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绪荣
(四川省宏源防水工程有限公司)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制造型企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其模式更加多样化,相应的竞争压力也逐渐增加。在这种趋势下,企业成本会不断提升,可以获得的利润持续减低,需要制造型企业通过科学的成本核算来有效控制成本,保证自身的经济效益。
1.1.1 传统成本核算方法
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主要包括品种法、分批法以及分步法,其又被称为制造成本法,主要是把一定阶段中企业所出现的费用分类为和生产过程有关的费用以及和生产过程无关的费用,该方法认为其中和生产过程有关的才是产品成本,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种:①制造型企业想要使用制造成本法需要根据自身生产管理特点来选择;②在费用统计上,一般是将直接费用先直接计入产品中,而其中的间接费用需要利用分配工时或产量才能计入产品中;③主要是针对生产阶段,至于产品的后续销售、开发设计等环节不纳入计算范围;④是在成本发生后的计算,基本无法预测产品成本。
1.1.2 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又被叫做ABC法,主要是将作业作为基础,把成本动因理论作为计算的基本依据,利用其将成本发生的动因进行分析,把具体的成本费用进行作业分摊,其中的作业主要代表企业中会产生成本的经济活动,可以将资源和成本进行有效连接,是作业成本法中的核心。该核算方法较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更精确,是当前大部分制造型企业都在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可以将各种产品作业的总成本进行汇总,将不同产品的单位成本和总成本分别计算出来。
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步骤如下:①建立资源库,通过对各种资源的有效分析,明确计算范围内的资源并将其进行汇总,可以根据企业会计科目的分类情况,选择合适的获取资源途径。②建立作业成本库,根据业务程序或者是部门将作业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需要遵守成本效益原则。③将已经被汇总的资源合理的划分到作业成本库中,划分之前需要明确资源动因分配率以及各项作业所消耗的资源情况,其中资源动因分配率的计算是由资源耗费除去资源相应耗费的动因量。④将作业的单位成本和总成本进行计算,完成作业成本核算法。
为了保证制造型企业成本核算的有效性,其在应用成本核算方法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之间的界限,前者主要是指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一般情况下是由直接人工费用、直接材料费用以及制造费用共同构成,计入当期损益的时间是产品销售之后。而期间费用则是指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等,发生之后需要直接计入到当期损益中,将其界限进行区分可以有效避免费用和成本之间的混淆,避免出现产品成本错误控制。
第二,明确不同产品成本之间的界限,制造型企业的产品一般都不局限于一种,想要保证各种产品计算结果的准确,需要将当期出现的各种生产费用结合实际情况正确和各种产品相对应,产品之间的共同生产费用需要采用科学的分配方式将其合理分配之后计入到具体产品的生产成本中,保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第三,明确在生产产品成本和已完工产品成本之间的界限,其主要是指在阶段内计算成本时,需要将在阶段内已经完工产品的成本和正在生产的产品成本区分计算,如果某种产品在阶段内既有正在生产的又有已经完工则需要将成本合理进行分配,将其成本进行分别计算[1]。
制造型企业想要进行有效的核算管理,需要保证核算基础工作流程的规范性,对此制造型企业的管理人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制造型企业需要将已有的凭证审核机制进行完善,将内部核算人员的具体审核职责进行细致划分,问责到人,规范各种票据的使用,保证制造型企业原始票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加强对凭证票据的管理。其次,建立健全会计控制制度,制定具体的奖惩机制和匿名信箱检举系统,让核算人员之间可以形成相互监督、相互促进以及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使其可以规范自身的工作行为,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保证成本核算工作的质量。最后,完善岗位责任制,设计科学的评价机制,将核算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理,保证核算人员可以按部就班的完成工作。此外,在企业原有的核算监督制度的基础上将其进行优化。例如,相关企业在核算管理上就可以在企业内部设立内审机构,选择专门的人员负责搜集核算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考核和审计,并定期将考核情况上报,一旦发现核算工作中存在不足,及时选择合适的方式处理,保证核算管理质量。
