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建德某村“后美丽乡村”建设的案例分析

2020-02-25 21:47傅博涵
卷宗 2020年32期
关键词:民宿村庄美丽

傅博涵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5)

1 项目背景

1.1 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

“十一五”期间,全国很多省市按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要求,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纷纷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十二五”期间,受浙江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影响,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美丽乡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浙江铺开,全省各地上马了一大批以此为名的改造和项目。这些项目大小不一分布不同,但都稳步推进逐渐落成。2016年,浙江省公布了第一批美丽乡村示范县、示范乡镇。

分析这些这些成功的案例不难发现,杭州的11个获奖示范镇全部集中在桐庐和临安两地。桐庐是美丽乡村的先遣队,早在国家发文提出项目之前,就已经开始乡村改造的探索,经验丰富。又紧邻省会杭州,近水楼台获得了资金支持和游客观光,杭州文化技术辐射,也提升了当地的面貌。以美丽乡村为基建,超一流民宿为动能的模式已成为当地金名片。临安背靠天目山,自古以来是就周边地区的度假胜地,自然环境优越。当地政府以天目山为骨,打造的“避暑度假”核心概念美丽乡村也获得了成功,6个获奖镇甚至超过了前辈桐庐。

在一片繁荣的背后,却是隐忧。截止2016年,杭州周边进行以“美丽乡村”为名义的改造项目多达三位数,这其中大多数工程已经完工。然而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有的甚至破坏了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不顾原本生态的改造随处可见,这些改造往往都是在沿街墙上做文章,“刷白墙、洗墙灯、马头墙”三板斧造成了千村一面的状态。笔者对此十分反感不解,直到接触这个项目和相关人员后才发现些许其中的症结。

1.2 项目村落简介

此项目位于建德市西南部的一个自然村,东临320国道,交通较为便利。全村总人口1100人,需要改造的规划范围约35公顷,村民主要以务农和打工为生,周围没有传统旅游景点和可以马上融入使用的特色自然文化景点。

2 场地现状

2.1 经费政策背景

项目是该村为了响应上级号召“‘美丽建德’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出台《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7-2019年)》”等相关政策进行改造。目前该村已经从镇里争取到了建村名额和第一笔资金拨付。

2.2 村环境现状

村庄在近年陆续的改造中,初步完成了农村现代化,大部分房屋达到三通。经过初步走访,发现村庄仍有5大问题。1)建新房不拆旧房问题普遍拆房阻力大,新建民房立面千奇百怪,严重影响村容村貌。2)公建设施缺乏,虽然已基本做到家家户户通水通电,接污纳管,但设备老旧带来的泄露污染、乱拉电线引起的立体空间占用仍然需要改善。3)缺乏有效具体的、明确规划的建设制度。村民生产辅助型用房乱搭乱建现象普遍。4)村庄公共绿化建设方面投入少,路边杂草丛生或者垃圾成堆。5)村中存在一幢清末市重点保护土墙宅邸建筑,该建筑没有得到良好保护。

3 设计前的项目方意向

3.1 “后美丽乡村”时代

项目方初步接触后,项目方表示现有的美丽乡村无法复制。既没有天量投资复制桐庐模式,将村落每个细节都打造成精品。也没有先天的景观优势复制临安模式,可以借力周围文化习惯中公认的旅游胜地。需要我们利用现有资金,给这个浙北随处可见的村庄找到合适定位,打造一个和现有经验模式都不同的美丽乡村。

这种要求在后来的美丽乡村建设中颇为普遍,依托自然、区位、资金、人文,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的村庄基本已经建设完毕,这让没有那么多核心竞争力的后来者难以借鉴。一些没有核心只是花掉预算做了“村庄美容”的地方,在建成后不仅无法和那些成功案例相比,甚至和其他村的差距也未拉开,没有产生新的增长点或吸引到游人,保持改造的成果成为村里的负担。随着稀缺资源的逐渐耗尽,简单围绕资源核心就能完成的“美丽乡村”改造,必然要演变成为立足于现有条件,通过设计让村庄绿化、美化、现代化并具有持续自我造血能力的“后美丽乡村”。让村庄不仅靠自身“美起来”,更要可持续的“活起来”。这对于占数量多数,但本身没什么特色的普通村庄来说是一个新问题。政策在继续推进,项目在不断上马,村民对乡村改造了解也越来越深,从疑惑观望到热切期盼。这都使得项目方和设计方需要更进一步的挖掘,才能满足这些新需求。

