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三线建设始末

2020-02-25 15:59:30陈立赢邝珍妮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吉林省建设

陈立赢,董 星,邝珍妮,吴 霖,赵 铭

(1.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2.吉林大学 哲学社会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1964年,台海气氛吃紧、中苏关系持续紧张、越南出现战争危机、印度在中国边境不断挑衅,国内外局势都陷入了十分紧张的局面。在这样的形势下,军委总参谋部作战部于1964年4月25日提出了《关于国家经济建入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的报告》,分析了当时经济建设的相关情况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当严重”的问题——工业过于集中、大城市人口多、主要铁路枢纽、桥梁和港口码头多在大城市附近、所有水库的紧急泄水能力都很小,并提出“建议由国务院组织一个专案小组,根据国家经济的可能情况,研究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积极措施,以防备敌人的突然袭击”。

同年6月6日,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集中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改变计划方法,要按照“以农业为基础, 以工业为主导”的方针制定计划,先看可能生产多少粮食,再看需要多少化肥、农药、机械、钢铁,还要考虑打仗的需要;其次是要进行备战,提出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一、二线也要搞点军事工业。毛泽东的讲话引起了参会人员的共鸣,大家一致拥护他的主张,认为应在加强农业生产、解决人民吃穿用的同时,迅速展开三线建设,加强战备。自此,全国备战的气氛日趋浓厚。而中央的决定,各有关部门迅速展开西南、西北三线建设的具体部署。自此,“三线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大、小三线工作齐头并进[1]。

吉林省的三线建设则始于1965年底。1965年11月19日,中共吉林省委工作会议讨论并通过了省经济委员会《发扬大庆、大寨革命精神,积极挖掘现有企业潜力,为完成我省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工交企业生产建设任务而努力奋斗(草案)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在“三五”计划期间,吉林省工交战线上的生产建设工作,必须认真贯彻执行毛泽东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思想,一切工作要立足于战争,积极备战,加强支援大三线建设,加速我省小三线建设[2]。在整个三线建设期间吉林省一直按照这一报告的思想方针,不遗余力地支援大三线建设并加速自身的小三线建设,为全国的三线建设和稳定局势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国防工业事业的发展和三线建设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从科研院所到工厂企业——吉林省对“三线建设”的支援

在“三线建设”的过程中,按照“加强支援大三线建设”的思想,吉林省为全国各地的三线企业、科研院所及相关单位输送了技术骨干、管理干部、民工、勘探队伍等大量人力和生产设备、生产技术、工业产品等大量物力进行支援,为全国范围内的“三线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 科研院所的支援

三线建设开展前,长春已建成了数个成规模的科研院所,如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仪器研究所(以下简称光机所)、中国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应化所),因此,在“三线建设”开展后吉林省能够对三线地区的新科研院所的建设和相应的科研工作提供物质、人员上的支援。在这方面,光机所、应化所为典型代表。

光机所筹建于1951年,组建于1952年,于1957年正式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该所曾为新中国的光学事业培养了众多人才,研制了各类装备,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光学事业的发展。该所在“三线建设”开展后曾向安徽光机所等单位派去支援人员,并于1964年派出250余人分建上海光机所,1973年分迁438人至四川大邑组建研究所。

应化所是建立在原伪满洲国的“大陆科学院”的废墟上的研究所。该所在解放初称“东北工业研究所”,1949年改成“东北科学研究所”;1952年归属中国科学院后更名中国科学院长春综合研究所;1954年与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共同组成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1968年4月,国防科委第16研究院安排在湖北省谷城县筹建本所三线“6641”工程(高分子化学与工艺研究所),先后派往三线人员共3批130余人。至1972年上半年己建成生产、生活全部用房[4]。

(二) 工厂、企业的支援

在“三线建设”的过程中,许多老工厂、老企业实行了“包建”或“一分为二”式的支援建设,以保证各类布局在东北或沿海等一线地区的全国“独一家”或数量很少的工业企业在发生战争时一旦被摧毁后方还能有其他类似工厂进行生产;此外也有许多其他各类企业为三线建设地区的工厂企业输送了技术骨干、管理干部等人员以及设备、技术等资料。在这方面第一汽车制造厂、吉林铁合金厂是典型代表。

