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中国哲学的总开关
——读《〈周易〉与中国哲学问题研究》

2020-02-27 16:10郭发仔侯莲梅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易经周易哲学

郭发仔,侯莲梅

(1.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四川成都 610000 2.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四川成都 610000)

在中华文化五千年的长河中,中国哲学本身就彰显了中华民族论气韵、重和谐、创日新、修德性的内在气质和涵养。作为一门思维科学,哲学思想反映了历代先贤对社会、宇宙包括人自身的认知和观照,在各种思想的交汇和碰撞中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系统。那么,作为无用之大用的哲学思想,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基础在哪里?玄之又玄的《周易》与中国哲学究竟有何渊源?正是在问题意识的驱使下,绵阳师范学院的刘延刚教授和潘昱州副教授,从课题立项开始,历时十余年的沉淀和探究,既对《周易》文本做了现代性诠释工作,又对中国哲学典籍做了历史的学术梳理,最终将研究的心血和成果汇集在《〈周易〉与中国哲学问题研究》这部大作之中。

问题意识是心理学、哲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指人们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进而探究的心理状态。《人民日报》有篇题为《有“问题意识”,也要有“过程意识”》的文章指出,历史无非就是问题的消亡和解决过程,现实也无非是问题的存在和发展状态。现存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1]。在学术探讨的过程中,一旦纠结成泥,总希望找到一个总开关,使细节之处被遮盖的意义拨云见日。《〈周易〉与中国哲学问题研究》就是打开《周易》之于中国哲学意义的总开关。

周文王姬昌所作《周易》的发轫本身就是一个神话,“河图”“洛书”最原始的因果之证与天人之说在《周易》当中有了现实的文字书写。《周易》这部略显粗朴的筮占之书,在中国文化史上如同一颗悬天明珠,放射出璀璨的智慧光芒。历代贤人和当今学者对其深耕细刨、穷根究底、余意未尽,试图将《周易》所蕴含的思想因子作为叩开博大精深中国文化之门的密码。

《〈周易〉与中国哲学问题研究》在开篇即引经据典,利用典籍文本对《周易》本经及其哲学功能进行了追溯考证与辨证分析。《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易经》为六十四卦及其爻辞构成的符号系统,《易传》是对《易经》中事象和哲理的解释。《周易》为先秦称谓,自西汉以后通称《易经》。《易经》为群经之首,被学界视为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的肇始。孔子对《易经》推崇备至,特别是晚年,“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2]。《周易》成了孔子形影不离的工具书,学习、研究、“韦编三绝”,藉以创立自己的儒家哲学思想;老子依据《易》理成就《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道”是对《易》的最高概括和提炼;春秋战国后,《易经》的卜筮功能趋弱,成为“六艺之源”“群经之首”。此后,《周易》成为中国哲学的深刻母题,构筑了“三才之道”的中国哲学思想体系,确立了中国哲学阴阳虚实、天人合一及变易理论等核心思想。基于此,本书作者认为,从发生学角度而言,《周易》本经是中国哲学的发源地;从中国哲学的表现形式——经学来看,《周易》又深刻影响了中国哲学根本的致思倾向[3]1-28。

中国有没有哲学已经不成为问题,问题在于中国哲学问题在何种意义上成为问题。问题意识是《〈周易〉与中国哲学问题研究》一书贯穿始终的原初动力,《周易》与中国哲学的关系问题正是作者倾其全力所要透析的理论问题。

全书七章中有五章专门论述了《周易》如何成为中国哲学的渊薮。其一,如前所述,《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作者直陈前人治《易》经传不分、忽视经学思维模式的漏洞,对《易传》的成书年代、作者从文本角度进行正本清源,认为《易传》的注释传统奠定了中国古代学术经学治学的形态基础。其二,从学理上揭示了中国哲学的诸多概念范畴与《周易》元素的对应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周易》是一套成熟的符号系统,用卦和爻作为模型和图式,试图揭开宇宙万物生成和演化的密码,它要解决的不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而是世界从何而来的问题。由此生成的诸多原初概念,经后学的推演和丰富,最终形成了中国独立的哲学思想史进路。其三,《周易》发轫原始思维方式而又超越其上的“集合的”和“共时性的”思维方式(荣格语)强调天人同构、时空合一、中正和合,经过日常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稳固的思维结构,体现出直观性、系统性、和辩证性特征。这种思维方式渗透于社会生活实践,生成了中国哲学的经学思维、实用理性、辩证思维等思维方式。其四,先秦是中国哲学智慧大碰撞的历史时期,从百家争鸣到万溪归流,《周易》发挥了观察和解释世界的工具理性,各家试图都从其中汲取营养以成一家之言。《周易》也从争鸣中获得新的生命力,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原初动力。其五,儒道释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三面旗帜,三者既斗争又融合,都试图在中国文化的殿堂上争得永固百年的一席之地。于是,《周易》以一当十的理论解释力自然成为三家援引和依靠的对象。在这个共生共振的过程中,《周易》也不断吸收三家之利,主导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流和方向。

