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古典诗歌教学 深化民族文化认同

2020-02-25 20:26林育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诗歌民族

林育

(福州第二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1)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1]这句出自盛唐时期的诗,在2020 年春举国上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誓死保卫人民生命的战役中,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形象地传递出全国人民同气连枝、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强大精神力量。千百年来,中华各族儿女共同生活在这片幅员辽阔、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各民族紧密联系、相互交往、互学互鉴,形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而维系这一命运共同体的强劲纽带,不可或缺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影响深远、感召力强的,当属中华古典诗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提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2]面对当下“港独”“台独”等形形色色“独”流的渗透,高中古典诗歌教学,在培养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更应强化各地各民族高中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依托古典诗歌教学,厚植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最绚丽的花朵。爱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中华民族历史曲折演进过程中,备受各族人民珍视与崇尚。同舟共济、休戚与共,始终是中华各民族团结一心的定海神针。各民族同胞一方面为祖国的统一、进步、发展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另一方面,又对外敌入侵、列强欺侮,对一切割裂山河、破坏祖国繁荣昌盛的形形色色分裂势力,展开了殊死抗争。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中,爱国主义精神已结晶为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勠力同心的优秀传统,它犹如一根红线串起无数珍珠,充盈于中华民族经典旳古诗词中。例如唐代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3]作品为凸显戍边将士高亢的爱国情怀,开篇就极力渲染险恶凶暴的自然环境,以此含隐巧妙地反衬唐军将士不畏艰困、砥砺奋进、勇于抗击外来入侵者的豪情壮志。诗歌既描写了狂风怒卷、飞沙走石、坚冰苦寒的绝域环境,又勾勒出入侵者铁骑兵强马壮、来势汹汹的态势,更刻画出唐军将士斗霜傲雪的战斗豪情与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诗人精准捕捉典型细节:以夜不脱甲,塑造将军重任在肩、身先士卒的形象;从“戈相拨”细节让人想见漆黑夜晚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士气高涨的情景。写战地刺骨冰寒,也是通过“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等几个细节来渲染苦寒环境与临战紧张气氛,反衬出将士们义无反顾、迎难而上、保家卫国、抗击强敌“逆行者”的风采。诗歌最后三句,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再从反面进一步烘托出大唐将士气势恢宏的英雄主义精神,这样的军队有谁能敌呢?必将高奏凯歌而归。

在古典诗歌中,类似这样的歌颂中华民族崇高爱国主义精神的壮丽诗篇,可谓不胜枚举,如:曹植《白马篇》,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杜甫《房兵曹胡马》《前出塞九首(其六)》,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出塞》《从军行》,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等。这些光耀千古的佳作,既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稳固的文化心理与民族共情,又个性化地凸显了不同时代特有的精神内涵和表现形式。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味经典艺术精妙,感受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更要让学生体认作品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将横跨时空的信仰执念、价值取向、审美评判化育成新时代的精神道求和言行圭臬,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丹心报国之志。

二、品悟经典佳作精魂,传承崇德尚义文化基因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来自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智慧和力量。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在思想情感、言语表现、生活实践、民俗民风上互联互通、相互影响已久,崇德尚义的民族认同感、文化认同感早已深入人心,且历久弥新。尤其是当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百姓处于生灵涂炭之时,更会凝聚起各民族人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使命出征的坚强意志,用铿锵有力地旋律谱写出一曲曲命运与共、携手奋进、砥砺前行、荡气回肠的壮丽凯歌。典型的如唐诗《和张仆射塞下曲·其四》:“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卢纶这首绝句描写了边关战地天幕下的一场劳军庆功盛宴,边疆兄弟民族都来祝贺大唐边防将士取得反击外来入侵的重大胜利。在共庆凯旋的筵席上,军民们觥筹交错、载歌载舞,欢腾的擂鼓声震动了周围的山川,整个场面气氛热烈融洽。诗歌以精炼含蓄的语言,活跃鲜明的情态,讴歌了边疆各族人民和守边将士团结一心,守护国家安宁与统一的坚定豪迈气概。崇德尚义精神已然积淀成中华民族普遍的国民素质。

