岫岩县香菇产业发展现状及提升对策

2020-02-27 20:45:31张季军肖千明康德平尤广福
辽宁林业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岫岩县岫岩香菇

张季军,肖千明,张 敏,宋 莹,康德平,尤广福

(1.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辽宁 沈阳 110161;2.岫岩满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发展局,辽宁 岫岩 118400)

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有岫玉之都和北方香菇主产区美誉[1]。属北温带湿润地区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在800 mm左右[2]。岫岩县远离工业污染,天蓝气净,水源清洁,地表水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类水质标准[3],这些自然环境优势(自然资源和气候)为香菇产业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岫岩食用菌产业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十二五”期间,陈政高省长明确指出“岫岩要把蘑菇产业建设成名牌,把蘑菇节办成品牌”。2010-2012年,省政府每年都给予岫岩县3 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岫岩县通过抓基地、办园区、建企业、促流通、兴科研等系统化有效途径,促进食用菌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并使其成为全县农业支柱产业。栽培菇种有香菇、滑菇、平菇、大球盖菇、木耳等十几个。目前,岫岩县香菇生产已经辐射到26个乡镇、196个村,种菇农户达2.9万户,占全县户数25 %,从事食用菌生产及相关产业人员超过13万人,人均年收入超过万元[4]。

1 香菇产业发展现状

1.1 香菇栽培历史悠久

岫岩香菇种植始于1980年,采用半熟料栽培技术,1985年岫岩满族自治县成立之初,全县香菇种植数量仅在10万袋左右。2000年,牧牛乡引进香菇“937”全熟料栽培技术,种植效益显著,进而全熟料栽培技术逐步在岫岩北部乡镇得到推广[5]。2008年始,随着省、市设施农业建设的顺利推进,香菇产业规模得到跨越式发展,香菇协会和专业种植合作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全县香菇种植达2.0亿袋,已辐射岫岩北部8个乡镇,占全县香菇种植总量的70%以上。2012年全县香菇种植接近3亿袋。香菇成为岫岩县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富民惠民产业和科技密集型产业,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支撑作用。

1.2 反季香菇有效填补全国夏菇供应

岫岩县香菇在全国反季栽培中有很高影响力,近几年每年产量都稳定在3亿袋,产品远销国内外大中城市,5-10月反季节香菇占到全国60%的季节性香菇市场[6]。除了供应国内市场,岫岩香菇产品远销意大利、俄罗斯、德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1 500万美元以上。

1.3 筛选出适应本地生产的优质品种资源

岫岩县政府、相关企业每年投入新品种引进和示范费用。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沈阳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积极配合地方引进、示范新品种并研发配套技术,使岫岩县香菇主栽品种由软质菇“937”逐渐向目前的“辽抚4号”和“808”硬质菇转变,香菇主栽品种的改变使产业发展提档升级。

1.4 栽培模式不断优化

栽培模式从香菇以半熟料袋栽为主,过渡到香菇全熟料栽培工艺。全熟料袋式栽培技术延长了岫岩县香菇栽培时间,奠定了岫岩能成为全国香菇基地县的基础,形成了香菇单层棚地摆袋栽培模式,是目前的主要出菇方式。2018年双层棚层架出菇方式被引进到岫岩县,使得伏季出菇成为常态,白面菇率明显提高,栽培户效益提高20%~30%,这种出菇方式在岫岩县中部乡镇得到大面积推广。

1.5 销售渠道及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全县现有食用菌加工企业16家,其中,省级食用菌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加工能力达到5万t(占总产量的5%左右),加工产品主要有罐装、速冻、盐渍、干制品等。中通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深山秀”牌罐头,产品质量获得了绿色食品标志;东达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金松”牌食用菌罐头出口欧洲、俄罗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鞍山瑾宁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食用菌罐头及速冻产品也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食用菌产品远销意大利、俄罗斯、德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年均出口量5万t左右,出口额4 500多万美元。2016年岫岩县荣获“全国优秀香菇出口基地县”殊荣[7]。

1.6 香菇产业助力精准扶贫

近年来,香菇产业采用了4种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全县贫困农户脱贫全覆盖。对于思想保守的贫困户,采取两种方式与企业合作。一种是企业出资建棚,贫困农户生产管理,菌棒生产与出菇的成本和收益,由企业与农户各占50%;另一种是农户每户贷款5万元与企业合作生产,企业按每棒0.8元的管理成本按月给农户发工资,并负责按期还本付息。每个贫困农户管理1个棚,每年7个月时间,最低可收入1万元,较好地解决了思想保守贫困农户种菇的问题。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交给企业由企业还本付息,每户每年可保底分红3 000元,其土地每年667 m2可得租金1 000元,解决了没有劳动能力贫困户的收入问题。一般情况下1个企业需要30~50个固定工,生产旺季时需300多个工人,当地贫困群众经培训,有相当一部分转变为产业工人。2016年岫岩香菇产业新建扶贫香菇生产冷棚2 994栋,设施内面积接近200 hm2,带动1 106户建档立卡,计2 973人,占全县脱贫人口总数的42%。香菇产业成为全县扶贫攻坚战略的主力军。

