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庆
(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四川绵阳 621000)
颅内肿瘤共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属于神经系统中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 其中原发性颅内肿瘤的发生位置以脑组织、 脑膜及脑垂体等脑实质位置,而继发性颅脑肿瘤则是指身体其他部位转移至颅内的肿瘤[1]。 目前颅内肿瘤的高发年龄段为40 岁左右,病理类型一般以神经胶质瘤为主;而老年患者除神经胶质瘤比较多发外, 脑转移瘤的发病率也相对较高。由于颅内肿瘤的发病率较高,且该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与致残率, 对人类的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近几年随着国内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加重以及对颅脑的检查手段越来越完善,使颅内肿瘤的检出率一直呈上升的趋势。 超声精准定位的发展使临床医师对术中颅脑肿瘤的定位有了更为全面的认知,其中术中实时超声设备操作简单,无辐射,且费用较低,其应用率相对较高。
颅内肿瘤的不同性质会直接影响超声成像的结果, 虽超声图像无法精确地哦按段颅内肿瘤的性质,但是具有丰富经验的医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超声成像特点为患者做初步的诊断,其结果对于患者的手术方案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目前所使用的超声诊断仪主要是利用超声波对人体进行照射,并通过接受于处理载有人体组织或结构特征的回波得到人体组织性质与结构的图像。 组织不同其基本的超声回声特点也不同, 主要可分为以下4 种类型:(1) 无反射型:主要是指血液、囊液及腹水等液体位置,其内部结构比较均匀,且无任何显著的阻抗差异,反射系数接近于零,因此无反射回波,这种液体图像的成像特征为液性暗区或无回声暗区;(2)少反射型:主要指实质较为均匀的软组织,声阻抗的差异较少,成像特征为低回声区;(3)多反射型:主要是指结构复杂的实质组织,其声阻抗差异比较大,特征为高回声区;(4)全反射型:主要指软组织与含气组织的叫切除,其反射系数可达到100%,特征为强回声区。 据了解,颅内肿瘤类型的差异决定其超声成像特征的区别,虽超声图像无法准确定性判断颅内肿瘤的性质,但对于具有丰富经验的临床医师而言其不同颅内肿瘤独特的超声特点是对颅内肿瘤初步判断的依据之一,同时也是术者决定手术入路方式及治疗方案的参考依据。 部分学者表示通常情况下,颅内肿瘤的回声成像特征为:肿瘤组织同周围正常脑组织的回声相比较强,一般为中等回声至高回声。 而肿瘤周围水肿带则处于肿瘤组织与正常脑组织之间, 其回声图像的表现高于脑组织,一般表现为中等回声。 对于囊性肿瘤而言,因其中含有大量的囊液,因此超声表现一般为暗性液区,其钙化区则表现为强回声区。 此外,相关研究表示,当按照病理特征对颅内肿瘤进行超声诊断时,其术中超声特点也并不同。 其中表现最为复杂的肿瘤为胶质瘤,原因是因为该类型的肿瘤其分型较为多样,超声成像特点也最为多样。 一般情况下,胶质瘤的成像以不规则的强回声区为主,形态并不规整,经常表现为单发的圆形或者椭圆形,有时也会出现浸润性生长或分叶状生长的情况。 Jie Lai、Kun Chen 等[2]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不同病理分级下的脑胶质瘤成像也具有不同的特点:(1)Ⅰ-Ⅱ级胶质瘤一般情况下形态较为规则,内部回声比较均匀,肿瘤周围不存在明显水肿带,同周围组织有较为清楚的界线;(2)Ⅲ-Ⅳ级胶质瘤一般情况下形态并不规则, 并且生长情况已浸润性生长为主,内部经常产生液化坏死灶,肿瘤周围不仅存在明显水肿带,并且同周围组织的界线并不清楚。 脑膜瘤的生长位置多数以脑组织较浅的位置为主, 与脑膜相连,超声临床特征经常表现为强回声, 多数为规则的圆形。资料表示,一旦肿瘤的生长时间延长,不仅会延长对患者大脑的压迫时间,并且其周围能够发现低回声的水肿带。 对于蛛网膜囊肿而言,其临床特征主要以无回声的液性暗区为主;而转移性肿瘤则多数形态较为规则,且经常出现不均匀的强回声。 从上述内容中可以发现,术中超声精准定位不仅能够对肿瘤距脑皮质的深度、 肿瘤大小及其周围的血供情况进行判断,并且能够对颅内肿瘤的性质做出初步的判断,在显示开颅后的肿瘤位置及周边关系方面也具有较强的优势,因此对于临床医师而言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Jordan M P、Bennoui A B 等[3]学者表示,对颅内肿瘤实施超声精准定位及周围血供的准确掌握是神经外科手术成功的枢纽。 