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竹爬梯法:僰人悬棺置棺去神秘化

2020-02-27 07:18李树财
宜宾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塘坝楠竹爬梯

李树财,周 曦

(1.重庆城市职业学院纪检监察处,重庆402160;2.重庆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2160)

珙县麻塘坝悬棺是僰人悬棺最集中、最完整、最典型的代表,被誉为“悬棺之最”和“悬棺葬的天然博物馆”。1988年1月13日,珙县“僰人悬棺葬(墓)”被批准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麻塘坝悬棺现存棺桩棺孔上万,悬棺265具,葬位一般为10至50米,高者达100米。置棺是僰人悬棺“千古之谜”的核心,困扰世人多年,难觅确切答案。正如“任意大的整数与无穷大之间总会有一点令人烦恼的差距那样,根据特定的约定所作的证明与某种绝对意义上的证据之间,也总是会有差距的”[1]214。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有关悬棺置棺方法的资料,结合考古证据和前人研究,实地考察麻塘坝悬棺群,认为麻塘坝悬棺凭借蜀南丰富的楠竹资源,通过楠竹爬梯法置棺,从而揭开僰人悬棺置棺的神秘面纱。期该方法不仅对于消解悬棺置棺的神秘性、秉持学术研究求同存异精神具有借鉴意义,也能指导人们去探寻、验证和补充相关文献记载。

一、置棺——悬棺成谜之核

据清代《珙县志》记载:“珙本僰地,僰人多悬棺崖上,今上罗等处上存……僰夷辨,今珙邑僰人已尽,而县石岩犹多僰人棺,盖其俗亲死不葬,悬棺高岩垒垒峭壁间以观之,其无遗种也固宜。”[2]111由记载可知,僰人曾聚居于珙县,行崖葬,僰人消失后,悬棺成为千古之谜,而僰人置棺方法更是谜中之谜。

关于悬棺置棺方法,学界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然终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尤以陆敬严、程贞一《中国悬棺升置技术研究》所列举的置棺方法为代表:提升法、栈升法、堆土法、脚手架法、搬运法、涨水法。尽管如此,前人的著述只能看作是史料,不能与历史本体等同。因为记载者的心理、眼光不同,以及所受之训练不同,记载者之偏见,尤足以混淆是非,不可不辩。笔者根据实地考察珙县麻塘坝悬棺以及考古发现,对《中国悬棺升置技术研究》所述方法逐一检视,获得全新发现。

(一)提升法

《中国悬棺葬》的作者陈明芳认为“‘自山上悬索下柩’是将悬棺置于高崖绝壁最简便易行,同时也是中国悬棺葬中普遍采用的置棺方法”[3]135。她坦言将棺木从山上吊下至选定葬位是比较困难的事,因为葬位上面往往有崖檐遮挡。崖檐宽度不大,易解决;崖檐较宽(有的甚至宽达1米多),从山上下坠的棺木距置棺点位较远,则采取“踏脚窝”方式解决。[3]137然而,根据笔者观察麻塘坝九盏灯处,有一巨大的“”型崖檐宽约5米,而不是1米,且有两具棺木(夫妻棺)紧贴着崖檐与崖壁构成的“直角”位置。(如图1所示)这对提升法所含的“踏脚窝”是一个严峻挑战。对此,黄华良等也说:“如果在这种岩壁上用垂索方法,垂下(或提升起来)的棺材将悬在空中,突出部距岩壁有几米之远,棺材是不可能到达放置处的,比如九盏灯、老鹰岩、狮子岩等处,有的悬棺紧贴在突出部下,垂索说是很难成立的。”[4]106另外,从珙县悬棺考古材料及实地踏勘情况看,未发现山上有轱辘、滑轮、支架、绳索勒划的痕迹,故麻塘坝悬棺利用“提升法”置棺,得不到考古证据支持。

图1 麻塘坝九盏灯“夫妻棺”

(二)栈升法

通过修建栈道将棺木放置绝壁,理论上可行,但说服力不足。栈升法需“以熟练的栈道修建技术为基础,有时修建栈道的工程相当大,这就决定了这种方法有较大的局限性”[5]。笔者以为,在坚硬的崖壁上大量凿孔确实工程量浩大,更致命的是栈道孔会为盗墓者大开方便之门,且笔者考察麻塘坝悬棺葬区未曾发现修筑栈道的痕迹。

