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素养培育研究*——基于环境美学与设计学的交叉视角

2020-02-25 12:59金淑芳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美育美学素养

金淑芳

审美素养培育研究*——基于环境美学与设计学的交叉视角

金淑芳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深圳 518055)

中国社会审美需求增长和审美素养较低的矛盾日益凸显,单一化的审美教育模式无法完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美育发展亟需突破传统视角,拓宽教育模式与路径。环境美学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代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视角,而设计学作为环境美的直接践行者,在塑造现代社会环境美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基于环境美学和设计学的交叉视角,开展美感普及教育,将为具体的美育实践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

审美素养;环境美学;设计学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人民在实现对美好生活追求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物质条件的保障,更需要实现精神上的满足,其中对于美的追求就成为一项重要的精神生活内容。美作为人类的一种本能追求,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演绎出新的表现形态,美来自生活,也孕育了生活。面对新时代新的发展需求,审美教育既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命题,也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一重要论述,对新时代美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美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却仍旧存在诸多问题,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体艺〔2019〕2号)指出“高校美育工作与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还不相适应,与满足广大青年学生对优质丰富美育资源的期盼还不相适应。”“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著名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认为,美育是一种美的情感陶冶,它教会人艺术化生活。与生活建立了联系的美育教学,才是真正能够融入人的灵魂的活的知识。美育教学必须直面中国社会的发展现实,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应在传统的以艺术教育为中心的学校美育教学的基础上加以突破。

1 环境美学的缘起及其美育作用分析

环境美学是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学科,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美学的哲学主题逐渐转化为“如何在美学层面上欣赏我们身边的大千世界”[2]。环境美学的审美范畴不同于文艺美学的审美范畴,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人居生态环境等方面,而且在审美模式上,环境美学审美模式强调的是“融入”,艺术审美模式是“分离”的。因此,基于审美范畴和模式的不同,在环境美学教育视域下开展审美教育应更多以一种积极介入的姿态进行,强调实践性和参与性。环境美学的出现反映了后工业化时代新的社会发展需求,在环境美学教育视域下开展审美素养教育,构建审美与生活的联系,将健全现代公民的完整人格,实现社会环境属性与个体生命感受的双赢。许多学者都曾提倡将环境美学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蔡元培早在《蔡元培美学文选》一书中,就指出环境美与艺术美和社会美同等重要。陈望衡在《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中认为环境美学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程勇真在《美育的灵魂:文艺审美还是社会审美》中认为美育有必要走出过去以文艺审美为核心的樊囿,重建社会审美维度,奠定社会审美在美育活动中的坚实地位。

但是从环境美学研究的整体情况来看,相关研究成果更多是立足于美学理论领域,对环境美学在美育中的作用和实践途径缺乏深入分析,学术化的理论研究没能对民众的现实审美生活产生直接有力的影响。从《中国美育发展报告2011-2015》以及《1990-2010年中国美育研究脉络》等著作亦可以看出,在美育研究和实践中,将环境美学与美育结合的仍然较少。一方面是相关研究和实践的不足,另一方面是美育教学的传统模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必须突破原来文艺审美的窠臼,从更广泛的视角构建美育体系。

2 环境美学教育视域下提升审美素养的教育路径

将环境美学引入美育教学,让环境美学的哲学关怀切实的服务到人民的生活之中,是开展美育教学的重要课题。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社会学与传播学教授迈克·费瑟斯通(M. Featherstong)于1988年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3]。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主体审美范畴的不再是绘画、雕塑等经典艺术形态,取而代之的,是与城市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衣、视、住、用、行的方方面面。提升民众的日常生活审美素养,既是增强居民生活幸福感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建设美丽城市、文明社会的根本。那么,如何提升?在笔者看来,应该将环境美学理论拓展和外延至民众的日常生活。现代社会是一个美学经济时代,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在构筑今日人类社会之面貌的这一切的背后,设计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设计学涵盖城市规划、环境、建筑、产品、视觉传达、服装等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这一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一直以来,却更多仅仅作为一门专业学科,供专业人士学习并提供专门社会服务。社会环境关系到每一个人,既需要具备较高设计水准的设计师,更需要具备较高审美素养的受众,提升民众整体的审美素养,才能真正营造出具有美感的社会大环境。因此,应充分运用设计学知识视野,引导形成基本审美素养,通过家庭环境美育、学校环境美育和社会环境美育的联动机制,让民众学会在生活中感受美、运用美、创造美。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陈述。

