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瑛
(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乐山 614000)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全世界掀起了一股强劲的“汉语热”。在面对“汉语热”时,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要让这种热度持续保持下去,就需要我们国际汉语教学的所有人都有很强的教学能力和文化推广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想成为汉语和汉语文化推广的合格成员,就必须提升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早在2010年崔希亮就指出,汉语教学的性质需要从专业汉语教学向大众化、普及型、应用型教学转变。这一观点警示我们,需要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和提升,以便于汉语和汉语文化的推广和传播。这种主导性认识与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汉办)着力开展国际汉语教师证认证是匹配的。从2015年国家汉办着力进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师资认定工作开始,实践教学能力就被提升到很高的高度,包括对赴外公派教师和志愿者的选拔,实践操作能力也是考核的主要指标之一。根据《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2018)白皮书统计数据,2017年孔子学院总部全年组织1.8万名中外教师参加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获证人数累计达5 679人。110所中方院校招收5 700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着力培养新师资,并举办首届“汉教英雄会”教学技能大赛[1]93。无疑,这一系列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就是确保“汉语热”这种热度在全球不减退,甚至能继续保持上升势头的一股核心力量。
为了紧跟这一大趋势,不少高校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并随着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改革。众多学者也就如何有效培养当今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路径问题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讨,以期培养更多能够胜任该项工作的专门人才。从所检索的资料来看,现在此方面的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体课程的改革,此种改革方式所占比重最大。改革者从具体的课程入手,对当前的课程教学方式和今后的发展趋势给予了建议和规划,如汉字教学课程改革[2]、中华文化才艺与展示课程教学改革[3]、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改革[4]等等;二是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进行整体改革规划,这其中较有特色的是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他们总结自身经验和优势提出采用“汉语+”的模式,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授课方式、教材编写、考核机制等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如“汉语+中国传统文化”“汉语+外语”“汉语+实践”“汉语+海外实践”“汉语+互联网技术”等途径和方法,旨在“强化学生的能力素养”①。
可以说,研究者的努力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我们也能在这些改革中发现,绝大多数的改革者将主要的关注点放在了具体的课程上,而实践能力培养的关注则彰显不够,同时,即便是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主要还处于理论探讨层面,实践层面略显不足。
而实践能力,更确切地说从事汉语教学者的实际操作能力却是近年来不断飙升的要求,无论是国家汉办颁布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还是当前对专业汉语教学人才的要求上看,都已经到了不得不引起更多重视的时候了。
从已颁布的《标准》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有这样的表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汉语教师,就需要按照《标准》对于实践能力的要求对国际汉语教师进行培养。该《标准》由五个模块组成,模块之下共有十个标准,在这十大标准中,明确表述与“教学实践”相关的就有标准三、标准四、标准五、标准六、标准七、标准八、标准九、标准十[5]。而这些标准对于实践性的要求,则直接呈现在了国际汉语教师证书面试和每年国家汉办公派教师与志愿者选拔的面试环节之中。这两个面试环节唯一不同的是,公派教师面试环节是直接给出明确的语言点,要求考生进行试讲,两分钟说课,五分钟试讲环节;而国际汉语教师证书面试环节,“面试以考官小组的形式,采用结构化面试和情景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着重考查考生设计教学方案、组织实施教学、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各类问题,以及运用外语进行交际和辅助教学能力,同时考查考生的沟通协作、心理素质、教姿教态等基本职业素养”[6]5。由于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的亲身经历,笔者真切体会到考试对应试者的实践能力要求非常高。考试共分为两部分,即笔试和面试。笔试合格后方能参加面试。在笔试中有诸多案例分析与实践教学有关,而面试环节则是教学实践能力的现场展示。其详细过程是:面试前需要在提供的材料中找出语言点,根据语言点的级别确定语言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对象选择与该语言点匹配的多种教学策略和方法,并能与之结合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先以说课形式说明选择该语言点的原因,清晰解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方法等,之后以仿真教学课堂形式开始上课。在该上课环节,一方面可以考察应试者对所给材料的处理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面,即全方位了解面试者的实践教学能力,包括体态语、中介语、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运用能力。综合运用包括但不限于跨文化交际、突发事件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分析并解决案例反映出来的问题。这也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能力的基本内涵。
