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练习 向思维深处漫溯
——培养思维深度的课堂练习设计

2020-02-25 12:09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铁丝正方形长度

(寿宁县大同小学,福建 宁德 355500)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成为课堂教学的目标。精心设计处理课堂练习,是精彩课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精致的练习,即练习精简目标,细致而生动,能引发学生自发产生深度的、真正的数学思考,从而掌握知识点,提高综合运用能力,使数学课堂简而生动,学生静思而见智,思辨中而悟理,举一反三。

一、精心设计:关注思维内涵,于学生愤悱处展开

传统数学教学认为,通过系统训练基本技能,可以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来自对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在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陷入“数学是练出来”的认识误区,以为用题海战术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其实,一味进行单调乏味的练习,会使学困生疲于应付,而优等生又不甚厌烦。在练习中,除了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发展,更应该关注基本思想和基本的活动经验。通过练习,让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中学会思考,对知识点真正理解透彻。因此,关注练习的思维内涵,以练启思,以练促思,是十分必要的。

【例题1】苏教版第六册《认识面积》新课教学后,教师出示:图形A 可以分成6 个小正方形,图形B 可以分成24 个小正方形,谁的面积大?为什么?

生:图形B 大,因为它分成了18 个小正方形,而图形A 只有6 个。

师:同意这个说法的请举手。

(大部分学生举手。但有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教师点名说理由)

生:因为不知道正方形的大小是不是一样的。

师:真是一个严谨认真思考的学生。再仔细读题,想想这位同学说得有道理吗?

(思考片刻后,学生纷纷举手表示同意。)

生1:只有分成的小正方形是一样的话,才是图形B 的面积大。

生2:可能图形A 的面积大。

生3:都有可能。

(教师揭示答案,图形A 的面积大。)

师追问:如果要准确测量图形面积,要怎样选择正方形填充?

生:选一样大的小正方形。

“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精心设计“问题情境”的练习,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能动性。[1]在上述课例中,教师所设练习的问题看似简单,大多数学生选择图形B 的面积大。在几个学生提出质疑后,教师引导全班学生进一步思考: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不能只是关注它分成的小正方形的个数,也要考虑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教师再适时追问,让学生反思第一次答案不够严谨全面之处,再在学生的补充回答中,引导理解:只有统一的标准,即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一样大的情况下,分成的个数越多,图形的面积才越大。学生在思考和解决这些疑问中获得数学理解,自发产生统一度量面积标准的需求,为下一节教学面积单位打下基础,充分发挥课堂练习的促思达能作用。

二、精细处理:呈现阶梯式教学,让数学思考真正发生

课堂上,一道练习的出彩,不但在于设计的精巧,更在于教师对练习的精细处理。这种处理体现在教师对练习按小步骤阶梯式的展示、追问,逐层深入,符合学生的心理结构及认知结构。在师生、生生的反馈互动中,引发数学思考,厘清数学概念。

【例题2】苏教版第五册《认识周长》练习:

1.出示一根铁丝,将其折成几个不封闭或封闭图形。辨析:(1)这根铁丝有没有围成一周?(2)围成这些图形的铁丝长度各是多少?

2.展示几名学生用铁丝折的作品,找出这些图形的共同点。(长度都是30 厘米)

3.找出这些图形的不同点,并且分一分。(封闭图形、不封闭图形)(利用多媒体软件,让学生直接动手操作平板)

4.对比封闭图形有“周”有“长”,不封闭图形有“长”无“周”,深化对周长的理解。

课例中,教师分四个环节,对练习精细处理,呈现阶梯式教学。首先,设计两个小问题,借助铁丝,实现从线段长度到图形长度的拓展(即一维的线段长度到二维的封闭图形长度)。铁丝的数学原型是线段,通过变形,铁丝变化出两类图形,即封闭的图形和不封闭的图形。在变形过程中,始终要求学生关注铁丝的长度,有意识地去除其对面积的关注。通过找共同点,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长度上;找不同点,将学生的目光转到周长上,从而明晰周长的概念:周长就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再继续思考“有周有长、有长无周”,感悟“周是前提,长是本质”,达成周长理解的第一层面。学生在练习中,逐步学会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更合理的思考,数学思考真正发生。

三、精彩思辨:关注个性理解,向思维深处漫溯

学习重在理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常态数学课堂上,有这样一种现象:一道习题呈现,教师让学生读题后,还没等学生理解透题意,就急着帮忙分析条件、数量关系等,扫清习题中的“一切障碍”。看似顺利完成了练习,却在无形中扼杀了儿童思考的天性。正所谓“静待花开”,其实,如果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让他们进行个性化的思考,不仅能考量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更可能出现很多教师意想不到的精彩结果。

【例题3】在2020 年新冠疫情的线上教学中,教师给六年级学生出示一道阅读应用题:

让世人惊叹的“基建狂魔”的奇迹——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10 天建成的背后,最大的秘密武器是工业化装配式建筑建造技术。“环保材料的集装箱式构造,像搭积木一样盖房子”,据测算,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工期,比传统模式缩短40%。建筑垃圾比传统建筑项目减少80%。[2]

①上面这段话中的“40%”表示什么意思?把你的理解写出来。②假设采用装配式建筑产生建筑垃圾3.2 吨,同样情况下,采用传统建筑项目建筑,将产生多少吨垃圾?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上述题目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创作设计。在渗透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同时,通过回答对40%的理解,考量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掌握,暴露对知识的过程认识。单位“1”是谁?谁是谁的“40%”?不同的学生呈现不同的表达方式。第二小题的回答,涉及阅读理解层面,学生们议论纷纷,发表了很多精彩的见解。通过这种具有时代情境性的问题练习,将思维引向深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在练习的同时,“长见识”“悟道理”,调整被动学习为主的教学形态。

让精致的练习成为数学课堂的精彩亮点,不但源于教师自身对这节课的内容的把握设计,并予以精细处理,更源于教师对学生充分地理解、欣赏,“静待花开”。关注思维深度培养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开展思辨,开拓思维,向思维深处漫溯。

猜你喜欢
铁丝正方形长度
剪正方形
绳子的长度怎么算
1米的长度
铁丝有多长
剪拼正方形
铁丝的幽默世界
拼正方形
拼正方形
两长两短
爱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