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慧娟
(长安大学计划财务处)
2012年,我国实现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这一目标,教育经费连续多年持续增长。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形成了以财政拨款为主,学杂费收入、科研收入、校办产业上缴收入、捐赠收入为辅的多渠道筹资模式。经费总量的大幅增加,不同渠道资金使用要求的多样化,国家对财政性资金监管的规范化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财务报账是财务管理中最基础的工作,财务报账的繁琐性和多样性使财务报账手续与流程更加复杂,报账“难”的矛盾愈加突出。
随着财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批新的财务信息技术如网上预约报账系统、投单机等得以应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会计人员的报账压力,改善了会计人员的工作环境,也极大的方便了报账人员,报账“难”现象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然而,与广大师生员工的实际要求还存在一些差距。
报账单签批是财务报账的重要环节,未经签批不得报账。由于高校经费来源多种多样,使用要求千差万别,签批流程更是复杂多样。除经费负责人签字外,有些经费的归口管理部门领导也有签批义务,报账单金额达到规定限额的,还需要提交财务部门领导或分管校领导签批,复杂的签批流程给报账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现阶段,多校区办学已成为高校发展的新常态,负责签批的领导分散在不同校区,校区间往往距离较远,报账单签批时间成本较高。同时,负责签批的领导通常身兼数职,开会出差类工作较多,增大了报账人员的签批难度,报账单签批效率比较低。
随着国家对高校经费的监管愈加严格,对财务报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监管要求,财务规章制度更新频率加快,相应的,财务报账各项政策也持续更新。同时,财务报账政策中有大量专业术语,对于没有财务专业背景的报账人员来说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报账人员不仅需要研读现有的各项财务报账政策,还需要及时掌握频繁更新的报账政策,给报账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报账人员数量众多且流动性大,不能及时获取最新的财务报账政策或对政策了解不深,因票据不符合要求、附件不全、超预算支出等问题导致报账人员来回奔波,极易导致报账人员对财务报账产生抵触情绪。
会计人员业务熟练程度存在差异,由于考核机制不够健全,对会计人员的报销量、错误率等指标考核不够全面,出现“报多报少一个样,报对报错一个样”的现象,不能充分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工作效率差异较大,单纯增加会计人员的数量无法摆脱报账“难”的困境。
种类庞杂的业务类型要求会计人员及时更新知识储备,掌握最新的政策要求。由于会计人员日常工作繁忙,平时集中培训学习的机会十分有限,导致会计人员对规章制度的理解存在偏差,在报账过程中,核算口径出现差异。
近年来,为盘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财政部规定,在规定时间内未执行完毕的资金将会被收回。为完成执行任务,高校出台了各类措施加快资金执行进度,导致执行进度考核点报销单数量激增。会计年末,各类资金均需进行财务决算,报账单数量较多。在有限的时间内处理数倍于平时的报账单,增大了财务报账工作的压力,激化了报账人员与会计人员的矛盾,报账“难”问题愈加突出。
引入投单机后,报账人员递交报账单事不再受限于财务部门的工作时间和地点,大大提高了报账的便利性。然而,由于报销单投递前未经会计人员初审,存在问题较多,从而导致频繁退单。报账人员取回被退回的报账单,按照规定补齐相关材料后进行二次投递,报账单随机分配给会计人员,会计人员需要重新审核,如此反复,无形中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在投递、退单、再投递的过程中,报账人员需要跟不同的会计人员反复多次沟通,增加了重复劳动,降低了报账效率。
签批是“事财结合”管理模式的外在表现。建议按照教学、科研、行政、专项等支出类型梳理报账签批流程,在与学校相关管理部门沟通后精简非必须的签批环节,在不影响签批效力的前提下优化签批流程。
推行网上签批,由报账人员将报账单相关信息上传到网上签批系统,签批系统按照提前设置的项目签批流程推送至相应的签批人员。报账人员可以随时查看签批进度,签批人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签批,给报账人员和签批人员提供便利。同时,为了提高报账单填报的规范性,可以增加会计人员初审环节,提高报销效率,极大的缓解报账“难”问题。也极大地降低了报账人员的抵制情绪,也更有利用同事之间的关系保持融洽.
财务部门及时收集报账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逐一指出政策依据、报账步骤、对票据的要求、报账单填报说明及相关材料下载网址,按类别归纳整理后编制成报账指南。为适应不断更新的报账规定,以半年为周期更新报账指南,确保手册具有时效性。同时,在财务部门网站上及时发布报账指南、政策法规、服务流程,方便报账人员下载查阅。
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宣传新政策新规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代替专业术语,增强可读性,鼓励报账人员主动获取知识,在网络平台和新媒体上进行业务咨询。针对涉及人员广、持续时间短、发生频率高的特殊报账事项召开专题培训会,邀请相关报账人员参会,确保培训取得实效。这样也会大大提高报账的效率,以便更好地投入其它项目工作中。
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能够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通过竞争促进员工努力工作、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制定公平公正、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办法,对会计人员的工作内容进行梳理归类并按照难易程度赋权,规定基础工作量,设置错误率容忍度及惩罚标准,按月、季、年等周期进行考核,及时公布考核结果。
考核结果与绩效奖金、评优评先等荣誉挂钩,同时引入末位淘汰机制。对于考核优秀的员工,不仅要有物质上的奖励,也要进行精神上的鼓励,如设置每月最佳员工等。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员工,决不能放任不管,可通过取消评优资格、轮岗学习等方式督促其正视自己的问题,向优秀学习。试行绩效考核,根据试行情况完善考核办法,逐步形成考核机制。通过绩效考核暴露出潜在的问题,推动业务流程优化,调动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形成创先争优、努力提高业务技能、积极进取的工作氛围。
建议将执行进度考核节点及年末“封账”节点适当提前,避免出现报账“扎堆”的现象,同时,建议将月执行进度作为预算执行均衡性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引导报账人员将报账工作分散在每个月,避免出现考核节点集中报销的现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针对报账高峰期应提前做好预案。建立会计人员储备库,在报账高峰期抽调储备库中的人员参加报账工作,弥补暂时性的会计人员紧缺。聘请勤工助学学生或会计实习生进行业务咨询,对报账手续是否齐全进行初审,降低返工率。同时,在报账高峰期适当延长会计人员的工作时间,实现当天投递当天完成报账,避免报账单积压。
为避免同一笔报账单由不同会计人员审核导致的重复劳动,可采用“首接负责制”。会计人员审核报账单后,在拟退回的报账单上做标记,报账人员通过投单机二次投递的报账单可根据标记分发给原会计人员,弥补投单机报账模式导致的效率降低,便于会计人员与报账人员进行一对一沟通,提高沟通效率,从而提高报销效率。
财务报账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供财务信息、制定财务决策的基本依据,能够为高校管理者制定发展战略提供数据支撑。财务报账效率的高低、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校财务管理水平,也影响了广大师生员工对于教学、科研工作的积极性。高校应更新财务管理理念,主动作为,积极识别报账“难”现象背后的问题,通过实行网上签批、编制报账指南、推行绩效考核、分散报账高峰、采用报账“首接负责制”等措施,优化财务报账工作,促进高校财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