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现状及问题研究

2020-02-27 12:19彭良英
经济管理文摘 2020年17期
关键词:赫哲族黑龙江少数民族

■彭良英

(大庆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引 言

世界旅游组织研究指出,当一国人均GDP到达5000美元时,该国的旅游业将进入成熟的休闲旅游经济阶段,国民旅游的休闲需求和消费能力日益增加并出现多元化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2019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来看,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9086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0892元(折合10220.4美元),比上年增长5.7%。由此可见,我国旅游业已进入成熟的休闲旅游经济阶段,目前,传统的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旅游正在向更深入和个性化的体验旅游方向发展,人们更希望在旅游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获得一种新的旅游体验。

少数民族文化根植于秀美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社会历史之中,经过历代积淀与发展,特色鲜明,底蕴深厚,成为我国旅游文化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以及能够让旅游者获得一种不同的文化体验,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十分受到旅游者的喜爱。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它不仅有白山黑水,原始木林,万里雪飘的自然风光,而且拥有丰富多彩、原始粗放的北方民族风情,多彩纷呈的民族文化更是黑龙江发展旅游产业中最具魅力的文化资源优势。因此,黑龙江省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市场前景广阔。

1 黑龙江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资源优势

黑龙江是一个多民族边疆省份,目前,全省有54个少数民族居住,其中有10个世居少数民族,包括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朝鲜族、回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等,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99.4%[1]。经过时间的洗礼和历史的传承,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内涵日益丰富,具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成为黑龙江旅游业的优势资源,其优势表现如下:

(1)旅游文化内容丰富。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众多,有的民族擅于渔猎, 有的民族擅于耕牧,各民族在继承黑龙江古代先民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依旧保留着各民族自身鲜明的民族传统,展示着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原始风貌和迥异的风格。主要有:

渔猎文化: 赫哲族是黑龙江独有的民族,也是黑龙江渔猎文化的典型代表。赫哲族拥有完整的传统渔猎技术,他们在打渔时会唱独特的“船歌”(著名的《乌苏里船歌》),赫哲族还拥有一项独特的民间工艺——鱼皮制作,他们会用鱼皮来制作鱼皮长衫、鱼皮套裤、鱼皮衣、挂饰等;另外赫哲族人还会在桦树皮、鱼骨头和木头上进行雕刻,内容往往与赫哲族的生活环境和精神信仰有着很大的关联。这些技术与习俗充分的向我们展示出了赫哲族历史悠久、具有浓郁原始气息的渔猎文化。

游牧文化:黑龙江的蒙古族主要聚居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因为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相融合而独具特色。绿色的草原,象征蒙古文化的蒙古包,烤全羊、手把肉等饮食文化都是蒙古族的特色。到了农历七八月间,人们身穿艳丽的蒙古袍,脚着精致的蒙古靴,来参加草原上的“那达慕”盛会,在这场大聚会中将会开展摔跤、赛马、射箭、骑马射箭、“布鲁”、蒙古象棋等传统竞技项目。

狩猎文化:生活在大、小兴安岭一带的鄂伦春族,是黑龙江狩猎文化的代表,因为鄂伦春族过去世代以狩猎为生,对狩猎生活有着浓厚的感情和熟练的技能。在长期的游猎生活中,鄂伦春人学会了用狍皮、鹿皮等兽皮制作既适合在森林中游猎,又独具民族特色的衣裤、鞋帽、手套、挎包等服饰,充分反映了鄂伦春族狩猎文化的传统特色。

农耕文化:朝鲜、满族、达斡尔民族是黑龙江少数民族农耕文化的代表,他们形成了以农耕为主的文化景观和节庆文化。满族人的房子一般都是坐北朝南,在东山墙开门,形如口袋,因而被称为“口袋房”。满族服饰有着自己的特点,男子穿长袍马褂,妇女多穿旗袍,经过不断的改进,现代旗袍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下来; 他们喜爱下围鹿棋,拥有精美的刺绣工艺,还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库莲,都展示了达斡尔族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朝鲜族也有色彩浓郁的农耕文化特色的传统饮食文化和居住文化。

