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红 玲
(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贵阳 550001)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也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如何以教材为抓手,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学英语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具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具有学时长、学分多、学生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力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大学英语成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阵地。然而,语言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载体,外国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何发挥好大学英语教材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中西方价值观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既能增强国际意识,树立世界眼光,同时又能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本文从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背景出发,梳理现有大学英语教材在育人功能上存在的问题,探讨增强大学英语教材育人功能的实现策略,从而为推进外语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目标作出有益探索。
教材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依托。当前,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以及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伟大实践的开展,国家迫切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1]。这为高校外语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大学英语教材作为高校英语教学的载体,既要为学习者进一步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提供最主要的学习资源,又要为学习者提供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获取专业信息的途径,更要为学习者打开了解外国社会与文化的一扇窗口,开拓学习者的“全球视野”,培养学生会讲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由此可见,加强大学英语教材育人功能对于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至关重要。
教材是依据课程教学大纲而编制的,从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变化来看,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对教材的价值取向正在超越大学英语工具论的定位,转向大学英语的人文性属性,关注学生作为人的价值与发展。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指南》对大学英语课程性质进行了明确规定:“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因此,要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2]。 2020年教育部对《指南》(2017版)再次进行修订,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3]。这一指导思想明确了大学英语教材未来的建设方向,突出强调了大学英语教材的育人功能。
教材知识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有很大影响,也正是如此,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教材建设。“从根本上讲,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核心教材传授什么内容、倡导什么价值,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4]。在我国,英语是作为一门外语进行学习的,学习英语不仅仅意味着学习使用一种中性的全球通用交流工具,更是学习语言背后的西方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因此,大学英语教材不仅承载着英语知识本身,还承载着代表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非语言信息。这些隐蔽的价值、规范和信念通过教科书传递给学生,潜移默化地消解着学生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5]。我国虽然是英语学习大国,英语教学在我国高校已经开展多年,然而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意识形态问题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6]。如果不加强大学英语教材建设,不处理好教材中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不研究中西社会文化知识在教材中的呈现与选择方式,就无法对教材中隐蔽的文化与意识形态进行有效甄别与引导,从而避免学生受到西方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同化。
鉴于大学英语教材在新时代高校实施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作用,对我国当前种类繁多的大学英语教材进行研究,了解教材中育人功能的发挥现状,考察教材中是否存在着育人方面的问题,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为此,笔者考察了近年来各大高校广泛使用的“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如《全新版大学英语》《新编大学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21世纪大学英语》《新标准大学英语》等大学英语系列教材,发现教材在育人方面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首先选取各教材中最核心的“精读”部分,即综合读写教程中每个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进行课文选材的场域分析。这里的场域指的是课文内容中涉及的人和物及其所处的社会实践空间。通过分析教材中出现的国家和国家文化内容的频次与数量,可以体现出教材对于某种场域文化的倾向性和价值取向[7]。通过分析发现,很多教材涉及到的文化内容都与英国、美国文化相关,其中尤以美国文化为最。例如,《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四册教材总计64篇文章,其中英美国家文化语篇52篇,占比81.2%,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其他英语国家文化语篇仅有3篇;《21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四册教材总计96篇文章,其中英美国家文化语篇71篇,占比74.0%,其他英语国家文化语篇为0;《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四册教材总计80篇文章,其中英美国家文化语篇46篇,占比57.5%,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其他英语国家文化语篇仅有2篇;《新标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四册教材总计120篇文章,其中英美国家文化语篇64篇,占比53.3%,其他英语国家文化语篇为0。
