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茜
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中,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日本多达百万的主要兵力,对日本侵略者的覆灭起了决定性作用。①齐世荣:《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西方社会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意义和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牺牲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这与他们从小接受的历史教育尤其是中学历史教育有很大关系。中学历史教育既具有普及性,同时也带有官方特点,可以深刻影响国民整体对历史的认知和态度。英国是西方社会最重要的成员之一,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其中学历史教科书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态度极具代表性。本文拟通过考察英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有关中国抗日战争的叙述,明确中国抗日战争在英国中学历史教育中的被认知状况。
严格讲,英国直到19世纪末才将历史课程作为独立课程列入课程体系。20世纪初,各类中等学校都陆续开设了历史课。①冯广兰、刘传德:《英国的历史教学》,《史学史研究》1998年第1期。1988年,英国出台《教育改革法案》(Education Reform Act,1988),以法律名义将中小学课程置于“国家课程”制度的管理中,提出了国家统一课程概念。按照这一制度,历史是义务教育中学阶段的必修科目。
根据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案》,英国于1991年颁布了第一个历史“国家课程”标准,成为历史课程教学、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性文件。随着时代变迁和课程改革的推进,英国又先后在1995年、1999年、2007年、2013年颁布了四个历史“国家课程”标准。目前英国历史教育正在根据2013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进行新一轮改革。历史“国家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学习范围和成就目标,包括每个阶段学生应达到的历史判断、解释、研究能力,然后规定该学龄段的大致学习范围,比如英国史和世界史的比重、主题、编年史的跨度等,但它给出的学习范围只是建议性的,原则上并不要求完全遵守。
2013年版英国“国家课程”标准中学教育阶段历史课程学习范围
1.英国中世纪1066至1509年教会、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2.英国1509至1745年教会、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3.英国1745至1901年思想、政治权力、工业和帝国的发展;
4.从1901年至今,英国、欧洲以及更广阔范围内的世界面临的挑战,除学习大屠杀(Holocaust)外,本单元还建议学习以下内容(非法定必需):
(1)妇女选举权;
(2)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和平协议;
(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大萧条和独裁者的兴起;
(4)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时丘吉尔的领导;
(5)福利国家的创建;
(6)印度独立和帝国的终结;
(7)战后英国的社会、文化和技术的变化;
(8)1945年以来英国在世界中的地位;
5.地方史;
6.1066年前英国某一主题的学习,以增强学生的编年史知识;
7.至少学习某一在世界范围内有重要影响力的组织或事件的历史及其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关系(例如:印度莫卧儿王朝,1526—1857;中国清王朝,1644—1911;变动的俄罗斯帝国,1800—1989;20世纪的美国)。②National Curriculum in England:History Programmes of Study,September 2013,http://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national-curriculum-in-england-history-programmes-of-study,2019年10月30日。
由此可见,按照英国历史“国家课程”标准,英国史占绝大部分内容,世界史方面,与两次世界大战相关的内容和欧洲史、美国史也是重点,但中国的抗日战争并不在建议的学习范围内。
英国中学考试制度和大学招生考试制度对英国中学历史教学有重要影响,甚至起到了“指挥棒”的作用。自20世纪以来,英国中学考试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1951年,英国开始实施普通教育证书(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简称GCE)考试,它分为一般水平(简称O-level)和高级水平(简称A-level)两种层次。1988年,普通中等教育证书(General Certification of Secondary Education,简称 GCSE)取代了O-level等级考试,但A-level等级考试得以保留。
