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平
“每个时代都需要讲故事的人。”这是澎湃新闻在2020 年第21 个记者节刊发的社论:我们相信,说法不等于事实,流量不等于意义。为了抵达真相,艰辛攀爬、反复追问是值得的。
自澎湃成立以来,在法治议题报道上留下了诸多令人难忘的重磅报道,其间也涉及价值观、专业水准、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延伸话题,在舆论汹涌中,我们始终保持对真相探知的热情。在此选取几段过往的涉法报道,基于个人体会分享几点思考。
澎湃新闻创立于2014年7月,是一家专注时政与思想的原创新闻客户端。2020年7 月,在六周年时,我们发布了一则宣传视频《6 年,2192 天,在大地走过的日子》。在这则短片里,出现了几处有关法治报道的时刻:江歌案、申诉者、无罪之后等,这些剪影让人忆起法治选题背后的故事。
过去六年间,澎湃新闻始终秉持新闻的专业、理性和温度,围绕有关人的故事,在叙说中不断抉择、收获和反思。印象深刻的一组报道就是《申诉者》系列。在此期间,我们独家披露了多起疑似冤案,包括海南陈满、福建念斌、吉林金哲宏、安徽阜阳张达发、广西沙达仁案等,发现了历史条件局限之下的司法漏洞:以“两个基本”(基本事实清楚,基本证据确凿)作为定罪依据,这一依据被专家认为,客观上降低了刑事证明标准,容易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凸显权力干预、疑罪从轻、维稳司法之弊。
报道陆续刊发后,安徽高院、玉林中院、吉林高院等司法机关相继回应称,立即调取相关案件全部卷宗,认真审查核实相关情况。在申诉者专题中,我们还提出了“找回疑案真相,不能把他们扔给历史”的呼吁。
沿着个案进程,我们还持续探讨冤案背后的司法救济议题,先后搜集了近40 起得到纠正的冤假错案,发现有27 起系法院启动“再审”程序,才完成了错案纠偏,其余案件大多历经了多次发回“重审”。借此,我们邀请专家解读了刑事实务中有关再审程序存在的问题,提出“为何再审启动难?”之问并给出相关建议。
冤错案件在不断追问中迎来迟到正义。2019 年11 月,我们又推出《无罪之后》策划,通过回访云南钱仁凤、河南赵作海、福建许金龙、乐平“5 · 24”杀人案、涡阳五周案等多起冤案当事人,呈现他们重启人生过程遇到的困惑和失落,借以思考如何帮助他们摆脱困境。不止于此,我们还关注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群体,聚焦冤案背后孩子的成长历程与困境,于近期推出了《无罪之“囚”》系列文章。
这些只是澎湃新闻在法治报道领域的一些印记,我们期望在每一次记录中,都可以有所探知和发现,去抵达更多被遗忘的角落。
有句话说,媒体的天职是提问。我们认为提问代表着思考,体现着媒体的职责。在“雷洋案”全面爆发时,我刚入职澎湃新闻,至今清晰记得那晚的雨夜,我在上海总部追踪、解读案件背后的法、理、情。
事件发酵过程中,公众对于“警方执法是否合法”的质疑声音渐起,此案迅速发酵成重大公共舆论事件,是意外死亡还是过度执法,此间争议一度严重对立。面对死亡疑云,追问真相成为媒体第一责任。我们第一时间探访了案发现场,尽最大能力还原案发过程,我们还从法律角度探讨了公安执法的边界,第一时间向专家鉴定人、法律监督者提问,穷尽一切将新闻事件往光亮的方向推进。
在报道上,我们先后推出了《家属称北京一男子失联死亡,警方:涉嫖娼带走时身体不适不治》《青年学者雷洋涉嫖被抓死亡前的最后两小时》。舆论喧哗之时,北京公安局公开回应雷洋案:依纪依法处理,决不护短。
与此同时,针对执法界限、程序争议等严肃议题,我们先后刊发《“打飞机”算不算卖淫嫖娼?专家建议出台立法解释、划清界限》《律师详析雷洋案待解疑团,建议由异地专案组进行调查》等报道。当案件步入关键尸检鉴定程序时,我们第一时间和专家证人做了详尽对话,刊出《对话雷洋案专家证人:“我们是替死者说话的人”》。
