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轻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23)
种植业风险是指所有在其成长阶段或者成熟时期的种植作物由于种种自然灾祸而发生或多或少损失的风险。而且,种植业风险也是农户们在进行生产经营时所遭遇到的无法预见和人力无法抵抗的事故。另外,种植业跟别的行业的最大不一样是种植作物主要生产活动都是在室外旷野进行的,这就直接导致了种植业基本是看自然条件来决定作物的生产经营,非常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的今天还无法通过现代科技知识和技术手段来消除因为自然和生态带来的影响,因此种植业已经变成最具代表的高自然风险行业。种种自然灾害都会为种植业生产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因此,种植业风险是指客观存在的各种自然因素,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造成了保险标的受到损毁的一种非主观现象。
因为天气变化无常、生物环境、自然现象等事先无法准确预估的因素和种植业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投入产出时的市场价格浮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种植业风险大小也会发生一定得变化。
1.自然风险。自然气候的千变万化是全球农业生产风险的主要来源,降雨量多或少、旱涝、极冷和极热、狂风和暴雨等都会令农作物严重损毁。而且自然灾害也不可以通过人力去控制,这也是自然风险成为种植业生产风险中风险最高的缘由所在。接连许多年,我国频繁发生洪涝干旱、低温雨雪等天灾,从而引起国内的大部分种植业减产。而气候的变化不仅仅是会导致农作物减产,而且还极有可能会侵蚀土地的质量从而导致整个农业生产的表现不佳。根据前几年的研究表明,农作物的产量受到当年的降雨量的影响,如果能够保证足够的降雨量或者是可以满足农产品的正常浇灌,那么当年的产量就会高,反之则低。气候对农作物的产量影响也很大。据统计,即便在气候正常的年份,每年依旧有上千顷的农田因为干旱洪涝等原因而大量减产,减产可达数亿斤,带来极大的损失。
2.市场风险。种植业生产还会面临一个潜在的重要风险就是因为市场价格的波动。农民生产前期投入的价格和最终产出的农作物的价格的波动都会给生产带来重大影响,而这种价格波动是影响农民收入高低的重要因素。而且价格的波动带来的风险也与有关的政策变更和无法估计的购买者消费喜好有关联,这样导致农作物的价格波动变大,也增加了生产的风险。从需求的角度来看,农作物的需求浮动较小,不会因为购买者的收入增加而发生较大的增幅。因此,当市场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导致农作物过剩,最终可能被贱卖。与此同时,农作物生产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因此,就导致了市场的供求关系不平衡,供应大于需求。而且,大部分农民的素质不够高,对市场的变化不够敏感,缺乏判断能力,所以农业生产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风险。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以保险公司市场化经营为依托,政府通过保费补贴等政策扶持,对种植业、养殖业因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的直接物化成本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将财政手段与市场机制相对接,可以创新政府救灾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分散农业风险,促进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为世贸组织所允许的支持农业发展的“绿箱”政策[1]。
我国目前推行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是由政府发动组织的,旨在保护和扶持我国农业的一个公益性保险产品。主要目标是:建立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长效机制,提高农户投保率、政策到位率和理赔兑现率,实现“尽可能减轻农民保费负担”、“尽可能减少农民因灾损失”的目标要求,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又好又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本原则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2]。
1.有利于转移风险
种植业跟别的行业的最大不一样是种植作物主要生产经营大都是露天进行的,看天吃饭带来了非常高的风险,因此较多的农民会在面临种植业风险时愿意采用规避风险的办法。根据统计数据可知每年我国因为自然灾害而带来的经济损耗都达到千亿元以上,遭遇自然灾害的人次更是多达两亿多,而大部分遭受自然灾害的人类是农民。过去发生了自然灾害主要是通过政府赈济以及民间捐款,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出现毫无疑问会为农民带来弥补和更可靠的保证。
2.可稳固财政支出,有利于保险资金流转
一则政策性农业保险能够节减政府赈灾开支;二则也可以帮助购买保险的农户尽早度过难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农民收入稳定、保障农民粮食的安全。同时,政府也能够通过税收的办法来达到增加财政收入的目的,而且还有利于保障保险资金正常周转[3]。
目前制约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农民对保险没什么需求。根据调查显示,在农村对于政策性农业保险完全不了解的农户占总人数的23.8%,听说过农险的农户占总人数的44.5%,经过专业的培训或是宣传了解的农户占总人口的30%,对农险十分熟悉的农户只占总人口的1.8%[4]。由此可知只有很少的农户真正了解农业保险,这是因为大部分的农民对农业保险的确没什么认知,农户不够重视农业保险,就导致了较少的需求意愿。与此同时,农民收入水平过低,根据以往曾经购买过农业保险的农户的调查数据得知,大部分农户对于需要额外支出一份农业保险的价格非常敏感,愿意付出的保险费用水平非常低。
国家支持的力度较小,相关部门没有出台对应的一系列政策。尽管中央非常看重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全国各地区已经全面开展该业务。但根据统计数据来看,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只有农业产值的3.2‰,覆盖面积只占我国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无法对种植业生产提供有力保证,最终会导致政策性农业保险进入一个尴尬的境地。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相应政策来提高财政补贴,避免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将止步于一个“呼吁和召唤”的阶段。
政策性种植业保险业务相比较其他保险存在着高风险、高成本的问题,无论是根据以往国内还是国外的经验,赔付率都是远远大于其他保险业务。与此同时种植业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损失都无法估算,只要在受灾的时候损毁面积比较大且集中,就会给保险公司去现场勘测确定损失的工作人员带来巨大的工作量和高额的经费开支,但是现在我国并没有设立对保险公司激励机制,也没有经费补助。由于上述原因导致保险公司潜伏了的巨大经济损失,政策性种植业保险业务大部分依靠政治领悟和社会义务来推动。
为了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人人皆知政策性农业保险,需要加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计划、政策的宣传力度;同时也要让农户明白在自然灾害面前不可以心存侥幸,不可以做骗保违法犯罪的事情。首先,各级政府可以通过在宣传牌还有官网上公示现有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和优惠政策,循序渐进的让农民明白可以不用全靠侥幸和捐助来度过难关,让农民明白农业保险的重要性,对其产生需求并重视农业保险,有利于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如今,政策性农业保险毕竟是一项公益性保险,不能只是依赖保险公司来发展还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来支持。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其中一点是对于投保人给予了一定的补贴,但作为公益性保险,保险公司无利可图忽视了其利益。在这方面,国内外都有可以学习借鉴的例子可供参考。在国内可以参考江苏省实行的“联办共保”,顾名思义也就是由政府和保险公司按照一定比例对投保人进行赔付。而在国外则是对有农业保险业务的商业性保险公司采取减免税收。以及业务补贴的方式来保护保险人的利益。尽管这些政策保障的是保险人的利益,但是政府给与保险公司特殊政策支持了,保险公司才能有利可图,才能持续发展农业保险。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是一个一直失败但却一直不停止摸索的过程,我们可以从这一过程中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只有不断的创新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我们最终才能使农业保险长久地发展下去。可以通过政府强大的组织能力来号召各地乡村机构,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能力。政府还应该发动各地基层干部和龙头企业将各地区分散的农民组织到一起,组织农户一起支持农业保险,出现问题在一起理赔。一方面对于国内内经济发展较为靠前的县市地区可以参考江苏省出台的“联办共保”的办法让政府与商业性保险公司组合经营。另一方面对于国内其他经济发展不靠前的地区,财政状况可能不太好,可以多多鼓励和宣传农民自愿办理农业保险,大力发展农村互助合作保险社,还可以鼓励各地建立专业性的农业保险公司[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