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议题设置及其深化
——以《开放互动的世界》活动型课堂为例

2020-02-25 12:22卢英明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议题全球化华为

卢英明

(漳州市第五中学,福建 漳州 363000)

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强调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认知与实践的引领作用,提倡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中的事件和场景,并结合日常现象与经验,将教科书中“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的栏目设定为每课的标准形式。而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思维的参与、构建、延伸与创新,激发学生学会解决思维冲突,构建思维线索,进行思维重构的能力。基于这些原则,构建活动型课堂成为教师教学方式的首选,而议题又是活动型课堂的主要抓手,如何让活动型课堂承担起立德树人的任务?议题的设置及其深化是关键,文章以《开放互动的世界》为例,探讨活动型课堂的议题如何设置和深化。

一、精选议题,明确议题指向性,引领自主建构

相较于话题、主题和问题,议题围绕着教学重点和难点,能够引领师生进行开放讨论,还有其独特的内涵:不仅涵盖了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还体现了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本课程的主题为经济全球化,这个概念专业性强,学生既熟悉,又常常难以理解。如果采用传统接受式的教学方式,或者简单通过案例分析加知识讲解的方式,学生得到的可能是囫囵吞枣式的知识,其思维得不到激发和拓展,更难以形成知识的迁移和运用。思维之花往往难以自发开放,而是需要特定的东西对其进行引导。让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真实生活,寻找发生在周边和身上的经济全球化案例。只要结合时事热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燃点,设定合理的活动探究议题,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自主踏上自主建构的学习路径。

问题决定思维的指向。议题的设置,一方面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基于学生或者社会的真实生活,符合或者适度高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的兴趣关注点,这样才容易引起共鸣。另一方面要有一定的价值引领作用和思辨性,既能反映教学的重点难点,尤其是学生的困惑点,很好地契合教学要求,又要具有一定的话题性,具备一定的张力;既突破思维的局限,又不至于宽阔无边。正如杜威在《教育即生活》一文中指出:普通人甚至有许多学者没有搞清楚,学生之所以将上学看成艰辛的事情是因为缺乏兴趣,而不是生而不爱学习。因而这些人尝试各种方法让儿童学习,却无法教会他们,便是所学内容不够贴近日常生活,提不起儿童兴趣的缘故。如果能够将知识和生活体验相结合,孩子好学的天性就会被激发出来。[1]

笔者选择“从华为手机的生产和销售看经济全球化”这一议题,主要就基于上述考虑,一是华为是跨国企业,符合经济全球化的选题标准;二是这个话题涵盖了“全球化生产和销售”及“全球化的利弊”等学科知识,鼓励学生通过对情境的学习与讨论,在各种经验、视角的基础上,将知识活用起来,对不同的问题提出多样化的解决方案,进而真正理解所学内容;三是华为受美国压制作为当下的热门话题,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在情感上达到共鸣。另外,初三学生表达欲望较强,也比较有话可说,组织活动课堂比较容易。

根据教学要求,教师将主议题设置成几个分议题:(1)华为遭“断供”,受伤的总是华为吗?(2)华为应当安静地走开VS 勇敢地留下来?从而让学生通过收集分析相关材料,做出自己的判断,意识到面对经济全球化,既要增强风险意识,也应当把目光投向广阔的世界,秉持开放的心态。经过分议题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细化,对学生思维进行不断调节,引领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学科知识的自主构建。

二、巧设情境,增强议题趣味性,拓宽学生视野

情境是议题的载体,创设议题首先要有题可议,而情境的创设可充分展示现实生活的真实存在,以矛盾冲突、生活体验、情感共鸣等方式,使学生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使议题更具新鲜感、真实性、合理性、指向性和导向性。因此,通过对与议题相关联的文字材料、音视频和图表进行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加工再制作,使情境主题鲜活、时代感强烈、贴近日常生活,与所需议题切合,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持续保持思维活力并不断思考,尽全力探寻表象背后的真正事实,探索情景故事背后的深刻内涵,进而理解“生动的故事”所承载的“深刻的道理”。同时,情境的选材要做到角度小,隐含信息量大,涉及教材主干知识多,并依据理论间的逻辑关系,能与教学相关内容进行整合,便于学生在视频图表中联想到相关教材知识,避免材料的繁杂干扰学生的思考,难以切合甚至偏离议题。

本课精心选择“华为手机生产销售全球化”的一些案例,包括《美国技术封锁华为,对中国有用吗?》《专家:中国早有应对策略了》视频、华为的零件来源图、华为的销售分布图等,供学生课前预习使用。案例采用的是视频和图表,形象直观,符合初中生年龄特点。内容是学生很想知道的华为手机生产、销售和遭遇制裁的情况,取材于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又与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经济全球化利弊等教材知识高度融合,正确理解此案例对未来的经济全球化参与者具有重要意义。紧贴着学生关注点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讨论的热情,同时激起学生深入思考的思维火花。

三、角色体验,深化议题探究性,内化知识情感

富有生活气息和特定场景的内容能让学生的思考更具代入感,能引导以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合理的联想,身临其境般地体验,使学生的思考更为流畅,可以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将理论和观念形象化,创造新形象并将其丰富化,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华,这就是活动性课堂所具有的实践性。