英国学生在16岁完成义务教育学习任务时,要参加GCSE考试。GCSE考试重在评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成绩和学校教学水平,同时也为学生升学、就业提供参考。①王立科:《英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研究》,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06页。普通教育证书高级水平(A-level)课程是英国(苏格兰除外)中等教育最后两年(通常称为中六学级)所修的课程。A-level考试面向在英国中六学级学习两年的18岁左右的学生,是中学和大学的衔接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与所选修学科相关的知识,培养其与所选修学科相关的理解能力和技能,为进入大学学习做准备,其成绩是中学升入大学的重要标准。②王立科:《英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研究》,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26、122页。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六学级阶段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不受上文中的“国家课程”标准限制。
英国政府向来没有直接组织考试的传统,考试由种类繁多的考试委员会具体负责实施。经过整合,现在全英有6个主要的综合考试认证机构:英国资格评估与认证联合会(The Assessment and Qualifications Alliance,简称AQA);牛津、剑桥、皇家艺术联合考试委员会(Oxford Cambridge and RSA Examinations,简称OCR);爱德思国家职业学历与考试机构(简称Edexel);威尔士联合教育委员会(Welsh Joint Education Committee,简称WJEC);北爱尔兰课程、考试与评价委员会(Northern Ireland Council for the Curriculum,Examinations and Assessment,简称 CCEA);苏格兰资格证书局(Scottish Qualifications Authority,简称SQA)。其中的AQA、OCR、Edexel和WJEC等最具影响力。A-level等级考试通常在每年1月或6月举行(从2015年开始的新一轮改革起,A-level考试取消每年1月份的考试)。③王正瀚:《英国A-level历史科考试简析》,《历史教学》2016年第9期。
GCSE历史考试的总体要求与英国历史“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相一致,即GCSE历史考试大纲是依据历史“国家课程”标准制定。“国家课程”标准、教科书、GCSE历史课程考试三者高度相关、紧密相连,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学常用的历史教科书在书名上都冠以“GCSE”字样。而A-level课程阶段的教科书通常也会在封面或封底的显著位置标明。由于两种考试都是由考试认证机构组织,因此教科书往往还会标注考试认证机构的名字,以表明是为学生通过该机构组织的考试而编写。出版英国历史教科书的出版社主要有霍德教育出版社(Hodder Education)、培生教育出版集团(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海涅曼出版社(Heinemann)、牛津大学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等。
本文选取近年来出版或再版的较有影响力的12部英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作为调研对象,适用于义务教育阶段(GCSE考试)和中六年级(A-level考试)的教科书各有6部。在义务教育阶段,只有培生教育集团出版的《中国:冲突、危机和变革1900—89》和阿伦·托德(Allan Todd)主编的《世界现代史》涉及1937年至1945年中国的全面抗战,其余版本则只对“满洲危机”进行了详细叙述,有关中国抗战的其他重要问题几乎只字未提。而且,《中国:冲突、危机和变革1900—89》是为国际GCSE考试编写,在英国国内教学中使用较少;而《世界现代史》最近一次再版是2001年。这种情况在中六年级的课程中(ALevel考试范围内)得到很大改善。由于课程设置具有更强的专题性(例如《中国1839—1997》《中国1900—76》《战争与和平:国际关系1890—1945》《国际关系和全球冲突1890—1941》),这些教科书中与中国抗日战争有关的内容全面、丰富得多。不仅涉及“满洲危机”,还对卢沟桥事变、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地位、抗日战争对中国内政的影响、日军在华暴行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论述。
