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鹏
(北华大学 体育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主体能动价值属于哲学范畴的观点。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对人的主体能动性的揭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成人的感性活动,当成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追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高质量,是高校充分履行党和国家所赋予的“立德树人”的神圣职责,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因此,针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质量的理论探研,已经成为高校人科研论题和教学探索中的重要成分[2]。基于主体能动价值的实现,探讨大学生信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为、自觉、自由“三自”理性能动性的演进,即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对人的主体能动性阐述的理论基石,将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聚焦于“以学生为本”的大学生主体性能动价值的视角,以引导、培育、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自”理性为理路,将教育客体的施教,也即高校的施教,与教育主体的能动价值,也即大学生的能动价值紧密联系起来,探求如何认识、利用、提升大学生主体能动价值,如何提高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引领大学生信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自”理性能动性向着被高校引领的方向演进发展。
“自为”理性是主体自主理性的逻辑延伸,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自为天性和秉性。个体人以“自我”意识而存在,以“自明”感受来认知和对待客观事物,包括支配自己的行为,这是一种纯粹的自我喜好、自我需要、自我满足,自我的不断否定、认同、创造与超越,是主体能动性最自然、最原始、最客观的存在。但人毕竟都会是“社会人”,个体“自为”理性必当面临群体“自为”理性的冲击、挑战和约束,否则,“自为”理性就会自由泛滥,自由泛滥的结果是各行其是的无政府主义,是社会无功德、无秩序的混乱和难能为继。那么,个体人“自为”理性的能动性会受到群体人“自为”理性能动性的影响,其结果只能是二选一,要么恪守于己,要么同化于人,而真理往往在多数人的手中,其结果的概率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个体“自为”理性的能动性和群体“自为”理性的能动性会相互作用,并同化于群体“自为”理性能动性的作用取向,当然同化是有条件的,即群体“自为”理性能动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守是具有正效应的,也不乏会有未被同化的个体存在,因为个体“自为”理性的能动性会有不同能量,受群体“自为”理性能动性的影响程度不同,包括受到“自我”暗示的程度不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品质的传承,是对中华民族图腾与时俱进的道德品质的引领,具有与民族生发攸关的历史根脉,也具有立足现在和面向未来中华民族所需要的高尚价值品位,是中华民族流淌在血液中、植入到骨髓里的最精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道德遗产[4]。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表明,人类社会中先进的、优秀的、科学的成分总会战胜和领航落后的、平庸的、愚昧的成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质与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民众间的信守程度决定其被大学生“自为”理性的引领已经成为情理中的必然。但情理并不等同于现实,更不等同于结果,基于“自为”理性能动性的存在和剖析,高校对大学生信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效果是有条件的:其一尊重“自为”理性能动性的存在,向着大学生有利于信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引领;其二重视对群体“自为”理性能动性的培养和利用,以群体“自为”理性能动性的正能量、正效应激发和统领个体“自为”理性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其三关注并关怀大学生信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为”理性能动性的个体差异性,对于个别学生和“问题学生”给予特别关注和特殊引导。因此,高校要提高大学生信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质量,就应该注意到和操作好以上三点。
“自觉”理性是主体“自为”理性的逻辑延伸,指个体意志品质中的自愿性,表现于个体自觉自愿地执行或自主自愿地追求整体长远目标任务的程度,是个性信念在责、权意识引发下,所形成的自我效能感与利益心理的对立统一体。与“自为”理性的能动性相比较,“自觉”理性的能动性更具有主体的思考成分、明辨成分、实践成分。若将“自为”理性的能动性做自然心理单向度的“为与不为”来考量,则“自觉”理性的能动性是具规范心理的多向度的“对与错”“可为与不可为”“做和拒绝做”“努力奋斗和半途而废”“放任错误和纠正错误”“明哲保身还是与之相争”等等很多矛盾的思考和明辨。任何人都具有自觉性,但自觉性的品质和程度并不一样,自觉性的品质决定自觉性行为是否能够被群体和社会所悦纳、所赞成、所支持,自觉性程度决定自觉性行为在实践层面的作用力度、影响力度和实现力度。“自觉”理性的能动性凸显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客观规律,将人的思维品质和思想品质与对实践结果的觉察和分析挂起钩来,建立起“自觉”理性能动性的实践考察镜像和考察标准,也即,“自觉”理性的能动性是客观存在,作用的方向和质量是有条件的,自觉能动性作用是实践的条件,实践是自觉能动性的物化表现,自觉能动性作用和实践检验标尺相互作用于人的认识并左右人的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内在一致,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5]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讲话精神,在加深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的基础上,针对于提高高校对大学生信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质量,要重视并积极采取对大学生“自觉”理性能动性的引领对策说来,既要考量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植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凝结成质的规定性的精髓表述的特点,也要考量到大学生自觉认知和自觉信守的自觉理性的能动性特点[6]。