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猛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江苏苏州 215000)
所谓“课证融通”中的“课”主要针对环艺专业相对应的课程,主要包括:(1)专业基础课程,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立体构成”等;(2)专业核心课程,如“住宅空间设计”“AutoCAD基础”“办公空间设计”等;(3)职业素养与综合技能课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项目综合实训”“毕业设计实训”等课程。而所谓的“证”则主要指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如CAD中级证书、装饰员中高级证书、室内设计师等。
“课证融通”是在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嵌入考证内容,将考证所需求的知识与技能融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实现“课证融通”,要构建与环艺专业人才培养和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完善课程教学内容,突出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使学生在学习通识课程的同时掌握实践教学内容,确保高职学生双证书的取得[1]。
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学生能否就业,不仅取决于学生的综合文化水平与学历证书,还取决于是否具备与就业岗位相匹配的职业资格证书和专业技能水准,证书的有效性可以体现学生的综合业务水平与技术能力。
因此,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应以就业为目标,深化就业改革,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实践课程与企业要求相结合,形成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历教育为主,忽视了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性,很难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体系[2]。学生就业率的高低是评价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是衡量学校与企业联系的重要因素,是改革和完善现行教学体系的重要因素。因此,高职院校推行“课证融通”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符合企业岗位需求,同时加强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融合,不断深化就业改革,提高就业率。
企业需要人才,学校培养人才,如何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有效对话”,使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尽快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是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课证融通”作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有力支撑点,是提高高职学生社会竞争力的重要支撑点。因此,需要校企双方不断深化“课证融通”的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完善教学内容和实习实训条件,共同参与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为提高实践课程教学效果提供真实的教学载体。
企业作为考核学生综合能力的主体,是培养实践型人才的重要载体。因此推动“课证融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全社会各企业的共同参与,不断开展技能培训与考证、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动产业升级与服务,丰富“课证融通”实践课程建设资源的供给平台,推动专业与产业的协同发展[3]。企业的参与度是衡量校企合作的重要指标,只有企业与学校之间形成“有效对话”,才能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提高企业的产出,为校企之间的深度长效合作奠定基础,激发企业参与办学、指导教学的潜能。因此只有不断推行“课证融通”的创新与改革,才能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培养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环艺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主要包括基础课程、核心专业课程和岗位课程。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三大构成等;核心专业课程主要包括“AutoCAD基础”“3dsMax基础”“住宅空间设计”等;岗位课程是根据岗位的不同采取模块化教学,主要包括家装设计师模块、工装设计师模块、项目管理模块等岗位方向。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见图1。
图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证融通”课程体系
将环艺专业课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融合,课程内容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求以能力为本位,基于软件基础、制图标准与规范、软件应用的“课证融通”系统化课程结构体系。“课证融通”是将职业资格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教学计划、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有机衔接起来;是将证书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嵌入到教学当中,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匹配的课程教学模块,形成不同的技能训练单元,实现专业课程的拆解、重构与开发,形成互动的学习机制。因此在“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应着重加强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交流,建立完备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效率。
现行环艺专业培训考证主要针对二年级学生,且培训时长仅为6~8节课,培训效果一般,学生很难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考证内容。因此,需要将考证涵盖的知识点逐一分解与提炼,重点内容与主干课程内容衔接。除了学校组织的统一培训考证外,积极创建校内、校外实训平台与网络平台,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高职学生经历自主学习与自我成长的过程,有效提高取证的通过率。
“课证融通”以证代考的执行需要国家、学校、企业的共同参与,国家应根据岗位或职业的不同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培训考核机构,且每个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或网络培训考核平台,对不同的岗位或职业提出相关的培训内容和考核标准,使培训内容、考核标准、技能证书更具可靠性和权威性,获得国家、企业、学校三方认可[4]。充分发挥企业的灵活优势与学校共建考证实训平台,将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率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及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因素。有的放矢,逐步健全考证实训平台的考核机制,指导校企共建环艺专业考证实训平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创业实践,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项目,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与认知能力。学生接受学校或教师引入的企业实践项目,构建以学生锻炼为首、学校教师为主、企业导师为辅的三方学习平台,形成一套完整的学习与考核评价机制,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推动校企合作。
积极探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困点、难点、重点,形成初具特色的实践创业平台。例如,笔者所在的苏州高博软件技术学院艺术与建筑学院的环艺专业作为苏州市品牌专业,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头兵,是推动创业实践、共建校企合作项目的风向标。积极推行大师工作室与导师制,将企业优秀的设计案例引入工作室,每个工作室由一名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任教师担任负责人,每班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工作室锻炼学习,获得的收益将全部用于工作室建设与学生工资发放。通过学生参与实际设计项目,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增强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有利于学科建设和学校的发展,更为校企合作的长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高职教育要完善职业标准,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建立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符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与企业需求的课程标准。突出以技能应用为主线、专业问题为导向,结合实际问题,切实解决课程教学中出现的脱离专业、脱离行业、脱离实际应用等问题。