(三)堆土法

《岭表纪蛮》载:“意者当日土酋威尊无上,殚民之力,筑土为台,运棺其中,事后台卸土撤,而棺乃独立岩隙。”[6]5这可视为一种置棺方法,但其局限性也相当大。对低葬位尚可,而麻塘坝悬棺有葬位高达100米,崖下临水等情况下堆土法就很难了。据史料,麻塘坝,清代时曾是南广河支流——螃蟹溪的宽阔河床。[3]139类似的还有堆石、堆柴等方法,均不适合麻塘坝悬棺。

(四)搬运法

客观来讲,此法“在少数葬位不高,地势不够险峻的地方可以实现”[7]2。然而,麻塘坝大多数悬棺均在离地10至50米高的悬崖绝壁上,徒手搬运很难实现。

(五)涨水法

当崖下河流涨水时,用船将棺木送至葬位,水退后形成悬棺。这对临江临河的悬棺有可能,但也存在问题:其一置棺时间依涨水时间而定;其二悬棺群应在同一水平线上,否则,低葬位悬棺会被冲走。麻塘坝悬棺高低落差几十米,至于麻塘坝曾经是否有江河流经,已不重要。

根据实地考察和考古证据,上述方法已有五种被否定,那么脚手架法是否可行呢?《中国悬棺升置技术研究》在论述脚手架法时说:“在进行考察中也收集到这方面的传说。但是当葬位较高,搭脚手架工程及器材需要量就极大,如崖下有水便更难施工,再则搭过脚手架处必会在崖壁上留下规则的插杆洞眼,而目前尚未实地见到,据此判断用搭脚手架的办法升置悬棺的可能性不大。”[5]据引文,当葬位较低或适中时是可以运用脚手架法的,但对于以崖下有水和岩壁上没有插杆洞眼为由判断脚手架法适用性不大则存疑,碍难同意,不容不辨。因为一切有用的思想,都起于一个疑问符号;一切科学的发明,都起于实际上或思想里的疑惑困难。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考察麻塘坝悬棺和当地自然条件,认为蜀南楠竹资源丰富以及僰人好用竹为生产生活资料,僰人利用楠竹爬梯法置棺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实际上,“原始的方法都很简便,因此愈简便的方法愈合理”[5]。

二、僰人——依竹而居之民

楠竹(毛竹),禾本科竹亚科植物,竿高可达20余米,粗可达20余厘米,生长快,成材早,产量高,用途广,竹材韧性强,蔑性好,竹秆通直,坚硬光滑,为良好的建筑、家具、农具等用材,是竹类中经济价值最大的竹种。

(一)拥竹而生

僰王山,位于四川宜宾境内,是僰人较早开拓生活和重要活动中心之一,到宋朝逐渐形成独立的僰人王国。僰王山楠竹林覆盖面积达12平方公里,毗邻翠甲天下的蜀南竹海(面积120平方公里)。“川南地区盛产各种竹子,尤其是楠竹非常著名,在长宁县境内现在还有方圆数百里的茫茫竹海,是一大片楠竹的森林。竹子在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被人们广泛地利用。”[2]127-128苏东坡游览蜀南竹海,在“于潜僧绿筠轩”中写道“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8]。他在谈竹之用途时说:“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篾,爨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耶!”[8]据此推知,生活于竹之海洋的僰人也是“不可一日无竹”,竹已深深印刻入了僰人的骨髓里。所以,美国著名作家罗斯特·里尔游览蜀南竹海后写到:“在竹海的山道和峡谷之中,我感到自然的威力影响着中国的艺术,影响着中国农民的世界观”[8],对珙县僰人悬棺的考古证实了竹对僰人世界观的深刻影响。

(二)抱竹而息

随葬品主要是死者生前喜欢和使用过的物品,可以通过其管窥古人对于死亡和死后的世界观及社会宗教信仰。随葬品承载的信息正是人类构建历史的基础材料,传递着祖先的智慧,是考古发掘的重要意义之所在,通过随葬品我们可以发现僰人与竹的“不了情”。

