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皓月 彭 庚
(1.福安市穆阳中心小学,福建 宁德 355007;2.福建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25)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大同小异。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见解。国外学者佩里认为,教师专业发展贯穿教师个体专业成长的全过程,既包括信心增强、技能提升也包括学科理论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哈格里夫斯强调,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专业知识、技能、情谊等方面持续自我更新的过程。[1]国内学者叶澜等人一致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内在的不断丰富与更新,更侧重于教师专业化成长[2];肖丽萍则强调,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基于自我发展的愿望而规划职业发展,通过学习与进修等方式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而达到自我实现。[3]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通过持续有效的个性化训练和独立学习以提高知识技能和升华情感价值,进而成为专家名师的动态发展过程。
就培训类别而言,新时代的乡村教师有机会参与国家培训,省级培训、县市培训、校本培训等不同类别的研修项目,形式多样,项目繁多,为中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极为有利的学习平台。始于2001 年的“国培计划”现已发展为推动中小学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历年举办的示范性培训项目、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使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得以进一步强化。据统计,截至2017 年,“国培计划”实施的第16 个年头国家财政累计投入近110 亿元,参训教师人数高达1100 余万,[4]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支持。
在培训内容方面,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包含知识深化拓展、技能提升和职业品格锻造。知识的深化拓宽涉及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政策性文件解读、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技能提升涉及新媒体技术应用、教学科研提升、管理能力提高等方面,职业品格锻造涉及师德师风教育、职业素养造就等。当然,培训内容也会因学段和地区的差异作相应的调整。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 年)》强调,要使乡村教育实现远程教学和课程数字化,增加优质教学资源,就亟待提升乡村教师应用新兴科技于教学的能力。表明随着新兴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新兴科学技术与教育不断碰撞、融合,冲击着传统教育方式方法,需要更加强调对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在经费保障方面,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投资“人”特征更加明显。据统计,201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高达3.42 万亿元,比2016 年增长了近九个百分点,其中半成以上投入到义务教育方面,并连续6 年保持国家财政性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超过4%的记录。[5]另外,2018 年底各地共投入补助资金49.43 亿元,比2017 年略微高出0.23 亿元。政策惠及乡村学校8.21 万所中教师127.21 万人。[6]
新时期,国家围绕着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已实施多项支持政策或工程,重视乡村教师培训,强调培训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要紧紧围绕农村教师,有步骤有计划开展全员培训。[7]各地方在国家的积极推动下开展侧重于乡村的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然而并没有达到预期培训效果。从当前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来看,存在项目设计针对性弱、培训过程走样等问题。
国家出台乡村教师培训政策,目的在于提升乡村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在理论知识、教学技能、职业品格方面。然而,这只是国家的宏观目标期待,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具体表现培训宏观目标与培训实际之间的矛盾,产生培训实施偏差问题,如形式化培训、机械式培训、替代式培训等,严重脱离国家实施培训计划的初衷。一方面因乡村教师生存区域的特殊性,加之相关培训实施的场域往往是在欠发达区域甚至是贫困区域,生存发展条件较为简陋,上级培训政策方案制定者未能全盘知晓乡村教师的实际发展状况和培训实施难度,因此培训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另一方面,乡村教师发展区域人文资源匮乏,如人员、物质、设备、信息资源、交通、培训经费等。培训人员不足,技术陈旧、信息错位均会削弱培训力度,致使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滞后或者被搁置,乡村教师培训目标与实际培训情况相去甚远。