2 岫岩县香菇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菌种生产经营亟待规范

菌种生产经营亟待规范,我省食用菌菌种生产良莠不齐,大部分菌种企业无菌种生产许可资质,给产业带来较大的隐患。由于食用菌菌种具有易扩繁的特点,菌种生产过程中易发生随意引种、自行编号,影响了菌种质量,容易造成损害菇农利益的现象发生。

2.2 栽培方式落后及优质香菇产量不高

香菇单层棚地摆袋是目前的主要出菇方式。东部山区昼夜温差大、地表空气相对湿度大,使得白面菇和花菇少,伏季棚温高,难出菇成为主要问题。改变栽培模式、提高优质菇率是岫岩县香菇产业提质增效和提档升级的保障。

2.3 “林菌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受到影响

岫岩地区香菇、滑菇等木腐菌栽培量3亿袋左右,需要45万t硬杂木屑。岫岩县柞蚕场13.33万hm2左右,柞蚕场每5年轮伐一次,每年可轮伐枝柴总量为40万t左右,“林菌矛盾”日益突出。

2.4 食用菌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发展滞后

农业基础设施保障程度不高,交通运输不便,鲜活产品外销困难。当地机械制造、产品包装、加工、仓储物流等配套产业发展难以满足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

2.5 食用菌科研力量薄弱,菌种创新乏力

在品种更新、标准化生产、加工高端产品开发等方面少有实质性突破。只有不断研发和引进食用菌新品种,做好新品种的储备和推广工作,才能保证和促进食用菌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岫岩已引进建设5家研发企业和机构,但总的来看,无论是食用菌菌种的研发、试验,还是食用菌深加工技术,都比较薄弱,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2.6 食用菌产业链条较短,精深加工能力弱

岫岩县食用菌产品大多以鲜品销售为主。产品以初加工为主,盐渍品初加工销售为辅的初级层面。加工业普遍以中小企业、家庭作坊为主,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

3 香菇产业提升的对策及路径

3.1 筛选适宜优质品种

选择优质香菇品种,延长产品货架期,增加市场竞争力。改变菇农的栽培习惯,提高栽培技术,通过精细化管理,提高产品品质,提高销售价格,在不改变整体效益的前提下,将减少20%~30%的栽培量,有效地缓解“林菌矛盾”。

我省农作物秸秆资源十分丰富,开发木腐菌适量添加秸秆已经成为趋势;2019年辽宁省农科院食用菌团队和县生态管理局已经开始这方面的试验示范工作,其中木屑中添加30%玉米芯栽培香菇已经在大房身镇出菇,产量和质量没有明显区别,此配方其他省份也在应用,添加玉米芯每年可节省6 000多万袋的木屑资源。

3.2 推广层架栽培模式,提高优质菇率和土地利用率

我国是香菇栽培大国,只有辽宁地区以地摆袋栽培模式为主,由于辽宁东部山区空气湿度大,白面菇产出率低,销售价差3~4元·kg-1,大力发展层架香菇栽培既可以增加1倍的土地利用率,又可提高白面菇产出率。

3.3 积极推进集约化、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努力加大对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生产基础设施。鼓励民间资本和工商资本投资食用菌基地,发展工厂化菌包的生产企业,从而提高标准化程度,逐步改变零散生产的现状,降低生产成本及菇农从业风险。实施节能煤气改造,提高灭菌效率,达到环保要求。实现工厂化集中制棒,分户出菇管理的生产模式。通过相关标准的整合和重新编制,形成一整套科学、严密、完整和切实可行的标准体系,从而使生产基地建设达到全面标准化生产,全行业基本实现无公害生产。产前要加强对菌需物资原辅材料等市场准入管理,加大对食用菌菌种生产和经营的监管力度;产中加强技术培训指导,从品种筛选、用水、病虫害防治、到产品采收都要按照标准化生产的有关规程进行操作;产品的存储、运输、质量检测进一步规范化,禁止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

3.4 合理整合林业资源,促进食用菌产业持续发展

稳定现有栽培量。充分整合岫岩县的柞蚕场轮伐更新枝丫树头用于食用菌生产,充分利用邻县林业资源。凤城、西丰等都是林业和柞蚕大县,但食用菌栽培量很少,轮伐量过剩,部分地区成了负担,可以通过林业部门整合资源合理利用。改变广大农村的燃料习惯。目前岫岩县农村的燃料习惯仍然为木材,大都以杂木段为主,以每户5 000 kg计算,如果粉碎木屑,可以生产食用菌3 500袋,岫岩县以10万户计算,如果改变传统燃料习惯,在不改变生态平衡前提下完全可以满足本地食用菌生产。按照岫岩人大提案,封山育林3年,经过修养生息未来开禁后必将能为食用菌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菇木林再造。菇木幼树或伐桩多的阔叶残次林,去劣留优,去密留疏,去弯留直,可封山培育菇木林,4年后,上层木树种平均高度3.0~3.5 m,胸径2.5~3.0 cm,6年后皆伐每公顷可产菇木鲜重90 t,人工促进封山培育既有利于生态保护,又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特点,是当前培育菇木用材的重要途径。

