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背景下美术教育与德育渗透探究

2020-02-25 22:44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创设美术德育

郭 谦

(厦门市同安区西塘小学,厦门 同安 361100)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美术教育,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创设、音视频结合、电脑作画等形式,创新教学方式,构建数字化的高效美术课堂,提升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学生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有效开展德育渗透,使美育与德育相互融通、相互促进,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观念,提升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美术素养和品德水平。纵观当前小学美术教育与德育渗透的现状与问题,存在德育渗透意识和理念淡薄;应试教育弱化了美术教学与德育渗透;教师美术专业水平与德育渗透能力欠缺;传统的美术教学手段及方式难以开展德育渗透等问题。[1]因此,教师应提升德育渗透的理念、方法等,运用信息技术为抓手,促进美术教育与德育的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可运用以下策略。

一、优化教学环境,增强情感体验

美的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轻松愉快、富有艺术情趣的美术教学环境,教师和蔼可亲的言行举止,循循善诱、风趣生动的教学风格,以及与学生互动中的及时激励与肯定,都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以景育人,以情动人”。[2]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学习热情的相互感染,教室布置中美感的体现等,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情感产生渗透作用,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良好氛围。例如《纸风铃》一课,让学生用各种彩色纸、树叶剪成、串成风铃,把做好的风铃挂在美术室的窗台时,学生情不自禁地说:“真漂亮呀!”他们在活动体验中萌发了美的情感。教师抓住时机,进而让低年级学生认识各种颜色,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此外,教师的课堂表现,也将影响学生情感的发展。运用信息技术,对美术课堂的情境创设、情景再现,对学生起到情感渗透作用。绘画是无声的语言,应重点思考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传统的美术课堂,让技术成为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成为师生相互关爱的纽带,成为德育教育的关键。要注重以下教学环境的优化:教学氛围和谐;教师态度亲和;学生兴趣唤起;师生平等共处。例如,命题画《可爱的家乡》,教师借助多媒体,与学生共同观看家乡的画面,进而感受到祖国、家乡之美。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按照意愿构成画面。

二、创设多元教学情境,优化渗透效果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多元的教学情境,优化美术教育与德育的渗透效果,可创设的情境有:

1.生活情境

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的生活情境,能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例如,二年级的《认识图形标志》,可以运用多媒体呈现图形标志,让学生形成直观感受,再将课程与校园资源相结合,带领学生参观校园中的“交通标志文化微公园”,认识并记录交通标志的种类和特点。结合实际生活场景,让学生佩戴交通标志的头饰,饰演各类车辆、交通警察、行人或违章者,理解不同的交通标志的含义,认识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达到德育教育目的。

2.音乐情境

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音乐,可以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意境中,感受喜悦、忧愁、欢快的音乐情绪,诱发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上,播放一段舒缓的乐曲,学生能很快安静下来,专注地作画;在讲授民间美术、中国画时,伴随着悠扬的民族乐曲,如《春江花月夜》等,让学生感受到这类美术作品素淡、清远的韵味,增进学生对作品意境的理解和把握;在教学儿童画时,可用轻快悦耳的儿童歌曲烘托情境,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

3.故事情境

运用多媒体创设故事情境,能刺激学生的感官和想象力,激发创作及表现欲。学生感受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受到其情感和行为的影响,进而有效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在《美猴王》一课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展现《西游记》中孙悟空斩妖除魔、为民除害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孙悟空的精神,端正学习态度,养成乐于助人的行为习惯,培养正义感。

4.角色扮演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可选定一个主题,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尝试解决问题,增强情感体验,以提高学生的鉴赏力、想象力与创造力,并通过德育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例如,《最受尊敬的人》一课的教学,首先,让学生运用计算机,绘出德育主题故事,并将人物形象资源导入相应的平台;其次,扮演相应的角色,通过配音,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人物形象、神态特征,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通过人机互动、角色扮演、相互欣赏及评价,增强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和祖国建设者的热爱及尊敬的情感。

5.可视化情景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可视化情景。例如,在《珍爱国宝——古代陶瓷艺术》一课的教学中,通过播放视频,向学生展现中国陶瓷艺术悠久灿烂的历史,以及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随即让学生带上3D 眼镜,观看古代陶瓷制作3D 场景的视频,使其身临其境,在感受国宝魅力的同时,体验到3D 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震撼,实现美术课堂的德育渗透。

三、运用技术寓画于情,提高品德修养

当今的美术课程是手脑结合的课程,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及操作性。在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不断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美”的同时,又能感受高尚的情感。在学习美术技法时,应注重完善学生的性格。美术课程的实践性,让德育的渗透显得更加自然,可实现理想化的教学模式,这是在美术课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所在。[4]小学生大多活泼好动,富于幻想,具有个性和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运用信息技术来活跃美术课堂,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在合作讨论以及创作中不断培养良好的品德与习惯。

例如,童谣配画《背太阳》的课堂教学,在作画前,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以优美的音视频为背景,伴随音画欣赏,让学生把过去的生活与经历,以口头形式表述出来,然后与教学内容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体会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受到教育和启迪。当学生带着深厚的感情,理解童谣诗大意之后,采取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绘画创作,培养学生的品德意识和情感。在合作过程中,增强学生之间的友情,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综上,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美术课与德育渗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美术技能的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提高感受美、体验美、认知美、创造美的能力,还在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及认知水平方面,取得有益的成效。作为美术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美育功能,通过美育陶冶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猜你喜欢
创设美术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创意美术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