(2)民族文化北方地域特色鲜明。黑龙江地区地处祖国最东北,在北方寒冷气候和广阔黑土地的影响下形成了有别于我国其它地区的民俗文化。各民族在服饰、民居、饮食、民俗、节日庆典、婚丧嫁娶、宗教祭祀等很多方面,都保持原生态特点和独特的北方地域文化特色,这与其他地区民族形成了鲜明对比,具有无法模仿的独特性。如赫哲族是黑龙江省的独有民族,作为北方唯一的渔猎民族,其文化特色鲜明、独特,十分具有开发潜力; 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狩猎民族,具有明显的山林特征,传统文化得到良好的传承; 黑龙江的蒙古族建立在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基础上,两种文化的融合使得它与内蒙古的蒙古族相比具有文化上的独特性;满族的发祥地在黑龙江,因此黑龙江的满族文化保存得相对完好,历史价值也较高。总之,黑龙江省少数民族的旅游文化资源北方地域特点鲜明,资源得天独厚,具有很强的无法替代性。

2 黑龙江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哈尔滨“哈尔滨啤酒节”、“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冰雪大世界”等旅游项目的成功举办,黑龙江省的旅游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同时期,黑龙江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开始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民族旅游文化资源,开始发展民族旅游业了。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文化产业,黑龙江省各少数民族地区也在努力构建基于民族优势的旅游产业新格局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拥有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资源,达斡尔族在民居、饮食、服饰、歌舞艺术等方面独具特色,结合当地较好的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走出了以民族旅游为龙头,民俗游、节庆游、休闲度假游有机结合的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特色道路。

同江市投资8000多万元,在街津口赫哲族乡建设了赫哲族民族文化村、钓鱼台和壁画小镇三个景区。目前已开通了同江至三江口、哈鱼岛、街津口赫哲族乡等市内旅游线路,同江至牡丹江、大连、北京、海南等省的国内旅游线路,以及对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共青城、圣彼得堡、莫斯科等九条国际旅游线路[2]。近5年来,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06.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67亿元,有效地拓展了同江市的民族旅游市场。

黑龙江少数民族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很多少数民族旅游项目片面注重自然资源景观的开发,盲目追求奢华化和利益化,民族旅游项目文化含量偏低,民族特色不足,使得旅游景观千城一面,从而忽视了民族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区域宝贵的民族文化特色正在消亡,这必然会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3 黑龙江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民族旅游文化是民族旅游发展的灵魂和支柱。民族旅游文化的发展与振兴,既有助于提升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形象,又能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品位,增加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因此在民族旅游发展中,要高度关注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创新。目前黑龙江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

3.1 民族旅游文化的内涵挖掘不深,产品特色不鲜明

目前,黑龙江省目前有1个自治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个民族区(齐齐哈尔梅里斯达斡尔族区),69个民族乡镇,少数民族聚居村680个。有些地区能够对自身拥有的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形成自己的特色,打造民族旅游品牌,比如阿城的金源文化、同江的赫哲族渔猎文化。但是现在很多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旅游时不注重内涵发展,只顾短期利益,导致民族旅游区越来越商业化,开发的民族文化产品较为趋同,民族特色不明显,缺少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民族文化精品和高端产品。不注重长期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抓住民族旅游文化的内涵实质,对地方民族旅游文化的内涵挖掘不深。

3.2 民族旅游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不到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流,黑龙江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都受到了外部文化的冲击,改变了原有的简单而独特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许多原本的民族习俗,有的风俗习惯甚至被破坏,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青少年不能熟练掌握自己民族的语言,民间工艺的传承也是岌岌可危。如黑龙江独有的民族赫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很多民族文化都靠口口相传,形成了口头文化遗产,比如赫哲族民间文学中优美的“嫁令阔”民歌,“特伦固”传说,史诗巨著文学“伊玛堪”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四五十岁以下的赫哲族人已经不再承传口头文化传统,民族旅游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变得非常迫切。

目前,少数民族资源的保护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民族文化资源缺少实地考察,很多有价值的民族资源没有登记入册,也不为人知,比如五常市拉林镇有一处兰旗贞节牌坊,讲述了一个凄美爱情故事,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只有当地人知晓。有些民族文化资源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一些民间技艺后继无人,这些都对民族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3.3 民族旅游文化产品的创新不足