教材在选材上尽可能保证语境真实、原汁原味地反映西方英语国家的政治历史、社会文化、科学技术、风俗人情等内容,以此帮助学生拓宽国外社会文化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目前大部分教材在选材上几乎反映的都是以美国为核心的英美文化、谈论的都是英美国家的人和物。这种美国文化偏好有可能给学生造成一种美国文化就是西方文化或英语文化的错觉,从而只谈美国文化,而不涉及其他英语国家。一旦与其他内圈英语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以及外圈英语国家(如新加坡、印度、南非、牙买加)的人进行交流时,学习者便倾向于采用英美化行事方式与思维方式,从而导致跨文化误解甚至跨文化失败,而这恰恰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其次,根据《指南》对大学英语人文性质的阐释,对课文选材进行内容结构与主题分析,重点分析课文选材是否蕴涵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否很好地兼顾了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通过分析发现,当前高校广泛使用的不同版教材,无论是内容编排还是结构设计,都有着很强的实用性和工具性特点,而英语学习的人文性功能被弱化。从教材结构设计来看,教材中每个单元均设置了课文、词汇、练习、阅读、写作、翻译等模块。这些模块旨在提升学生的读、写、译语言技能,而旨在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训练的模块却不多见,如果有,也仅见于课后练习的个别思考题中。事实上,我国大学英语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考证的驱动下,英语学习的工具性被强化,跨文化交际的功能则被弱化,导致教材编写更倾向于以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为主。再从教材文章的主题来看,科技类与社会生活类主题居多,道德教育类与政治类主题偏少。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前四册中只有4篇文章与政治话题有关,且缺乏中西意识形态差异对比的话题探讨。而且,通过文本内容分析发现,道德教育类主题文章不仅在数量上占比小,在表达方式上也逐渐内隐化。教材中道德主题的呈现逐渐从直接表述变为了开放式讨论。如果教师未能在课堂上鲜明提出或有意识地引导,这种内隐化呈现方式很难使教材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
分析还发现教材中本土化文化与西方文化失衡,存在严重的“中国母语文化失语”的现象[8]。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为例,全套教材共80篇文章,其中提到中国的只有6篇文章。它们分别为:第1册第9单元课文B中提到了汉语学习;第2册第3单元课文B中讲述了生活在美国的华人丈母娘见自己外籍女婿的故事以及第9单元课文B中讲述了在美国的华裔艰苦奋斗的故事;第3册第6单元课文A中有一句话提到了中国古代预测地震的经验;第四册第3单元课文B中提到了中国人以及第4单元课文A中有一句话提到了中国电信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这6篇文章中有4篇文章仅仅提到了与中国相关的人和事,而其他2篇文章讲述的也仅是中国人在美国的生活工作经历。介绍中华传统文化的、反映中国当代社会面貌的文章几乎没有。
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双向的文化交流过程,外语学习不仅仅只是学习和了解国外的先进技术、思想理念和文化成果,同时也需要向外输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只有文化输入而没有文化输出,只学习英语国家文化而无法用英语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就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只有在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上去学习和理解国外文化,才能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足够的理解和认识,才能培养出既具有国际视野,同时又坚定中华文化自信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最后,从教材使用的外部环境来看,当前大学英语教材建设在编写与出版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影响着教材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首先是教材编写与出版规划不合理,重复建设,创新过度,导致教材体系复杂、教材种类繁多、教材内容更换频繁。这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学习负担,影响了教材的使用效果。例如,《全新版大学英语》全册学生用书达到了22册之多,而《21世纪大学英语》有基础教程、读写教程、视听说、阅读、口语初级、口语中级、学生练习册、能力测试等等众多配套教材。除了种类繁多外,教材单元内容也多。例如,《新编大学英语》的综合教程每册设置10个单元,每个单元又分为四个板块:课前活动、两篇不同角度的阅读文章、巩固练习部分,以及翻译技巧讲解、翻译实践和写作部分。面对繁多的教材与学习内容,加之高校公共英语课学时有限,学生难以在有限的时间与考试压力之下充分消化吸收教材内容。其次是出版机构市场化运作,导致教材市场竞争激烈,教材编撰与出版操之过急,商业气息浓厚,忽视打造精品教材。个别出版机构为了争取高校教材使用权,抢占市场份额,甚至不惜采用利益输送等手段向高校推销教材。其结果是,面对教材市场上各种良莠不齐的外语教材,教材使用方无法对这些教材做出准确的选用和客观的评价,最终到达学生手里的教材鱼龙混杂,质量堪忧。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大学英语教材在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新时代高校英语教材建设,以弥补现有大学英语教材育人之不足。
《指南》(2017版)指出,大学英语课程要有助于学生“学习和了解世界优秀的文化和文明”,要“树立世界眼光,培养国际意识”[9]。所以说,大学英语教材在内容选择上不应局限于展示英美国家的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而应该积极吸收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成果,合理配置世界文化知识,展现出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更多元化的文化视角。
