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君, 史晓玲, 韩玉娟
(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质控科, 青海 西宁 810007)
难治性癫痫(IE,Intractable Epilepsy)是没有完全明确发病机制的神经系统疾病,是脑部神经元异常突发性放电导致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而难治性癫痫在癫痫患儿中所占的比例约为20%,大多没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占位性或者神经性疾病,由于不存在特异性治疗方案,而病情很难稳定控制[1]。而在近年的临床研究中发现,难治性癫痫患儿由于本身机体障碍或者长期药物治疗等原因,免疫功能存在较为明显的障碍,而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水平对于临床治疗则有无法忽视的作用[2]。本次研究选择免疫球蛋白作为研究目标药物,对难治性癫痫患儿的疗效以及血清免疫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进行分析,探讨免疫球蛋白对难治性癫痫的临床价值。
1.1一般资料:研究选取范围为我院住院治疗的难治性癫痫患儿,入院时间范围为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入组标准:①入组患儿均需符合2006年《国际抗癫痫联盟癫痫诊疗指南》中难治性癫痫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3],且经MRI或者颅脑CT影像学诊断明确不存在其他神经性病变或者良恶性肿瘤;②患儿年龄4~13岁;③入院治疗前1个月内没有选择癫痫抑制类药物治疗;④所有病例均上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并获得批准,患儿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心、肾、肝等重要内脏器官存在严重性功能病变的患儿;②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的患儿;③合并遗传代谢性疾病的患儿;④合并免疫功能缺陷、肾病综合征、哮喘等对免疫系统功能有明显影响的疾病患儿。共筛选入组的患儿90例,以简单随机分组方法将患儿平均分为两组,研究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选择免疫球蛋白治疗,对照组患儿选择常规治疗。研究组45例患儿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5~11岁,平均(6.73±2.65)岁,病程3~19个月,平均(6.51±1.34)个月。对照组45例患儿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5~12岁,平均(6.81±1.59)岁,病程3~17个月,平均(6.39±3.34)个月。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临床研究的均衡性要求。
1.2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抑制癫痫药物治疗,治疗方案为:拉莫三嗪(生产企业为三金集团湖南三金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H20050596,规格为每片25mg)口服,每日1次,起始剂量为每日10mg,每7天剂量增加10mg,最高剂量为每天50mg,持续给药3个月;左乙拉西坦(生产企业为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H20143178,规格为每片0.5g)口服,每日2次,初始剂量为每天每千克体重10mg,每7~14d增加,最高剂量为每天每千克体重60mg。研究组患儿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免疫球蛋白(生产厂家为上海新兴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S20023039,规格为每瓶300mg)治疗,静脉注射,剂量为每日每千克体重400mg,持续治疗5d后每2周给药1次,持续治疗10周后进行疗效评价。
1.3观察指标:在两组患儿入组时以及疗程结束后抽取外周空腹静脉血,选择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液指标中的免疫球蛋白指标,包括IgA、IgG、IgM;选择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包括CD3+、CD4+、CD8+、CD4+/CD8+。
1.4临床疗效标准:以相关文献为依据制定临床疗效评价标准[4],将标准分为4级。治愈为治疗结束后癫痫症状未发作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显效为治疗后患儿癫痫症状发作次数显著减少,超过75%;有效为治疗后患儿癫痫症状发作次数有所减少,减少次数在50%~75%之间;无效为治疗后患儿癫痫症状发作次数无明显改变甚至增加,减少次数不足25%。总有效为治愈、显效与有效之和。
2.1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比较:研究组患儿疗程结束后的治愈率与总有效率相比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评价指标比较n(%)
2.2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免疫球蛋白指标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的血清IgA、IgG、IgM水平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患儿治疗后血清IgA、IgG相比对照组以及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见表2。