人才培养方案是衡量课程建设、课程内容、课程改革的重要参照,是丰富教学成果、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制定。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与改革的同时,应注重优化课程单元设计与教学计划,将企业先进的设计技术与设计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及时予以调整和完善。使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更加贴合企业的需求,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及时掌握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完成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
高职教育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设置应注重培养“本位一体”的职业应用能力,优化教学方案。将课堂教学中的专业知识与职业资格所考核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加强课堂教学与考证培训之间的联系,明确两者之间的体系融合,解决了原有传统学科体系的仅以教学内容为主体、忽略技能考证培训的弊端,真正实现“课证融通”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体系。
随着职业资格制度的推行, 高职院校应该以教学计划为切入点, 通过制订“课证融合”式教学计划, 引导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 实现职业资格制度与高职教育教学的真正融合[5]。
高职院校要依照企业需求,整合教学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将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与考核要求渗透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中,使学生获得理论和实践的同时掌握职业资格的动态需求,获得岗位入门的基本资格。因此,高职院校要适应岗位动态变化与行业发展的趋势,以国家职业资格考核的要求为依据,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高职院校重技能、重素质、重培养的“本位一体”的职业应用能力。
高职教育的成效如何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现行的实践教学基本上由二级学院及系部管理,仅停留于表面上的实践教学,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就业导向问题。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壁垒,构建以实践性为核心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教学运行体系,突出高职教育的实践就业目标。在课程的设置上应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充分体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依据岗位的不同重构课程教学体系,对接岗位核心课程,使课程教学定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符合职业发展方向。避免相同课程重复出现和换汤不换药的“学科本位”思想,为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课证融通”打下坚实基础。
高职教育的教材应强调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突出能力培养,着重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积极引导企业设计师参与校企合作教材的开发与使用,促进学生快速理解专业知识、掌握技能要领。同时,校企合作教材的编写要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结合企业实际案例,打破原先的虚拟案例课程特点,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切实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服务实际的教育教学理念。
教师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主体,是推动学生实习就业的动力源泉,因此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改革,实则是教师的改革,需要教师转变方阵,由原来的学术方阵转向双师型方阵,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因此,环艺专业可以根据就业岗位群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资格证书学习机制,不同的就业岗位需要的职业资格证书不同,对应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点也不相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见图2)。如绘图员岗位需要掌握基础的AutoCAD、3dsMax、photoshop等绘图软件及规范知识;室内设计师需要在掌握相关软件的基础上学习软装配饰、施工工艺等知识;景观设计师则需要掌握基础软件、园林树木、园艺技术等知识。
图2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就业岗位群
高职院校必须以人才培养为出发点,能力培养为本位,逐步实现“课证融通”的实践就业目标。坚持专业课程教学与岗位需求相对应,对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进行逆推,参考相关岗位考核标准,将专业课程、岗位需求、考证考级相结合,使学生可以同时获得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6]。
在“课证融通”专业课程评价与激励机制上,应逐步推行学校、企业互评的方式,深化课程评价模式与管理机制改革,制定切实可行的“课证融通”实践教学计划与理论教学文件,落实三方的具体要求。突出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加强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学历教育之间的“交流”,推行多种考核评价并重的综合评价机制。
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是对专业课程学习的认可,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可以免休或免考相应的课程。学生在完成一门或者多门专业课程学习以后参加相应的资格考试,将能否通过考试作为综合评价该课程的重要因素。如AutoCAD基础课程与提高课程学习完成以后,学生可参加AutoCAD中级、AutoCAD高级的考试,以此作为衡量该课程掌握与否的重要因素。
以往的考试基本采用试卷的方式,考核评价方式过于单一,未能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情景提问或技能竞赛的方式,深化课程考核机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学习积极性与判断力,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学生通过调研、分析、总结、答辩等过程,不断将所学知识通过口头或书面表达、现场技能竞赛和专项报告等方式完成课程任务。这种考核方式,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专业技能应用等能力,彰显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与特色。
对专业核心课程采用校企共同参与的综合评价机制,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融合,协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在AutoCAD、室内设计、装饰材料与构造等专业核心课程的考核上,结合企业要求与考证需求,采取企业设计师与学校专业教师互评的机制,逐步完善校内外综合评价机制。在毕业设计的指导与实践过程中,引入企业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和企业反馈模式与机制,以促进教学改革的完成。
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校在执行的过程中,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课证融通”的大环境中,以实践教育为导向,技能竞赛和证书获取为目标,逐步推行成熟的评价机制。对成果突出的教师应予以奖励,并在职称评定、年终评优、校外访学等方面给予倾斜。同时,健全学分管理制度,推行学分互认机制,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相应的证书,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类竞赛,为学生的职业素养提供广阔的平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课证融通”是推行“1+X”制度的有力保障,是改革现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支柱。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涉及用人机制、教学内容与方法、综合考核评价等诸多方面,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参与和支持。同时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完善,缺乏企业需求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标准等。因此,在基于“课证融通”的高职环艺专业教学改革的同时,也要形成高职院校专业教育的校本特色,实现以学生为主,突出实践就业的动能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