1974年,四川省博物馆和珙县文化馆发掘了麻塘坝10具悬棺,随葬物品中陶器和竹木器等有40多件,其中以麻织品和竹木器为多。[3]116麻塘坝悬棺中竹木制品较多,共23件。其中竹筒10件,竹筋1支,竹簪1件,竹片1件,竹篓1件……竹筒,无盖,以竹节为底,楠竹制成。[3]120同时,还发现了盛酒用的竹筒和竹杯。[4]311984年12月至1985年1月,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省博物馆和珙县文化馆对麻塘坝悬棺进行发掘和维修时,在猫儿坑悬棺中发现一顶令人惊叹的竹帽。“竹帽呈圆锥形,其形状像炮弹的弹头一样,光滑而圆润。帽子由4根主筋支撑,从顶端4筋相交形成经架,以薄得透明的竹丝为纬从上到下、由小到大的编织,收口处的工艺相当于今天农民编簸箕的收口工艺。整个竹帽艺术品工艺精湛,造型优美,是我国竹工艺品中的上乘之作。”[4]128这些古物“都有它的来源,都有它的经历,都有它的生存的寿命;这些来源、经历和生存的寿命都是我们可以着手研究的。”[9]考古发现清晰勾勒出僰人与所在环境的自然物种(楠竹)之间相互依存彼此渗透的关系。

对僰人的研究,我们必须认识到其生活环境对其世界观建构的深刻影响,竹应该是不可逾越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一个社会或者文化的基本特质与发展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在环境中可供利用的植物种类及其丰富程度和生产潜力。因之,在不同人群和民族的内心世界和历史记忆中,总有一些植物比起其他植物显得特别重要。对他们的历史作用和地位进行深入考察,殆为环境史家揭示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一个重要路径”[10]。同时,也为探讨僰人悬棺置棺之谜提供了思维借鉴。如果在分析僰人悬棺置棺方法时,不了解僰人生活环境,忽略蜀南竹资源丰富的事实,仅驻足单一令人眩目的文化遗存本身,我们便很难洞悉其文化因素构成,也很难获取符合事实的答案。

三、楠竹爬梯——应运而生之法

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是全息的。自然条件不同决定了殡葬方式以及运用材料和工具方式的差异。从僰人悬棺随葬品可以透视其自然环境的特点。反之,自然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的思维和生活,比如蜀南丰富的楠竹资源,可能就会植根于僰人的建筑构造之中。这便是马克思讲的:“人以自然力的品格,与自然力相对抗。他因为要在对自己有用的形态上占有自然物质,才推动起自身的自然力,推动起臂膀和腿、头和手。”[11]171僰人祭祀用的“牛角”天梯,表明僰人具有“阶梯”的概念,是其凭借工具登临高处的最好佐证。

(一)极简思路,功效显著

笔者生长于与宜宾接壤的自贡,同属川南。在笔者记忆里,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川南城市农村建楼造房几乎都采用楠竹搭脚手架。“楠竹广泛用于农业、建筑和生活用品。五十年代,四川省自贡盐场曾用赤水楠竹代替钢管。”[12]“楠竹,高且直,是建筑用的上好材料,至今仍用作建筑用脚手架,而且供不应求。”[13]可见,楠竹作为重要建筑材料在川南是很普遍的,这也正是催生笔者灵感,提出楠竹爬梯法的源泉所在。实际上,“近代科学思想早已承认‘直觉’在思考上的重要位置了,大之,科学上的大发明,小之,日用的推理,都不是法式的论理或机械的分析能单独办到的。根据于经验的暗示,从活经验里涌出来的直觉,是创造的智慧的主要成分”[14]258。

图2 楠竹爬梯法示意图

楠竹爬梯法:用楠竹架设脚手架,在脚手架上放置平缓的移动爬梯,棺木由人沿爬梯往上抬至葬位,葬毕,拆卸脚手架备用,如图2所示。1974年7月至9月,四川省博物馆和珙县文化馆对麻塘坝悬棺进行考古时发现:“在有的木棺的端头横着钉有两根木棒,大概是为了抬棺所用。”[2]123-124“中国南方的崖葬无论是在何地,都可以见到木棺的两端带柄,或者木棺两端凿有数个不大的孔。”[2]221这些都可视为抬棺时固定棺木之用的证据。

