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分析

2020-02-26 20:40梁翠玲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5期
关键词:实践分析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梁翠玲

【摘要】核心素养是新课程理念中提出的一种新概念,数学核心素养是以数学日常课程教学为依托,根据所学的知识技能,引发对数学的思考,从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情感与态度上的发展。它是人们通过数学的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必备的品质与能力。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了有效的分析。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分析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有利于提高其综合数学能力,教师需要在了解小学生数学基础能力的情况下,用针对性的方式进行教学,不断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其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数学课堂的学习中,在获得自身能力提升的同时,促进小学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以境导学,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新课标要求从学生既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创设具体的、真实的数学情境,以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带着问题思考,适当的情境是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导火线。例如,关于“升与毫升”的教学,笔者以故事形式激发学生,“光头强为多砍树,必须先把熊大、熊二搞定。一天,光头强盛邀熊大熊二参加酒会,酒会上,熊大喝下光头强倒下去的1杯酒就醉了,而熊二喝了五六杯居然没醉,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熊大和熊二喝酒用的杯子大小不一样吗?还是熊大和熊二的酒量不同呢?还是熊大太老实,把酒全喝了,熊二聪明偷偷把酒倒掉了呢?”正当学生议论纷纷之际,笔者适时引入“容量”这个概念,并提出问题“同样的杯子,如何判断杯子容量的大小?不同的杯子,如何判断杯子容量的大小?”熊出没是学生熟悉的动画片,而讲故事则抓住了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更集中了学生注意力、激发了兴趣,提出的问题有效引发了学生的普遍思考和分析,可谓一举多得。

二、以小组探究,提升合作探究

在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时,除了要给小学生探究的空间,还可以将小组合作探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个人探究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梳理,小学生也能在讨论的过程中获得新的启发,解决之前在个人探究中遇到的问题,之后再进行更系统深入的学习,让小学生从自身的情况入手进行针对性学习,使其更加高效的掌握数学知识。

三、合情推理,启发学生自行论证

合情推理,即似乎是真推理,应用合情推理主要目的是为了开发思维,发现结论。因此,在应用合情推理得到结论后,应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论证,进行“猜想—论证—再次猜想—再次论证”的研究过程。例如,学生自行研究出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有的同学经观察发现它的形状与正方体、长方体相似,就会觉得计算方法相似也属于正常现象,而这种猜想不利于后续论证的开展。此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论证自己的猜想,即让学生转而观察圆柱体与长方体、正方体的差异,圆柱体的底面是圆形,是否会因此而体积计算方法也有所不同。在论证过程中,会有学生提出不同的猜想,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正方体、圆柱体及长方体,将课堂交给学生,让有思路的学生到讲台上进行讲解。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总而言之,鼓励学生对其探索结果进行论证与《数学课程标准》的主旨不谋而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论证,清晰阐述自己的观点,发展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四、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适当采取丰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课堂,配合教学,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科学、高效的学习,在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订正错题是学生查漏补缺的一种有效方式。以往的做法是让学生在错题旁边写正确答案,至于学生是否真正理解題目的意思,教师只能通过答案推测,无法准确知晓学生的理解程度。学生“说数学”可以暴露思维过程和解题路径等。例:一顶帽子27元,手套比帽子贵5元,一双鞋45元。问:(1)帽子比鞋便宜多少钱?(2)一副手套多少钱?(3)晶晶有50元钱,想买一顶帽子和一副手套,钱够吗?先计算,然后在相应的括号里打“√”。()够()不够。

第3小题学生第一次作答:50- 27=33(元),33- 32=1(元),最后选择“够”。从题目解答推测学生的思路:先用50元买一顶帽子,再把剩下的钱买一副手套,结果是买了手套还剩钱,说明“够”。从解题结果推测学生有了用减法的含义解决问题的意识。但假如手套的单价大于33元,学生如何处理呢,教师无法推断。因为第一步计算没有退位,答案错误,导致最后的判断结果也错误。在“说数学”订正时,学生又出现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该学生这样解释:有50元钱,想买一顶帽子和一副手套,要知道钱够不够,可以把它们的钱数合起来,列式计算为27+32=59(元),但晶晶只有50元钱,必须要59元才能买到这两样,可见钱“不够”。从学生的解释来看,其思路是先计算要买的物品的总价,再把需要用的钱和已有的钱进行比较,判断结果。无论是结果大于50还是小于50,运用这样的思路都可以进行最后的判断。说明学生已经能够合理运用加法的含义解答够不够的问题。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是当代学生学习与发展应具备的思维方式与学科能力,在课堂上体现核心素养、并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构建和培育,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是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也是当代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推进的必然要求。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健康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于嘉文.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实践研究[D].沈阳大学,2018

[2]徐国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7):42- 45

[3]洪文嘉.参加小学数学课外活动对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影响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4]刘晓萍,陈六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分析[J].课程教学研究,2016(04):42- 45+48

猜你喜欢
实践分析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探究小学生自主学习音乐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