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化冰
为顺应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落实中央关于推动媒体融合的工作部署,中国新闻奖自2018年起增设媒体融合奖项,共设立6个评选项目,分别为融媒短视频、融媒直播、融媒互动、融媒栏目、融媒界面和融媒创新。该奖项中的作品以融媒技术的运用为主,不仅反映出每年传播技术的创新,更体现了传播技术在新闻生产中的融合发展。
今年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项包括短视频现场新闻、短视频专题报道、移动直播、创意互动、融合创新、页(界)面设计等项目。与前两年相比,作品中的融媒技术运用更加成熟,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其中短视频和H5 技术是获奖作品中运用最多的两种,这两种融媒技术尤其适合手机移动客户端传播,因而近年来在新闻作品中使用频率较高。透过今年的获奖作品可以看出,融媒技术和新闻内容、主题、形式的融合更加默契。
今年的短视频获奖作品在数量上依然占了绝对优势,一等奖4 件、二等奖7 件、三等奖13 件,合计24 件,接近总数量50 件的一半。短视频传播的优势:一是时间短,符合当前人们注意力集中时间越来越短的特点;二是视频传播方式代入感最强。从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开始,媒体融合奖项中短视频新闻时长从不超过10 分钟改为不超过8分钟,对内容的凝练度有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短视频都成为其中最重要的传播产品,要创新、要获得高流量越来越难。今年的获奖作品多取材于最原始素材剪辑,却都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比如一等奖短视频现场新闻《习近平看望“快递小哥”》,由于习总书记是临时下车,摄像师甚至来不及调试设备,紧急中使用备用手机拍摄下了总书记和快递小哥交流互动的温暖时刻。这样的场景不需要高端的技术和剪辑,反倒是这种保留了原生态的视频记录增强了网友的代入感,深深反映了总书记的民生情怀。该视频在央视新闻客户端推出后,当天全网点击量突破2.9亿。
如果说“快递小哥”的视频体现的是温情、暖情,同样是一等奖的短视频现场新闻《病死猪田间乱丢知道吗……〈问政山东〉现场局长被8 连问后语无伦次》则体现的是犀利、紧张,山东广播电视台《问政山东》节目问政省农业农村厅主要负责人,面对病死猪乱丢弃的问题,主持人用8 次连环提问,步步紧逼含糊其辞的负责人。该视频从电视节目中剪出编辑,只有短短2 分钟,但聚焦地方政府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助推了舆论监督。
在技术和传播内容结合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尝试获得受众共鸣的表现方式,也就是技术和内容共同构造的传播效果问题。今年获奖作品中有几件尝试用融媒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以让受众更好地感受传播元素。
融合创新一等奖作品《2019 对话1949:时代变了,初心未变》,主题是让生活在2019 年的人和1949 年的革命者进行对话。技术创新在于使用“双屏互动”的手机媒体技术搭建了3 个“隔空对话”场景,分别是小学生与宋振中(小萝卜头)、职场女性与杨汉秀、大学毕业生与王朴。虽然对话时间不长,但两个时代最终交融在一起凝聚成青春、奉献、家国的情怀。
创意互动二等奖作品《72 个红手印,究竟为了留住谁?》是脱贫攻坚主题。2019年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4月初武汉黄陂区扶贫办收到青云村72位村民签名并按上红手印的请愿书,请求挽留两名驻村干部杜凡、付旭东。该作品将文字、视频产品、音频产品制作成创意互动H5,其中“听声音”板块每一个手印都可以点击播放村民的原声采访音频,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在媒体融合时代,受众的分众化、碎片化、专业化趋势越来越强,大而全的传统传播模式不能适应全媒体时代的传播生态。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中的重要任务是巩固主流媒体舆论阵地,提升引导力和公信力,因而获得更多年轻网民群体的关注是报纸、广播电视转型的关键。今年的获奖作品中有多件是传统媒体通过融媒技术创新适合年轻用户的内容。
