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 华 王晶晶 彭 蕾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得奶源者得天下,尤其在2019年奶源不足,到处“抢奶”的大背景下,谁能获得优质、充裕的奶源,谁就能抢占市场。在奶业振兴的关键时期,中国乳业要想获得健康、长足的发展,就一定要先迈好奶源这只脚。
奶源供需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南北供需不平衡和季节性供需不平衡两方面。
1.1.1 南北供需不平衡
《2019中国奶业统计资料》数据分析发现,2018年排名前10名的生鲜乳缺乏省份主要是南方省份(表1),但并非越往南越缺,中部省份湖北最缺乏,主要原因是因为湖北具有较好的地理区位优势,交通便利,是各大乳品企业的乳制品加工集散地。北部地区的省份如河北、内蒙古、山东、黑龙江、宁夏的奶源自给率均超100.00%(表2)。
1.1.2 季节性供需不平衡
利用相关数据绘制得到各月液态奶奶源供应、加工量与消费量波动系数图(图1)。从奶源供应系数看,每年4月的奶源供应量最大,8月最低;从液态奶加工系数看,每年6月和9月最高;从液态奶消费系数看,每年2月销售量最高,9月次之,液态奶每年第一季度的销售量占全年的30.00%。生产、销售和加工的不同步,造成奶源季节性供需不平衡。奶源供应的季节性变化是全球共有的特点,但国外很少出现季节性供需不平衡,因为它们可以将生鲜乳转化成奶酪和奶粉,虽然中国也可以,但转化成本太高。造成季节性供需不平衡的另一原因是养殖场更多地从奶牛生理性角度考虑,而忽视了奶牛是经济动物,原料奶是商品的道理。因此,养殖企业一定要有市场意识,树立“向全年要效益”的思想来组织原料奶的生产。
表1 2018年生鲜乳缺乏排名前10的省份
表2 2018年液态奶产量排名前10的省份
图1 各月液态奶奶源供应、加工量与消费量波动系数图
《中国乳业》杂志社2019年跟踪调研发现,为了应对当前奶牛存栏下降,生鲜乳供应偏紧的局面,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伊利”)计划再投资新建2~3 个万头牧场,并拟收购某养殖集团;针对牧场在青贮收割季节及资金周转出现困难时,为其提供贷款。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蒙牛”)、石家庄君乐宝乳业有限公司亦采取了类似的举措。
地方区域型乳品企业更加重视奶源基地的建设。黑龙江省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完达山”)在黑龙江省内建有规模牧场40 个,年收购生鲜乳40 万吨左右,通过奶粉工厂的错峰生产,在奶源紧缺时,能满足黑龙江省内液态奶工厂的奶源需求。但完达山在华北地区没有自有奶源基地,受制于市场变化,对企业的生产影响非常大。为保证奶源供应,完达山将围绕哈尔滨液态奶工厂新建1 个万头牧场,在华北区域建立2 个5 000 头牧场。贵阳三联乳业有限公司(简称“贵阳三联”)清镇石关乳品加工厂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单体乳制品加工厂,日处理生鲜乳1 000 吨,其中液态奶800吨,奶粉200 吨,2020年奶粉加工车间日加工能力计划达到320 吨。但由于缺少原料奶,奶粉加工车间目前处于闲置状态,贵阳三联现有6 个规模牧场,奶牛存栏1.2 万头,但奶源还有100~120 吨的缺口。为保障奶源供应,贵阳三联积极在奶牛养殖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的地区,与当地专业奶牛养殖公司如甘肃前进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奶牛养殖基地。据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基地已基本建设完成,处于进牛阶段。
