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短板:供给侧改革对武术国际推广之启示

2020-02-25 15:59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国际化武术

王 稳

(吉林化工学院 体育教学部,吉林 吉林 132022)

从20世纪80年代,原国家体委明确提出“把武术推向世界”的战略方针,在已过去的近40年时间里,国际武术联合会的成员国已发展了五大洲的140多个国家,中国武术的国际化进程可谓取得了非凡成绩。与此同时,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攀升,迫切需要中国文化走出国门,为中国崛起贡献力量。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折射出中华文化的特征和核心价值观[1]。因此,如何探寻完善武术国际推广体系、提升武术国际推广质量、增加武术国际习武人口的有效途径,是新时期武术工作者对外传播中国文化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中国武术国际推广不断优化的理论新基:供给侧改革

2015年11月,中央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并针对当前中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实质性问题,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思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便成为了新时期我国经济政策的指导与方向[2]。面对经济、社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武术也要有因应之策。在强有力的中国政府推动下,中国武术国际化推广成绩举世瞩目。但是从长远来看,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世界体育强国等角度,政府推行的需求侧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武术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的发展振兴之路,要着力解决问题、求实效,要在补齐短板上下功夫,争当高质量发展的领跑者[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推动武术向高质量的国际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国“供给侧改革”,又称“新供给经济学”,其理论和实践与西方供给学派有联系,但同时也有明显差别。从理论上来看,新供给经济学是在总结西方供给学派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理性“供给管理”,在肯定需求管理重要意义和实践贡献的基础上重视与强调对供给端的管理[6]。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通过改革推进结构调整,矫正结构配置错位,通过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来促进供给结构各要素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高品质产品的需求,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7]。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改革”和“创新”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有效供给拉动经济増长,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各项改革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两大领域,武术国际化发展的改革属于社会领域,武术国际化的所作所为不仅关系中国武术自身的发展,也影响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大局。

二、中国武术国际推广之核心短板急需弥补

(一) 资源分配失衡,推广组织结构不合理亟待解决

武术国际化推广不能仅仅只注重规模、质量、品牌等方面的建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期建设上要有战略高度审视武术的国际化发展,首先要有理念的转变。从投入来看,政府主要将“竞技武术入奥”作为扶持重点进行武术的国际化推广,大量的政策、人力、物力、财力涌入“竞技武术”,而使得具有代表深厚中国文化的“传统武术”获得的资源越来越少,武术国际推广的项目资源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影响整体中国武术国际推广的生态建设。从资源分布来看,“竞技武术”占据了武术国际推广的大部分优质资源,而“传统武术”的国际推广与发展却远远落后于世界人民对优质的中国“搏击”“健身”“文化”资源的诉求。从文化多样性来看,由于不当的激励机制,所有的中国武术国际推广都向“竞技武术”看齐,导致了中国武术国际推广技术体系单一,风格千篇一律。以致,作为一种风格多样、功能多元,原本可以满足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受众需要的中华武术,在国际传播中出现“技术同质化、单一性趋向”,最终导致了中国武术不能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需要[8]。同时,政府长期将“竞技武术进奥运”作为武术国际化推广的终极目标,导致武术的文化传播缺乏强而系统的武术国际推广组织结构,也就很难合理的调配有效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也可以说,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中国武术国际推广其投入在政策、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方面就会产生诸多不合理性,甚至出现投入错位,造成了中国武术国际推广的资源分配失衡。因此,优化中国武术国际推广体系的内部结构和合理安排推广重心布局,这才是保障武术国际化能够持续产出有效供给的前提。所以,在战略层面需立足于现有条件,沿着内在市场经济体制逻辑和体育体制改革实情,对资源分配失衡,推广组织的不合理从体制、政策制定、法规完善及市场体系健全等方面进行科学顶层设计,这是推进武术国际推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定目标的实现的基础。