中国教育部已明确要求各级各类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的概念,即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结束于1945年日本签订投降书,经过了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历程。其中,以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为界,前6年是局部抗战时期,后8年是全国抗战时期。由此可见,这两大事件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英国各版本中学历史教科书统一使用“满洲危机”(Manchuria Crisis)来表述“九一八”事变及与之相关联的一系列事件。对于日本发动“满洲事变”的原因,他们普遍认为,大萧条使日本面临破产的威胁,经济危机使美国对日本主要出口货物丝织品的需求量大大下降,导致日本缺少购买粮食和原料的资金,在“大萧条”的打击下,日本不得不开始向其他地区寻找资源。掌握国家权力的陆军军官们决定通过征服那些拥有日本所需原料的弱国来建立帝国,使日本从困境中恢复过来。这一计划开始于入侵“满洲”。①David Ferriby,Dave Martin and Ben Walsh,Understanding the Modern History,London:Hodder Education,2016,p.259;Ellen Longley,Conflict and Tension 1918-1939,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6,p.42;David G.Williamson,War and Peace: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890-1945,London:Hodder Education,2015,p.198;Ben Walsh,Modern World History,London:Hodder Education,2016,p.26;Kat Kearey,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Global Conflict c1890-1941,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p.169.必须指出的是,只把大萧条作为日本侵略“满洲”的原因是不客观的,忽视了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是摆脱经济危机的无奈之举,而是它自明治维新后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政策的延续。
“满洲危机”爆发后,国际联盟并未立即采取强硬措施,只是从道义上谴责日本并要求它撤军,遭到日本拒绝。②Ellen Longley,Conflict and Tension 1918-1939,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6,p.44.在经历了“长时间、令人绝望的拖延”(long and frustrating delay)③David Ferriby,Dave Martin and BenWalsh,Understanding the Modern History,London:Hodder Education,2016,p.261.后,国际联盟才有所行动,向“满洲”派出以英国人李顿勋爵为首的“李顿调查团”,但直到“满洲事变”爆发一年后才向国联提交了调查报告。报告在结论中明确指出日本的行为是“非法的”(unlawfully),“满洲”应归还给中国。④David Ferriby,Dave Martin and BenWalsh,Understanding the Modern History,London:Hodder Education,2016,p.261;Ben Walsh,Modern World History,London:Hodder Education,2016,p.27.《战争与和平:国际关系1890—1945》对李顿调查报告的评价一针见血:“报告书建立在一个错误假设的基础之上,即认为日本没有夺取中国领土的计划,并且愿意在满洲问题上妥协。”⑤David G.Williamson,Warand Peace:International Relations1890-1945,London:Hodder Education,2015,p.199.
以英、法为代表的国际联盟之所以没有对日本的侵略行为采取强硬对策,英国教科书给出了以下解释。首先,中国和日本都远离欧洲,国际联盟不便向该地区派遣军队,各国担心日本的报复会加速战争爆发,英、法不愿冒险与之开战。其次,由于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美国并非国际联盟成员,而美国又不愿参与对日本实施经济制裁,因此国际联盟对日本实施经济制裁是没有意义的。⑥Ben Walsh,Modern World History,London:Hodder Education,2016,p.27;David Ferriby,Dave Martin and Ben Walsh,Understanding the Modern History,London:Hodder Education,2016,p.261;Ellen Longley,Conflictand Tension 1918-1939,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6,p.44;Kat Kearey,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Global Conflict c1890-1941,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p.170.本质上看,英国教科书是在为以英、法为首的国际联盟没能采取有效措施阻止日本的侵略行动寻找客观原因,为它们开脱。