大型养殖集团不断扩大奶源基地规模。甘肃农垦天牧乳业有限公司(简称“甘肃天牧”)成立于2013年11月,隶属甘肃省农垦集团,现有奶牛存栏1.1 万头,日产生鲜乳150 吨。甘肃天牧正在开展10 万头现代化奶牛养殖基地的规划设计,未来将在河西走廊地区新建8 个万头牧场,将养殖规模扩大到10 万头,进一步扩大奶源市场份额,提高奶价话语权。
全国奶源整体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从2015—2019年全国参测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牧场的数据看,平均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分别由2015年的3.67%和3.17%,上升到2019年的3.84%和3.24%,体细胞数则由2015年的47.30 万个/毫升下降到2019年的26.70万个/毫升。
乳品企业将细菌总数和体细胞数作为奶源质量的重要管控指标。随着奶牛养殖规模化水平的提高,全株青贮玉米以及苜蓿在奶牛日粮中的普及,极大地提高了生鲜乳的乳脂率和乳蛋白率,因此,乳品企业不再仅仅关注这两个质量指标,还增加了细菌总数和体细胞数作为安全指标,以不断提高生鲜乳品质。农垦乳业基于在奶牛品种、饲料配方、饲养管理水平方面的优势,无论在质量指标还是在安全指标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表3、表4)。
以质论价的时代已经到来。从某大型乳品企业生鲜乳收购标准可以看出,随着质量的提高,牧场将会获得更高的收益。如该乳品企业基础价格根据生鲜乳质量作相应调整,乳蛋白率以3.10%为准,每增减0.05%,价格上调或下调0.03 元/千克;乳脂率以3.50%为准,每增减0.10%,价格上调或下调0.02元/千克;体细胞数≥40 万个/毫升,价格下调0.10元/千克,体细胞数≥60 万个/毫升,拒收;细菌总数≥200 CFU/毫升,拒收。
表3 国内外生鲜乳指标标准
表4 中国农垦乳业联盟标准和农垦乳业2019年生鲜乳质量情况
业内普遍认为2020年奶价将上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奶牛存栏与牧场数量持续减少;二是中国奶源数量南北差有扩大的趋势;三是传统乳制品销售淡季在减少,受“双十一”“双十二”的拉动,10—12月不再是销售淡季;四是奶源存量竞争加剧升级;五是乳品企业的雄心不减,尤其是蒙牛、伊利的千亿销售目标,需要奶源的支撑;六是环保等因素将导致生产成本进一步上升。
但客观来看,奶价也存在下跌的因素。其一是乳制品进口量有再增长趋势;其二是季节性供需不平衡依旧存在;其三是乳制品涨价压力日渐突出,会影响终端市场的销售;其四是股市理论,即大家一致看好的时候就是需要警惕的时候;其五是周期性理论。奶价存在周期性,6 年1 个周期,奶价持续处于低位5年,2018和2019年处于高位,未来奶价上升一段时间后还会下跌,需要警惕。
未来,随着南方牧场奶牛单产的逐年提高,现有牧场的扩群,新建牧场的增多以及缓解热应激措施的应用,夏季生鲜乳产量将逐渐能满足加工厂的需要,北奶南运的情况会逐渐减少。
广东地区的调研数据显示,2016—2019年,广东地区奶牛单产水平不断提升,规模牧场达到8.50 吨以上,最高达10.80 吨。个体养殖户的奶牛单产水平也普遍得到了快速提升,成母牛单产在7.00 吨以下的牧场基本不存在。未来2 年,单产8.00 吨以下的牧场将不复存在,3~5 年内单产9.00 吨以上的牧场将普遍存在。近年来,广东地区的生鲜乳价格有所下滑,但目前仍普遍在5.20 元/千克,随着单产水平的提升,牧场盈利能力普遍比较理想。通常管理较好的规模牧场可以将公斤奶成本控制在4.20 元,个体养殖户甚至可以控制在4.00 元以内,生鲜乳利润在1 000~1 200 元/吨。1个存栏2 000 头、单产8.50 吨的牧场,一年的利润可以达到千万元。巨额的利润刺激现有牧场扩群以及资本向新建牧场倾斜。