(二) 内涵建设不够,武术品牌缺乏竞争力迫切改进

需求侧改革,注重于需求拉动和资源投入,以至武术国际推广的步伐过快,数据上的国际武术联合会吸纳的会员国呈井喷式增长,武术大步走进了世界五大洲,武术进入孔子学院的数量按照政策计划要求每年百分比式增长,以华人华侨为主体的在国外开展的各类武术俱乐部越来越多。这些看似繁华的数据表象其实都是停留在武术国际推广外延式发展的结果上,其内涵建设却没有实质性改变。如:较之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民主、自由、公正”理念基础上所提出的“更高、更快、更强”的自我超越精神的普世价值观,中国武术国际推广的理念纷繁复杂、观点不一,甚至不易理解[9]。中国武术所表现出的“抽象化”“朦胧化”等特点,对于有着不同文化根源的人们而言不容易被理解和被接受[10]。武术散打作为自己的主流格斗技术,在世界顶级格斗赛事中也难觅散打的技术形式,武术在格斗技术方面也明显落后于其它武道项目[11]。这也就造成了武术的核心竞争力与跆拳道、空手道、柔道、泰拳等世界其它武道项目有较大差距。而武术独特的养生健身功能的太极、健身气功等项目又受到印度瑜伽的猛烈冲击。武术比赛的观赏性、竞技性不强、养生健身推广包装同质化严重,这就很难吸引国外民众,直接影响了武术的国际推广。那么,武术国际推广繁华的数据表象也就很容易理解了。由于我国武术的国际化过于重视外延发展和规模效益,忽视了内涵建设,致使武术产品与国外同类武道产品相比总体水平不高,出现了技术含量偏低、同质化严重、品牌效应不强等现象,再加之我国武术国际推广制度建设的不完善,监管制度的缺失,以致在国际同类市场上竞争力持续弱化。在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的新时期,这种外延扩张和内涵滞后的矛盾也就越来越突出。对此,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必须转变观念,认清楚目前制约武术国际推广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而是有效供给不良和无效供给过多所造成的。

(三) 推广效益不够,武术在国外本土化转型改善

由于在政府主导下的武术国际推广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国家财政,武术在国际上推广效益好不好,全是政府说了算,也都由政府买单,并没有建立严格的质量评估体系。回顾武术的国际化推广,其推广的主要模式是“技术输出”,同时还采取“请进来”的战略方针,“技术输出”主要是派遣我国教练员到国外任教推广武术,“请进来”主要是将外国运动员或者武术爱好者引入国内进行教练员和技术培训等。可以说这项措施对武术国际推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自武术的国际化实施以来,在过去的近40年间,时至今日在国际各类武术比赛中,教练员绝大多数仍是中国人,这虽对各国武术技术水平的提高有着很大帮助,但作为一项国际性运动项目却没有很好地完成本土化的转型,这无疑大大影响了武术国际推广的效益。观韩国的跆拳道、日本的空手道、泰国的泰拳却在世界各地非常好的完成了本土化转型,本土教练员执教占绝大多数,无论是国际赛场,还是国内比赛,基本都是本土教练,本土化教练的增多,这有力促进相关武道项目在当地的开展[12],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推广的效应是何种状态。正如跆拳道项目在我国的开展,可以说城市、乡镇中大大小小的跆拳道馆,基本都是中国教练,而中国教练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推广跆拳道项目时,又会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仪式、礼节等改进,以之符合中国国情,让学员有一种亲切感,这也进一步促进了跆拳道项目在我国各地的推广。但我们在技术输出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相关研究还指出,在国外传授武术的师资因没有进行资格认证和等级区分,在推广武术过程中以所传授拳种、流派内部的拳谱排名来决定其地位,更有甚者,有个别武术传播者在国外打着某某传人的旗号开馆授徒,师资方面出现了严重地良莠不齐现象,这无疑损害了中国武术的声誉,导致中国武术在世界上的“公信力”受到质疑[14]。这实质上就是涉及到技术输出的考评系统性、科学性与标准化没有及时跟进,而且在推广过程中没有注重武术的本土化转型这一实质性问题,这也进一步影响了武术在国外的推广效益[13]。这也说明武术的国际推广注重资源投入,但是资源如何投入,效果如何,却很少有评价。而武术要想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必须走进当地居民的生活,使武术成为他们的身体锻炼内容。因此,提高武术国际推广效益,实现武术的本土化转型来满足世界各国人民的武术健身需求势在必行。