楠竹爬梯法的优点:1.取材方便,成本低廉;2.材质轻便,便于架设,优于木头,干楠竹更轻便;3.竹秆通直,长约15~20米,减少衔接捆绑难度;4.移动爬梯,节约成本,减少工时,益于承载;5.使用寿命长,干燥且不被虫蛀,使用10年没有问题;6.无需制造绞车、滑轮等机械工具;7.抬棺人员安全更有保障。

特别指出:1.楠竹爬梯法适用于临水地域,凭借竹筏在葬位下方架设爬梯,这是堆土法不能比拟的。江西龙虎山景区运用仿古吊装法进行置棺表演,目测载棺船使用的竹篙吃水深度约2~4米,照此,在那里架设楠竹爬梯应该较为容易,普通人即可,无需身怀绝技的采药人。2.为了确保楠竹爬梯稳固,可依势向崖壁倾斜靠在崖壁上;左右两边用绳索横向牵引(亦可山顶纵向牵引);将楠竹支架搭宽敞一些。3.蜀南麻类、葛藤、慈竹资源丰富,编结成绳索是捆绑固定楠竹爬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使得搭高梯成为可能。4.此法可针对诸如“一柱擎天”式的崖壁(即从任何方向都不能攀登至崖顶)进行置棺,这将是提升法难以企及的。

楠竹爬梯法的弱点:当葬位高度奇高(如200米以上)时施行稍微费劲。理论上,现代铁脚手架能够架设的高度,楠竹爬梯都能实现。

(二)千年一竹,担当如故

卡特赖特认为:“从相似物的角度看,模型对于理论来说是本质性的。”[15]159在有关悬棺的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到楠竹的影子:据乾隆《贵州通志》载,克孟枯羊苗族在悬崖上凿穴,高者或至百仞,构竹梯上下,死后行悬棺葬。1935年,时任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馆长的美国人葛维汉,买了大量楠竹,在麻塘坝白马洞悬棺下扎下高耸的竹厢,葛维汉爬到厢顶,开棺并进行清理和记录。由葛维汉搭竹厢取棺,我们不难反推僰人搭竹厢或爬梯置棺。黄华良等提及“扎厢说”即“用南竹搭架,如今天建筑上用的脚手架,然后抬棺而上放置”[4]104。但随后予以批判。其他研究还提出了搭架法、搭厢架、云梯、脚手架等,诚然,部分论述较为接近本文观点,但大都较为简略,尚欠严谨,缺乏令人信服的理论阐述与真凭实据,而未获确认。

当然也有研究者对脚手架法提出了质疑,如张媛认为:“用竹木搭设架子将棺木运送上去,但这种方法只适合于比较低矮的地方,而悬棺往往至于很高的悬崖之上。”[16]2陆敬严等认为:“搭过脚手架处必会在崖壁上留下规则的插杆洞眼,而目前尚未实地见到。”[5]42然而,乐山大佛通高71米,1994年、1996年维修大佛时仍然采用楠竹爬梯法,并且无需在岩石上凿洞以固定楠竹支架,否则大佛会因维修而“千疮百孔”(如图3、图4所示),这算是对上述观点的回应,因为良好实践本身即是目的。由楠竹爬梯法的延续使用不难看出“选择的选择性本身是在科学研究中建立起来的。先前的科学选择成了未来选择的资源,并因此引起了科学成果的选择性巩固和多样化”[17]6。并体现了探究者在自己的框架内努力塑造情境的同时,他必须随时准备接受情境的回话的精神。实地考察,麻塘坝九盏灯“”型崖下“夫妻棺”置棺,提升法不能实现,而此法则可迎刃而解。

黄华良等在《悬崖上的民族——僰人及其悬棺》一书中提及“扎厢说”即“用南竹搭架,如今天建筑上用的脚手架,然后抬棺而上放置”[4]104,并对其进行批判:“1974年在九盏灯发掘悬棺时,扎厢40米高就用了南竹1 000多根,如果要在猫儿坑、老鹰岩等处扎厢,至少要上万根南竹,就是把麻塘坝所有的南竹都砍完,恐怕也不够架到老鹰岩岩顶,而且仅仅为一具棺材而架,劳民伤财,划算吗?”[4]107在此,特作回应。