第一汽车制造厂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工厂于1950年开始筹备,1953年兴建,1956年建成并投产,自建成至今不断为新中国的汽车事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着自身的力量。在“三线建设”时期该厂根据国家要求承担了第二汽车制造厂(简称“二汽”)的包建任务,将自己开发的4E140产品转让给二汽并负责灰口铸造、可锻铸造、发动机、车身、底盘、零件等各类专业厂和热处理、电镀系统项目的包建;此外还承担了2.5吨越野车工装设计和14061种(套)工装及318台组合机床、非标设备制造任务。在人力方面,该厂按1966年在册干部总数抽出了三分之一的技术、管理骨干支援二汽并为其培训了大批特殊工种工人[5]。

吉林铁合金厂与第一汽车制造厂同样,也是“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筹办于1953年,兴建于1955年,建成投产于1957年[6],此后一直在为新中国的钢铁工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1964年“三线建设”开始后,于该年12月17日经国家计委、经委批准,该厂与锦州铁合金厂共同分迁成立“峨眉铁合金厂”,此后该厂与锦州铁合金厂共同对峨眉铁合金厂进行了“包建”工作[7]。自1966年至1972年该厂共向峨眉铁合金厂调去工人和干部252人,且为其提供了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及各项制度建设上的相关资料。除对该厂的“包建”外,吉林铁合金厂还对西北铁合金厂、湖南铁合金厂进行了人员和干部的支援,并为攀枝花钢铁基地提供了相关的新工艺和相关的试验项目支援[8]。

此外,吉林炭素厂、吉林化工公司、吉林造纸厂、丰满发电站、长春客车厂等一批老工厂、老企业也向三线地区支援了各自的技术工人、管理干部和设备以及工业产品,同样为三线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 其他形式的支援建设

除了成体系的、大规模的分建、援建式的支援外,还有部分以工程队、建设队为形式的支援。如原吉林省煤田地质112勘探队曾在60年代成建制迁至贵州省;长春市运输公司在1966年5月末受省交通厅派出,组成吉林省汽车队支援四川攀枝花钢铁厂、西昌航天中心的三线建设等[9]。

二、南线与北线——吉林省的“小三线建设”

1965年后,按照1964年中央决定和1965年吉林省报告的精神省内也迅速开展了“小三线”建设,在数年时间内,吉林省本着“靠山、隐蔽、分散”的原则,先后投资4.7亿元,在以蛟河、辉南为主、桦甸、磐石、东丰等十余个县为辅的山区,相继建成吉林省松江光学仪器厂、吉林省工具锻造厂、吉林省利民油泵厂、吉林省金星配件厂、吉林省奋进机械厂、吉林省胜利零件厂、吉林省大华机器厂、吉林省通用机械厂、吉林省光明仪器厂等地方“小三线”工厂,其中蛟河位置相对靠北,因此被称为“北线”,辉南位置相对靠南,因此被称为“南线”。

“三线建设”开始后,吉林省在“北线”蛟河县境内建起吉林省锻造工具厂、吉林省大华机器厂、吉林省利民油泵厂、吉林省红光器材厂、吉林省胜利零件厂、吉林省金星配料厂及其配套服务的吉林省胜利商业供应站和胜利医院以及公安分局、税务分局、粮食管理所、邮局等。开展“北线”建设的同时,吉林省同样在“南线”辉南县境内建设了各类军工厂和配套单位,其中有吉林省通用机械厂、吉林省东风化工厂、吉林省光明仪器厂、吉林省永安电动工具厂及其配套服务的吉林省前进商业供应站和前进医院等[10]。