要将上述关系问题阐释清楚,并非自言自语、自圆其说即可掩盖学界的犀利之声。本书作者研究《易》学十多年,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学术视野,也有前贤诸多的学术成果支撑,这是作者有勇气问津“玄之又玄”的“《周易》与中国哲学问题”这样一项大课题的原因所在。

华夏文明犹如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绵延几千年而没有在世界风云突变的大气候中断流,再现华夏文明的中国文化在历史的大书中以恢弘的气势书写了宛如耀眼星辉的哲学篇章。谁说中国哲学没有一脉相承的体系?谁说中国哲学没有用理想照亮现实、关注人间?从《周易》之于中国哲学的关系研究中不难透析,中国哲学从混沌蒙昧的周代始就已经有了俯仰天地、纵横人文的大文化关照。在历史的车轮下,易学成就了先秦,充实了儒道释,穿过4 000多个时光隧道,碾过80多个封建王朝,在历代学人的努力下不断去伪存真,走出了经学遗留的禁锢,击退了外来文化霸权的进攻,一直在中华文化的道路上自信、自立、自洽。

《〈周易〉与中国哲学问题研究》,基于《周易》思想精粹,以其中的范畴为经,以中国哲学的形态、思维方式、历史流变为纬,从补遗的学术视角出发,系统研究了《周易》对中国哲学乃至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周易》之于中国哲学,是源与流的关系。《周易》是“上度卜辞,下出诸子”的文化栈道,其以符号性系统孕育出来的新概念、新思维进而衍生出的新范畴,完成了中国文化由神学形态向世俗形态的历史转变[4]10。先秦古人受思维水平、历史条件等的限制,对混沌的世界演变现象产生了朦胧而又不失睿智的认知,以人类特有的视域从整体上把握了身边的世界。人们在茹毛饮血的时代中认识自身、感悟自然、参透天道,最终在中国文明的进程中演化出“三才之道”的哲学思想体系,形成“天人之学”的辩证法逻辑。这种思想体系和辩证逻辑既为儒道共尊,也为理学体用,更为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转型所继承和弘扬[5]21。

《周易》之于中国哲学,是一与多的关系。《周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渊薮,如果说《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世间万物做了哲学意象溯源的话,那么《周易》之阴阳八卦则对生生不息的整体性宇宙普遍规律架构了最早最完善的精神处所。作为“六艺之首”,《周易》以最原始的“方术”表达方式言志、理道、立行、求和、定名实。无疑,具有百科全书复合性质的《周易》领衔了中国哲学的诸多流派,既是先秦诸子的直接源头,也是纷繁复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源流活水。

在史学思想论域无法穷尽前贤,但可以在前贤的足印中寻找增量研究的蛛丝马迹。绵阳师范学院的刘延刚教授和潘昱州副教授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学者,他们对中国文化遗产的深度挖掘、对地方文化和社会事象的理性思考,以及长期以来对中国哲学的理论梳理和质性研究,使得他们在《周易》与中国哲学的渊薮问题上既可以做到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又能在由点及面的分析中做到鞭辟入里、得心应手。此书不到30万字的篇幅,但全书引经据典,逻辑严丝合缝,论证有力,综合创新之处显而易见,对于解开争论已久的《周易》与中国哲学关系的公案谜团,也有醍醐灌顶之功。

猜你喜欢
易经周易哲学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易经·序卦》探微
菱的哲学
甜甜的“蝴蝶茧”
王冬龄作品
简析《易经》文化与太极拳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周易》与《孙子兵法》
《易经》不是用来算命的
试论《周易》卦体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