严格控制木屑出境。近几年河北、吉林、黑龙江等地由于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进一步实施,木屑资源严重缺乏,辽宁东部山区成为木屑输出区域,木屑大量外流,同时也造成岫岩县种植户的原料成本大幅度提高,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政策,禁止木屑外流。

3.5 食用菌品种多元化发展

20年之前,由于浙江、福建等香菇老区“林菌矛盾”突出,在全国范围内提出香菇的“南菇北移”口号,并且得以实施,20年后我们北方也面临“林菌矛盾”突出问题,也必将走木腐菌与草腐菌并行的食用菌品种多元化发展之路。

稳步发展香菇生产规模,调整产品结构。从资源利用看,草腐菌更有生产发展空间。一方面,我县林木资源虽然丰富,但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情况下,本地杂木利用受到制约,趋紧势头不可逆转,必将制约木腐菌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每年产生大量的农作物秸秆可以被利用开发生产草腐菌,为大球盖菇、鸡腿菇等草腐菌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环境。羊肚菌、黑皮鸡枞等珍稀食用菌品种已悄然升起,并且发展势头迅猛。党的十八大以来,秸秆循环利用、生态环保、绿水青山等成为国家和各省政策导向,这些都将成为加快发展草腐菌的动力所在。重点发展大球盖菇、平菇等受资源约束小、市场稳定、消费量大的大宗草腐菌品种,加快引进和开发适销对路的草腐菌新品种,丰富食用菌产品种类,逐步提高食用菌产品结构中草腐菌比例。

3.6 提高产业科技支撑和产品创新水平

加大对食用菌科技的投入,提高食用菌研发中心(食用菌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院士工作站、科技创新产业联盟)创新能力,力求在新品种培育、野生菌资源开发、生物医药保健产品开发、菌种质量检测、工厂化栽培相适应的品种,在质量安全管理、产品加工保鲜、资源高效利用、生物技术开发、病虫害防控、关键农业设施和主要生产环节农机装备等方面取得突破,显著提高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能力水平。

3.7 积极培育加工、销售和物流企业

(1)抓香菇加工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提升企业深加工能力,实行“加工企业+基地+农户”的一体化模式,使企业加工原料来源有保证,菇农生产的香菇鲜品销售有保障。

(2)抓专业合作社建设,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提高香菇生产组织化程度。香菇产品实行统一销售,切实解决了菇农卖难的问题。

(3)积极培育产品销售、物流体系,支持销售大户和专业物流企业的成长,在食用菌原材料和产品主要集散地培育有较强实力的食用菌物流企业。积极推进“互联网+”销售模式,邀请专家开展电子商务课程培训,鼓励引导益临、龙达、双赢、德圣食用菌合作社等龙头组织发展电子商务,逐步提升品牌效应,确保市场信息通畅,紧扣价格脉搏,确保产品及时销往全国各地市场。

3.8 加大政府组织引导作用

由政府培养食用菌专业人才并将其纳入岫岩县人才引进培养计划,构建科技支撑体系。加强对菌农的培训,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并针对不同品种,组织完善具体的生产模式和配套栽培技术,组织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实现规模化生产。积极引导农民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并以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载体,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施工,推进设施标准化。同时,统一提供生产技术、信息、材料供应、产品加工存储和销售等项目服务,及时研究协调解决生产、科研、加工与销售过程中的问题。最终以实现香菇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科学发展为目标,推动香菇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猜你喜欢
岫岩县岫岩香菇
岫岩玉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战略研究
收藏与投资(2022年8期)2022-09-06 02:28:28
Modeling and Verification of a Sentiment Analysis System Using Aspect-Oriented Petri Nets
香菇接种三招
今日农业(2020年16期)2020-12-14 15:04:59
“一带一路”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发展研究
——以岫岩玉雕为例
岫岩县柞树锈病发生现状及防治技术
浅谈岫岩玉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财讯(2018年6期)2018-05-14 08:55:50
岫岩县森林防火现状及对策研究
绿色科技(2018年7期)2018-02-06 05:33:58
孩子们的好校长石庙子镇助学之星——记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石庙子镇中心校校长何艳丽
辽宁满族县域旅游发展优势与机遇
漫谈岫岩玉床
商(2016年19期)2016-06-27 09:4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