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福建探源

2020-02-25 11:32:06兰明尚
三明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福建同志文明

兰明尚

(三明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确立的重大理论成果,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1]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同志几十年学习探索、工作实践的思想凝聚。其中,福建是其主要孕育地、主要形成地和主要实践地。在福建工作的近18年里,习近平同志始终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视野,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关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问题,以此为切入点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并在2000年就极具前瞻性地为福建做出了生态省建设的历史抉择。此后至今的20年,福建人民始终牢记习近平同志嘱托,接续推进生态福建战略,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19年福建全省主要河流水质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6%;PM2.5浓度24微克/立方米,比全国平均浓度低三分之一,森林覆盖率继续位居全国首位;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优,领先全国。2019年中国工程院发布全国生态文明指数,福建排名第一。[2]2019年,福建GDP总量4.23万亿元,排全国第8位,首次反超台湾地区,经济增数高达7.6%。[3]福建发展高素质、生态高颜值的事实充分证明,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福建走出了一条“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时代文明发展道路,在省域层面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福建贡献”[4](P42-44),是名副其实的美丽中国福建示范区。研究习近平同志对生态福建之路的探索、对生态福建建设的指导,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是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途径,是深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遵循。

一、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福建探索的重要实践点

习近平1985年从河北正定调入福建工作。在福建工作期间,他始终注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生态文明建设思路和务实工作举措。[4](P42-44)

(一)在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期间

主要体现在习近平同志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认识与推动上。1986年1月10日,厦门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习近平同志代表市政府发言,“保护自然风景资源,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由于愚昧造成的破坏已经不是主要方面了,现在是另一种倾向,就是建设性的破坏,这种破坏不一定就是没有文化的人做的,但反映出来的又是一种无知,或者说是一种不负责任”[5]。“我们要发展工业,但不能以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去发展工业,不能把这个破坏掉了去建设另一个,不能作出这种代价的牺牲。厦门不但现有的资源要保护,而且要不断改善目前的旅游环境,把它装点得更加美好。要把这项任务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好。”[6]在工作举措上,习近平同志主持筼筜湖治理工作,创造性地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二十字方针。[5]经过30多年持之以恒的治理,作为曾经臭水湖的厦门筼筜湖,如今成为碧波荡漾、白鹭翱翔、繁花似锦的“厦门绿肺”和“厦门会客厅”。

30多年前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关于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重要论述及其对厦门生态环境治理的创造性实践,充分体现出他对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内在关系的深刻认识与务实推动。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其生存、生活和发展,都依托于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不仅仅是人类生存的基石,也是人类发展的保证。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必然要在利用好和保护好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进行,这才能形成人类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永续性。2017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主旨演讲中评价厦门是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7]厦门之所以能成为“双高”之城,最根本的就在于一直遵循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的重要指示,持续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二)在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

主要体现在习近平同志对林业、农业发展问题上的认识与治理。1989年1月,习近平同志在《闽东的振兴在于“林”》中指出,“闽东经济发展的潜力在于山,兴旺在于林”,“森林能够美化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实现生态良性循环等”,“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强调要通过发展林业来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三种效益。[9](P110)1990年4月,习近平同志在《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中指出:“现在讲综合发展,则是要提倡适度规模经营,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把农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发挥总体效益。”[9](P110,179)在工作举措上,1989年2月,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了宁德地区规模空前的林业工作会议,强调要“把林业置于闽东脱贫致富的战略地位来制定政策”,要求“苦战七年,荒山披绿装”;在寿宁县调研时,习近平同志叮嘱当地官员,不要攀比GDP,要种果、种树发展林业。[10]

这些论述深刻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生态生产力的独特认识,初步体现了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创新思想,不简单唯GDP、重在发挥比较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的认识也十分有远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这“三个效益”的论述一直被习近平同志沿用至今,这些都体现了习近平同志一以贯之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内涵。在20世纪90年代,许多地区都是通过粗放式的资源获取来追求简单的经济发展。但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已经从自然发展规律的高度和全球视野强调综合发展、整体发展,充分展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和实践家的远见与智慧。

(三)在任福州市委书记期间

主要体现在习近平同志把生态建设提到社会发展战略高度来布局。1992年,习近平同志主持修订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其中首次提出“城市生态建设”理论,认为城市生态建设应综合治理农业、旅游、环境等,并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在工作举措上,习近平同志大力推进“绿化福州”和内河综合治理工作,1990年、1991年,接连召开多场植树绿化会议,要求全市坚持“见缝插绿”和“成片种树”相结合,确立了“抓重点、保基础、上水平、一体化”的绿化福州工作思路;在内河治理工作上,他推动出台了《城区内河污染综合整治规划》,用制度创新还市民清新内河,并提出“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条块结合、齐抓共治”的十六字治理原则。[11]

习近平同志当年强调城市生态建设、注重社会整体规划的理念,从宏观上为福州此后的经济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将福州建设成为“有福之州”贡献了重要的生态智慧。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同志依然对福州生态建设高度关注,强调要切实把福州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好,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城市美好的环境。[12]