图3 1994年采用“楠竹爬梯法”维修乐山大佛

笔者不赞同该批判,理由如下:1.1974年,考古还在使用扎厢,本身就说明此法的强大生命力。2.对九盏灯悬棺进行发掘,扎厢是面对整个山峰崖壁进行全覆盖,而单独放置一具棺木时,则扎厢宽度骤减,所需楠竹自然锐减。3.关于砍完麻塘坝的南竹的假设,别忘了蜀南竹海(面积120平方公里)。4.关于为一具棺材劳命伤财,划算与否的问题。其一,与作者著述自相矛盾:棺材用整木剜凿而成,树木直径都在0.8米以上。[4]112可见木头之巨,砍伐搬运之不易,“由于僰人灵魂观念中的‘水’的印迹,使他们无一例外采用整木凿空来做棺材,成为一条一条的独木舟,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4]186。而楠竹砍伐和搬运难度远小于巨木。其二,古今经济状况相差甚大,不应只重视生产方法,故经济史观固足为方来历史解释之一要点,但不能只用经济史观来解释人类的一切历史现象。我们诚然有一个经济生活和经济动机,但除了经济动机以外,人类还有许多别的动机。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死者为大”的信条,只要能让灵魂安息,很多事情就能解释通了。所以,黄华良等对“扎厢说”的批判是站不住脚的。

图4 1996年采用“楠竹爬梯法”维修乐山大佛

这或许也反映出现代史学研究的通病——“拼命去找罕见的材料,而对于摆在眼前的大部分报刊,反而熟视无睹,以为这些是普通材料,不值得一顾。其实,很多宝贵的材料不在别处,即埋藏在这些普通报刊之中,其咎在于我们不肯正视它,所以才得不到应有的材料。”[18]161所以,章太炎先生说:“学问不期以广博,要以能读常见书为务。”[18]161蜀南楠竹资源丰富就是最好的常见书,不是吗?

总之,楠竹爬梯法是一个看似简单易行却高明通达的技术方法,它不用任何金属轴、绞车、滑轮等机械装置,完全符合当时社会历史背景,完全适合珙县悬棺置棺。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简单的方法不会详细记载,因为越是熟悉的东西越容易被忽视。通过悬棺“自然界突然在我们的面前展开这些关系的令人震惊的简单性和完整性”[19]216-217。客观来说,悬棺置棺方法各异,“古人会尽量选用最为简便易行的方法。实际上原始的方法都很简便,因此愈简便的方法愈合理”[3]142。卡特赖特指出:“科学解释的目标就是用少数原则去覆盖各种各样不同的现象。某个理论的解释力来自它用少量通俗易懂的表达概括各种各样案例的能力。”[15]139故楠竹爬梯法应是僰人最为理想的置棺方法。

(三)岩画解读,寓意显露

珙县僰人悬棺岩画反映了宋、元时期川南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活、民族习俗、艺术水平,这一历史文化遗存是研究僰人政治、军事、文化、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宝贵资料。1935年,葛维汉考察珙县悬棺时首先发现悬棺岩画,并手绘了麻塘坝悬棺岩画,这是最早公诸于世的珙县悬棺葬岩画(如图5所示)。

图5 葛维汉临摹的麻塘坝悬棺葬岩画

岩画内容丰富,大致分为三类:人物画、动物画、几何图形。“几何图形中有很多符号、图案,如三角形、长方形、圆形、双同心套六角星或五角星、长方形内作对角线,串珠、山花等40多种。”[4]179关于岩画的释义,学者们做了大量探索,然“还有一些三角形堆垒和正方形堆垒组成的组合图案等不知名又难于理解的图案和符号的破译将是考古学家、美术学家、岩画学家以及旅游者的使命”[4]179。