2.1 家庭环境美育孕育于居家设计生活的日常

家庭环境美育是每一个个体人生美育的第一步,营造美好的家庭环境涉及家庭行为的方方面面,家庭中的每一个人,每一处角落都是共同构建一个美好的家的关键因素。

在家庭美育中,着装和仪表是家庭成员形象的外显,也是孩子最早的美学启蒙。良好的外在形象不仅是妆容和服饰的呈现,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综合体现。在家庭美育中,父母用自己的着装和言行为孩子建立了最早的模仿对象,所以,在孩子的穿着上,注意整洁、美观、大方,在待人接物中养成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这些都共同构成了家庭美育的重要环节。

除了仪表之外,家庭环境美育另一个重要的元素就是家居环境。家居环境的第一要务是秩序感。贡布里希在《秩序感》一书中说“有一种秩序感的存在,它表现在所有设计风格中,而且,我们相信它的根在人类的生物遗传之中。”[4]21混乱的家居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无法引导孩子形成规则有序的生活规范。一方面,要通过合理的家居环境设计,将房间布置的整洁、美观,为家庭成员创造安全而舒适的生活氛围。另一方面,在家居环境美育中应引导孩子共建一个干净整洁的家,将劳动教育与美育有机结合,引导孩子共同参与房间的布置和美化,在与家庭成员共建美好家居环境的同时,实现对孩子的审美素养教育。

2.2 学校环境美育是拓展学校美育的切入点,也是普及设计审美知识的关键环节

2.2.1 将设计学基础知识作为环境审美常识引入课堂教学

一直以来,学校美育的主渠道是艺术教育,在大学的传统美育课程中,以《美学》、《艺术史》、《艺术欣赏》等理论性课程和艺术实践类课程为主流,与环境美育息息相关的设计学内容较少涉及其中,将环境美学引入学校环境美育,首先应发挥好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环境的呈现要素很多,包括建筑、平面以及各种生活物品等,它们占据着我们的生活空间,建构了我们的视觉日常,这些存在物虽属性各异,却都具有色彩、比例和尺度、材质以及风格等共性,学习认知事物背后的设计学常识,学会观察运用,才能切实提升环境审美能力。

色彩是在日常生活空间中大面积使用的设计元素。科学研究表明,“色”在视觉中所占的敏感度高达80%,色彩是影响人类感官的第一要素[5]。因此掌握基本的色彩知识是提升审美素养的关键一环。比例和尺度是物与物的相比,表明各种相对面之间的相对度量关系,对和谐性的影响最大。圣·奥古斯丁说“美是各个部分的适当比例,再加一种悦目的颜色。”[4]9人类很早就掌握了黄金分割对于美感的重要性,并善加运用。正确认知比例和尺度,才能了解不同事物与周围环境的依存关系。另外,材质亦是物品形式美感的重要元素,不同质感的材料会给予人们不同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学会认知和运用材质,是增强设计审美能力的重要部分。风格是某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或一个流派所表现出来的主要艺术特点,通过认识设计风格,整体了解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中外审美文化,才能在生活中使用好不同的设计风格。可以说,读懂设计风格是进行环境审美的一种基本素养。

2.2.2 学校环境美育应积极开展环境美育设计实践活动

环境美育不同于艺术美育的重要特点是强调实践性和参与性,因此,开展学校环境美育的另一个重要渠道就是依托校园和社会环境开展相关实践性活动。近些年来,中国的整体校园环境得到极大的提升,可谓特色各异,多姿多彩。校园环境是引导学生建立环境审美意识的重要实践场域。从环境软饰到公共空间设计,从海报册页到舞台搭建,环境审美无处不在。例如将环保教育与设计学结合,引导学生在学校的垃圾回收等工作中充分参与;又例如通过开展校园文创产品的设计征集活动等,让学生在共建校园的过程中,提升综合审美素养。