创意互动三等奖作品《下党开启“一键美颜”!你来帮她变变看》是一件风格清秀、互动良好的H5 作品,手指在屏幕划过之后,下党的黑白老照片慢慢淡出,彩色新风景渐渐浮现,给人以旧貌换新颜的感觉。同时作品在对比中加入互动,增强了用户的参与性和趣味性。
融合创新三等奖作品《请记住这个年轻人,他叫“云贵川”》,是对红军长征中飞夺泸定桥红色故事的历史呈现。该作品摒弃使用宏观叙事展现历史事件的传统表达手段,而是以“长征中追求梦想的年轻人”为主题,充分运用了手绘、实拍、动画、访谈等多种传播元素,在多个新媒体平台同步发布,吸引了上千万网友观看。
中央级媒体和省级、市级媒体站位不同、资源不同、优势不同。融媒技术创造生成新闻作品时,应充分挖掘自有媒体资源优势进行深度融合,可以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本次媒体融合获奖作品中,既可以看到技术和宏大叙事的完美结合,也看到技术和细腻、朴实描述的统一,这两者都赋予了作品更大的张力。
短视频专题报道一等奖《中国24 小时》系列微视频是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推出,微视频均以1天为维度、1小时为刻度、以24小时里的时间为场景主线,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呈现中国风貌与建设成就。画面与背景音乐均精心打磨,为网友带来愉悦的感受。比如农田的丰收、工厂的繁忙、黄河的奔涌再配上习总书记铿锵有力的声音,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在奋勇前进中的力量。对于这种大手笔、多场景的视频制作,央级媒体无疑具有巨大优势。
短视频现场新闻二等奖作品《全乡村民化身“爬山侠”守护雪山!村民跋涉5000米高山捡垃圾》则属于以小见大的作品,视频聚焦“蜀山之王”贡嘎雪山上一群最可爱的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贡嘎山乡村民,他们定期自发上山收拾游客丢下的垃圾。该作品突出反映了游客保护原始生态环境的意识欠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性。视频中采访的13 岁女孩四郎拥忠从10 岁就开始上山捡垃圾,她质朴而简单的话语却有直击人心的力量。
本届新闻奖移动直播类获奖作品主要是社情民生主题。直播类新闻往往因为与当地人民群众生活关系密切而受到地域认同。比如移动直播一等奖《百色大暴雨引发山洪,公路塌方车辆被冲走!通讯员黄文秀发回现场视频后却不幸遇难……》,在广西百色市凌云县遭受特大暴雨袭击的55 小时里,广西云客户端通过一场图文、短视频结合的移动直播对灾情进行了及时、准确、完整的报道,并第一时间记录下原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同志从拍下生前最后一段视频、投稿,到失联,最后确认不幸遇难的完整过程。
移动直播二等奖作品《超强台风“利奇马”登陆浙江温岭,浙视频记者夜闯台风眼》,记者在超强台风登陆之际冒着极大风险在现场视频直播情况,同时辅以图文滚动,对家园密切关注的百万网友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江苏盐城一化工园区内发生爆炸,救援已展开》直播的是江苏盐城市响水县陈家港镇的爆炸事故,事故造成64人死亡,90多人重伤。晃动的画面、浓烟烈火、坍塌的建筑、匆匆的采访对话等,不仅记录着真实的爆炸现场,更凸显了记者的勇于牺牲精神和职业操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融媒技术对媒体发展的推动是巨大的,尤其是当前各级媒体都已经完成传播一体化平台的构建,但更深度的媒体融合还在进行,全媒体传播体系正在构建,每年的中国新闻奖作品是一个窗口,从中可以看到融媒技术的发展、新闻作品的创新、职业新闻人的精神和锲而不舍的突破。
观点速递
刑法介入网络传播秩序治理不能突破公共性界域,旨在体现凝聚最大化的公共利益,而不是为了实现特定“少数人”之“特定目的”。刑法是国之重器,其启用必须充分彰显公共化属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动机,即刑法介入是为了更好地保护面向不特定多数人的“共同生活秩序”,而不是为了达致特定“少数人”利益之目的。二是手段,即刑法介入网络传播秩序治理必须符合正当法律程序,而不能“公”权“私”用。三是效果,即刑法介入网络传播秩序治理当体现或凝聚最大化的公共利益,而不是沦为“管控不安全性”的器用工具。
——冯建华,《新闻大学》202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