黑龙江民族旅游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有待提高。阿城的金源文化和同江赫哲族的渔猎文化虽然有一定知名度,但总体上黑龙江省的民族旅游资源并不知名。齐齐哈尔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旅游产品层次不高,民间艺术还处于自然存在的状态,宣传力度也不够,还未打造出自身的品牌;黑河市爱辉区拥有特色民族建筑、传统文化、节庆活动等民族资源,但民族旅游产品缺乏特色,民族旅游项目缺乏创意;同江赫哲族民俗旅游主要以观光游览旅游产品为主,缺少集体验性、娱乐性、知识性于一体的旅游精品,民族旅游文化产品创意不足。

4 黑龙江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发展提升对策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深入发掘民族文化的内涵,丰富民族旅游文化的底蕴,保护并传承好民族文化,与时俱进创新民族旅游文化产品,只有这样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1 深入挖掘民族旅游文化的内涵,突出民族化与地方化

黑龙江省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其特有的原生态特点和北方地域文化特色,具有无法模仿性。只有深入挖掘黑龙江省民族文化的内涵,才会赋予民族旅游产业更强的生命力,使其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我们应将各民族的神话传说、民族风俗、饮食文化、服饰特点、节庆礼仪、民间技艺、歌舞艺术等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将各民族最富含民族特色的文化展现给游客,让游客对这些民族文化产生认同感,进而树立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并把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有效地传承下去。

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为更加凸显民族旅游资源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应努力将文化旅游资源与自然资源有机结合。因为旅游者每到一地,希望能够体验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使得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以满足[3]。在民族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只有深入把握每个少数民族深刻的文化内涵,才能突出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这才是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精髓。

4.2 加强民族旅游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积极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有条件地相关部门要展开详细的实地调查,摸清当地的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资源,为资源建立档案,并要加大对具有浓郁传统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村寨的保护、开发、建设力度。

提高对传统文化传承人的重视,培养后继之人,让民族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一,当地政府要制定完善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评定标准,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人登记在册,给他们颁发证书,使他们继承的民族传统文化得到认可,并对应标准给予传承人适当的补助;第二,给予传承人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助,使他们能利用文化传承发家致富,鼓励并资助传承人收徒弟,传承技艺,培养更多的民族文化继承人;第三,通过各种途径,扩大文化传承人的收入来源,帮助其发家致富,使更多的人主动学习传承民族文化,让传统文化后继有人。

4.3 提高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产品的创新能力

在民族旅游业发展中,除了要对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及保护以外,还要与时俱进对民族旅游文化产品进行创新,才能让民族文化焕发新的活力,促进民族旅游业蓬勃发展[4]。少数民族旅游文化产品的创新主要就是通过旅游创意设计的方式,利用各民族特有的文化,对旅游产品和服务进行加工、升级。不要仅开发观光游览型少数民族旅游文化产品,更要通过旅游产品创意设计的方式开发参与式、体验式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开展民族原生态歌舞表演让游客有民族带入感,设计民族体验活动让游客参与其中,体验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打造精品游,满足游客对优质民俗体验的需求。

引导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树立开放意识,针对民族旅游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应消除陈旧思维和旧有观念的影响,拥有长远的发展眼光,通过差异化发展战略,利用自身民族文化特色,主动参与竞争,并形成比较优势,从而打造区域民族文化品牌,加强对外的宣传和推广,提升品牌价值,逐步形成品牌效应。要走出去学习其他民族地区的先进经验,还可以引进一批民族文化产品创新人才,从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5 结 语

民族旅游发展的灵魂在于民族旅游文化。民族旅游文化的发展与振兴,既有助于提升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形象,又能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品位。因此我们要深入发掘民族文化的内涵,保护并传承好民族文化,与时俱进对民族旅游文化产品进行创新,促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猜你喜欢
赫哲族黑龙江少数民族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赫哲族滑爬犁的演化及在赏冰乐雪活动中的应用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黑龙江弃风博弈
黑龙江省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保护项目现状解读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黑龙江 首推医改问询制
黑龙江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