制造型企业想要进行有效的核算管理,应当将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强化内部管理。一方面,制造型企业需要创设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定期将其工作情况通过会议的形式进行整体宣讲,或者在业务安排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使其可以在多个部门的合作中完成,从而增强各部门之间的理解和认可,营造和谐的企业氛围,构建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同时,通过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使其可以互相监督,防止徇私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加大企业内部控制力度,实现现代制造型企业制度,将政企分开,如将企业内部的董事会、监事会以及总经理等相关机构的权责关系进行细化,以起到互相制衡的关系,防止权力过于集中,保证企业内部职业效能可以实现。此外,制造型企业要在内审机构的管理上,需要保证其拥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审计人员的选择上尽量选择高素质、高专业技能的人员负责,保证其审查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从全方位提升制造型企业核算水平,实现高质量的核算管理[2]。
强化成本控制可以有效优化制造型企业的核算管理工作,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首先,制造型企业的管理人员需要积极关注国际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我国市场环境以及市场经济政策等相关内容将其和自身的成本管理理念有机结合在一起,及时进行更新,保证自身管理理念的与时俱进性。其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核算方法,加强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成本的控制,包括设计开发产品、原材料采购以及产品售后等,将涉及到的各种工作人员素质进行提升,做到全面有效的核算。最后,为了有效强化成本控制,制造型企业需要做好必要的基础工作。一方面,制造型企业要制定和修订定额,加大对定额的利用率,通过定额找寻产品生产实际资源费用和定额之间的差距,分析差距原因,找到具体的责任人员,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另一方面,完善资源计量和交接制度,重视资源管理工作,做好资源在收发、退领等环节的数据记录,为成本核算提供高准确度的数据支持。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制造型企业在核算管理过程中也应当重视信息技术的力量,提升核算信息化水平。对此,制造型企业首先需要完善企业内部的信息设施建设,引进先进的信息设备并定期进行检修,检修时间最好定在双休日、节日等工作人员休息的时间,保证信息设备性能良好的同时不会影响工作人员的正常工作。其次,制造型企业要利用信息设备构建具体的核算信息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将产品在设计、生产等各个环节消耗的资源数据进行实时性录入,定期将其用简洁的图表进行汇总。此外,制造型企业为了保证核算信息数据的安全性,避免数据丢失等风险,需要重视防火墙的应用,同时设定具体的登录密码和权限等级,避免人为等因素对核算工作质量的影响,提高制造型企业核算的效率。最后,合理调整企业资金结构,结合企业核算已有的信息化水平,适当加大企业资金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投入,促进企业均衡发展,实现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制造型企业。
制造型企业的核算工作直接受核算人员实际能力的影响,提高核算管理的质量和效果需要从增强核算人员能力入手,保证核算人员的能力水平满足企业核算的需要。首先,制造型企业需要重视对核算人员的培训工作,健全培训机制,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到企业内部进行讲座,讲座内容应当包括诚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专业理论等,提高核算人员的思想水平,提升其能力,从而促进其全方位发展。其次,制造型企业要建立考核指标整体量化的考核体系,引起核算人员的注意,使其可以主动提升自身能力,规范自身工作行为。例如,利用业余时间通过互联网途径了解先进的核算方法等。最后,制造型企业要制定合适的福利制度,吸引核算人才的加入,在企业网站首页、各类招聘App等网页上推送企业对核算人员的福利设定和详细要求,增强先进人才加入的可能性,做好人才储备工作,从而保证制造型企业后续核算管理工作的质量,促进制造型企业长久稳定的发展。
总而言之,制造型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受其本身管理特点的影响,相关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生产经营情况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并做好核算管理工作,及时将自身的成本管理理念进行更新,从而与时俱进地保证有效控制成本,扩展制造型企业利润空间,实现经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