各版本英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得出的共识是:国际联盟在处理“满洲危机”过程中的软弱导致了以国际联盟为核心的一战后集体安全体系开始走向崩溃,鼓励了墨索里尼和希特勒仿效日本发动侵略。⑦Ben Walsh,Modern World History,London:Hodder Education,2016,p.27;另见Ben Walsh,Modern World History:The 20th century,London:Hodder Education,2013,p.37.《理解现代史》就指出:“国际联盟的崩塌肇始于1931—1933年的‘满洲危机’。”⑧David Ferriby,Dave Martin and Ben Walsh,Understanding the Modern History,London:Hodder Education,2016,p.258.《冲突与紧张1918—1939》第六章第三节(国际联盟是如何应对“满洲危机”的)的学习目标之一是“对满洲危机损害国际联盟声誉的程度进行评价”⑨Ellen Longley,Conflict and Tension 1918-1939,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6,p.44.。本节最后评论道:“当时很多人没有认识到,国际联盟在满洲的失败是对它的‘致命打击’(fatal blow)。国际联盟没能阻止发动战争的行为,在意大利和德国,墨索里尼和希特勒也开始筹划如何绕开国联。”①Ellen Longley,Conflict and Tension 1918-1939,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6,p.45.《国际关系和全球冲突1890—1941》给出了更为深刻的评价:“满洲危机、阿比西尼亚危机以及国际联盟对危机的处理方式,摧毁了国际联盟作为一个有效仲裁者的声誉”,日本和意大利没有因入侵国际联盟成员国遭到惩罚,“这意味着20世纪30年代集体安全的失效”。②Kat Kearey,International Relationsand Global Conflict c1890-1941,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pp.174-175.英国外交大臣约翰·西蒙1932年12月在国际联盟发表的对日安抚性演说“为绥靖侵略者开了先例”③Kat Kearey,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Global Conflict c1890-1941,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p.170.。
英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对“满洲危机”的考察,从时间上始于1929年“大萧条”,终于1933年日本退出国联;内容主要涉及经济大萧条对日本侵略“满洲”的影响,日军制造冲突占领“满洲”,炮制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国际联盟的反应及其原因;立足点是论述这一事件与国际联盟及集体安全体系崩溃的关系。但关于“九一八”事变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地位,英国教科书鲜有提及。
卢沟桥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过程中的另一重大事件,但英国教科书着墨较少,甚至在调研的所有适用于GCSE考试的教科书中,几乎都没有明确提及该事件。适用于A-level考试的教科书对此事件的叙述较为详细,但也无法和“九一八”事变相提并论。而且英国历史教科书对卢沟桥事变基本史实的论述有模糊之处。
关于是谁挑起“满洲危机”的问题,英国历史教科书的结论并无争议,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冲突和紧张1918—1939》在第六章第二节开篇就指出,日本人在他们掌握的铁路上“引爆了一枚炸弹”,“把责任归咎于中国人,并以此为借口入侵(Invade)了中国的满洲地区”。④Ellen Longley,Conflict and Tension 1918-1939,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6,p.42.《国际关系和全球冲突1890—1941》的表述是:“1931年9月18日,关东军在日本控制的南满铁路引爆了一枚炸弹,并污蔑是当地中国军队所为,在几个小时内,日军占领奉天。”⑤Kat Kearey,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Global Conflict c1890-1941,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p.169.但在卢沟桥事变由谁挑起这个问题上,英国教科书并无明确结论。《国际关系和全球冲突1890—1941》中的表述是:“日军宣称是中国人挑起了争端,并以此为借口发动全面入侵。卢沟桥事变激起了中国的抵抗。”⑥Kat Kearey,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Global Conflict c1890-1941,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p.189.另见Michael Lynch,China 1839-1997,London:Hodder Education,2016,p.107.《战争与和平:国际关系1890—1945》的记录更为模糊:“1937年7月,在北京附近的卢沟桥,日军和国民党军队发生了一次小规模冲突,随即迅速演化成一场全面战争。”⑦David G.Williamson,Warand Peace:International Relations1890-1945,London:Hodder Education,2015,p.201.《缔造现代中国1860—1997》甚至认为:“依照《辛丑条约》驻北京的日军遭到了中国军队的挑战。”⑧Larry Auton-Leaf,Nick Shepley,The Making ofmodern China 1860-1997,London: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17,p.120.