记得,在我得知专家证人是中国公安大学张惠芹教授之后,随即给她发出了数条采访短信、连续拨打多次电话,就是希望她开机后能第一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回应关切。记得张教授和我电话交流后说:“我刚完成工作,你是我第一个回电话的记者,我把最完整的信息都告诉了你。”
那是个雨夜,我从单位走回暂住地,心中难掩澎湃之情,途中多次迷失在弄堂里,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很值得的事,一夜难眠。
在“雷洋案”持续发酵过程中,还有学者认为案件调查信息的发布有违法治原则,建议最高检应督办此案。当时,我正参加一场最高检组织的专家学者挂职座谈会,会后我便向时任最高检检察长曹建明提出了问题。此后,北京市检察院第四分院决定对雷洋案5 名涉事民警立案侦查。当年年底,雷洋案涉案警务人员和相关责任人受到党政纪处理。至此,此案告下段落。
在“雷洋案”追踪报道中,我们始终坚守媒体的责任,穷尽所有努力,为弱者发声,无非是想让舆论争议之事,离真相近一点。
2018 年1 月30 日晚间,澎湃新闻独家刊发报道《寻找汤兰兰:少女称遭亲友性侵,11 人入狱多年其人“失联”》。这一报道经多家媒体转载后,次日午后,因一句“寻找汤兰兰”导致舆论汹涌,网络水军将澎湃推为众矢之的。
舆论的质疑系基于此案触及公众的多处敏感神经:未成年人、性侵、轮奸等,这些因素也挑战着社会的基本伦理道德。不过,汤案是性侵,还是冤错案?这一最值得质问的话题却在舆论口水战中被淹没。再回望时,个人觉得这是澎湃创始以来遭遇到的一次重大信任危机。此案披露时,我们在处理文中的一张户籍信息图时存在错漏,未尽最大程度保护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即使图中的关键信息早已不存在。在公众质疑中,对于该文的写法亦有争议。批评者提出,“寻找汤兰兰”的说法过于冷酷,显失人文关怀,“你们凭什么要找一个被性侵的少女,再次揭开她的旧时伤疤?”
没有质疑,难抵真相。我想说的是,作为记者,我们在操作选题时,最初应该是依据获取的客观事实和证据,先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认知,这是职业的常识和逻辑。紧接着,要做的是不断地追问、核实,直到确定或重建认知,再提出有价值思考和疑问。所谓的“寻找汤兰兰”,是在我们审视事实、穷尽一切调查之后,发出的基于寻找真相的呼吁。
诚如澎湃社论所言:案件越是离奇,越是超出普通人常识判断的范围,越是应回归司法程序,做出严谨的调查和审视。不放纵一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判决做到不枉不纵,是法治的最朴素含义。此案报道五个月后,经复查程序,黑龙江高院通报了汤案再审决定:原审裁判认定各申诉人犯罪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罪准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各申诉人的各项申诉理由均不能成立,予以驳回。
再度回望汤案时,我认为,网络上大多数的评论都是基于片面认知,特别是一边倒的言论几乎都是非理性的抨击,有的评论甚至是在瞬间发出的,更多的是复制粘贴式的水军行为。在混沌的互联网时代,个体的自我认知弥足珍贵,特别是在较具争议的事件中,我们极其容易失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观点容易走向片面化、情绪化,最终没了自己的主意。
前述社论里还有一段话如此表述:我们相信,世界具有内在的严肃性,这种严肃性不仅可以把握,而且值得一遍遍诉说。在不同的新闻现场之间,不同的新闻当事人之间,贯穿着同一根绳子,那就是公共利益。总要有人看护公共利益,总要有人为无声者发声。
澎湃成立至今已逾六年,这期间我们不断地成长收获,也在反思中前行,特别是在法治新闻报道上,历经抉择、得失。诚如前述,为了抵达真相,艰辛攀爬、反复追问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