3.2 初步设计要求

在完成了方向性和现状的讨论后,村干部提出的具体要求是:建设一个千万元规模的整体村庄改造方案,分为三期进行,一期工程要求达到落成后整体村庄面貌焕然一新,能沿道路环线参观后感到明显不同于现有样板村的区别,村庄不仅要净化还要美化,让老百姓能直接在这次改造中收益,最好能开发出类民宿项目。

4 初步设计思路

4.1 全村整体规划

一期规划采用抓大放小的办法,按“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提出具体要求。1)拓宽村庄主干道与320国道的连接,改善村庄现有交通条件。村庄内不完善道路路网,做到硬化路面户户通。主干道拓宽至5米,支路拓宽至3米。2)将村庄内建筑分为三类进行改造。甲类,现状质量外观较好的建筑,作为规划保留建筑,主要针对庭院进行绿化和改造。乙类,现状质量一般今后可能原地改建的,但外墙结构裸露或外观破旧的主体住房建筑,本次规划要求刷外墙、换门窗、加屋檐的形式进行整饰。丙类,除村民住宅主体建筑外的其余各类辅助用房。此类用房本次规划中分两种情况区别对待。其一,与主体建筑相连,且村民主房面积不足,确需使用的,在不影响本次道路整治的前提下予以保留,但采取抹灰刷白,加檐换窗处理。其二,与主体建筑不相连的予以拆除。3)绿化整治结合道路整治,在道路两侧种植常绿乔木配合观赏灌木。形成一条连续的错落有致的绿化带。4)对村边田野统一规划,实施区块作物划分,根据生长季节及自然美学配置不同的农作物或是花卉等经济作物,避免出现普通农田青黄不接的萧条景象,打造“四季景观农田”。5)对清代古建筑周围的乱搭建筑和杂物进行清理整顿,对于周边居民建筑,要求在立面修缮过程以历史古建为出发点,尽量采用与之相协调的元素,包括粉墙黛瓦等,力求最大程度的恢复呈现历史氛围。

4.2 民宿设计方向

民宿业是近年浙江村庄自我造血的主要手段之一,随着成功案例的不断增加,使得这个看起来新颖的概念,成为村民们心中“看得懂、易上手”的致富宝典。推广难度小,居民参与意愿强烈,是激活村庄新动力的契机。但该村庄没有打造精品民宿的资金条件,也没有特别自然景点。因此应从短期高消费的网红民宿,转变为低价、体现农村特点的旅居住宿,吸引消费能力不强却又对民宿生活向往的中长期度假、养老人群。实际设计时对村民的建筑的改造采取一户一方案的形式,力争做到各具特色。

5 设计中问题及应对

5.1 项目方的真实意图

初期方案提出后项目方表示满意,然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却反复开会要求修改方案,修改思路也逐渐自相矛盾。拉锯数月后设计方进入村里发现,一些在会议上还在争论方案的区块已经开始施工。施工员的图纸正是我们之前所提供的,但根据现场的施工情况和图纸内容大相径庭。

在和镇负责人接触,项目方负责人私下再三沟通中终于了解到,项目虽然远景庞大、整体规划投资高达千万。但实际上级第一笔拨款资金只有30余万,后继完成整个一期工程款拨付也要等方案评审后才会进行,而重头的二期三期工程的归属未确定。镇里给未申请项目成功的其余几个村落也拨付了一期经费,进行评选才会正式决定打造的村落。这个决策本意是要让几个村充分竞争,在无法复制临安和桐庐模式的情况下,闯出一条新路子来。但村干部却感受到了压力,压住这个重要的信息迟迟未向我们透露,原因是害怕项目实际可用经费的拮据吓跑设计单位,和“按着300万做出来的设计,肯定比30万的大气,”。自恃有土木施工的经验和人脉,拿到设计方远超实际预算的设计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工程经验“不影响效果”进行替换,实际施工并不完全设计方提供的施工图。之前反复提出的修改要求,也是项目方为了尝试自己的修改方案让设计方提供佐证。