总体而言,英国历史教科书对“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的书写明确了两个问题:第一,在中日战争中,日本是侵略者,中国是被侵略的一方;第二,卢沟桥事变拉开了全面中日战争的序幕。但对“九一八”事变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英国中学历史教科书没有明确的认识。
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在国际和国内的地位问题,英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出现了两种观点:一方面它们承认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但强调欧美盟国援助对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把中国的抗战看作是国共内战的一部分,强调其对中国内政的影响。
西方学界普遍把1939年纳粹德国入侵波兰看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标志,忽视中国抗日战争和东方战场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这种情况在英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战争与和平:国际关系1890—1945》指出:“满洲事变通常被看作是一系列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事件的第一环”,“日本在满洲和中国其他地区的扩张对1941年之后十年欧洲的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①David G.Williamson,Warand Peace: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890-1945,London:Hodder Education,2015,pp.197,201.《冲突与紧张1918—1939》写道:“虽然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始于1939年希特勒入侵波兰,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1937年7月,已经成功入侵满洲的日本发动对中国其他地区的侵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②Ellen Longley,Conflict and Tension 1918-1939,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6,p.43.《中国1900-76》采用了折中的方法,它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亚起点进行了区分,“欧洲人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于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在亚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于两年前的1937年夏。这一事件对中国和整个世界而言都极其重要”③Geoff Steward,China 1900-76,Harlow:Heinemann,2006,p.65.。
但是,还有一些教材在论述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关系时陷入了一种逻辑上的混乱。虽然他们认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开始于1937年,但又以1941年日军轰炸珍珠港为时间节点,在此之前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独立存在的,直到美日交战后,才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这在本质上是对中国战场的轻视。适用于A-level考试的《中国1839—1997》写道:“中日战争可以被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在第一阶段(1937—1941年),“日本迅速向东部沿海地区推进,中国的反应中混杂着英勇的抵抗、撤退和绥靖”;在第二阶段(1941—1945年),“中国的斗争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中国成为美国的盟友,获得了对日战争的胜利”。④Michael Lynch,China 1839-1997,London:Hodder Education,2016,p.106.《中国的转型1936—1997》也认为:“一开始中国人的斗争是孤立的”,“1941年日军进攻了美国在太平洋的珍珠港海军基地后,中国的抗日战争变成了一场更大规模的全球战争的一部分”。⑤RobertWhitfield,The Transformation ofChina 1936-1997,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pp.xiii,23.
对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和整体表现,英国教科书的评价也具有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充分肯定了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这主要表现在中国战场对日军的牵制作用。“未来的反法西斯同盟承认了中国人民抵抗的重要性,尽管他们还没有强大到可以迫使日本退出战争的地步”。中国战场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到1941年,“派驻中国的日军达到两百万人”⑥Kat Kearey,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Global Conflict c1890-1941,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p.190.,1941年12月,日本与美国、英国开战时,日军全部50个师团中的34个在中国战场,到1945年,拥有空军支持的100万日军被束缚在中国。⑦Geoff Steward,China 1900-76,Harlow:Heinemann,2006,p.70;David G.Williamson,War and Peace: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890-1945,London:Hodder Education,2015,p.202.“大量日军被牵制在他们本不想投入过多精力的战场,其有限的兵力和资源难以承受,这也最终导致日本战败”。⑧Geoff Steward,China 1900-76,Harlow:Heinemann,2006,p.67.但另一方面,又强调1941年后国际援助对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作用,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努力反而成为配角。《中国:冲突、危机和变革1900—89》一书中的表述很有代表性:
1941年12月,日军轰炸珍珠港后,中国时来运转。反法西斯同盟、美国、苏联和英国都向中国提供资源和资金帮助他们战胜日本。苏联向中国派出了飞机和飞行员……1945年8月美国投下的两颗原子弹结束了战争。⑨Sarah Moffatt,China:Conflict,Crisis and Change 1900-89,London: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17,p.30.
