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发展性资助体系的实践探索与现实启示
——基于国内部分高校的调查

2020-02-25 14:34林子鸿颜郡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资助困难家庭

林子鸿,颜郡

(福建师范大学a.学生工作处;b.党委宣传部,福建福州 350117)

“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思想的重要论述,是针对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开出的治本良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1],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强调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2]。扶贫、助困、公平、发展,不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意,还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价值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不仅把教育作为提高国民素质、提升人才培养层次的重要途径,更是把它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3]因此,高校如何突出学生资助工作的位置,发挥它在教育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值得大家思考。下文通过总结分析国内部分高校发展性资助体系的实践经验,探索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改革的方向。

一、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现状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高校保障民生、推进社会公平和谐的一项重要工作。2007年以来,经过多方努力,我国高校都建立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信用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等多位并举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让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有重大飞跃。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提高了认定和资助的精准度,让资助对象越来越精准,如福建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已经开发启用了量化认定指标体系;国家资助力度不断加大,仅2018年国家资助普通高校学生就达4387.89万人次,资助金额1150.30亿元,比上年增加99.56亿元,增幅9.48%;资助项目更加多元,高校普遍建立了国家、学校、社会三个层次的资助项目。资助工作的重大进步,在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缓解经济压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方面仍然还有一些不足。

(一)在资助政策上,重宏观,轻微观

高校在资助政策执行过程中,没有把好的“资助想法”变成“资助办法”。主要表现为大部分高校资助政策设计上,推动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计划多,但具体落实的奖助学金项目较少,重点都集中在奖励学习优秀的学生身上;在开展资助育人方面,开展各类活动的设想多,但具体组织活动的形式和类型比较单一。

(二)在资助方式上,重“输血”,轻“造血”

高校资助工作普遍以物质资助投入为主,在精神资助上采取措施和开展的活动不多。如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的培训较少,在学生勤工助学岗位上投入的岗位和资金比较有限。

(三)在资助成效上,重当下,缺长远

当前,高校学生资助项目基本上是按条件资助,按标准资助,缺乏项目化、实效性、持续性的体制机制设计,导致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成效不明显。大部分高校在资助项目上都还停留在将经费落实到位,在绩效目标的评价制度、资助项目的跟踪管理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多。

二、国内部分高校发展性资助体系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各高校在探索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方式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实践,对丰富和完善发展性资助体系做了大量的努力,下面介绍国内几种较为典型的发展性资助模式。

(一)中山大学“优向助学”项目

中山大学在保障性资助的基础上,设立“优向助学”项目,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资助体系,建立促进素质提升和能力发展为目标的资助体系。其项目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是建立以学习为导向的助后管理机制。一方面,建立家庭困难学生学业数据库。关注到受助学生的经济状况的同时,聚焦受助学生的学业数据。以院系为主导联系建立“一对一”的学习帮扶机制,通过教育培养活动,如成立学术性社团,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另一方面开展典型教育,培育先进个人典型,树立励志学生典型人物形象,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去学习优秀。

二是依托素质课堂,塑造学生优良品质。每年新生入学后,院系集中宣讲资助政策,定期举办以感恩、励志等为主题的专题讲座,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个院系根据专业实际,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培训等课程。让学生通过素质课堂,不断完善品质。

三是搭建公益服务平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山大学在全国率先成立公益研究中心,致力推动学生公益服务活动的研究与创新,倡导受助学生每年参加公益服务时间不少于50小时,学校也成立了三余社、雁行社等公益服务队等,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素质。

四是开展海外游学项目,开阔受助学生的国际视野。中山大学专门设立国(境)外交流交换项目,通过国(境)外相关项目培训和交流,搭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平台,拓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视野。[4]

(二)浙江大学NSEP体系

浙江大学NSEP全称家庭经济困难生的教育实践项目。自2005年起,浙江大学率先在国内高校中实施NSEP,开创大学生助人自助资助模式。浙江大学每年拨款20万元专项经费,主要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识自我、挖掘潜能、提高人际交往等能力。NSEP强调“资助”与“育人”并重,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搭建自身实践能力与完善自我平台,使其各方面发展需求得以满足。

NSEP以评审形式进行实施,即学生申请、学校组织相关专家评审。立项内容包含家庭经济困难生的生存与心理状态调查、家庭情况与学生心理状况、学生新型社团组织建设模式探索、助学金管理模式等。项目的操作突出了教育性、实践性和思想性。[5]项目至少由一名教师担任指导,每期确定一批一般项目与重点项目,每个项目资助金额为1000元至5000元不等,规定只有完成答辩之后方能获得资助的全额。参与人员同学生负责人还可获取第二课堂学分。NSEP为本校学生提供充分的经费支持与丰富的项目选择,构建了多元化的资助方式,学生可以依据自身需要选择不同的资助方式。该项目施行十余年以来,取得良好实效。