此外还兴建了各类专用公路、铁路和小三线的配套单位,为吉林省和全国的国防事业建设做出了相应的贡献。推动了吉林省国防工业建设的发展,有力地保障了吉林省的国防事业建设与经济建设。除北线、南线外吉林省在当时还在其他地区建设了一些“小三线”工厂,如吉林市火柴厂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林区大石头镇筹建的火柴分厂[11]以及在东丰县建设的国营白云机械厂、在永吉县建设的吉林市向阳磁性材料厂等工厂[12]。在“三线建设”时期,全国各地的三线厂除其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单位的建设外,还有相关配套公路、铁路、邮电、电力、热力设施的建设,吉林省内各三线厂也是如此,在吉林省建设各厂时也同样进行了相关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以辉南地区为例,在三线建设期间为各三线厂建设了如吉林省前进医院专用路、东北齿轮厂船用路、向阳仪表厂专用路等专用公路以及东北齿轮厂专用线等专用公路[13]。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内外形势逐渐缓和,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提出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的新八字方针,不再向三线地区大规模投资。许多三线企业也据此进行了初步调整,或是整厂搬迁出山,或是与其他企业合并,或是继续在山里兴办企业但是在生产军品外也开始走向军转民路线生产民品。吉林省的小三线建设的调整与转型比中央的决定稍早,1979年底即对一些布局不合理、产销不对路的相关产业的部分工厂进行了调整。至21世纪初,吉林省所有小三线军工企业均完成了“出山”的搬迁工作,吉林省“三线建设”的载体至此也不复存在,吉林省的三线建设至此彻底结束。

三、“五五工程”——吉林省的“大三线建设”

1969年3月,苏联边防军入侵中国珍宝岛地区,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反击,中苏之间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骤然增大。此后直到1972年底,为防止苏联进一步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和美国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全国上下一致以“准备打仗”为中心任务。这一期间“大三线”进行了扩建,此后吉林省内也有了“大三线”建设厂区[14]。

位于吉林省的“大三线”工厂均由吉林省五五工程指挥部负责相关的基本建设并分别成立了相应的负责建厂的筹建组,并相继于1970年完成建设并投入生产。在此后的十余年中不断为当地的经济事业建设和吉林省和全国的国防工业事业建设贡献着力量。

四、结 语

在整个三线建设时期,吉林省作为老工业基地,为三线建设和三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三线地区的国防事业、科研工作、经济建设都可以看到吉林省各类老工厂、老企业、老科研院所支援的人员、技术、设备、产品的身影,“三线建设”及三线地区在这一时期内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是与吉林省的支援建设密不可分的。“三线建设”是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和中央对这一形式做出相应的战略判断的产物,在当时的形势下,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不得不采取这样的手段发展国防事业以保卫国家安全。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大三线”建设和全国各地的“小三线”建设迅速推进,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防工业建设水平和武装力量,有力地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来看开展“三线建设”发展国防工业事业是必要且紧迫的。

吉林省的三线建设曾为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但也造成过相当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消耗与损失。在“三线建设”时期,一些“小三线”厂址的选择遵循“靠山、隐蔽、分散”的原则,建设在了大山深处,在当时有利于这些新建的军工厂在严格保密的条件下进行战备生产,是符合当时的社会状况的,但是当世界局势缓和、原本预期可能会打响的战争的可能性大大减弱的时候,工厂的布局则不再利于其继续发展并由于其各类配套设施及人员所产生的费用及军品订单与产量的下降、“军转民”一时难以产生足够的成效与利润使其产生了相当的亏损,从而造成了相当的人力、财力与物力的损失。但我们不能因为世界局势缓和后三线厂出现了一定的亏损而武断地说三线建设的决策是错误的。

吉林省的三线建设是与全国的三线建设同时发展的,吉林省的支援行动与吉林省自身的大、小三线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在国防工业事业建设方面的直接体现,彰显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各类建设中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和优点,是新中国建国后七十年发展历程中的一种优良传统与特色,应当保留并发扬、传承下去。

吉林省内目前仍有三线建设的工业遗址分布在辉南、蛟河等地,这些工业遗址目前有些已经十分破败,有些已归为民用。这些“三线建设”时期遗留下的工业遗址应当得到相应的保护与开发,并且在有条件的地区开设博物馆、纪念馆,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线路,一方面使得“三线建设”这样一段历史记忆得以保留,另外一方面也能利用“三线建设”工业遗址进行招商引资,开发相关的第三产业,促进当地的旅游经济与文化事业的发展,从而为新一轮东北振兴下实现吉林省的高质量发展做出相应贡献[15],使工业遗址得到更好的开发与利用。

猜你喜欢
吉林省建设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吉林省医疗器械检验所
医疗装备(2020年22期)2020-12-15 07:36:40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石油沥青(2019年6期)2019-02-13 04:24:34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吉林省再生资源市场大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