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益宇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 610000)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电视连续剧走进我们的生活已经将近40年了,可以说它不仅仅是当下亿万普通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观赏对象,同时也是一种极富民间性与群众性,大众化与日常化的家庭艺术。每年我国都有大量电视连续剧上映,庞大的产量背后代表着日渐扩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在社会文化领域;这也激起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兴趣,随着研究人数的增加,当对于电视连续剧艺术的研究开始变成了一种兼具规模的学术研究之后,随之而来的也有许多问题与挑战。毫无疑问,电视连续剧艺术相较于传统的语言艺术、表演艺术乃至于电影艺术来说,都算是一种新生的艺术现象。对于一种新生的艺术现象,我们对待它的态度应该始终是严谨而慎重的,因其内部的很多东西都具有不确定性,更加需要我们的不断摸索与探寻。而对于每一个想要了解并研究电视连续剧的学者或学生们来说,一本好的理论书籍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而孔明玉的这本《视听影像的中国符号:中国当代电视连续剧艺术论》则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研究过程中非常不错的参考。
《视听影像的中国符号:中国当代电视连续剧艺术论》的作者是孔明玉,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一共分为四章,分别是由中国电视连续剧艺术概论、中国电视连续剧艺术的现代关照、中国电视连续剧艺术的当代描述和中国电视连续剧艺术的巴蜀符号组成。可以看到整本书的逻辑结构非常清晰。在首章中,作者就对中国电视连续剧艺术的历史发展进行了一系列较为详细的梳理。不光是对整个电视连续剧艺术的发展过程,而且对一些比较重大的历史转折点与重要的代表作品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让我们对中国当代的电视连续剧发展能有一个清晰的时间先后之分。首章的另外一些亮点在于,作者指出了中国电视连续剧流变的本质不是在于外部形态和视听感知上的变化,而是在于美学观念、文本意识、思想发现、艺术建构等方面的逐级提升。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变化或者演绎过程,而是一种逐级跃升和走向繁荣的复杂历练,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时代的不断发展与变迁导致艺术作品更加需要关注现实,着力反映当下的社会存在。同时作者还指出了电视连续剧艺术更为重要的功能在于它蕴含的意识形态功能、审美价值功能、文化传播功能和影像存储功能。同文学与电影艺术不同,电视连续剧艺术更多的是向观众传达一种当下时代的精神与社会意识形态,而在审美方面则又是丰富多变的,就像书中所写“电视连续剧艺术所传递和凸显的审美价值功能不仅是丰富而多元的,同时也是深沉和富有个性特制的”。
在之后的两章,作者以电视连续剧中的文本建构为划分依据,将中国当代电视连续剧分为了现代关照与当代描述。其实我们可以发现当代电视连续剧艺术与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和繁荣有着深刻而密切的关系,这也是作者在书中所提到过的。细数这些让我们感到眼花缭乱的电视连续剧,我们都可以发现它们是由很多长篇小说或中篇小说改编而来的,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似乎是文学给予了电视连续剧生命;然而从另一个方面看,电视连续剧艺术毕竟与文学是迥然不同的艺术种类,它所依靠的镜头语言、人物对白与演员的表演等因素都是文学所不具有的,因此我们也不能单纯地以研究文学作品的方式来对待一部电视连续剧作品,在讨论文本建构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镜头的表现与演员的表演等方面,这本书在这一方面也做的比较全面。
通过作者对电视剧的分类归纳,并呈现在书中的内容,我们能够很好地了解到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电视剧的特点,笔者仅仅从现代关照与当代描述中各选一个小节加以评析。在第二章现代关照的第二节“军人形象的艺术重构”中,作者用了大量篇幅来分析军人形象在电视连续剧中的重要作用,在背景为现代中国的电视连续剧中,战争永远是一个经久不衰的题材。这也是因为现代中国本身就处于一个动荡而不安的时期,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对于革命将领、战斗英雄的塑造是编剧们所热衷的,欣赏并且一同感受这些英雄人物也是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的。作者主要以《亮剑》这部作品入手进行分析,是十分巧妙的,因为从任何角度来说,《亮剑》都是21世纪以来最为典型、最富艺术创新和审美价值,同时也是最受观众青睐的电视连续剧之一。李云龙这个形象为何被塑造得如此成功,乃至于家喻户晓,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他的气质。他热爱土地忠于祖国而又不墨守成规,以至于违抗上级命令如家常便饭,因为他深知兵不厌诈,一切行动都要以现实条件为准;他铁骨铮铮然而又不缺乏铁汉柔情,在追求自己的爱情时也像年轻人一样热烈;他虽然缺乏文化甚至常常爆粗口但又能随口说出很多睿智的道理,一个人物的性格多面性在李云龙身上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丝毫不亚于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正如作者所写,“编剧并不仅仅凸显李云龙的正面形象,也从客观事实角度出发描绘这个人物身上的不足或缺陷,或许正是这种充满艺术辩证法的扬抑、英雄与常人的结合,才使李云龙身上的不足和缺陷与崇高价值和英雄气概产生了相得益彰之美。”《亮剑》可以说是对我国以前表现军事题材或战争题旨的影视艺术作品中的军人形象进行了一种颠覆,彻底改变了那种流于平面化,缺乏立体感的塑造。