传统的教师培训一般视教师学员为实现教育目的机器,强调内容和标准的统一性,侧重培训的社会作用效果而忽视教师学员的个体需求差异性。[8]新时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内容丰富,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扩宽和提高,还包含职业品格素养、管理能力的提升等。就现阶段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政策和实践而言,乡村教师的现实需求早已不同已往,专业发展的内容针对性较差,很难实现预期效果。单从目前培训来说,虽然国家和地方推行各类办法措施大力推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但还是出现供需不对称问题。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进一步提升的机会和资源是非常宝贵的,从经济学意义上是存在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参训名额是非常有限的,通常不大可能惠及所有乡村教师。因此在实施培训过程中将有限的机会和资源向学校重点培养、优先培养的教师倾斜使其专业发展得到进一步提升。这就造成稀缺的培训机会只能集中于少数出色的乡村教师身上,大部分乡村教师无缘参与培训,只能游离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边缘。如国培、省培项目名额较为稀缺,且参训门槛较高,能够达标的教师一般较少,这对于广大的乡村教师只能望洋兴叹。另外,不仅要有能力还要有充裕时间的教师才能获得培训机会,即便再优秀,机不逢时也是枉然。
以上矛盾问题主要是因乡村教师存在“孤岛”问题。基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因素,乡村教师被限制在乡村区域范围内,特殊的场域难以同外界进行充分的交流对话,进而不能顺利融入整个社会发展大局或同步社会发展,长此以往就产生了孤岛效应。这里并不是指乡村这里地理环境造成的孤岛效应或信息不对称,而是指城镇化的稳步推进,农村群体迁往城市发展,乡村在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化、信息化和社会化的背景下逐步被弱化,乡村发展滞后甚至出现“空心村”现象。特殊群体的乡村教师虽然渴望进步与提升,但举步维艰。从培训层次来看,通常以国家、省、市的教师教育体系为主要抓手,重心上移现象突出。就培训范围而言,乡村教师培训覆盖面较小,培训机会和资源往往被城市教师俘获,城市教师成为培训专业户,处于基层底下的乡村教师难以真正分享培训机会。从培训内容来看,大多数乡村教师的培训模式显现“城市化”特点,乡村教师难以消化其培训内容,又难以在本场域内找到合意的同行展开交流互动。长久以来该现象一直未能打破,乡村教师发展在狭小空间中恶性循环,制约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进而影响了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要化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关键在于消除乡村教师蒙受的孤岛效应,解除乡村教师在自然环境、技术等因素的约束,打造融合、开放、共享发展的内外互联互通的局面。一方面乡村教师要坚持内涵式自我发展,另一方面要打破乡村教师孤立的处境,充分融入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积极同外部世界互联互通,在内外相互融合、渗透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发展。即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更加重视乡村教育,进一步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共建共享高质量教育资源。
建立科学规范的城乡教师教育资源融通机制,既能促进授课师资力量的有效流动,也能增强教师人才间的交流互鉴,提升乡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因而可以搭建绿色通道,共建教师专业发展升级平台,相互交流培训手段、培训模式,拓宽培训视角,相互取长补短,在互学互鉴中合作发展,共同探讨“什么是教师教育培训”“怎么教育培训教师”,共商共建双高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还可实行乡村教师硕士培养深造计划、免费师范生等乡村教育支持政策,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到乡村任教,优化乡村教师的年龄层次和学历结构,全面提升乡村教师的素质水平。建立健全城乡教师交流制度,采取接地气的方法吸引城市优秀教师下乡研学并传授先进教学方法等,同时大力支持乡村教师进城学习,结合本土实际,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方法。
现阶段的教师培训体系集中体现为国家级培训体系和省市级培训体系,县区教师培训体系尚未建立健全,造成教师培训质量不高,效果欠佳。因此,有必要完善县区乡村教师培训支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县区教师发展机构或培训机构在培训乡村教师的功能,克服乡村教师“教与学矛盾”问题,妥善解决乡村教师培训的供给与需求不对称问题。第一,要建立健全以县区为核心的全面覆盖的教师教育制度体系,要基于区县乡村学校实情及其教师发展实际,制定针对当地教育教学实际的个性化培训计划,在培训模式和内容等方面多调研多考察,提高培训满意率,有效提高培训实际效果。第二,把握现有的机会和资源,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县区教师发展机构和培训机构改革,将培训、教研、科研等部门有机整合,强化主体责任,建立和完善以县区为重点的教师教育平台机制,共建共享教师教育资源。第三,扩大县区专业名师培训队伍,可以与师范院校或专业培训院校对接,塑造更多的本土化优秀教师教育名师专家,让乡村教师培训无须离家就可实现就地培训或就近培训,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强调,乡村教师培训将成为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保证财力支持。因此,各级教育部门立足乡村地区的特殊实际,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财政配置机制,并且保证公开透明合理。除地方政府拨款实施乡村义务教育管理之外,还需形成中央政府、省市、县区的财政资源多元化的有效机制,并偏远农村地区和贫困区域有重点有优先的政策倾斜,以需求为导向计划组织实施乡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对迷你型乡村学校,县级教育局适当放宽参训条件,或者直接给予其参训名额,保证迷你型乡村教师同其他县镇教师一般,拥有同等的参训机会。另外,面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信息资源变化,提升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势必要强化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因而首要的是要优化培训网络资源,拓宽获取培训资源路径尤其是网络教育教学,发挥其广泛辐射作用效果,使更多的乡村教师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培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