(三)浙江外国语学院的品牌创业型项目

品牌创业型项目主要借助实体化的创业实践基地或勤工助学中心进行运行。它运用现代企业管理原则,将大学生人力资源投入公司产生效益,通过公司实体运行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并使之成为与市场相适应的相关人才。该项目以“教育与资助并重、教师与学生相伴成长”为工作理念,助力学生成长,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开发适合本校特色的创业型项目。该校主要围绕几个特色设置项目:一是学校利用教育人才多、多语种人才的天然优势,建立相关家教服务中心与跨语言文化培训中心,对外提供语言和其它学科的相关培训。二是开办书报亭、咖啡屋等,由学生负责日常经营。三是开创印象园,充分发挥他们的艺术才能,把学校校训、校风、校园景观等制作成手绘画、图片、手绘本等进行出售。四是开设数字媒体服务中心,提供打印、照片冲印、图像设计等公共服务项目。然后,统一标识,铸造品牌化特色项目。浙江外国语学院将上述创业型勤工助学项目全部纳入学校发展性资助系列项目,统一管理。在项目名称上,都冠以统一字样,在实体店的店徽设计上,都配以相应的图像主设计标识。

其次,分项目实施设计。在项目管理上注重保障性和发展性,不仅参与实践锻炼,而且为参与项目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补贴。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分为筹划、运行和反馈三个部分。筹划阶段,由分项目运行筹划和学校整体项目筹划两个方面组成。在具体分项目运行筹划阶段,以项目或者校团委的名义,面向全校宣传、公开招标、收集方案,并着重统筹人员专业分配;在整体项目筹划阶段,则由校团委牵头,各学院配合整体探讨方案,统筹全局与构建整体构思。运行阶段,采用竞标成功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团队先期进入相关成功企业进行系统学习或者聘请校外专业人员带领指导,再由学生团队承担项目管理与运作,比如学科设定、语言培训项目开设、场地确定、教员的招聘、学员的招收以及学费和工资设定等。反馈阶段,主要是以学期为阶段的周期项目结束之后,进行阶段总结,核算盈利,公布报表等,及时发现与总结问题,扩大团队规模,进一步推动项目的发展。

品牌创业型勤工助学项目的开展,契合发展性资助的核心理念,从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思想教育等多方面入手,做到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放在心上,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才落在实处。[6]

三、构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体系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述高校在学生资助工作方面的举措值得思考和借鉴。从上述三所学校发展性资助体系来看,各校的发展情况、发展层次、学生情况有所差异,但都已经建立符合校情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体系。

一要探索与本校学生相适应的发展性资助项目。每个学校的历史背景、地理方位、经济发展状况等各有特点,每个学校的适用性也有不同。[7]高校应结合本校校情,挖掘本校的办学特色、专业特色和文化特色等,开发适合本校特色的发展性资助项目,打造品牌化项目特色才是高校发展性资助取得突破的明智之举。如福建工程学院着力打造资助战略地图就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二要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学生发展性资助体系。学校可以增加资助体系的层次性,使其更多元化。高校目前普遍已建立了“九位一体”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但立体性不够。立体性不仅表现资助的精准性和灵活性,更体现在资助主体的导向性。所以,高校应构建一个以国家资助为主体,学校资助为辅助,社会资助为补充,家庭及学生个人自助的多位一体的资助体系。政府应逐步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打破部属和省属高校界限,扩大国家奖助学金的覆盖面,同时,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号召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8]

三要丰富发展性资助体系的内涵。首先,要组织学生开展主题多样的公益服务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服务活动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养成公益之心,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感恩社会的意识。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融入学生群体,拓展视野,提升综合素质,培养积极健康心态。其次,要建立学生的心理引导机制,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库。心理信息档案库的数据应该收集和整理包含较为完善的家庭、学校以及学业成绩、就医情况等信息,这些信息应由专门的心理专家进行管理和分析,这将让学校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状态。[9]最后,积极挖掘学生潜能,搭建相关实践平台,提高学生自信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长期家庭经济较为贫困或其他一些原因,可能会产生一些自卑等心理问题。学校应该主动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帮助他们提升综合能力,增强学生自信心;同时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特长,多让他们参与实践锻炼,促进其潜能发挥,促使其更加自信,减少因经济困难产生的心理负担。[10]

四要加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与就业相结合。发展性资助项目的选择、确立与实施应考虑拓宽就业渠道、提升职业能力和增进就业机会,让受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帮助。学校除了增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训,“圆梦”培训班外,还要增加一些学生勤工助学岗位,加强上岗培训等方式,帮助他们提升职业素养,提高岗位提供者信任感。学校在学生勤工助学岗位上岗之前,还要精心组织一些岗前培训,让上岗学生能够适应岗位需求,顺利完成岗位工作,提升职业成就。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应建立校院重点学生就业推荐机制,积极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向校友企业单位推荐毕业生,使其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7]

猜你喜欢
资助困难家庭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家庭“煮”夫
选择困难症
恋练有词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