其中,尤为引起笔者注意的是“九颗印”岩画。“半岩上有12个红色方块组成棋盘式图案,其中9个方块最清晰,远望如印,故名‘九颗印’”。[4]156“九个方块形红色,分做三层排列,每层三个方块”[4]183(如图6所示)。至于“九颗印”的释义鲜有记载,笔者根据其构图以及“几何图形”中有“三角形”“长方形”“长方形内作对角线”的特征,大胆推测这就是“楠竹爬梯”的标准简笔画。葛维汉曾临摹的麻塘坝悬棺葬岩画就揭示得很真切(如图5所示)。

图6 “九颗印”岩画

麻塘坝悬棺岩画构图简练、线条粗犷、形象生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如果这些岩画“把我们引向极其简单而美丽的数学形式,引向前人所未见过的形式,我们就不得不认为这些形式是‘真’的,它们是显示出自然界的真正特征”[19]217。可以说“九颗印”岩画给我们传递了僰人利用楠竹爬梯的生活写照,是一种历史的留存和再现。

四、释疑——祛神秘化之魅

古籍关于悬棺的记载简略空泛、不科学的成分过多,加之文学或影视作品的渲染使得悬棺之谜愈加传奇,其置棺方法更是谜中之谜。如关于麻塘坝老鹰岩悬棺的记载:“阿米用手向空中一招,马上飞来一大群老鹰,黑压压地一片。老鹰落到棺木周围,变成黑衣力士,用手托起棺木,冉冉升上悬岩……把棺材稳稳搁在棺桩上后,依旧变成老鹰,绕着棺木盘旋,好像在守卫阿旦的灵柩。”[20]10神话毕竟是古人的一种揣测和畅想,是敬畏自然的表征,现代科学对自然祛魅使得自然的神秘面纱一览无遗。然而人们又出现从对自然的崇拜转向对科学技术的崇拜,科学和世界都开始返魅,人们习惯于用科学的理论和语言来解释一切,而科学活动本身又成为神秘之领地。所以,学术研究对科学祛魅显得尤为重要。

(一)拂去玄秘,走向平实

爱因斯坦说:“‘世界的永久秘密就在于它的可理解性’,要是没有这种可理解性,对于实在的外在世界的假设就会是毫无意义的”。[21]343死亡被认为人类三大永恒主题之一。死亡伴随人类诞生而俱来,伴随人类延续而俱在,悬棺的神秘,或许源于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敬畏。“棺中所藏,除死者之残存骨骼外,每有珠玉饰物堕落地面,无敢拾取;皆谓取之必召不祥。”[22]8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深入,不再迷信自然,人们依靠自然又征服自然,然而过度运用现代人的立场和观点解释、重现历史场景是很困难的,搞不好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为了提升一具棺木到达三、四十米的高度,若使用绞车、滑轮的机械方法还须事先设计出十数种提升方案,然后从中筛选出一种最佳方案,进行实地操作。如此繁琐,复杂的悬棺升置技术,大约也脱离千百年前的实际情况。”[3]142“历史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完全没必要把自然科学的工具拿来装潢自己的门面。”[18]47“历史的真价值在于能按照因果律‘按果溯因,就因推果’,以明了‘全部历史之起伏’。如果只把历史看作是不相连属的片断的事迹,那么历史的真价值就完全失掉了。”[23]确实,历史悠远不应成为赋予神秘面纱的必然,贴近生活、走进平实或许才是历史本身的存在。

楠竹具有坚韧挺拔、中通外直、节节攀升、宁折不屈、四季常青、簇团而生的品性,或许僰人正是受到楠竹生长的启示,采取楠竹爬梯法置棺。因为世界观具有实践性,在此楠竹作用于僰人精神世界,参与其文化历史建构。另外,现代考古尚未确定僰人悬棺的主人身份,笔者以为有权势的家族可能性较高,这既解释了为何考古发现悬棺中有幼年遗骸(珙县悬棺“入葬者中有男有女,也有老有少,甚至还有几岁的儿童”[2]131),又解释了僰人众多,无足够崖壁安葬的问题,还可以解释为何悬棺越放越高,大概因为攀比心理,如《叙州府志》记载:“相传有罗因者,以僰人尝灭其宗,乃教以悬棺岩上,子孙高显。于是争挂高岩以趋吉”[24]42,其结果即看哪家的楠竹爬梯搭得高。既然是有权势的家族,那么雇人搬运、搭设、保管楠竹爬梯自然就不是问题了。如“阿大王”反抗失败后,“他所拥有的统治权以及土地和人民的占有权完全垮了,从那以后,他的子孙便没有条件行悬棺葬了,所以此地区悬棺葬也到此时终止”[24]50。由此也就消解了悬棺置棺的神秘性。