在第三章当代描述中,笔者选取了第三章第四节“知识分子形象的重塑”加以评析。当改革开放带来的影响在当代中国社会中越来越显著时,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作者选取了《岁月》这部电视连续剧,正是表现当代知识分子经历中国社会重大历史变革,历经身心磨难,并在这种境遇中实现另类突围的佳作。作者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分析《岁月》中主人公梁志远的成长史,他是如何由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在无数事件的磨砺之下走向成熟。刚硕士毕业进入单位的梁志远因为年轻加上知识分子特有的真理至上的态度,得罪了很多人,也受到了很多的排挤,导致他的仕途与爱情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但在之后的岁月中,他逐渐变得圆滑世故,懂得如何正确地处理很多事情,因此也让他的仕途再一次回归坦途。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作者深刻分析了梁志远转变的原因,在个人之力无法对抗固有存在的时候,要么是彻底出世,要么就要寻求转变,同时作者还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如果你没有一种身体力行,知识反而特别容易遮蔽你的智慧。知识是很重要的,但是知识过多或者信息过度臃肿,反而会对你的智慧形成障碍。”难能可贵的还有,梁志远在转变的同时保住了自己作为知识分子所必须固持的良知底线和善良情怀。最后作者将分析的角度归为一种哲学思考,也就是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也是一样。不光是知识分子,我们每个人在面对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时,都需要改变自己以顺应时代的发展,而更重要的应该是应当如何变,朝着什么方向变,以及如何通过改变而对社会产生积极、有利的影响。在第三章的其他一些节次中,作者还对目前出现的大量都市婚恋与家庭剧进行了分析,尤其是作者在分析电视连续剧中的爱情观时,以自己作为一个女性的独特视角,对这一方面进行了很细致且独特的见解,使笔者读完之后觉得颇受启发。
在最后一章中,作者还深入阐述了中国电视连续剧艺术中的巴蜀符号。这是作者作为一个身处四川的研究者的一种学术责任感的体现。在这一章节中,作者对巴蜀地区的电视连续剧发展的历史,所具有的特点和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都做了很细致的分析,可以说为巴蜀地区的电视连续剧的制作者和编剧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指导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同时也为专门从事巴蜀地区电视连续剧研究的学者们提供了一份很好的研究资料。
在对本书进行一个大致的梳理之后,能够深深感受到这本书对于电视连续剧艺术研究的重要意义。作者对于中国当代电视连续剧中所选取的各种题材,电视剧背后展现的各种社会面貌进行了一个非常完整的阐述,同时对于一些特别突出的、引人注目的代表作还进行了非常深入的分析。作者在书中指出,通过对电视连续剧艺术的文本建构进行探索,我们可以发现它与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和繁荣有着密切而深刻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代小说艺术的发展和成熟,直接催生了电视连续剧艺术的繁荣。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发,可以用一种评论文学作品时所用的眼光来对待电视连续剧艺术;对于通过改编当代小说来进行文本建构的一些电视连续剧,也可以深入考察它的改编模式以及对于原著的一些扬弃。对此,作者在本书中已经做了一些这方面的工作,值得我们参考借鉴。值得注意的另外一点是,在进行文本建构和人物形象分析的同时,作者还对这些电视连续剧作品在民族精神领域中的建构作用进行了分析,这也是她所强调的一点。而这样一种分析在表现我国现代历史的电视连续剧中尤为重要,观众在感受为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艰难时,也能真切地感受到这样一些电视剧背后传达出来的巨大民族精神力量,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致力创作更美好生活的决心。电视连续剧艺术相较于文学艺术的优点在于它更加易于普及,因此它也就理应承担这样一种责任,人们对于电视连续剧艺术的欣赏,不仅仅是一种审美体验和享受,同时也是对这种精神意义、精神世界的感知和感悟,进而由此把握民族精神的多样性。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时代精神,这点在电视连续剧中也有充分的体现。本书的最大亮点之一就在于此,作者对电视连续剧作品进行了深层解读和深入分析,一方面发掘出它们对于民族精神形象的表述和艺术反映,另一方面概括出它们所具有的民族精神内涵,进而引领读者主动参与到对民族精神重构的事业中去。而本书之所以叫“视听影像的中国符号”,其中也是暗含了对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视,相信每位读者在阅读之后都能对民族精神有一个新的阐释。
在阅读完这本著作之后,笔者自身也对中国目前的电视连续剧产生了很多思考。我们当下正处于互联网时代,笔者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互联网文化的浸染,而作者书中所举例分析的优秀电视连续剧,大多都是出现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的年代,笔者对于其中的绝大部分电视剧都特别喜爱。但在目前,电视连续剧更多的是以网剧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在互联网上映的电视连续剧每年都数以千计,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以网络小说为原型进行改编的电视剧,而网络小说作为一种新生的文学,其自身内容的价值性与审美性本身也就有待商榷,在将其改编为电视剧之后出现的问题就更多,诸如内容空洞、价值观扭曲等等;同时,新生代演员的表演水平也是良莠不齐,多种多样的粉丝文化导致某部电视剧只要有某些特定的演员参演,那么收视率一定不会低的现象,从而导致对剧集自身的故事打磨根本没有做到位。当然,新生代的网络电视剧也不乏有优秀的作品,只是这依然是一个需要探索的漫长过程,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类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市场经济下的资本涌入使得电视连续剧也有着高度的商业化,我们当然也不能逆潮流而动,但是就像作者在书中所说:“对于过度的商业化我们应当保持高度警惕,否则,我们生产制作出的已然不是电视连续剧艺术产品,而是一种工业产品或者普通商品。”笔者相信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所有人深思的。
通过对这部《视听影像的中国符号:中国当代电视连续剧艺术论》作品的阅读,相信读者能够对中国当代电视连续剧艺术有一个全新的理解,会发现这些每天出现在我们身边的电视连续剧一样蕴含着重要的美学意义和价值,以及对于人生的思考。同时对于正在进行电视连续剧艺术相关研究的老师与学生来说,也不失为一本优秀的理论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