《中国的转型1936—1997》指出:“美国对国民党的援助是中国坚持抗战的关键因素”,1944年之后以及1945年,由于美国把主要精力放在夺取靠近日本本土的太平洋岛屿,“中国的抗日战争某种程度上成为了附庸”。⑩RobertWhitfield,The Transformation ofChina 1936-1997,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pp.23-24.《中国1839—1997》也认为:日本之所以没有取得最终胜利,“就是因为美国加入了中国战场”。这本教材以小标题的形式强调了“珍珠港事件对中国的重要性”,“中国被美国看作是击败日本的重要途径。美国向中国提供了大量资源,努力将其变成行动基地”。①Michael Lynch,China 1839-1997,London:Hodder Education,2016,pp.114,117;另见Larry Auton-Leaf,Nick Shepley,The Making ofmodern China 1860-1997,London: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17,p.127.英国教材轻视中国抗日战争的另一突出表现是:强调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和苏联参战对促使日本投降的作用。《中国:冲突、危机和变革1900—89》甚至认为,“如果没有盟国的帮助和美国投放原子弹,中国的战争不可能在1945年结束”。②Sarah Moffatt,China:Conflict,Crisis and Change 1900-89,London: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17,p.31.“1945年8月欧洲战场结束后,与国民政府在远东结成联盟的苏联进军满洲帮助中国作战,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投降,战争结束”③RobertWhitfield,The Transformation ofChina 1936-1997,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p.24.。还有观点直接把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作为太平洋战争结束的标志。④David G.Williamson,Warand Peace: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890-1945,London:Hodder Education,2015,p.201.
英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对国民党政府在抗战中的表现基本持批评态度。1931年至1936年,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把主要军事力量放在对中共作战上,主张“攘外必先安内”;1936年12月的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口头保证与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停止剿共。⑤RobertWhitfield,The Transformation ofChina 1936-1997,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p.21.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同盟国“认可蒋介石为中国的领袖,加入统一战线的中国共产党也很清楚蒋介石的领导地位”。⑥Sarah Moffatt,China:Conflict,Crisis and Change 1900-89,London: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17,p.30.但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却不能令人满意。
首先,国民党在军事上连战连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攻占北平进而扩大了对中国北方的控制。上海、南京相继失守,国民政府被迫迁都武汉。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蒋介石政府继续西撤,把更为偏僻的重庆作为首都。1944年的豫湘桂大会战,国民党军队大溃败,日军夺取了美军在中国南方的多数空军基地和长沙等重要城市。美国军事顾问对缺乏斗志的国民革命军士兵十分不满。⑦RobertWhitfield,The Transformation ofChina 1936-1997,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pp.22-23;另见David G.Williamson,War and Peace: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890-1945,London:Hodder Education,2015,p.201;Geoff Steward,China 1900-76,Harlow:Heinemann,2006,pp.67,69.其次,国民党政府战时的国内政策激化了阶级矛盾。1938年6月,为阻挡日军前进,孤注一掷的蒋介石下令黄河决口,冲毁数千公顷良田、4000个村庄,淹死成千上万的百姓。⑧Geoff Steward,China 1900-76,Harlow:Heinemann,2006,p.69.另一本教科书的统计数字是“至少10万中国人死于洪灾,另有100万人流离失所”⑨RobertWhitfield,The Transformation ofChina 1936-1997,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p.27.。此外,国民政府实施高税收政策,并且允许一撮人通过囤积货物进行黑市交易谋取私利,民众利益受损;采用“抓壮丁”的方式强征农民入伍,这些政策直接导致国民政府失去了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拥护。⑩Sarah Moffatt,China:Conflict,Crisis and Change 1900-89,London: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17,p.31.再次,蒋介石始终没有真正放弃剿共,在抗战过程中频频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英国教材用皖南事变作为论据,“1941年1月,蒋介石不顾在第二次统一战线中进行合作的承诺,命令他的军队进攻了南方的共产党军队”⑪Sarah Moffatt,China:Conflict,Crisis and Change 1900-89,London: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17,p.31.。