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报道:体现法治媒体的担当

2020-02-25 19:36
法治新闻传播 2020年2期
关键词:系列报道检察官典型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家、对社会来说是一次重大考验,同样,对新闻媒体来说也是一次大考,有的媒体由于挖掘到了独家新闻而备受赞誉,有的纸媒却因碌碌无为而更加沉沦。幸运的是,检察日报乘着报社改革的春风,依靠一支专业过硬、作风过硬的采编队伍,在疫情期间策划、推出了多款新闻作品,不仅体现了检察媒体在国家危难之时的责任与担当,而且为报社下一步改革探了路、试了刀。其中,报社全媒体采编中心在战“疫”期间连续采写了6个系列报道,受到了领导机关的肯定和广大读者的好评。在此复盘一下这6个系列报道的采写过程。

闪电战:迅速启动“战时体制”

疫情突如其来,人人猝不及防。疫情发生之处,各种消息满天飞,网上求助信息之多可以用“哀鸿遍野”来形容,再加上口罩、酒精、消毒液等防疫物资短缺,人们普遍陷入了惶恐和不知所措。

在这个时候,作为一家负责任的法治媒体,我们可以做些什么?难道眼睁睁看着恐慌情绪蔓延吗?难道眼睁睁看着少数人不配合疫情防控而无动于衷吗?

大年初二开始,在报社领导的统一部署下,我们着手策划了三组报道,一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系列评论,二是“众志成城抗疫情”系列报道,三是“疫情防控中的法律问题”系列报道。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系列评论是要用评论的力量来引领社会舆论,及时发出理性的声音,提振公众战胜疫情的信心;“众志成城抗疫情”系列报道是展现检察机关应对疫情的措施,让各地检察机关按照最高检和地方党委政府的部署,有条不紊安排自身工作;“疫情防控中的法律问题”系列报道则是针对疫情期间出现的一些法律问题,从专业角度进行剖析,警示、教育社会面,为人们提供法律帮助。

当时,全媒体采编中心的记者有的在河北,有的在河南,有的在山东,有的在山西,刚刚与分别一年的家人团聚,刚刚开始享受天伦之乐,但一收到采写稿件的任务后,迅速行动起来,认真研究相关问题,采访专家学者和检察官,在很短时间内就完成了稿件的写作。

随着春节假期结束,各项工作步入正轨,尤其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密集推出了一系列针对疫情防控和检察办案的新举措,对检察新闻宣传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又策划推出了两个系列报道,一是对最高检发布的妨害疫情防控犯罪典型案例进行深度解读,二是推出章回体的“庚子检察战‘疫’记”。

每周发布一批典型案例,这在最高检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甚至在司法机关都很罕见,这是应对疫情紧急状况的非常之举。典型案例背后的故事、考量有哪些,对各级检察机关借鉴、运用典型案例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这就是我们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度解读的初心。

而“庚子检察战‘疫’记”则是在疫情形势明显好转后,对检察机关一手抓防控、一手抓办案的全景式回顾,以章回体的形式写作,要求高、难度大,但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此外,我们还推了一个系列的人物专访,采访湖北当地检察机关的检察长和普通检察官,呈现给读者在疫情重点区域检察官那些平凡而又忙碌的故事,记录下这个特殊时期的点点滴滴。

新战法:新媒体优先、整体战、形式创新

同样是冠状病毒,同样是烈性传染病,新冠肺炎的防控措施与17 年前的“非典”已经有很大不同。同样,面对新的传媒生态和受众群体,今天的涉疫宣传报道也与之前有很大区别,我们这次的系列报道中就创新了几种战法:一是新媒体优先,二是打整体战,三是创新形式。

按照出版计划,检察日报纸质版在1 月24 日至2 月2 日之间停刊。虽然报纸停了,但新闻事件并不停,读者的信息需求也不会停,这就是新媒体大展手脚的机遇。按照报社之前的惯例,我们策划的这种系列报道一般都是先在报纸上刊发,然后新媒体再转载,但现在时机稍纵即逝,比如“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系列评论,如果能在第一时间刊发,就能极大地振奋人心。所以,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这一系列评论后,首先在新媒体发表,待报纸恢复出版后才在报纸上落地。这一系列评论在新媒体上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