(四) 创新能力不够,难以适应多元化需求亟待加强

供给侧改革主要是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驱动来提升效率和水平,来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是对外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名片”,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应该起到推动或引领的作用。从需求侧改革看武术国际推广的现实状况,武术的国际推广在创新方面做得并不好,这固然有外部环境的原因。但从推广武术的内因来看,由于武术在国际化进程中的文化的核心理念、文化的体现形式、体制机制结构、推广传播手段、技艺技术方法上并没有真正的进行科学化、精细化化设计,呈现出一种粗放式发展模式,过度的强调“竞技武术进奥运”的终极目标,抑制了武术在细节推广方面的创新动力。反观,韩国跆拳道在技术、服装、品牌在时尚化的创新能力上做到了极致;美国的拳击在职业推广的创新上做出了品牌;空手道、泰拳、柔道、巴西柔术等突出格斗特色,在格斗技艺不断创新,成为格斗爱好者最为青睐的武技品牌[15]。即使是我们极力推广“入奥”的“竞技武术”所提倡的以满足观赏需求的“高、难、美、新”理念也陷入了大众对其“竞技欣赏”的能力不足的困境,以致武术比赛场地观众聊聊无几[16]。武术看似所能提供的产品很多,无论是格斗、表演、健身等等武术都可以供给,但我们所提供的武术产品往往消费者不喜欢,或者说看似提供的产品很多,但没有特色和精品,出现同质化现象。一位美国社会学家说:全球化将世界的每一个国家都变成了一个车站,全球化的列车在这些车站中间不停穿梭,如想让乘客在你的车站下车,则你的车站必须要有足够吸引力和特色,这种吸引力和特色就是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如果民族文化都同一了,那么你的车站和别人的一样就没有吸引力可言[17]。因此,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其国际化传播过程中必须有足够的创新动力,在技术、管理、推广等研发人才培养方面的短板都要弥补。从创新来看,武术存在对研发投入的水平不高、创新机制不完善,严重匮乏的现象。因此,面对世界各国丰富多样的文化需求,武术只有通过创新才能供给出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以此来满足各国丰富多样的文化需求。

三、中国武术国际推广核心短板的解决之道

(一) 以化解主要矛盾为指向,强化制度的优先供给

“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总量问题与结构性问题并存,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18]。也就是说“优化结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即利用什么样的社会资源配置来实现经济发展。按照格雷戈里的划分方法,经济制度结构包括决策组织、激励机制、调节机制等[19]。要解决中国武术推广的制度结构问题,必须要建立起以制度创新为导向的改革激活机制。一是,创新武术国际推广的治理模式。以激发武术的活力为出发点,制定类似《体育法》或相关法规,重构政府和市场关系,明晰政府、国际武联等武术决策组织和市场的新型关系,通过制定政府权利清单、国际武联和中国武协责任清单、市场负面清单等划定各方权责。二是,创新武术推广人员的管理制度。成立专门的武术国际推广从业人员培训中心,为相关从业人员创造好的发展途径与制度保障,建立激励机制,确保待遇,从制度上确保相关从业人员“以武为乐,以武为业,以武为荣,成就大业”。三是,创新资源配置机制。要在武术国际推广的负面清单中明确国家形象底线,以及当地国家“非准不入”的领域或者事项,其余则放开,让市场调节机制充分参与,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多形态的武术产品。要实现这些目标,政府一定要解放思想,坚持以化解主要矛盾为指向,强化制度的优先供给,为武术国际化发展提供制度活力。