幸运的是双方开诚布公后积极沟通,设计方表示愿意继续按实际资金调整方案,项目方努力争取经费。项目得以继续在正确的轨道上进行。

5.2 此类行为的影响

这个项目双方相向而行,获得了好的结果。很多其他项目却卡在了这一步,虚报总额和私自修改方案施工,设计方得知后对项目失去信心,出售方案后拒绝跟进修改。根据项目方的信息,这种和设计方的交涉方式在村改造设计中是普遍现象。“美丽乡村”打造完后却千村一面,总是“刷白墙、洗墙灯、马头墙”的老三样,很大程度上受两点因素影响:一是:上级经费投入少,引入竞争机制后各村感到压力,对效果要求“多快好省”保证拉到项目,难以心平气和按照客观规律进行基础建设。二是:项目方一般作为农村人习惯于事事自己动手不求人,村里自己盖房是普遍现象,简单的土工作业经验比较丰富。因此对于“设计”的成本和收益较难理解,往往会擅自经验主义“减配”设计工序和材料,影响工程效果。设计方因故拒绝跟进指导后,即使调换设计方重新设计也会导致后继设计思路不连贯,效果格格不入。

6 设计方的相应对策

6.1 方案针对性修改

设计方在原有抓大放小原则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既要省钱,又要出效果。夯土建筑在国内建筑圈并不是新鲜概念,很多精品民宿中也有夯土元素。但却在周边未出现过整个村庄范围的大规模使用的先例。夯土工艺契合村庄环境,又可在设计中融入艺术价值。在探讨可行性并征得项目方和村民同意后,村里需改造的建筑立面全部采用夯土肌理的敷设工艺,耗资比原计划的翻修改造少得多,是一个节约成本又有特色,多快好省的方案。

在道路整体规划上,道路入口仅保留最基础的清洁和平整,示范性民宿采用线上和单位定点体验的方式,减少宣传成本。内部放弃对原有“户户通”式的全面打造,而根据原有居民组合聚落的团块进行连接,以街巷空间为单位,采用“点、线、面”方式进行组织。通过重新规划围墙,将居民的私人院落空间“点”公共化,用现有街巷“线”进行连接,组成一个收放有序的公共“面”空间。

在道路细节的改造中,面对一个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自然村,很多村道细节都年久失修盘磨包浆,落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迹。如果需要按原计划硬化拓宽会产生巨大的费用。因此仅对入口和主干道进行必要的修整,一些支线道路则简单夯实后,直接倒上透明高分子材料覆盖硬化,透过硬化材料可以看到原有地面。充满历史感的道路如琥珀般得到保留,路面也完成硬化保证雨天清洁,并可承受行人的压力。

对于建设成本较高的卫生和拆迁工程,采用遮挡和规避办法。利用灌木和硬隔断阻挡视线,保证村庄整体面貌。除一些违章建筑必须拆除,而余下的花坛种菜却能在改造后成为小品。成百上千的萝卜青菜并排种植是菜地,但仅种几颗在路中的花坛里就成了一景,路边装饰有毒的滴水观音,也可以换成可食用的芋艿拉近和游客的距离。此番改造大大削减了施工成本,唯一增加了村庄管理的工作量,要阻止村民习惯性对这些景观蔬菜随意采摘。

保留对农田的改造方案,保证田间大色块的视觉效果能够四季呈现,暂不对古建筑进行打造,仅最基础的保护宣传,防止村民无意中造成破坏。民宿根据最后的经费结余,选择视野最好的地段优先发展,动员村民合作开发。

在这一系列修改方案实施以后,项目方表示既满意又能保质保量施工完成,项目妥善收尾并获得了后继资金。

7 结论

经过长达16个月的实践证明,项目先天条件越来越普通“后美丽乡村”时代设计规划,设计方除了解项目本身条件以外,还应对超越项目方对外围的政策环境、上级意图、执行方式有全面的了解。和项目方要推心置腹保持沟通,有问题要追问到底将误会及早解除。设计方面更多要从建筑本身特色上入手,降低成本来保证项目效果,不能依赖自然、人文、资金形成优势。力争能把平凡的乡村做出不平凡的效果。

猜你喜欢
民宿村庄美丽
孪生院子民宿
我的小村庄
选择民宿出行的你,真的了解“它”吗?
你是民宿达人吗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
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