除了校园环境之外,社会环境美育资源丰富多彩,学校应主动加强与社会相关机构的合作,开展协同育人,通过环境美育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建立环境审美意识,将设计学知识充分运用到生活中去,从共建校园,关心社会开始,建立审美情趣,身体力行去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2.3 社会环境美育既是环境美育的重要教育路径,亦是美育的归旨与目标

落实到一座城市,其社会环境所呈现出的综合特质就是这座城市文明程度的直接体现。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带来了中国城市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环境意识和文化遗存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中国从未像今天这样拥有如此丰富多彩的社会环境美育资源。美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需要的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在潜移默化中方能触摸到灵魂。运用好社会环境资源,既是开展环境美育的重要教育路径,亦是美育之目的与归旨,即陶养性灵,风化邦国。

设计文化在社会环境中广泛存在,可兹运用的资源丰富而多元。各地和各类机构应注重发挥地域优势,结合自身需求恰当选择。在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资源丰沛和相关产业相对发达的城市,应发挥相关机构和企业的社会美育主渠道作用,通过举办大型参与性设计展,组织公益讲座等互动性活动,引导民众融入到设计艺术文化中,让设计艺术成为一种生活的日常。例如深圳市作为中国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称号的城市,每年都会开展大量的设计文化活动,包括“深圳设计周”“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全国双创周暨深圳国际创客周”“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等,这些品牌项目日益成为深圳市民了解设计艺术的窗口;还有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南海意库创意产业园等也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为市民共建“设计之都”,提升市民整体审美素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在广大的城镇、乡村,则应充分挖掘身边的传统文化和产业中的设计资源,例如通过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生项目,开展美丽乡村环境保护设计项目等,既能为产业赋能,也能让民众在生活实践中,了解家乡,从设计审美的视角重新审视周围的生活空间,在发现美、享受美、创造美的同时,建设美好家园。设计美的层次是丰富而灵动的,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既有创新多元化也有传统原生态,无论哪一种美都会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而温润到心灵。充分发掘和运用好不同地域的设计文化资源,对形成地方特色文化,提升民众审美素养,推动相关产业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环境美学和设计学的知识视野和切入视角,为美育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环境美育的关键,是通过具体的措施引导民众建立美的意识,当越来越多的家庭懂得在生活中运用设计美,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设计审美课程和开展校园设计文化实践活动,越来越多的城市和乡村懂得运用设计美的力量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社会,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从而让美育真正在生活中落地,实现美育之归旨。

[1] 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的报告.2017-10-18.

[2] 陈国雄.环境美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价值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7:156.

[3] 凌继尧.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的反思[J].东南大学学报,2007,11:63.

[4] 崔巍.基于视觉心理理论的现代家居室内环境设计和谐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硕士论文.

[5] 蒋观祯.浅论色彩在构建城市形象中的价值及意义——以天津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4:93.

On Cultivation of Aesthetic Ability—A Cross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and Design

JIN Shufang

()

Nowaday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growing aesthetic demand and the relatively low aesthetic standard in Chinese society is becoming prominent. Over-simplified aesthetic education mode can not fully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 education needs to break through traditional perspectives and broaden the education mode and path.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provide a new aesthetic perspective for the modern society. However, as a direct practitioner of environmental beauty, designe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haping the environmental beauty of modern society. Therefore, based on the cross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and design science, carrying out aesthetic education will provide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path for specific aesthetic education.

aesthetic ability;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design

2020-05-25

*项目来源: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环境美学视角的审美能力培育研究”(ybzz18004);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深圳设计文化生态与公众审美素养研究”(601622s03006)

金淑芳,女,湖北宜昌人,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美育。

B83-02

A

1672-0318(2020)04-0084-04

10.13899/j.cnki.szptxb.2020.04.015

猜你喜欢
美育美学素养
论公民美育
盘中的意式美学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外婆的美学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纯白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