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路径探索

2020-02-25 15:59:30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文明政府生态

苏 宇

(东北电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开始不断转型,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发展。作为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漫长过程当中总结的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能否持续提高,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能否成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指出:“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崭新的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总体建设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1]”。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几代中国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

一、生态文明建的必要性

(一) 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呼唤生态文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人民群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但是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往往都是以牺牲大量的自然资源为代价。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要求也日渐增长[2]。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开始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产生阻碍。在这种大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应运而生,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符合我国国情,是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生态文明建设

传统的发展观往往只重视经济总量的增长,对于生态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浪费比较漠然。长此以往,虽然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枯竭,势必会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激化,进而制约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科学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靠科学提高发展质量,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3]。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尊重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民群不仅仅能够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能够在优美的生态环境当中享受发展带来的美好生活。因此,科学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

(三)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基础和前提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只有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解决了,才有可能实现人与社会的真正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充分认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并在这些规律的制约下开展社会生产活动,在谋求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做到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以爱护自然、尊重自然为前提,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利用,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条件[4]。

二、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奋斗。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政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力量存在管理缺位

当前,政府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政府具有较多的职能,很难集中精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当前的政绩考核更多的是放在GDP增长上,生态环保在政绩考核当中所占比重较小,因此政府对于粗放性的经济发展容忍程度较高,最终导致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当中没有很好的发挥其主导作用,导致管理缺位。由于我国是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想要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主导生态文明建设几乎不可能取得成功[5]。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当中可能存在管理缺位的情况,因此需要改变传统的政绩考核方式,转变激励机制,促使政府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能够更好的在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发挥主导作用。

(二) 市场竞争不够充分导致生态文明建设驱动力不足

政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力量,其主要作用是制定法律和政策,规范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行为,从战略层面上指导生态文明建设。但是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远远不够的。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市场,充分的市场竞争能够让企业不断采用新技术和新的生产工艺,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但是从现实情况看,市场并不掌握资源、能源以及自然环境等生态要素的定价,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往往压低生态要素的价格,从而默许企业采用粗放的生产方式。在这种市场竞争不充分的大背景下,企业往往缺乏创新的驱动力,更不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去采用新技术和新的生产工艺[6]。

(三) 传统观念的固化导致生态文明建设参与程度不足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是政府,这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效率。在政府政策的引导和制约之下,市场主体主动或者被动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当中。但是大部分的社会群体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程度并不高。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尤其是物质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有一部分人开始不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开始追求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但是对于大部分群众来说,其生活的主要目标仍然是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其本身并没有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当中的热情[7]。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有总人口的绝大多数,虽然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日趋严重,农民仍然缺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无论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将生态文明建设看成是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因此也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当中。

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索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工程,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集中政府和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获得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高速发展的经济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是不可取的[8]。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人的消费观念产生了异化,高浪费、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在一些人当中得到追捧。针对这些错误的价值观,在发展过程当中必须处理好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当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而重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一)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意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条件就是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使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首先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使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到每个社会个体的内心,并内化到日常工作和学习生活当中。其次,要充分发挥学校在教书育人和舆论宣传方面的主阵地作用,开展生态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力所能及的生态文明建设当中[9]。最后政府应该加大对公共设施的财政投入,建设植物园或者生态馆,每年定期举行生态开放日活动,使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相关理念深入人心。

(二)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生态文明相关法律法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以往国家将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发展上,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远远不够,相关领域的政策和法规不够完善和健全。这就导致很多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发生之后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相应的惩罚。较低的违法成本导致很多人铤而走险,对生态环境肆意破坏,严重制约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10]。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建立明确的赏罚制度,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社会组织和个人进行严厉的惩罚。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监督机构,专门受理破坏生态环境的举报,充分发挥法律的威慑和监督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有一整套健全的保障机制,从而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能够顺利推动。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充分吸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生态保障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符合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管理机制。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主要依靠政府进行管理和推动,社会组织和个人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程度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建立相应的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当中。

(三) 加强技术创新,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来说,技术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大力推进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生态文明技术创新不能仅仅依靠国家的力量,而是在国家政策的范围内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技术开发当中,强化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开展技术创新和生产工艺改革,改善当前我国生态环保领域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的现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猜你喜欢
文明政府生态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支部建设(2019年36期)2019-02-20 13:21:22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中国卫生(2015年10期)2015-11-10 03: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