(四)在任福建省长期间

主要体现在习近平同志站在省域层面思考较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思想并进行全面部署。习近平同志正式提出生态省建设的战略构想,成立福建省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并亲自担任组长,着手开展福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生态保护调查。[13]经过全面深入调研、组织专家充分论证,习近平同志于2002年7月召开全省环保大会,并亲自作《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 争创协调发展新优势》的讲话[14],提出用20年的时间,通过“三阶段”“六体系”“四任务”的部署,建设一个经济繁荣、山川秀美、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省份。这是目前所知,习近平同志第一次正式使用“生态文明”的概念。

这次全省环保大会,标志着生态福建建设工程的正式启动。“三阶段”就是启动(2002—2005年)、推进(2006—2010年)、提高(2011—2020年)三个阶段。“六体系”就是构建协调发展的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永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良性循环的农村生态环境体系、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先进高效的科教支持与管理决策体系等六大体系。“四任务”就是突出抓好四个方面的基本任务:围绕建设生态省的核心,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突出建设生态省的根本,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夯实建设生态省的基础,保障生态环境安全;抓住建设生态省的关键,创建文明进步的生态文化。[15]对比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次生态福建的探索部署,为“美丽中国”战略目标的制定和部署奠定了十分重要的思想和实践基础。

二、习近平同志关于推进生态福建的重要思想点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既留下了坚实的奋斗足迹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更留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思想财富。其中有三个思想意识关键点尤为重要:

(一)“让老百姓真正受益”

这句话是2002年6月20日,习近平同志任福建省长时在福建武平县万安乡捷文村调研时说的。当时,习近平同志对武平的林改进行了充分肯定,指出:“林改的方向是对的,关键是要脚踏实地向前推进,让老百姓真正受益。”[16]前一年,他在全省治理餐桌污染暨建设食品放心工程会议上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人民关心的事情就是我们关心的事情,人民群众不放心的事情、不满意的事情就是我们的过失所在。”[17]“让老百姓真正受益”“造福百姓”“把美好家园奉献给人民群众,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类似的话比比皆是。可以说,“让老百姓真正受益”的理念,既是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能顺利推开,也是整个生态福建建设能顺利推进的不二法宝。

在2018年5月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18]这是“让老百姓真正受益”重要论述的深度体现,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具体体现,蕴含了习近平总书记一贯深厚的赤子情怀。一切为了人民,人民利益至上,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我们党根本宗旨的实质。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通过生态文明建设让人民获得良好生活品质,过上天蓝、水净、地绿的美好生活。本质上,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所进行的思考。

(二)“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习近平同志自1990年在宁德提出“三个效益”相统一的思想后,在多个地方、多个场合反复强调。比如,2002年在三明市调研时指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注重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有序、可持续地开发,避免资源与环境的浪费与破坏,促进生产良性循环和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19]从“三个效益”相统一的思想出发,习近平同志还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论断。[7]2002年,在《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论证会上,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同志第一次提出“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从思想上、内容上看,“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三生道路”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这“三个效益”是完全对应的,并且时隔15年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继续沿用“三生道路”,强调要“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包括习总书记后来强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等一系列相关论述,其思想原点都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追求的都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生态文明,本质上就是重建人与自然的新型和谐关系。在工业文明时代,由于人类依托科学技术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对自然资源的无序开发,以及人的欲望的无限扩张,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并出现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建立自然、社会、人之间新型的和谐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模式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正是着眼于自然、社会、人三者之间应该建立起来的新型关系。本质上,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所进行的思考。

(三)“机制活”

习近平同志历来注重制度问题、强调机制创新,在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亦是如此。2012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看望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福建代表团代表时说:“我在福建工作时就着手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多年来,在全省干部群众不懈努力下,这项改革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16]福建林改在全国具有开创性、先见性,成为全国林改的发祥地,正是源于习近平同志一以贯之强调的“机制活”的思想。林改前,福建林业存在着“乱砍滥伐难制止、林火扑救难动员、造林育林难投入、林业产业难发展、农民望着青山难收益”的“五难”困局。[20]习近平同志当年在深入林区开展调研、肯定武平县林改方向的基础上,深刻提出要从机制上解决好“钱从哪里来、树要怎么砍、一家一户怎么办”的三大问题。[16]随后,全省围绕这三大问题进行了有益的创新尝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从机制上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21],为全国集体林权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把“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作为文件的核心内容,福建林改经验上升为国家林改决策。[5]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鲜明提出“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十二字重要要求,就是强调福建要通过“机制活”来实现“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在十多年生态省建设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关心下,福建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中央明确提出了38项重点改革任务,希望福建能够在“机制活”上下功夫,在深入总结习近平同志当年在福建工作时的实践探索和创新理念,以及之后持续指导福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基础上,为全国层面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美丽中国建设总结探索出具体的制度性成果。本质上,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怎样建设生态文明”所进行的思考。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福建探源的思考与启示

凡事贵在知行合一,知之深、行之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18]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判断。经过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福建探源,结合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内涵的整体学习,基于对打造美丽中国福建示范区的现实考量,本研究有如下认识与思考:

首先,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孕育地、主要形成地和主要实践地。从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到宁德地委书记、福州市委书记、省委副书记、福建省长,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的近18年时间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十分突出、一以贯之。“让老百姓真正受益”“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机制活”等思想论述,包括1997年提出的“青山绿水就是无价之宝”①,1998年提出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2002年提出的“人类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界的共同演化史”[22],特别是2002年对生态省建设“三阶段”“六体系”“四任务”的全面部署,以及此后20年里习近平总书记的持续关心关注、指导支持,把福建列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等,都充分说明了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孕育地、主要形成地和主要实践地。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六原则”“五体系”以及建设美丽中国的时间点、“四重点”[18],这同当年提出生态福建战略一样,都是他亲自制定“总目标”“时间表”与“路线图”,在战略目标、战略布局、实施步骤、思想内涵等方面,都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和思想连续性。可以说,“生态福建”是“美丽中国”的“试验田”“示范区”;“美丽中国”是“生态福建”的“放大版”“升级版”。这充分表明,经过近18年的生态福建之路探索与实践,习近平同志在闽工作期间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主体内涵已初步成型、趋于成熟。20年来,福建人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生态福建蓝图持续奋斗,取得了经济发展高素质、生态文明高颜值、人民生活高品质的公认成绩,GDP总量位居全国第八,生态文明指数全国第一,人民生活总体富裕安康,这是美丽中国的生动写照。事实充分证明,福建是习近平同志探索、规划、部署、指引的全国第一个在省域范围内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省份;生态福建建设的20年,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功实践的20年。

其次,从生态福建到美丽中国再到共谋全球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本身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战略追求。从治国理政角度看,一是强调“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地方发展战略。国家是由地方构成的,生态文明建设要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社会和百姓的积极性,引导地方把国家战略目标同本地发展实情紧密结合起来,正确、全面地理解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支持地方建立并强化形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竞争优势,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机结合、不偏不倚,使国家与地方、政府与百姓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真正形成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二是强调“五位一体、根本大计”的民族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自党的十八大开始正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上升到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华文明延绵兴盛的战略高度,这充分说明,生态文明建设不是有没有、建不建的问题,而是一个建得美不美、强不强的问题,是一个同时综合了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立足中华民族千秋伟业、永远发展的长远问题。三是强调“共谋全球、经略世界”的人类发展战略。人类发展说到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生态安全是人类共同的生存挑战,生态文明是人类共同的幸福追求。从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入手,将是中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人类文明共同体的重要路径,是中国引领世界发展的重大可能。这也充分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作为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和伟大抱负。

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角度看,一是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根本立场,“让老百姓真正受益”、“造福百姓”“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人民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这凸显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核心点;二是强调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青山绿水就是无价之宝”“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色发展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生态文明建设做好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加分项”[18],这凸显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核心点;三是强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这凸显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核心点。可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本身,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初心使命和远大追求。

最后,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突出美丽中国建设这个关键点,着力形成生态治理体系现代化。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福建之路的探索实践、留下的宝贵经验启示看,加快推进全国生态文明改革,要把目标聚焦到美丽中国建设上。当前要着力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立价值。要深入挖掘、广泛宣传,大力支持高校、智库等机构的理论研究与成果运用,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转化为全社会认同遵循的共同价值理念、共同行动指南,形成共同的生态价值观,形成系统的生态文化体系,使共建共享生态文明行动更加深入人心、形成全民自觉。

第二,活机制。要突出产业化、机制化,调整优化绿色产业、全面推动绿色发展,加快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要让市场在自然资源资产价值的实现机制与配置机制中起决定性作用,用市场机制撬动全域生态补偿机制,用市场机制调动企业主体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环保双提升的内在积极性。

第三,富百姓。要把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摆在改革的突出位置,真正落地把“生态美”变为“百姓富”、“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包括在林业金融改革、碳汇交易等机制创新中,都要首先让老百姓真正受益,最大可能地为百姓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最大限度地减少百姓的优质生活成本支出。

第四,严制度。要着眼全面实现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从法律法规、行业自律、社会公约、网络监督等方面,完善科学治理体系,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强化制度刚性执行,调动社会监督力量。通过最严格的管控,坚决斩断损害生态环境背后的利益链。

第五,实考核。结合实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建立中央生态政绩考核机制,进一步强化各级党委政府的目标责任,健全完善一线考核、差别化考核、第三方考核等机制,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要真重视、真提拔、真使用,对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要真追责、敢追责、严追责。

第六,强党建。生态文明建设是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激活各层级各领域党组织的功能作用,充分调动党、政、军、民、学等各方面力量,充分发挥政府、人大、政协、企业、社会等各类主体作用和协同创新作用,为全球生态安全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中国模式。

注释:

①时任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调研福建将乐县常口村时提出,成为“两山论”的最早思想源头。

猜你喜欢
福建同志文明
同志
那个梦
巴蜀史志(2021年2期)2021-09-10 13:17:04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大元帅』与『小同志』
OVER THE RAINBOW
汉语世界(2020年4期)2020-08-11 08:38:16
漫说文明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严良堃同志逝世
人民音乐(2017年7期)2017-07-19 13:03:04
对不文明说“不”
福建医改新在哪?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