2.3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的CD3+、CD4+、CD8+、CD4+/CD8+指标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患儿治疗后CD3+、CD4+、CD4+/CD8+相比对照组以及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CD8+相比对照组以及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比较
组别例数CD8+治疗前 治疗后 t PCD4+治疗前 治疗后 t P研究组450.38±0.110.26±0.144.5210.0000.93±0.261.72±0.3013.3490.000对照组450.39±0.130.36±0.111.1820.2400.94±0.270.94±0.290.0001.000t0.3943.7680.17912.540P0.6950.0000.8580.000
癫痫是神经系统疾病中较为多发的综合征,而难治性癫痫的发病机制还没有完全明确。而主流观点认为,癫痫发作与患者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脑神经元的异放电状态会对中枢神经产生刺激作用,出现短暂的突然性失常,反映到机体则表现为癫痫症状。由于儿童的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还没有完全发育,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可能性相比成人更高。有统计结果证实,癫痫患者中发病时期为儿童成长时期的比例接近75%[5]。而癫痫症状没有得到及时的控制,在长期不断反复的情况下,患儿的脑组织会出现功能性障碍,逐渐发展为神经功能衰退、失调,甚至出现躯体症状性残疾等,患儿自身健康受到严重影响的同时,也为家庭以及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担。
近年来,在癫痫临床治疗不断取得进步的支持下,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存在的密切的关系,逐渐成为临床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癫痫属于神经系统功能性疾病,大多患者都存在免疫系统紊乱的问题。而主流的研究观点认为,癫痫疾病的发生以及进展过程中,神经免疫调节网络的重要性不可忽视,而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存在双向调节的影响[6]。免疫球蛋白是由B淋巴细胞生成的机体免疫系统重要成分,能够通过结合特异性抗原以及排除外源性抗原的方式起到保护免疫功能的作用。IgA、IgG、IgM是免疫球蛋白中在临床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其中IgA与IgG的表达情况能够较为准确的反映免疫系统的能力水平。有研究证实,癫痫患儿血清中的IgA、IgG、IgM指标均相比正常健康儿童较低,表明癫痫患儿的免疫系统处在紊乱的状态,而免疫功能的水平较低[7]。而T细胞亚群中,主要的细胞包括CD3+、CD4+、CD8+、CD4+/CD8+,而其中CD3+是全血成熟T淋巴细胞,CD4+是诱导或者辅助T淋巴细胞,CD8+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功能、能够杀伤对应靶细胞,而机体存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时CD4+/CD8+的比值较低,可以说CD4+/CD8+比值平衡是免疫系统平衡的重要因素[8]。
本次临床研究发现,在常规药物治疗方案中加入人免疫球蛋白注射,难治性癫痫患儿的发作频次会明显减少,以此为基础统计的临床治疗有效性明显高于常规治疗。表明为难治性癫痫患儿补充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减少癫痫症状的发作,对患儿康复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与卢晓琴的临床研究结果一致[9]。而在血清免疫球蛋白指标检测中发现,加入免疫球蛋白治疗后的难治性癫痫患儿的IgA、IgG明显升高,而常规治疗的患儿则没有明显改善。表明补充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调节患儿机体的免疫系统平衡,纠正免疫功能紊乱的不良状态。同时在T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结果中显示,免疫球蛋白治疗后,患儿CD3+、CD4+、CD4+/CD8+相明显升高,而CD8+则明显降低,表明免疫球蛋白药物治疗对于难治性癫痫患儿的免疫机制调节有良好的作用,与高阳等的研究结果相近[10]。推测免疫球蛋白抑制癫痫疾病以及改善免疫功能的主要机制为:①能够通过诱导细胞因子以及体液因子的方式,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以及放电;②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应答以及海马区Ⅲ-2R表达;③以IL-2的途径保持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网络平衡。通过这些方式,免疫球蛋白能够有效降低后者抑制患儿脑部的免疫反应水平。
综上所述,免疫球蛋白加入抑制癫痫药物治疗方案,能够有效减少癫痫症状的发作次数,改善血清中的IgA、IgG等免疫球蛋白表达,同时调节T细胞亚群,提高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