在这几个系列报道的采写过程中,整体战的思维也得到了实践,很多稿件不是仅由全媒体采编中心的记者负责采写,而是跨部门抽调人手完成的。在撰写“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系列评论时,总编室的邱春艳、《声音周刊》编辑部的郑博超都承担了极具分量的两篇。在采写典型案例解读系列报道时,理论部的陈章、赵衡、关仕新专门负责采访专家。在采写“庚子检察战‘疫’记”时,总编室的李瑞、白鸥也承担了重要的任务。这种做法很好发挥了整体作战效能,不应该是一种权宜之计,而应该成为一种新常态,并且也符合报社改革的方向。

此次战“疫”报道,我们没有像人民公安报社那样派出记者深入武汉采访报道,无法抓到大量第一手的新闻,那我们就要在形式创新上做文章,在深度报道上下功夫。比如,最高检连续出台了典型案例用于指导一线办案,但基层检察官仍有一些疑问:典型案例典型在哪里?解决了办案实践中的哪些问题?最高检遴选案例背后的考量是什么?典型案例的承办检察官经历了什么样的心路历程?抓住这种需求,我们就推出了典型案例解读系列报道,采访最高检相关领导、检察官、专家学者,请他们谈体会、谈认识。又如,在对检察机关抗疫情况进行全景式回顾时,我们按照最高检领导的要求,采取了“章回体”这一形式,这对记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大家都在努力学习、探索,总体上完成的质量还不错。

作战总结:快马加鞭未下鞍

尽管在疫情的特殊时期,全媒体采编中心的记者用敬业、专业书写了自己职业生涯的一份特殊答卷,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与同行相比我们还存在很多不足。

一是“亮点”抓得不准。对于检察新闻尤其是最高检的新闻,我们基本上可以说是“无遗漏”,该报的都报了,量是有了,但质怎么样?恐怕并不尽如人意。就比如对于典型案例的解读,我们连篇累牍写了十几篇,既有对案件本身的报道,也有对专家学者的访谈,还有最高检相关负责人答记者问,洋洋洒洒一大堆,但影响力并不比《法制日报》3 月19 日刊发的三篇报道大,传播力并不强。这是因为他们抓的“亮点”很准,标题也很吸引人,比如《最高检涉疫典型案例“五连发”有何深意》①,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眼球,激发人的好奇心。其实这些内容我们的报道里也有,但发力不准、不集中,大水漫灌,导致精华都被稀释了。

二是采访不够深入。导致我们的作品精品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采访不够深入。很多时候接到一个采访任务后,就是对一些资料进行研究,随后采访几个检察官、专家学者,然后就开始下笔。但是,首先自己对这个问题研究得就不够深入,所以也提不出来更高水平的问题,也就别指望采访对象能说出更深刻的东西。当然,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写作有一个重要诱因就是手中的任务太多,每个记者手里都有三五个重大选题,更别说还有很多临时性任务,疲于奔命尚且自顾不暇,确实没有时间和精力沉下心来搞研究。

三是水平不一、风格不一。这种系列报道,最好能形成统一的风格,水平大致持平。就拿“庚子检察战‘疫’记”章回体来说,这种新的文体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挑战,但是一些熟悉章回体小说的记者,对此体裁比较了解,写起来就相对比较顺手。而一些年轻记者完全没有接触过,尽管也临时抱佛脚去学了,但并不能运用自如,最后写出来感觉和平时的作品没什么区别,缺乏章回体的韵味。

翻过一山又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疫情相关宣传报道也将告一段落,全媒体采编中心记者将全身心投入两会报道,我们将不忘初心、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胜利。

猜你喜欢
系列报道检察官典型
用最典型的事写最有特点的人
多项式求值题的典型解法
典型胰岛素瘤1例报道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四 不简单:从议案到提案都成“金点子”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三 不容易:从路上到云上都有“黑科技”
第三届“三晋新农人”风采展示系列报道 蜂为媒:追蜂逐蜜 向健康出发
重磅推出中国检察官数字阅读APP
双十一,单身检察官是怎样炼成的
央视“说吧”系列报道实操分析
上海检察机关第一届“十佳检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