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向华
恶性淋巴瘤为一类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根据病理特点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本文回顾性分析误诊为其他疾病的恶性淋巴瘤3例的临床资料,分析误诊原因,现报告如下。
【例1】男,27岁。主因低热、胸闷15 d,加重4 d入院。15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低热、胸闷,活动后明显,体温最高37.5℃,无咳嗽、咳痰,亦无其他症状,在外院门诊部输液治疗(具体不详)1周,体温恢复正常,但仍胸闷。4 d前上述症状加重,就诊门诊行胸部X线检查提示心影增大;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示:心包腔内可见无回声暗区,舒张期右心室前壁前方6 mm,左心室后壁后方22 mm,心内结构未见异常,心包腔内见中等量积液,为进一步治疗,以心包积液原因待查收住院。既往体健,无其他病史。查体:生命体征正常,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增大;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腹软,腹腔积液征(-),肝脾不大;双下肢无水肿。查血红细胞沉降率53 mm/h;甲状腺功能、男性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均正常;风湿免疫相关指标(-);皮肤结核菌素试验(-)。胸部CT提示双肺未见重要病变,心包腔内可见液性暗区;腹部超声未见异常;复查心脏彩超示:心包腔内可见无回声暗区,舒张期右心室前壁前方14 mm,左心室后壁后方28 mm,心尖部深约8 mm,心包积液较前增多。入院次日行心包腔穿刺术,抽出淡黄色心包积液100 ml,并留置引流管。心包积液常规检测示:有核细胞1360/μl,淋巴细胞百分比为96%,中性分叶核细胞百分比为1%,其他细胞百分比为3%;心包积液生化检查示:总蛋白58.98 g/L,氯107.6 mmol/L,糖5.59 mmol/L,乳酸脱氢酶172 U/L,腺苷脱氨酶11.02 U/L;心包积液病理检查示:可见淋巴细胞及增生的间皮细胞,未见瘤细胞,抗酸染色(-)。
综合上述资料,初步诊断为结核性心包炎,给予HRZE(H代表异烟肼,R代表利福平,Z代表吡嗪酰胺,E代表乙胺丁醇)四联抗结核治疗,并加用醋酸泼尼松以减轻心包腔积液渗出,间断从心包引流管抽取心包积液,多次病理检查未见瘤细胞,亦未找到抗酸杆菌。抗结核治疗一个半月后再次复查心脏彩超示:心包腔内可见无回声暗区,舒张期右心室前壁前方3 mm,左心室后壁后方7 mm,心包积液较前减少。为进一步排除其他疾病,转至北京某医院就诊,该院B超探查显示:左侧颈部及右侧腋窝可探及多个稍增大淋巴结,浅表淋巴结直径小,不适于完整切除,遂在超声引导下行左侧颈部淋巴结针吸活检,病理报告为反应性增生,建议继续抗结核治疗,遂出院继续抗结核治疗,心包积液逐渐减少,同时糖皮质激素逐渐减量至停药。抗结核治疗四个半月后心脏彩超提示心包积液完全吸收,遂继续抗结核治疗,治疗期间多次复查浅表淋巴结超声均较前无明显变化。抗结核治疗6个月后患者出现左侧腋窝胀痛,再次就诊行浅表淋巴结超声检查示:双侧颈部可探及多个增大淋巴结,较大者位于锁骨上窝,左侧较大者为10 mm×10 mm,右侧较大者为15 mm×12 mm;左侧腋窝可探及数个增大淋巴结,较大者为25 mm×20 mm。遂在超声引导下再次行左侧颈部淋巴结针吸活检,病理检查考虑淋巴系统肿瘤,进一步行左侧腋窝增大淋巴结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混合细胞型)。复查心脏彩超示:心包腔内可见无回声暗区,舒张期右心室前壁前方2.5 mm,左心室后壁后方6.5 mm,心包积液再次出现。考虑抗结核治疗无效,遂停止抗结核治疗,转血液科化疗,病情逐步好转,心包积液逐渐减少,颈部增大淋巴结缩小。经化疗患者病情一度好转,治疗18个月后病情复发死亡。
【例2】男,23岁。主因发热1年余就诊,以发热原因待查收住院。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午后发热,体温37.5℃左右,偶尔体温可高达39℃,间断夜间盗汗,食欲差,进食后反酸,无腹痛。自患病以来,精神可,大小便正常。既往体健。查体:贫血貌,消瘦,余无阳性体征。查血常规:血红蛋白93 g/L,余未见异常;血培养(-);骨髓穿刺提示缺铁性贫血;皮肤结核菌素试验(-);胸部CT、腹部超声未见异常;胃镜检查提示胃多发溃疡,考虑胃体慢性炎伴溃疡。遂给予抑酸药物及补充铁剂治疗,1个月后复查胃镜示:胃体后壁黏膜粗糙水肿,可见浅糜烂较前好转;病理结果显示:胃体黏膜慢性炎,淋巴组织增生明显。住院期间行多项检查未能明确发热原因,遂出院。出院后仍间断发热,体温36.5~38.5℃,仍盗汗,体重进行性下降,近1个月体重下降5 kg,遂再次住院治疗。查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增大;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全腹无明显压痛,肝脾不大,腹腔积液征(-)。入院后B超探查示:腹腔及腹膜后多发增大淋巴结,腹腔少量积液,遂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腹腔肿物穿刺术,病理结果显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增生,可见Langhans多核巨细胞,不除外结核,抗酸染色未找到阳性杆菌。1个月后再次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腹腔肿物穿刺术,病理报告提示:腹部肿物,纤维组织内见淋巴细胞增生。结合患者住院期间出现不明原因皮肤瘙痒,考虑恶性淋巴瘤可能。后家属携带病理切片到河北省多家医院会诊均未能明确诊断,后携带病理切片到北京大学病理系会诊,结论如下:①胃黏膜活检: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型);②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非典型增生。确诊后给予化疗病情稳定好转,体温恢复正常,达到临床治愈,目前仍在随访中。