《中国1900—1976》对这段历史的描写更为详细:“由于害怕中共力量的增长,蒋介石下令中共在南方的新四军北上……这一命令被拒绝后,他的军队进攻了新四军。1941年1月,中共军队数千人被国民党杀害。”⑫Geoff Steward,China 1900-76,Harlow:Heinemann,2006,p.73.国民党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表现也引起了美国的不满。尤其是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期间,蒋介石没有按照美国人的要求用他的军队对抗日本,因为当时他的重点是包围在延安的共产党。⑬Sarah Moffatt,China:Conflict,Crisis and Change 1900-89,London: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17,p.31;另见RobertWhitfield,The Transformation ofChina 1936-1997,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p.27.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教科书对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战颇为推崇。军事上,林彪指挥的一次小规模胜利(平型关大捷)是“中国抗战中第一次军事胜利”,邓小平和129师在山西东部建立了前沿根据地。①Geoff Steward,China 1900-76,Harlow:Heinemann,2006,p.73.“在北方的日本占领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游击队发展壮大。在国民党政权屡战屡败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日益成为中国真正的希望”②Geoff Steward,China 1900-76,Harlow:Heinemann,2006,p.7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团大战是中国糟糕的军事表现中的一次例外”,1940年8月,在彭德怀和朱德领导下,中共出动超过一百个团,在华北的河北和山东两省发动了针对日军的“百团大战”。战役持续到12月,取得重大胜利。中国军队消灭了一批日军据点,捣毁超过950公里铁路线,给日军的公路、桥梁造成巨大损失。但中共伤亡惨重,据统计,中共军队共死亡22000人,日军损失3000到4000人。③Michael Lynch,Mao’s China 1936-97,London:Hodder Education,2015,p.20;Robert Whitfield,The Transformation ofChina 1936-1997,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p.23.政治上,中共在战时实施维护统一战线的政策,不仅坚持善待农民,而且在瓦窑堡会议后结束了“左倾关门主义”,甚至把资产阶级都纳入到建立一个新中国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统一战线中来,通过“减租减息”政策,缓和了与地主阶级的矛盾。④Sarah Moffatt,China:Conflict,Crisis and Change 1900-89,London: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17,p.30;Geoff Steward,China 1900-76,Harlow:Heinemann,2006,p.72.
英国中学历史教材还着重强调了国共两党抗战表现对日后中国国内政局发展走向的影响。国民党积极反共、消极抗日“被中共描述为缺乏抗日的信念和勇气”,国民党军队没能保护平民也使国民党的威信大打折扣。第二次统一战线使中共不再遭受国民党的进攻,获得了重要的喘息机会。尽管中国共产党被限制在根据地活动,而且在百团大战和日军扫荡中遭到巨大损失,但到战争结束时,共产党的军队开始从延安向东开进,重建了上海及其周边地区的党组织,军事上比战争开始时强大得多。他们通过游击战,把日军牵制在中国北方,为自己赢得了重要的宣传优势。⑤RobertWhitfield,The Transformation ofChina 1936-1997,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pp.27-28.但需要指出的是,英国教科书存在把抗日战争纳入中国国共内战框架内的现象,例如在《中国的转型1936—1997》中,“中日战争1937—1945”这一节被列在了“内战的起源1936—1946”一章中;《毛泽东时代的中国1936—97》也把“中日战争”这一节列在了“国民党和共产党”一章中。这种安排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而且这种对抗日战争本土性的强调,恰恰是在掩盖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和贡献。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the Rape of Nanking)、慰安妇问题、“三光政策”等都在英国中学教科书中有不同程度的涉及。
迈克尔·林奇(Michael Lynch)在他主编的教材中称“南京大屠杀”是“20世纪人类战争史上最残暴的一幕”。1937年12月,占领南京的日军实施了长达一个月的屠杀和恐怖政策。在四周时间内,30万中国人遭到屠杀。日军残杀中国人的方式包括“枪杀、刺杀、砍头、活埋、浇汽油后火烧、用挂肉钩吊死”等,城内两万名女性遭到日军残暴轮奸,很多被强奸致死,还有一些在遭强奸后被日军摧残器官而死。⑥Michael Lynch,Mao’s China 1936-97,London:Hodder Education,2016,p.22;另见 Sarah Moffatt,China:Conflict,Crisis and Change 1900-89,London: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17,p.30.海涅曼版教材的论述与之基本一致,称“日本把人类能想到的一切侮辱伤害他人的卑劣、变态的手段在中国人身上实验了一遍”,两名日本下级军官进行了一场“百人斩”比赛,“平民被吊死、活埋,用于砍杀练习,或被泼上强酸”,“妇女遭到日军轮奸,甚至致死,不管是80岁的老妪还是青春期的孩子都成为日军施暴的对象。惨无人道的日军把用刺刀刺死的婴儿抛向空中。