为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围绕议题设计了情景剧《谈判》,让学生扮演华为遭“断供”后的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华为企业员工、美国总统、美国电信消费者等不同角色,坚信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逆全球化思维、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严重后果等言论和情境交替出现,学生在想象中体验到角色不同,带来的立场不同,思维不同,目的不同,体验华为在全面开放背景下全新的战略思维,体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各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正如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所提到,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逐渐运用自己的兴趣进行反思性的检查,进而获得思维上的进步与提升,养成重要的思维习惯。[2]

第多斯惠提到,教学艺术的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3]通过情景剧方式,目的就是要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思品课的思维“活”起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活跃度,把沉闷晦涩的理论课学习融入到生动活泼的体验性学习中去,寓教于乐,化被动思维为主动思维,达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通过情景体验,也让学生明确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应有的态度和行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更能引导学生理解开放背景下全新的战略思路及其现实战略意义,培育合作共赢理念;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使学生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紧密联结中国人民,从而培养学生公共参与能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质疑辨析,提升议题思辨性,强化价值引领

议题越辩越明。辩源于思,要激发学生的思考,提供更加纵深的思维导向,提高议题的思维含量是必要的手段。在学生掌握了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知识后,及时适当地将学生的思维向抽象化、逻辑化的方向引领,从内容“是什么”向内容“为什么”转变。

思维需要引导,以实现价值。教师可根据学生情景解读情况,在“华为遭‘断供’,受伤的总是华为吗”这一议题下,追问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华为遭‘断供’,为什么美国普通消费者和小型电信运营商很受伤?二是华为自己有“备胎”为什么还要采购美国的芯片和系统?三是美国裹挟盟国封杀华为的图谋在盟国内部总是意见不一说明了什么?这几个问题是议题的深化,避免了简单地直接应答的方式,提高了学生思考的深度,无疑增加了议题的思维含量。学生不仅需要思考问题中全球化中生产者消费者之间的联系,还要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影响,在分析学习资源和相关社会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和归类,通过思考将其准确地表达出来。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是思维张力一种极富挑战性的训练,对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提出了要求,一环扣一环地带着学生向纵深处思考。

思源于疑。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考中存在的问题,巧妙设疑,制造思维矛盾,让学生产生怀疑、惊讶甚至相互质疑,从而使他们在思维上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渴望查清疑团,或者了解原因、原理,或者急于推出自己的观点等,将矛盾化为解决问题的线索,将怀疑转变为学习的动力,将讶异转化为对问题的寻根究底。特别是在思维的碰撞和交锋中,更是能够充分激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思维的质量水平。

辩论会是培养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课堂组织形式。这时可以追问的三个问题为基础,设置难度适当的辩题,组织学生开展辩论,给学生应有的思考权利,让学生们在合作中交锋,让大家的思维被激活,让知识真正进入学生思想中。

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对华为及中国是否还坚持经济全球化观点不一,因为中兴被制裁带来的严重后果让学生忧心不已。为让学生把心中的疑点表达出来,把理辨明,在思维的交锋中学会批判性思维,本课设置了以《华为应当安静地走开VS 勇敢地留下来》为辩题的辩论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展示自己对经济全球化影响的看法,对未来是否继续走经济全球化进行选择。按照不同的观点,将融入经济全球化问题的讨论主体分为“利大于弊”和“弊大于利”两方,并组织辩论。在辩论中,学生能够了解中美贸易的摩擦问题,切身体会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理解其发展趋势,把握中国扩大复杂国际形势的积极影响、减少消极影响的方案的重要性。辩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国情讲清、讲透,使学生理解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规律下不可逆转的潮流。在联系日益紧密的世界经济中,只有敞开国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中国才能够融入世界经济大潮。虽然,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做出“逆全球化”的行为,但是中国还是一次又一次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光彩。所以,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是利大于弊。从而把学生思维引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蓝图上,增强道路认同感。

辩论会是促进学生深度思维的有效方式。它最大的价值就是可以最大程度激发学习热情,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让课堂迸发活力,达到爱读、好懂、易记的效果;可以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引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弄懂弄透教材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悟出其包含的精神实质,准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蕴含的思想,逐渐将其中的知识内化,形成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同时,在分析辩题、价值冲突、比较鉴别、探究活动中,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表达、反思、确立和延伸,从而得到全方位的思维深化与提高。[4]学生只有主动思考,经历思维的建设、批判、辨析等过程,才能够真正在价值引领下受益,形成真正独立的正确价值取向。

总之,活动型课堂以活动组织为载体,以思维建设为主线,通过在创设议题中自主建构,在亲历体验中应用迁移,在质疑辨析中价值引领,在反思提升中践行参与,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更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对知识逻辑进行梳理,重塑语言结构,探寻意蕴价值,进而对所学的知识及其本身的学习过程进行深度整合,在现实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进行应用与迁移,直到知识为其所内化,以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
议题全球化华为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现在的余华为谁写作?
赛力斯华为智选SF5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70年中国政治学议题变迁与转向
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