在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对于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目前的最佳途径就是建立海外实习基地。毫无疑问,基地的建设,甚至是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的建立,都会带给该专业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但对于没有上述条件的高校来说,尤其对地方本科院校②来说,就有一定的难度了。乐山师范学院属于地方本科院校,不临边不靠海,身处四川盆地内陆。该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曾名对外汉语专业)创立于2003年,2010年获批为省级特色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虽然目前已挂牌两个实习基地,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仍有一个实习基地未能安排学生前往实践。“实践教学条件的薄弱严重影响了专业实践活动的开展。”[7]在这种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如何利用本校自身的条件,创造性地为该专业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则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体制上来看,由于乐山师范学院目前的体制划分,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有一定的限制。乐山师范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和相关专业教师团队隶属于文学与新闻学院,而留学生初期语言教学及管理又隶属于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经过一年的汉语语言训练后,便进入相关学院进行专业学习,相关的管理和教学则由该学院负责管理。但到乐山师范学院留学的学生绝大多数不会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而会选择经济、管理、国际贸易、计算机等专业。这样,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实践时便会遇到诸多困难和障碍。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体制上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条件不足。为了扭转这一局面,经过认真讨论和探索,我们发现,可以通过校内各部门合作的方式,打破上述壁垒,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和留学生架起桥梁。为此,文学与新闻学院跟国际教育学院密切联合起来,根据时间安排、语言学习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共同为中国学生和留学生之间搭建一个实践学习的平台。这个平台一是有利于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统筹安排,二是可帮助留学生提高汉语语言能力。
为此,我们通过整合学校各部门资源,利用各部门之间的合作,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紧密联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相关核心课程,构建了具有乐山师范学院特色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外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即“一个中心,两个层面,三个部门,四种途径”。具体来讲就是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中心,文学与新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和学校团委三个部门联手合作,通过汉语角、一对一配对、晚自习辅导、实操上课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留学生的汉语语言能力。对学校资源进行整合,根据中国学生和留学生的学习阶段,进行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安排,力图实现双赢的局面。
“一个中心”,即以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能力为中心。正如前文所述,实践能力现在已经成为各种考试最为看重的能力之一,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能够较为顺利地通过各种考试及挑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得到提升。这既是由该专业的性质决定的,也是满足当前各种需求的必要硬件。这是我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采取各种方法整合资源的中心和目的。必须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利用各种途径进行实践,一是有利于该专业的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切实感受到国际汉语教育的不同;二是有利于该专业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时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设计有所区别;三是有利于该专业学生在今后进一步的学习以及顺利通过国际汉语教师证考试。
“两个层面”,即双赢局面,既能提升学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提升学校留学生的汉语语言能力。无疑,这也是我们构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基础。因学校部门分工的不同,国际教育学院没有自己的教师队伍,给留学生上课的教师均为其他学院如文学与新闻学院、外语学院等在职的专任教师,难免会出现师资不足的情况。为此,充分利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帮助留学生提升汉语语言能力,这样有利于补足课后留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进一步提高留学生语言学习的能力。两个层面的兼顾,是我们能实现部门合作的基础之一。
“三个部门”,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所在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留学生所在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以及校团委。之所以与校团委紧密合作,是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尽可能多的利用学校资源,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可在校团委的支持下创立“社团”,以增强学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留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即语言实践能力)。我们在开展文化设计活动时,与校团委密切合作,可利用校团委相关资源进行开展,例如我们已经顺利开展的“汉语大观园游园活动”,就得到了校团委的大力支持。这一活动既锻炼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组织能力,也让留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汉语文化的魅力。无疑,这和四川省每年上半年开展的全省留学生汉语文化活动的初衷是一致的。