有关受害者数量的统计有所不同,但30万是可能的”,“南京大屠杀和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一样是人类兽行的标志”。⑦Geoff Steward,China 1900-76,Harlow:Heinemann,2006,p.68;另见 Robert Whitfield,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1936-1997,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p.27.《缔造现代中国1860—1997》写道:日本的行为也许“是在向中国其他地区的人们释放一个强烈的心理信号。也许仅是与其总体战和恐怖政策相一致。或许是在向进攻上海时遇到的始料未及的强硬抵抗进行报复。但无论如何,接下来的暴行是前所未有的”①Larry Auton-Leaf,Nick Shepley,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 1860-1997,London: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17,p.122.。《国际关系和全球冲突1890—1941》除讲述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暴行外(南京大屠杀使中国军民死亡25万人),还强调了南京大屠杀的影响,“引起了西方自由主义舆论转向坚定地反日”②Kat Kearey,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Global Conflict c1890-1941,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p.190.。
英国历史教科书还涉及日军在华的其他暴行。首先是“三光政策”,作为对“百团大战”的报复,日军在中共山西的根据地实施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给中共造成巨大损失。③Robert Whitfield,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1936-1997,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p.23;Geoff Steward,China 1900-76,Harlow:Heinemann,2006,p.73.林奇指出,在“三光政策”下,日军对支持共产党进攻的地区的平民实施了恐怖政策。一个个村庄被有计划地毁灭,这表明“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暴行并不是孤立的”。④Michael Lynch,China 1839-1997,London:Hodder Education,2016,p.113.慰安妇问题也在个别教材中有所涉及,“慰安妇是在为日军士兵设立的妓院中被迫为日本士兵服务的中国女性”,在世的慰安妇数量逐年减少,“她们继续为自己80年前遭受的那场噩梦向日本要求赔偿”。⑤Michael Lynch,China 1839-1997,London:Hodder Education,2016,p.112.
英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对中国抗日战争的书写既有符合历史真实的一面,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中日之间的这场战争中,日本是侵略战争的发动者,在中国的土地上犯下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罪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并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影响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英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明显存在轻视中国抗日战争的现象。
首先,书写篇幅有限。绝大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只涉及“九一八”事变,与中国抗日战争相关的其他内容只出现在中六年级的教科书中。而且,并不是所有英国中学生都会在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后进入中六年级学习,即便进入中六年级也未必会选择历史作为自己的主修课程。也就是说,绝大部分英国人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了解到的中国抗日战争只限于“九一八”事变。另外,以南京大屠杀为例,其在英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所占的分量远远无法和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相提并论。
其次,片面强调中国抗日战争对欧美盟国的依赖和中国抗战的本土性。把中国战场纳入太平洋战场进行论述,无非是想强调如果美国不加入对日作战,中国将无法获胜;把中国战场纳入国共内战的框架进行论述,同样弱化了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的贡献。
这一方面是受英国历史“国家课程”标准的影响。在历史科的“国家课程”标准中,学生学习的重点首先是英国本国史,其次是与英国关系最紧密的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如欧洲史和美国史。而与东方相关的内容本就有限,和中国抗日战争相关的内容更是少之又少。从根本上看,中国的抗日战争不被重视,整个太平洋战争都以美国为主导,再次反映了“西方中心论”根深蒂固。英国中学历史教育的西方中心论比欧美其他国家更保守,甚至有“英帝国中心”“英联邦中心”“盎格鲁-撒克逊中心”等观念⑥S.Foster,“The British Empire and Commonwealth in World War II:Selection and Omission in English History Textbook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Historical Learn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Volume 5,Number 2,2 July 2005,pp.73-91.,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英国民众客观认识中国历史,形成正确的中国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