【例3】女,46岁。主因发热半年入院。半年前无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40℃,发热时伴寒战、头晕、恶心、胸闷,就诊当地县医院,查血常规正常,尿常规提示白细胞(+++),考虑泌尿系感染,给予三代头孢菌素治疗无效,遂出院。出院后口服中药治疗(具体不详),仍发热,间断应用退热药物,3个月前转至河北省某省级医院就诊,查体均未见阳性体征。行胸部CT检查未见异常;腹部CT示:脂肪肝,脾稍大;皮肤结核菌素试验(-);血尿便常规正常;血培养未见致病菌生长;骨髓穿刺提示:感染性骨髓象,单核系统增生性质待定,给予氨曲南、依诺沙星抗感染治疗无效,遂出院。出院后因病情持续不缓解,遂转至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期间进行了感染方面、风湿免疫方面、肿瘤方面及血液系统全面检查,结果显示:中段尿培养可见大肠埃希菌生长,余未见异常;全身影像学检查亦未见异常,考虑泌尿系感染不除外,给予头孢他啶、阿米卡星治疗仍无效,家属要求出院。出院后仍间断发热,间断应用退热药物,日渐消瘦,体重进行性下降约10 kg。为进一步诊治,遂就诊。既往体健。入院后仍高热、寒战,间断应用糖皮质激素,且患者逐渐感觉腹壁不适。查体:热病容,体温39.8℃,贫血貌;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壁脐右侧似可触及包块。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均减少;骨髓穿刺检查未见异常;腹部超声示:盆腹腔未见增大淋巴结,前腹壁、脐右侧可探及38 mm×13 mm×17 mm低回声团,边界清,内部回声均匀,CDFI可见丰富的动脉血流信号;颈部、腋窝、腹股沟均未探及增大淋巴结。遂在超声引导下行腹壁肿物穿刺术,病理诊断为(腹壁)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型),故转血液科治疗,体温逐步恢复正常,腹壁包块逐渐缩小直至消失,后化疗过程中出现肾损伤,给予对症处理半年后死亡。
恶性淋巴瘤起源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增大或局部包块是其特征性临床表现,常出现发热、消瘦、盗汗等全身症状,病情晚期出现恶病质。根据病理特点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目前我国恶性淋巴瘤发病率逐年上升,可能与环境污染及诊断水平不断提升有关。
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几乎侵及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多以淋巴结增大、皮肤瘙痒、发热为鉴别要点。分析本文误诊原因如下:①首发症状不典型,发病初期缺乏淋巴结增大等典型恶性淋巴瘤表现。有文献报道,发热可以为恶性淋巴瘤的首发症状,也可以为伴发症状,但发热的同时常已累及淋巴结[1-5]。本文3例均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典型表现迟迟不出现,第1例发病7个月左右后才出现浅表淋巴结增大,第3例腹壁包块于发病半年后出现,给早期诊断带来了困难,进而造成长期误诊。②除发热症状外,伴发的临床表现亦不典型。据报道,恶性淋巴瘤可以多发性浆膜腔积液为首发表现[6-9],但单纯表现为心包积液的恶性淋巴瘤较少。本文例1以心包积液为主要伴发的临床表现,无胸腔或腹腔积液,且多次心包积液病理检查未找到瘤细胞,故误诊为结核性心包炎[10-12]。例2肿瘤发病部位在胃黏膜,表现为胃黏膜炎、胃溃疡,加之原发性胃肠道恶性淋巴瘤发病率低,临床少见[12-17],接诊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易误诊。③未综合分析医技检查结果与临床资料。例2胃部多发溃疡不仅仅是单纯溃疡病,应结合发热、贫血、消瘦等全身表现,考虑能否用一个疾病来解释所有症状,且单纯胃溃疡不会发热,当医技检查结果与全身表现不一致时,应多加思考,努力寻找原因,拓宽思路,必要时进行多次复查。此外,病初例2的病理切片经多家医院会诊均未能确诊恶性淋巴瘤,可能与取材部位表浅、典型病变部位缺如、病理医师缺乏经验而难以辨认有关[18]。④对于不明原因出现的浆膜腔积液患者,在没有结核病诊断依据的前提下,过早地给予了诊断性抗结核治疗,致误诊。结核性疾病应该有结核感染的证据,如皮肤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或同时伴有肺结核或肺外结核等。例1出现心包积液,结核病相关检查阴性,虽然初步检查未找到肿瘤证据,亦不能盲目诊断为结核性心包炎,且抗结核治疗的同时加用了糖皮质激素,造成早期治疗心包积液减少,未考虑到心包积液吸收可能与糖皮质激素有关,并且糖皮质激素对恶性淋巴瘤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影响疗效判断和疾病的自然过程,是造成误诊的另一原因[19-22]。
根据上述误诊原因,提出如下防范误诊措施:①医师应加强临床技能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对不典型恶性淋巴瘤的认识;②出现浆膜腔积液且检查未见异常时,在没有结核感染证据的前提下,可动态观察,不主张过早进行诊断性抗结核治疗,亦不主张加用糖皮质激素,以免影响疗效判定;③怀疑胃肠道恶性淋巴瘤时,应多次、多部位取材,若临床疑诊但病理检查不支持时,应多家医院会诊,必要时请上级医院会诊;④遇有长期不明原因发热、反复检查难以确诊的患者时,要考虑到早期恶性淋巴瘤的可能,动态观察淋巴结的变化,争取早期发现增大淋巴结以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