15mg/kg。给患者实施3min的面罩加压给氧,然后在可视喉镜下对其实施气管插管,保证一次成功[8]。给患者使用呼吸机,保证患者的呼吸频率维持在10-14次/min,潮气量维持在8-10ml/kg,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水平维持在35-45mmHg。术中维持麻醉,其中丙泊酚血浆靶浓度根据BIS进行合理调控,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应当控制在2ng/ml,维库溴铵的用量为0.05mg(kg·h),使患者保持肌肉松弛的状态[9]。气管插管10min后进行切皮操作,切皮后3min给患者追加瑞芬太尼,剂量为10μg/kg,使镇痛效果更加充分。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麻醉方案可以稍稍进行调整,确保手术安全、顺利[10]。
所有患者的麻醉师均为同一人,同时由另一人分别在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后1min、切皮前、切皮后2min、追加瑞芬太尼前、追加瑞芬太尼后5min进行SBP、DBP、HR、BIS、PRI等数据的记录,比较不同时点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
气管插管后1min、切皮后2min监测结果显示患者的SBP、DBP、HR水平均发生了明显的升高态势,与气管插管前和切皮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追加瑞芬太尼之后,以上各项指标出现明显降低现象(P<0.05)。详情见表1。
表1 各时点SBP、DBP、HR的变化情况比较[)/(n=22)]
表1 各时点SBP、DBP、HR的变化情况比较[)/(n=22)]
?
气管插管和切皮操作后,患者的BIS无明显变化,P>0.05,但是引起患者的PRI明显升高,P<0.05。而在追加瑞芬太尼5min之后,患者以上指标都出现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各时点BIS、PRI变化情况[s)/(n=22)]
表2 各时点BIS、PRI变化情况[s)/(n=22)]
观察指标 时间 气管插管 切皮 追加瑞芬太尼BIS 前 45.0±3.2 46.3±3.4 46.2±2.3后 45.2±3.9 46.8±4.0 43.7±2.7 PRI 前 56.0±4.1 57.3±3.8 63.9±3.2后 71.9±5.0 65.1±3.4 54.1±2.8
实施全身麻醉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必须要对麻醉药物使用剂量严格掌握,并准确评估麻醉效果,从而使患者在最为安全的状态下接受手术[11]。本研究显示,镇痛指数(PRI)在全麻手术中气管插管前后、切皮前后、追加瑞芬太尼前后均有明显变化,在镇痛不足时PRI明显升高,而追加镇痛药物之后,出现明显降低,因此对于评估镇痛效果有一定的使用价值。而随着临床监测技术得到不断提升,镇痛效果评价指标也能够得到越来越可靠的数据,从而指导临床合理使用镇痛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