中华民族崇德尚义,鄙视不德之人与不义之财,厌恶为苟全性命而卑躬屈膝,出卖灵魂,置节操于不顾者。“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等光照千古绝唱,慷慨激昂、掷地有声,有如撞钟,清音绕梁。诗人们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崇高气节和舍生取义的节操观。他们将作诗与做人,诗格与人格,熔为一炉,集中表现了中华民族崇德尚义的民族文化心理,激励和感召了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而义无反顾、慷慨捐躯。2020 年初这场疫情波及全国,给人民生命健康造成重大威胁。在抗击“新冠肺炎”战役中,党中央一声令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千百万解放军官兵和各族医务工作者自愿报名驰援武汉,以一身白衣,舍一己安危,在看不见敌人的战场上,用血肉之躯筑起白衣长城,誓死守住一方平安,抒写了新时代“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的崇德尚义的历史新篇章,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抗击疫情、共盼春来的自信与自豪。

在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经典佳作中积淀的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立德树人,引领学生联系当下、关注现实,转化汲取崇德尚义的中华文化精魂,化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基因浸润于新时代中华文化之骨髓,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会贯通,接续转化创新,彰显中华古典诗词不可替代的文化软实力价值。

三、深味作品人文底蕴,涵育革故鼎新、高掌远跖的气度

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寻求、探索民族振兴、国家强盛之路,始终是中华各民族人民恒久的共同愿景。早在商汤时期的“盘铭”上,就刻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字句,提醒世人要勤于省身、弃旧图新。《诗经·大雅·文王》云:“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意指禀受天命的周文王昭示天下:周即使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于革新。可见,弃旧图新、变法图强的追求,早已成为古代先哲们的共识,中华民族的先民们正是秉持着这种革故鼎新、高掌远跖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并持续不断地以诗歌的表现形式倡导和激励后人。

典型的如屈原《离骚》,全诗以推行美政为主旨,深沉地表达了要使楚国走向强大就必须变革变法、推行美政的治国理想。“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表现出变法图强的先行者、引领者的远见、气魄与担纲。他恳切寄望楚王能采纳其“美政”之举修明法度,再现古之明君圣贤治国安邦之盛世。极力盛赞尧舜禹汤文武和三后:“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之圣举,寄托自己对未来楚国光耀前程的殷切之情。屈原不止于美政信念,还提出改变现状、革故鼎新的举措,“君明臣贤”是其最重要的主张。明君辅以良弼,君臣勠力同心、相向而行,才能将变法图强的梦想转化为现实改革的效能。为此,他歌咏“汤、禹俨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力主选贤任能,赞誉“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之卓见,颂扬“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今,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之英明。并痛斥桀、纣暴君的荒淫暴虐、残害忠良,“何桀纣之猖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历史事实证明,刚愎自用者下场必定是走向自取灭亡。屈原以正反比照的方法,借助历史经验教训激励引导楚王“及前王之踵武”“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劝谏其走正确的治国之路。然而,屈原的“美政”,不留情面地触及楚国贵族集团切身利益,因而招来他们铺天盖地地诬蔑与诽谤,而不明是非、不辨忠奸的昏君楚王,最终听信谗言疏离并放逐了屈原。致使诗人陷入无比的忧愤之中,选择以死殉国,“既莫足以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这首心灵之歌,彰显了一个追求真理的政治改革家宁死不渝的崇高人格。

《离骚》是屈原用自身的道求、遭际、忧思、激愤,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展现了他爱国亲民、革故鼎新的高标宏愿和为实现崇高理想而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尽管“路漫漫其修远兮”,他仍将“上下而求索”;即使“阽余身而危死兮”,也“览余初其犹未悔”。因为“伏清白以死直兮”“亦余心之所善兮”“固前圣之所厚”。所以“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上下求索、砥砺前行、刚毅不屈、至死不渝,屈原的高贵品质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后人从他身上受到了巨大感召。两千多年来,这种超群拔俗的精神境界影响极其深远,也给予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

后人如宋朝王安石,他同样是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他以坚毅进取的精神厉行变法,引发了当时社会强烈的反响。“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不足恤”[4]成为他的坚定信念,终生致力于变法图强、振兴民族的伟业,并以其改革家独特的远见卓识、敏锐的洞察力,“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西晋陆机《文赋》),独具慧眼地阐发高奇特识,写下了大量缅怀先贤的咏史诗。如《孔子》《孟子》《伯牙》《贾生》《张良》《韩信》《司马迁》《诸葛武侯》《杨雄三首》《东方朔》《谢安》《郭解》《杜甫画像》等,将先贤引以为自己变法行事的精神知己与榜样,以此表达对他们倾慕、称颂、赞叹之深情,愿追随前贤甘为国家为人民奉献一生。

涵育心灵的古典诗歌课堂,是彰显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风范的最佳阵地,我们要积极发现、提炼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秘笈,并使之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滋养学生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爱国情怀,化育其刚健笃实、辉光日新的精神境界。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诗歌民族
诗歌不除外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多元民族
诗歌岛·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