“四种途径”,即汉语角、一对一配对辅导、留学生晚自习辅导以及优秀学生实操上课四条途径,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是依据学生人数的匹配度设立汉语角。乐山师范学院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目前一个年级的人数在40名左右,大四的学生去实习及准备论文,故不包含在内,大一到大三三个年级该专业学生共有100名左右。而留学生的数量统计情况如下:2018年留学生学历生人数为132人(41人语言学习,3人室内设计,1人旅游管理,1人工程造价,2人会计,13人数字媒体技术,2人商贸英语,69人国际经济与贸易),2019年为89人(其中学历生为82人,语言生5人,交换生2人;国际经济与贸易36人,12人数字媒体技术,2人室内设计,1人旅游管理,1人工程造价,2人会计,2人商务英语,26人语言学习)。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和留学生之间按照1∶1的配比是比较合适和恰当的。根据两个专业的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阶段性特点,在留学生进入学校开展学习的第一学年,我们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和留学生组合在一起,开展汉语角活动。汉语角的主体主要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大二的学生负责组织,大一的学生参与其中。这样安排是基于以下考虑:大一新生,无论是中国学生还是留学生,都刚接触相关专业内容,依然有较强的陌生感;此外,还基于语感对于留学生学习的重要意义,让中国学生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尚需教师的逐步引导。我校留学生大部分为东南亚学生,性格相对腼腆内向,上课发言与交流的积极性没有欧美学生高,更重要的是,他们几乎生活在一个以自己母语为主要交流手段的相对封闭的语言环境里。这是非常不利于汉语学习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只有不停地接触和使用目标语,通过量化了的听、说、读、写训练,完成对语言惯例的认知内化过程,才算是获得了目标语的语感。”[8]15鉴于此,我们为留学生创设了人为汉语交流及训练环境,让中国学生负责组织引导留学生以汉语为交际方式进行交流,以刺激留学生汉语的语感。
二是以安全、自愿为前提,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同学和留学生进行一对一配对,对留学生开展一对一的中文课外辅导。辅导小老师以大三阶段的学生为主、大二阶段的学生为辅,而被辅导的学生也以刚进行汉语学习的留学生为主。在开展辅导前,学校会遵从外事交往原则,安排外事管理方面的老师从外事安全和人身安全的角度对汉语辅导小老师进行培训,一再重申必须在公共场合给留学生进行辅导、不得私自带留学生外出等管理细则。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基于留学生的语言学习,主要集中在第一年,刚开始的语音学习是之后顺利开展汉语学习的关键;二是帮助留学生尽快融入中国的学习生活,解决刚开始遇到的学习难题;三是能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提升其专业素养。对于大四阶段的学生,我们也正在进行协商,希望能选拔一些优秀学生兼任一部分汉语及汉语相关课程,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是严格开展晚自习辅导。这种辅导性质类似于大班教学。可以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从课堂基本管理入手,在留学生集中的情况下对留学生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这种实践性活动有利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初步了解大班教学的特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对课堂的组织管理有所涉猎。
四是在学校辟出的实践周期间,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与校团委进行合作,以社团活动形式开展汉语文化相关活动。该活动从策划到实施都由学生自己负责,专业老师做相应的指导和辅助协调工作。采用这种方式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组织活动能力。因在海外开展汉语教学时,组织文化活动是极为常见的宣传和展示活动,非常有利于汉语和汉语文化的推广,能引起更多人的兴趣。因此,这种文化组织和宣传能力需要得到锻炼和培养。目前,我校已成功开展了“汉语大观园游园活动”和“中文歌曲卡拉OK大赛”。这两类活动都受到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和留学生的欢迎,尤其是汉语大观园活动,参加的留学生都非常积极,纷纷表示今后还想参加这种类型的活动。
另外,紧跟现在网络新媒体的步伐,我们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使用新媒体的能力,专门创建了专业微信公众号,栏目设计、内容更新及定期推送全部由汉语国际教育学生负责,专业教师对推文进行审核后,由学生进行修改及上传。这项实践活动,一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反思和总结能力;二是为了加强学生的综合素养。目前“互联网+”对于汉语教学有着非常大的冲击力,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发送和维护公众号的能力也是今后有利于学生就业的一项实践技能,为学生拓宽了就业渠道。三是能有效激发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任课教师或辅导小老师可以把留学生的优秀作业或者相关活动精彩花絮收集起来,并整理成文推送到网络上,这样也可提升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自信心。
乐山师范学院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4级大三开始实施这样的实践模式,目前已经初显成效。2014级和2015级都有优秀学生在这种培养模式中脱颖而出,顺利通过了国家汉办的汉语教师志愿者选拔,在国外任教,目前两位已圆满结束了在外任教的任期。还有一位已考取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如今也在国外开始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有十余位学生通过校内选拔,在国际教育学院为留学生开展包括《基础汉语》《汉语阅读》《中国文化》《书法》等在内的汉语课程教学,专业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个人素养也得到大力提升。可见,这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可以说,“一个中心,两个层面,三个部门,四种途径”模式的有效实施,基本上缓解了乐山师范学院原本实践条件缺乏的尴尬局面,较为有效地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和锻炼机会,使他们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当然,在采用这种模式进行实际操作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了有待提高和完善的地方,如中外学生的积极性问题、各部门协调的有效性问题等。为此,我们还将进一步细化实践细则和方案,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开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实践训练目的更为明确,更符合本校国际教育专业实际和学校的客观情况。这对那些与乐山师范学院现状相似的院校的实践能力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那些有志于从事汉语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交流的在校学生提供可能的锻炼机会,缓解今后工作中他们面临的“白手起家”的尴尬局面。
注释:
① 可参见:刘家思.“汉语+”:固本强基 多维协同——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19年第9期;余群.“汉语+中国传统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传承与途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一[J].现代教育科学,2019年第9期。
② 地方本科院校,即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指办学层次为本科的、省属或市属的高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