(二)因地制宜,求同存异

随着科学霸主地位的确立,科学不仅成为我们知识上理解一切的工具,而且成为我们生活上实践一切的法则。同时思想学术泛科学化,科学理性对人的自然性和非理性构成极大威胁,客观上,科学理性应尊重多样性、地域性和特殊性,对传统史学研究当存一种“温情与敬意”。

“自然科学‘皆可就事实之进行时而直接观察之’,史学为已过去之人类活动,‘只能间接考察其所幸存之活动之结果’;‘科学求同’‘史学求异’,所以史学‘非观察之科学’。”[25]故史学有其特殊性。由于地域和时代不同,置棺方法因地制宜应成为一种共识,不应迷信标准统一。“悬棺葬(岩葬)是置棺于悬岩峭壁之上的一种葬俗;其葬制、葬具和搁置方法则因时因地而异。”[22]前言江西贵溪悬棺吊装实验的成功,“从理论和实践上证明采用原始机械的‘提升法’应该是当时一种行之有效的置棺方法,但绝不能认为这就是符合历史真实的唯一方法。”[26]17“在人力升置方法中,提升法最为简便可行,所以具有普遍的意义,当然其它升置方法也各有其适用范围。”[5]“悬棺的升置方法问题,的确是‘千古之谜’,学术界有过相关探讨,提出了多种方案,但是这些方案并非适用于所有的地区。”[7]可见,悬棺置棺方法因地制宜是学界的一种趋势和表达。我们既应强调思维的开放性,又应坚持独立的思考与研究,以及必要的反思与批判。

“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仙方,也没有‘施诸四海而皆准,推之百世而不悖’的真理。”[14]170悬棺置棺方法的选择,本身即是古人顺应自然、依靠自然的表现,没有标准答案。对于研究人员来说,“规定他的着眼点的,则是他的理论兴趣、特定的研究问题、他的猜想和预期以及他作为一种背景即参照系、‘期望水平’来接受的那些理论”[27]66。他们所阐释的各种观点中或许都有其合理性,同样也不乏偏颇之处——过分强调置棺方法的普遍性而忽视了地域文化的特殊性,成为“单向度的思想”。而实际上“不同文化的概念性框架形成对同一自然现实不同的认识方法,所有被文化模式化的现实观都可能表现出对同一真理的某一不同层次的认识,这些由文化所致的不同现实概念还形成我们对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独特认识”[8]。我们“通过一种高于生活的朴素性的反思,正确地向生活的朴素性回归,是唯一可能的一条克服那种处于传统的、客观的哲学的所谓‘科学性’之中的哲学朴素性的道路”[28]77。故此,每位研究者的设想都是伟大的、富有价值的,值得尊重和敬仰。

结论

本文不对悬棺置棺方法进行全面讨论,仅就珙县麻塘坝悬棺实地考察和历史考证为据进行分析,认为僰人悬棺置棺因地制宜采取“楠竹爬梯法”理所当然,进而祛僰人悬棺置棺方法之神秘性,以求学术研究贴近自然、回归平实。尽管“楠竹爬梯法”简便、合理、可行,但并不意味着各地悬棺均用此法,也不是说珙县悬棺置棺仅用此法。“只要人仍为人,他对于未来只能摸索,对于现在只能猜测,对于过去只能就他对于现在的看法与对于未来的希望而给它一个主观的意义。”[29]

猜你喜欢
塘坝楠竹爬梯
楠竹全冠栽植技术及养护管理
半挂车机械爬梯装置的设计与研究
江淮分水岭地区塘坝系统空间格局及效应分析
江淮丘陵区塘坝灌溉能力估算及其演变特征
楠竹丰产措施探讨
塘坝在防治水土流失中的作用分析
阳光薄荷糖
输电线路上落导线稳固式爬梯的研制
浅谈江淮分水岭两侧易旱地区塘坝水资源调节作用与合理利用
会平爬梯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