(二) 以推广标准制定为核心,促进推广效益的提升

一般来说,变化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事物的整体发展也是在不平衡的环境中实现的[20]。短板与长板、弱项与强项,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这一过程,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葆有“时间耐心”,切忌政绩冲动、搞短期行为、急功近利。武术国际化推广的应该包括在制度、管理、传播、技术、人才、教育教学等诸多方面建立质量标准体系。武术国际推广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让武术供给遵循其特定的发展规律,按照武术自身的发展逻辑来供给高质量、深内涵的武术系列产品。首先,要健全武术国际化的标准推广体系,将武术国际化传播规律外化成具体的行业标准体系,这个标准体系至少包括:建立推广从业人员的成长标准,通过制定各类培养标准,确保人才培养达到基本要求;建立教练员专业标准,确保具备武术国际推广的专业水准与武术教练员的本土化;建立国外推广的段位制标准,完善考评标准与考评机制体系, 制定一套因人、因地而异的考核标准,以此提高国外学员习武积极性。其次,健全各标准的修订机制,确保能够及时适应经济、社会和人的需求变化,做到与时俱进。第三,建立武术技术标准体系,确保每个国家、地区武术文化内涵、技术动作要达到基本标准,使武术国际推广的国家形象底线得到保障。通过一系列的标准体系建立,以此推动武术国际推广的效益的提升。

(三) 以遵循体系改进为准绳,推动内涵的稳步提升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大众化是推动武术可持续发展的活水、源头,但竞技武术过度追求难度技术,同时又偏离了武术的技击核心,导致竞技武术将脱离大众成为空中楼阁,而传统武术的纷繁复杂又让大家望而却步,因而无论使竞技武术还是传统武术在大众推广方面困难重重[21]。武术大众化的国际化发展道路绝不能随从于竞技武术的技术体系,过度追求套路的高难度与艺术性。武术国际推广的大众化的技术路线应该走以“简单化”为原则的路线进行创新。首先,要创新推广的技术体系。推广体系方面,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改进竞赛规则、裁判方法和经营管理;技术体系方面,基本功、套路、体能、专项辅助训练、功力功法、实战等技术的重新创编整理,推广简单、易学、易练、的武术,适合大众需求。其次,创新文化理念包装体系。坚持创新与传承兼顾原则,对武技、武礼、武德进行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创新具有适应共同价值观、共同文化理念的文化传播体系,重视武术的文化特性,保持武术技术创新与文化传承同步。第三,创新训练程序体系。武术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由功法入手,进阶套路,过渡到实用的基本程序[22]。但这种训练程序过于繁杂,以至于短时间难出成果,效率不高,不太适合武术在国际上的大众推广。因此,武术训练程序的创新可从传统武术的训练中挖掘整理,将别具一格功法技术、练功器械进行现代化改良,形成特色明显的训练程序。

四、结 语

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学家看来表现为源源不断的有效供给不断地满足有效需求,从而使供给与需求在动态中保持平衡[23]。那么,将武术置于经济发展的场域之中,武术实质上就是一种独特的商品,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需要供给与需求的一种动态平衡。在经济全球化为武术的国际推广带来了重要契机的同时,武术国际推广的现实图景却呈现出供给端在资源分配失衡造成的推广组织结构不合理、内涵建设不够以致武术品牌缺乏竞争力、推广效益不够,武术在国外本土化转型改善、创新能力不够,难以适应多元化需求等问题制约着世界人民的武术需求,这突出体现出供给与需求的一种不平衡性,其中问题核心还需要从武术自身找起,武术国际推广的好不好,实质上就是武术自身好不好的问题,即供给端是内因。因此,武术国际化推广必须重视武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同时还要尊重经济规律寻找解决路径。那么武术作为我国独有的武术产品,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规律下,应以供给侧改革为重点,坚持优化和完整自身推广体系、制度、技术和品牌等,并借鉴、吸收其他武技有益的成分,当武术自身有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的时候,其国际推广的效益和质量就会迅速提升,武术在世界各国的认可与普及也就指日可待。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国际化武术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中国武术有哪些派别
新型涵道武术擂台机器人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