要做到合理配置和呈现世界文化知识,首先就要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持开放性原则,积极吸纳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明成果,而非仅仅突出英美文化,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世界文化的多姿多彩,认识到每种文化都有其合理性和独特性,用理性的、客观的态度来对待不同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平等观。其次,要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持全面性原则。在教材中要尽可能横向体现出世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纵向充分挖掘各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历史,争取打破文化刻板印象与种族偏见,让学生可以追根溯源,全方位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再次,要在教材中体现出文化对比的原则。没有对比,就没有差异,没有差异就没有文化包容。在教材中可设计一些文化对比与文化协商互动的练习,让学生学会站在“他者”视角来重新审视我国以及他国文化,辩证地理解中西文化差异。
《指南》(2017版)明确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内容”,“要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10]。对于大学英语教材建设来说,就是要把教材中承载的语言知识与非语言知识进行有机统一,把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融合起来。具体来说,在选择教材资源时,要精心选择素材来体现符合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导向,突显教材思政育人的编写特色。不仅要选择能够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英语应用能力的学习资源,还应进一步考察这些教学材料是否能够陶冶学生思想品格、提高人文素养、健全其心理素质,是否能够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此外,在改编教材资源时,应做适当的增补、替换和删减等工作,以求教材中语言知识技能的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两者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例如,深挖所选材料中与中国文化相一致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规范,在翻译、写作、口语活动中融入文化对比的元素,来帮助学生理解中西文化差异,启迪学生对本土化文化进行思考;可在课堂活动和课后练习中增加相关的批判性思维练习;可在常规的写作练习中增加批判性写作训练,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学会用英语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能对问题进行批判性评价。最后,要实现教材的思想引领作用,关键还在于教师如何用教材教。教师是教材的主要使用主体,这就要求教师摒弃语言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无关的错误观点,积极探索和实践课程思政,深挖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努力促成教材工具属性与人文属性的有机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指南》(2017版)也指出:“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这一交流工具,除了学习、交流先进的科学技术或专业信息之外,还要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12]。因此,针对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缺位的问题,必须要在教材中增补中国文化与中国国情内容的英语表述。要把中国文化引入教材,帮助学生理解中西文化差异,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生活,思考中国问题,并学会用英语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此外,还要把中国优秀文明成果引入教材,帮助学生用英语去介绍和传播中华文化,激发学生文化输出的意识。否则,只有文化输入而没有文化输出,容易使学生在谈论西方文化时如数家珍,而当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时,却知之甚少,无法张口,从而导致学生丧失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学习英语并不意味着弃汉语而不顾,实际上正是两种语言文化的接触与互动,才能让学习者从他者视角来重新审视两种文化,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与交际能力的人才。
新时期教材建设的根本遵循已定,接下来就是要加强教材管理,严把教材质量关,从意识形态的高度抓好教材建设。大学英语教材建设尤其要注重教材编写队伍的建设,做好教材的调研和出版规划工作,完善教材的审定与选用制度,严守教材意识形态安全,绝不让西方价值观念侵入教材。首先,教材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教材编写团队的水平。因此,在教材编写上要大力打造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优良、思想政治过硬的教材编写团队。教材编写者不仅要学术造诣高,学风严谨,熟悉大学英语教学实际,掌握外语人才培养规律,有丰富的外语教材编写经验,而且还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鲜明的价值取向,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教材的编写之中,为教材育人打下坚实基础。其次,教材建设要考虑建设什么教材、怎样建设教材以及为谁建设教材等关键问题。外语教材出版机构需要做好教材调研和出版规划工作。从国家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出发来策划教材的编撰与出版,潜心打造精品教材,使教材在内容上涵盖更多的人文性与思想内涵;在形式上创新改革,让教师可用爱用,让学生可读爱读,从而用优质的教材服务教学。最后,还要规范教材的审定与选用制度,用制度守护教材的质量与意识形态安全,绝不让西方价值观念侵入教材。因学科的特殊性,一套优秀的英语教材免不了借鉴国外原版教材和教学资源。对此,国家各级教材管理部门应出台具体的针对大学英语教材的审核与选用制度,从管理层面监督和规范教材的编撰、出版、审核和选用。保证进入课堂的教材是符合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优秀教材,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外语教材铸魂育人的功能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