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的实现路径研究

2020-02-25 21:47付玉金
卷宗 2020年32期
关键词:全员三全育人育人

杨 俊 陈 伟 傅 鑫 付玉金 孙 聪

(江苏科技大学,江苏 镇江 215600)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对广大青年进行以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核心价值教育是确保立德树人的基点,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育人才的重要职责,教育理应履行这一职责,否则便失去其存在的意义[2]。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将“三全育人”理念更好的融入高等学校的思政教育,需要学校、学生、家庭、社会四方共同努力,达到育人效果。

1 “三全育人”解读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一种教育的思想亦是一种具有全面性及系统性的教育指导观念。“全员育人”明确了育人支持系统的组成,要求家、校、学生和社会四方共同努力;“全程育人”强调了从育人主体到育人时空的多维度,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的潜能;“全方位育人”突出了育人的全面性,既包含校内课堂、线上网络的教学亦包含课下校外的德智体美劳全面 发展。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现状

2.1 全员育人的联合机制不健全

全员育人联合机制需由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深度参与。但在目前高校育人体系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由校学工部、辅导员和思政老师来分担,家庭及社会的力量则显得微乎其微。而且学校部分职能部门及相关人员的工作存在衔接上的问题,这无疑又增加了学校的负担,使得学校的事务性工作增加,投入了解学生的时间减少,不能全面的了解学生的状况和需求。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的关注度不高,缺乏自主性与积极性。同时多数高校缺乏科学合理的“三全育人”评教奖惩体制,未形成良好的教育闭环,使得教职工育人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未能充分调动,无法很好的履行育人职责[3]。以上因素使得全员育人的联合机制难以充分发挥其 功效。

2.2 全程育人的连贯性不显著

部分高校未能很好的尊重育人规律,未能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给予学生相应的需求。例如,将思政教育安排在新生入学和大一、大二的正常教学阶段,而寒暑假以及大三、大四阶段学校安排甚少,少部分高校防止耽误学生考研和实习,影响考研率和就业率,几乎不再安排思政教育。实际调查发现,高校学生除了关心学习上的问题,对于就业问题也尤为关注,而良好的就业观也是思政教育的一部分。在寒暑假的社会实践也多趋于形式化和功利化。这种断层化的教育不仅无法起到真正的教育效果,还可能让学生们形成错误的认识,认为思政教育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无关。

2.3 全方位育人的实际效果不理想

课堂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含理论性、教育性和政治性,是贯彻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然而部分高校教学方式陈旧,理论脱离实际,老师语言表达缺乏感染力,空话套话多,针对性不强,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加之课时有限且学生人数众多,大班上课无法细化和因材施教,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取得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校内活动虽然丰富,但教育性不显著,学生参加活动多为增加第二课堂学分,使得活动功利性远大于教育性。

3 高校“三全育人”的实现路径

从社稷发展宏观维度来看,高等学校“三全育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和举措,其理念思路和目的导向是非常明确的,具体到各个高校在贯彻落实“三全育人”过程中,要围绕“三全育人”价值本源,充分结合自身实际,构建起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系统性运行机制,突出“三全育人”的实效性。

3.1 完善育人体制,贯彻全员育人

3.1.1 学校健全育人机制

首先,要构建坚实的领导工作机制。相关的校级、院级部门要明确责任清单,根据相关政策文件制定及时精准的规章制度,分层分类,确保“三全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其次,要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搭建好队伍建设的各类平台,不断夯实队伍育人基本功。同时针对高校自身特点,要做好专业课与思政课教学的衔接与融合,加强学生与课堂的联系。再次,要形成可持续的协同育人机制,高校中的各教学单位、学生工作处、团委和教务处等管理部门,应着力解决其管辖范围内的各个职能部门、各个教育环节之间的连贯和衔接问题,打破原有机械化的岗位边界,从大局出发,多元协同,制定合理有效连贯的工作规定,推动育人工作的进行。最后,要建立精准的评价考核机制,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提高思政工作质量为出发点,创新评价方式,针对不同层面和对象制定不同标准,真正起到激励与监督作用,实现全员联动[4]。

3.1.2 建立家校联合机制

高校学生虽然生理上是成年人,但学生总体涉世未深,思想上仍然有着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思考问题依然趋于片面,因此家庭的正确引导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学校可以建立家长联合会,不仅可以建立更加亲密的家校联系,也能够更多的反映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完善全员育人机制,更好的实现全员育人。

3.2 尊重育人规律,落实全程育人

3.2.1 夯实思政课堂育人主阵地

思政课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一方面高校应当创新教育手段和方法,充分运用新科技手段,提高师生间的亲和力以及课堂吸引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课堂上可多以社会实时热点、难点等与学生们生活学习切实相关的话题为起点,设置相应的情景问题,把学生们从被动接受的位置拉到主动思考的位置,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3.2.2 优化科研育人路径

高校应加大力度推动科研育人项目开展,各高校围绕学科特色、依托学科资源,建立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针对实际项目或比赛的难易,制定合理完善的奖惩机制,重视学生作品的科技性、创新性、独立性、理论性以及实用性,激发学生们的创造热情,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5]。将科研实践与思政教育有效的融合,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等问题,亦能够适当缓解大三、大四学生学业、就业压力等问题,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思政教育的影响,充分发挥全程育人的连贯性作用。

3.3 创新思政教育方式,促成全方位育人

3.3.1 充分发挥思政教育课堂的主阵地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育人功能。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以课程教育教学为主阵地,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八个相统一”,通过教育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三全育人”。当然,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要在“四个回归”引领下,坚持“教师为本、内容为王、载体为媒”,只有拥有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内容,再加上全媒体时代的载体平台,才能到达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单纯强调创新容易矫枉过正、本末倒置。

3.3.2 高度重视第二课堂建设

优化育人载体,加强实践育人,将思政教育由平面化转向立体化,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志愿服务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理论知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4]。同时学校还应加强与校外企业合作为学生发展提供支持平台,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教育观,增强自身劳动意识,进而提升自身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优秀品德及责任担当意识。学校还可通过树立优秀的典型,选取身边的榜样,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和朋辈效应[6]。

4 结语

本文着重研究了“三全育人”理论在当下时代背景的实现路径,为推进“三全育人”理念在高校实施提供一种可借鉴推广的实践模式。研究发现当今高校思政教育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力育人方面、高校学生各阶段的安排方面以及课堂和社会实践的创新方面的部分不足之处。提出完善育人体制、尊重育人规律和创新思政教育方式等观点,以优化高校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路径。但因为手头资源有限以及问卷调查、访谈对象的局限性等客观因素存在,使得问题分析的角度存在一定局限,然而提出的解决方案在一定范围内依然有较好的实用性。

猜你喜欢
全员三全育人育人
强化化工企业全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生产能力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河南油田开展全员劳动竞赛
全员校运会,全员齐参与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