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安,陈冬松
(1.吉林化工学院 发展规划处,吉林 吉林 132022;2.吉林化工学院 教务处,吉林 吉林 132022)
高等职业教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也助力了高等教育由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随着我国发展步入新阶段,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1]。以地方工科院校为母体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兼具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特征,融地域性、职业性、实践性、技能性、就业导向性和行业性于一体,是服务区域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作为高职教育的核心和立校之本,专业建设既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结合的产物,更是决定高职教育内涵建设、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2]。新时代高职专业建设备受行政主管部门、教育界、产业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思考地方工科院校高职专业建设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理念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理性思考,专业建设理念是对专业建设的内容和路径进行的概括和思考。先进科学的理念对专业建设质量和高职教育的发展起到关键的指导和引领作用[3]。长期以来,注重规模效益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导致了专业建设被利益因素所左右,经常唯招生和就业马首是瞻,专业的稳定性和规范性被忽视,以供给导向代替了需求导向,专业扩张势头严重,缺少科学规划和顶层设计,未能建立起完善的专业体系,与国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归根结底是专业建设理念引领力滞后于我国高职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目标。
专业特色不足、专业设置雷同度偏高、专业结构同质化竞争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的共性问题[4]。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与国家尚未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有关,举办者往往被功利发展观所支配,在专业投入产出比方面精打细算,追求短期效益,盲目跟风开设热门专业,专业调整频繁无序,趋同化现象明显,“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矛盾比较突出,专业建设层次和质量大多徘徊在较低水平,缺少科学论证和深入的供需调研,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严重脱钩,特色专业建设效果不佳、数量有限,也阻碍了高职教育特色发展。
专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连接高职教育与产业的桥梁。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专业建设存在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5]。产业转型升级是我国经济新常态的核心和关键[6]。在产业结构由低端向高端加速变革的背景下,专业结构滞后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愈加凸显,专业供给的产业需求导向缺失,未能将区域产业布局作为专业设置的标准和依据,未能充分彰显区位优势和行业特色,通用型专业比重偏高,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地方支柱产业的专业比重偏低,与地方产业发展相关的主干专业、优势专业相对不足,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不强,“内卷化”效应持续发酵,贻误专业发展良机。
当前,高职专业层面的目标体系和标准体系尚不完善,专业建设论证机制、动态调整机制、预警机制和评估机制不健全,专业自我诊断与改进的创新机制不够优化,专业、课程、课堂三者之间链条尚未打通,企业参与动力不足,专业资源有效配置率和利用率较低,标准在专业建设基础性保障能力方面的作用不够,未能对专业建设背景、目标及课程建设等内容做出明确规定。专业建设标准的制定处于探索阶段,国家也尚未出台相关规范性文件。尤其在“云物移大智”新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专业建设与新兴技术的融合度还不高[7]。
先进的理念是专业建设的引擎和先导,要以新发展理念统领新时代的专业建设[8]。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比较于契合我国四年制本科工程教育的《华盛顿协议》及契合我国中职工程教育的《都柏林协议》,蕴含国际化通用范式的《悉尼协议》为致力于内涵发展的我国高职专业建设提供了最佳借鉴方案,它的认证标准为工程类专业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体系化和规范化的建设标准[9],尤其是其“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的三大核心理念贯穿于《悉尼协议》七个要素之中,最具参考价值。以学生为中心能够实现“教”向“学”的转变,教学全过程聚焦和关注学生的学习内容、模式和成效,着眼于学生毕业后“能带走”的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核心能力、综合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指向的是学生可持续发展。以成果为导向,即OBE理念,注重发挥专业建设、教育教学和支撑条件的作用,指向的是学生学习成效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持续改进则是通过专业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来促进人才需求、人才培养、培养过程和培养质量的不断优化,使得人才供给更好地对接人才需求。
特色是一事物明显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独有特征。国家当前大力提倡高职教育向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专业彰显特色化已成为专业建设与改革的优先选择。专业特色化建设必须抓住关键要素,明确突破点和着力点,才能增强专业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0]。首先要瞄准新工业革命、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及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结合高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坚持“需求导向”的专业布局及“服务一线”的育人理念,科学规划专业建设目标和定位,为促进专业规模、结构、质量、效益良性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坚持围绕特色强专业,深化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彰显办学特色、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色专业建设,对就业率低、设置趋同、招生过剩、难于与产业对接、国家预警及专业评估不合格的专业进行严格控制或停止招生,同时统筹优化专业布局,增强专业竞争力,促进专业交叉融合,拓展专业的发展方向及空间,以特色专业建设促进专业内涵的整体提升。三是打造特色专业群、专业化教学团队及特色鲜明的专业文化,运用系统论及协同理论分层逐类推进专业群建设,创设专业文化、企业文化、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有机融合的情境和氛围,凝练提升专业精神和职业精神,形成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互为支撑的高水平专业体系。
专业设置作为人才培养和供给的重要表现形式,集中反映了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规格、种类、技能结构、综合素养等方面的要求[11]。要正确认识专业与产业的密切关系,努力提升专业与产业的协同度。一是依托行业背景和区位优势资源,注重专业建设的行业性、区域性、开放性和前瞻性,将能否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作为衡量专业价值的标尺,坚持专业结构深度对接区域产业布局,围绕区域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方向打造优势专业。如吉林化工学院学科专业建设重在支撑吉林省石油化工等支柱产业发展,其二级分院航空工程学院以高职教育为主,依托位于吉林市国家级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核心区及毗邻吉林经济开发区、航空工业吉林航空维修有限责任公司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吉林省大力发展通用航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契机,打造服务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群,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高度契合。二是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与行业企业共同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人才、课程、知识、技术、设备等要素双向流动共享,广泛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共建产业学院及“校中驻企”“企中驻校”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着力打造专业化高水平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为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坚实支撑。三是积极组建由行业企业专家、专业教育领域专家和高职专业带头人组成的专业建设规划委员会,对专业教学标准、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进行规划指导和严格把关,提高课程教学标准和岗位标准的衔接度。
高水平的专业建设离不开完善的保障机制。一是加强专业建设的内部保障机制,建立专业自我诊断与改进机制、专业质量检测与预警机制,利用大数据技术综合分析学校数据采集平台信息、质量年报信息、学生学业成绩、竞赛成绩及就业状况等相关信息,对专业建设质量作出中肯评价,作为优化专业布局及把握主干专业、特色专业、长线专业和短线专业比重的基本依据。注重专业评价方法的系统化和科学化,做到量化评价与质化评价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互补[12]。二是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专业建设保障机制,提升行业企业在专业建设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成立由行业企业、学校、政府及社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形式,建立科学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产业发展咨询机制、人才需求调研机制及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正确处理好专业动态调整与稳定发展的关系,同时加强专业建设标准、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工作,多措并举保障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三是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发挥专业评估的权威性、独立性、科学性和专业性优势,实现高职专业建设现代化。同时,要充分利用好内部、外部、第三方评估保障机制反馈信息的重要作用,准确查找问题根源,提出合理解决方案,严格落实责任,在持续改进中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为区域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神圣职责和使命,而专业建设就是人才培养的命脉。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顶层设计、课程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团队建设、实训条件建设、产教融合等多方面协同发力。地方工科院校高职专业建设要在有效利用母体高校办学资源的基础上,以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和促进高质量就业为导向,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主线,提升新时代专业建设现代化水平,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专业建设之路,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