据了解,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经常发生脑组织移位的情况,发生该情况的原因为当颅骨打开后,颅内压力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硬脑膜剪开后血液与脑脊液也会随之流失,上述情况均会造成脑组织移位。 若颅内肿瘤患者的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表示肿瘤距皮层的深度大于1 cm,则表示很难在不切开皮层的情况下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到肿瘤的位置,此时便需要借助超声的优势纠正皮层的切开位置及入路点。 如果肿瘤位于神经功能区,则临床医师可选择肺功能区入路, 并通过脑实质内滑行至肿瘤位置;如果肿瘤位于非功能区,理论上应选择距离病变位置最近、切口位置最小且对患者损伤最小的入路点。 颅脑肿瘤患者术中接受超声神经导航其精确定位的准确性高达100%, 证实超声精准定位在颅内肿瘤手术过程中的影响。
神经外科的对肿瘤的手术切除原则是以保证患者安全为前提,尽量做到全面切除,而术中精准定位对残余肿瘤的切除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目前使用的超声仪器其作用机制是利用超声波对人体进行照射,通过接收、处理载有人体组织或结构特征信息的回波得到人体组织性质与结构的图像。 Iwan Paolucci、Marius Schwalbe 等[4]学者通过研究发现,超声特征在医学上共分为4 种,分别为:(1)无反射型:存在囊液等物质,内部结构较为均匀,并且无明显声阻抗差异,其反射系数接近零;(2)少反射型:具有实质均匀的软组织,声阻抗差异较低,超声表现为低回声区;(3)多反射型:实质组织复杂,具有较大的声阻抗差异,超声表现为高回声;(4)全反射型,反射系数接近100%,超声表现为强回声。 手术过程中在对肉眼下病灶全切除后临床医师应使用超声对病灶周围再次实施扫描,残余肿瘤的表现一般以强回声为主,但过程中需要与微小血栓进行鉴别。 近几年术中超声技术的发展逐渐对残余肿瘤的判断起到帮助。 Max Siekmann 与Thomas Lothes 等[5]学者表示,肿瘤切除后对患者再次实施超声检查,一旦发现残余肿瘤则周围便会出现团状或带状的强回声灶;而无肿瘤残余则周围便有光滑边缘的表现,并且无异常的强回声出现。
李倩倩与程晓颖等[6-7]学者的研究资料表示,对颅脑肿瘤手术治疗患者实施二次超声精准定位能够对病灶及其周围组织的血供再次检查,能够帮助操作者判断肿瘤病灶的切除状态以及手术区的状态,从而达到预防术后患者因肿瘤切除不彻底或产生严重并发症而进行二次手术的目的,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 此外对术后患者实施超声定位能够帮助临床医师对患者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估,并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康复治疗方案[8]。 由于术后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以及肢体活动障碍,因此超声联合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对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在颅脑肿瘤术中及术后实施术中实施超声精准定位在缓解颅内肿瘤患者的预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于术中实施能够进一步准确定位肿瘤位置,减少手术时间,指导术者及时切除残余肿瘤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颅内肿瘤的切除率,延长了患者的存活时间。 同时,实施超声精准定位能够在患者术后康复过程中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 因此可以看出超声精准定位对颅脑肿瘤术中、术后康复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其推广意义较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