其一自觉理性能动性的激发和引导要建立在知情知理的基础上,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情知理绝对不可能是因为“自为”理性的存在而为“天然生和自然有”,需要高校的理论灌输和理论教化,高校要在现有的教学规范基础上研究分析如何将理论灌输和理论教化进行得更为入理入情,让大学生接受得合情合理,成为个人品质修养的必然成分;其二自觉理性能动性的激发和引导要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这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7],既要联系宏观大局和以史鉴今的实际,也要联系现实现在和事为理用的实际,更要联系大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表现的实际,一句话,就是大学生信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理性的能动性需要高校的培养和引导,高校的培养和引导是大学生信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理性的能动性正能量发挥的催化条件。
“自由”理性能动性是主体“自为”“自觉”理性能动性的逻辑延伸和最终目的,指个体意志和行为上的自由体现,已经在个体意志和行为上形成了与自为和自觉的统一,真、善、美的统一,主客体的统一,不再是被外界条件所限制、所约素的“自为”“自觉”,而是很自然的超越了“自为”“自觉”,达到接近终极状态的“自为”“自觉”的超越,也即自由的奔放和自由的超越。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理论阐述,“自为”“自觉”“自由”形成了主体主观能动性存在、表现和作用的基本内涵,对马可克思主义这一哲学观进行深刻的体会,会感受到三者互为条件和层次,由“自为”到“自觉”,再到“自由”,使主体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感性不断地升华,帮助主体人不断以感性的超越实现理性的进步。正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含义的相关解析:自由意味着对自然、社会客观关系的认知、尊重和改善。自由是人的精神属性,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实现。自由是遵循人自身发展规律的自由。真正自由的人是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人;是能够自觉运行时间充分发挥、发展自己潜能的人;是具有高尚的精神生活和审美情趣的人[7]。
大学生信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理性能动性亦可以做两层分解,第一层为低层次的“自律”,第二层才可以是高层次的“自由”,一字之差,却说明了大学生信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理性能动性的明显区别,前者是自我约束下的“自由”,后者是无条件限制下的主观必然行为。大学生尚处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期,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缺乏前者的“自律”式自由,更缺乏后者的无条件限制下的主观必然行为式的自由,正由于大学生尚处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期的客观实际,才需要高校加强对大学生信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引导,而且是必须实现高质量的培育引导,是追求大学生信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自律程度向自由程度发展的引导[8]。因之需要做到:其一正确对待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合一不足的问题,以人文关怀和循循善诱来启发和促发大学生信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实中不乏有高校教师抱怨大学生的个性太强、缺乏认真学习的态度和严格律己的精神,对教师和学校的培育引导不怎么“感冒”,这里的问题症结就存在自律不足所引起的知行合一不足,如果持有这样抱怨态度的教师和学校能够以人文关怀和循循善诱来启发和促发大学生自律的主观能动性,对培养大学生知行合一的意志品质就一定会有帮助,而抱怨只会由情绪化导致更情绪化的“淡作为”和“懒作为”。其二积极采取以“行德”促“敬德”“明德”“立德”,充分肯定并大力弘扬大学生自身和社会的其他方面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积极因素,引导鼓励大学生们体会精神闪现、现实表现中的亮点,让他们不断地受到正能量的感染和熏陶,以正能量的不断充值为大学生自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生机和活力,强化自律的自觉性。其三追求自由目标和引导大学生向着信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程度而努力[9]。尽管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信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还难能达成使之形成自由理性,以自由理性的能动性来实现自身修养的自由超越,但这个目标应该明确,向着这个方向努力的方法和措施要具备,有长远目标的导引,才会有近期目标的合理和扎实的实现,有高标准,才会有大作为,培养大学生坚定地信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高校所履行的“立德树人”的神圣职责不抽条不缩水。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对人的主体能动性的揭示联系到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教育,即体现于对“以学生为本”教育思想的坚持,再具体到高校对大学生信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以学生为本”,就是要落实到对大学生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上[10]。基于主体能动价值的实现,探论高校对大学生信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自为、自觉、自由的“三自”理性的能动性,就是要为高校这方面的教育活动提供理路,就是要提示高校和教师要尊重、培育、强化大学生信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