但北奶南运的情况还会长期存在,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受南方气候及饲草资源限制,单产提升难;二是南方很难找到成片的土地养殖奶牛,新建牧场的数量不会太多;三是环保政策趋严,在目前种养分离的情况下,南方奶牛场想要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随着牧场技术管理人才的流动性加大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加,牧场会逐渐考虑将部分工作外包或委托给第三方服务机构进行管理,外包工作包括配种、修蹄、产后保健、挤奶设备维护、生鲜乳运输等;委托进行管理的工作包括饲料配方制作、管理流程建立、数据分析管理等。贵阳三联已将部分牧场托管给国内专业的奶牛养殖公司,由其负责监督牧场日常管理,贵阳三联则按约定好的奶价收购合格的生鲜乳。
3.1.1 与媒体深度融合,打造农垦品牌
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者对安全放心食品的渴望与需求日益迫切,但却不知放心食品出自何处。而农垦作为乳业的国家队,具有生产放心食品的诸多优势,但这些优势与消费者的需求并未很好的对接,即还未打响农垦食品品牌。因此,应借助中国农垦乳业联盟平台,将农垦乳业与媒体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农垦乳业品牌。同时,鼓励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农垦乳品企业,可以结合民族和地域特色,开发差异化产品,推动农垦乳业的转型、升级。
3.1.2 加强中国农垦乳业联盟企业内部合作,实现奶源共享
农垦乳品企业无论是加工厂还是牧场,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布局。建议农垦乳品企业之间应开展合作,根据相互间工厂与牧场的布局,匹配、互换奶源,共同降低物流成本,实现双赢;根据相互供需差异,进行奶源合作,总体缩小供需波差,降低奶源处理费用,解决奶源缺口,实现共赢。
资源本土化包括人才本土化、牛群本土化、饲料资源本土化、奶源本地化。人才本土化主要是因为牧场位置一般比较偏僻,人才难以引进,可以将本地农民工培育成核心员工,他们离家近可以照顾家庭,工资要求不是太高,比较稳定,有利于牧场的长期发展。牛群本地化是指自繁自养,不断根据本地气候、市场需求、牛群生产性能和具体线性评分评估缺陷,针对性地进行奶牛品种改良,培育适合本地的有竞争力的奶牛品种,同时可以减少引种带来的传染病风险及牛群应激带来的生产性能损失。饲料资源本土化可使运输成本大幅下降,可以随时监控饲料生产过程,饲料质量容易把控,同时便于种植业与养殖业的融合,促进牧场与周边种植大户的良好关系,有效解决就业问题和秸秆等资源浪费问题。奶源本地化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牛奶中的活性营养成分。
随着消费者对低温奶的逐渐认可和喜爱,拥有足够的本土奶源将是区域型乳品企业吸引消费者最有效的广告。如果再配套牧场参观体验营销,让消费者亲临牧场的挤奶现场及工厂生产车间,目睹乳制品生产的全过程,可以增强消费者对乳制品的认知、认可,吸引大量忠实的高端消费人群,逐渐提高国人人均乳制品消费量,助力行业的良性发展。
一是取消生鲜乳收购站的设置,改为企业与牧场的两级收购,从而取消生鲜乳收购许可证管理制度;二是建立生鲜乳合同收购管理制度,对收购合同进行溯源和跟踪管理,建立合同信用机制;三是规范生鲜乳运输行为,防止生鲜乳运输商成为“奶贩子”,长距离运输生鲜乳的企业应具有相应的安全保障管理制度。
应按区域建立生鲜乳生产成本监控模型,定期发布生产成本数据与预警信息。改善当前的生鲜乳价格采集与统计模式,建立更为科学、更贴近实际价格的汇总发布机制,可借助区块链技术对各省份的生鲜乳收购价格进行信息统计;鼓励建立以生鲜乳质量为核心的计价制度,提倡价格透明的公平竞争方式;在不涉及国家机密和企业商业秘密的前提下,政府部门应定期、及时地发布中国乳业的生产数据,特别是有关消费者权益方面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