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原则的内涵

2020-02-25 11:10王晓荣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理论课价值观政治

王晓荣,王 跃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4)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性的基本内涵

建设性指的是对事物或事态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性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性是指课程的设立,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对国家的繁荣富强、对民族的振兴和发展、对人民群众基本权利的维护和实现、对学科健康发展具有促进意义的性质。当代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性主要体现在它对正面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发展正能量的时代价值。

(一)正面传导主流意识形态

何为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1]550-551在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从来都是为实现阶级统治服务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即社会发展的主流意识形态,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关系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揭示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主导社会格局,维护并巩固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2]。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学生进行政治立场和科学理论教育的课程,是融政治性、理论性、价值性为一体的育人渠道。传播真理、阐述道理、讲好故事、凝聚力量、铸魂育人是高校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职责,也是其发展的主线。因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把建设性放在第一位,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旗帜,弘扬社会发展的真善美、培育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和精神素养。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既是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提供理论指导,又是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价值导向,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维范式,同时又是维护中国文化安全,在国际上赢得中国话语权的思想资源。在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作为时代新人的主体,是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而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要的社会发展成就教育,是我国高校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重要手段,是增强大学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重要途径,是中国特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性的核心所在。

(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民族力量的凝聚、民族行为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的新时代价值观,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培育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价值赞同、行为协同能力,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遵循,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聚魂的首要任务。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3]。必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助力大学生甄别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引导大学生在多元价值观中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理性,认清其他价值观的本质,才能培养大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自信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自觉。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立德树人和培根铸魂的使命,这里的“魂”就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基因之魂,就是弘扬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执政为民理念之魂,就是播撒与时代共进、体现时代诉求、彰显时代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之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最能展示当代中国国家、民族、人民共同价值观,最能体现国家文化影响力、凝聚力和竞争力的教育平台,也是最能激励大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主渠道。因而,改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方式、载体等,构建科学化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体系,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工作目标,把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层面的价值观讲透彻,是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其爱国情、民族心、个人责的必要路径。

(三)积极传播社会发展正能量

社会正能量是指一个社会中健康、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人和事。正能量是对社会真善美的现实诠释,正能量的传播有利于汇聚人气、凝聚人心、集聚人力,正能量与人们的情感深处相系,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是人们思想道德崇高的外在表现。正能量的传播是对真善美的弘扬,它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是影响社会活力迸发的重要因素。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尽管还存在一些负能量的人和事,但正能量的弘扬占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正能量的东西必须依靠有效的传播手段和诸多传播主体的有效沟通和努力才能得以宣扬。在高校,传播正能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师生有效沟通的主要任务之一。

正能量的传播不是教义,而是行动,不是从书本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传播的目的是使人民大众具有更多的美德、更明确的思想、更好的风格和更丰富的知识,是使社会发展形成更高的文明风尚,从而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目的。大学生是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社会发展力量,既是正能量传播的主要对象,也是传播正能量的主要力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以正能量的人和事教育他们“应当既以理论家的身份,又以宣传员的身份,既以鼓动员的身份,又以组织者的身份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4]79。这样做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弘扬真善美的精神,又便于学生把他们所学到的正能量的知识和美德以及他们所学到的社会主义观念传授给工人、农民和其他社会分子,实现正能量的广泛性传播,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发展氛围,激发群众为社会发展勇于奉献的活力,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中国力量。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批判性的基本内涵

批判性是指富于洞察力、辨别力、判断力,还有敏锐智慧的回顾性反思,在哲学中也叫“斗争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批判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课程的讲授要在对比其他非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中激浊扬清,在聚焦和回应社会发展热点中直面社会发展问题,在深入学生实际中引领学生思想、感化学生心灵、纠正学生行为,从而达到真理越辩越明之目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批判性主要表现在:批判错误思潮和观点、回应社会发展热点问题、纠正学生思想行为偏差。

(一)批判错误思潮和观点

新时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程度的加深以及我国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军事、经济、人口等领域延伸至文化、思想、政治等领域。伴随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频繁交往,多元文化思想的交流、交融、交锋现象日渐呈现,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也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沉渣泛起,具体表现为:文化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错误思潮借助网络等新媒体手段,侵蚀着越来越多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侵吞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消解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凝聚力。除此,网络上一些错误观点与不良思想也侵蚀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着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政治观的形成,冲击着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方略的信心。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守正创新、奋发有为,加强对“人生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和共产主义接班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守正创新,是指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面教育,守住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又要坚持批判错误思潮和观点,拿起理论武器与错误思潮和观点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明白自身担当,要懂得“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4]38,要让大学生时刻保持思想警惕,使他们明白“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渊源比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久远得多,它经过了更加全面的加工,它拥有的传播工具也多得不能相比”[4]40。因而,要培养大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斗争能力,就需要教会大学生斗争的方法和策略,用丰富的知识充实大学生头脑,培养大学生敢于斗争、愿意斗争的勇气和智慧以及有理有据、有力斗争的信心,把“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11的原则,深刻融入大学生的批判素养教育,彻底贯彻进大学生斗争能力的训练过程中。

(二)回应社会发展热点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铸魂育人、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种实践性不仅体现为它与群众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紧密相连,也体现为它对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不回避、对社会发展矛盾的不遮掩。无论是产生于西方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或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深刻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弊病,在直面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剥削、压迫等社会热点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列宁主义是在深入剖析俄国革命战争形势与殖民主义,在探索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后遭遇的社会发展难点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苏联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在深入分析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形势,尤其是在带领中国人民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惠及中国亿万人民民生问题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直面社会矛盾问题是一切马克思主义政党和马克思主义工作者的优点。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创立符合本民族特点的、建立在群众思想基础上的、为推翻“三座大山”压迫的、体现党的意志的思想政治理论。九十多年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随着社会发展主题的变化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即从田野、庭院、座谈会、谈话等发展到课堂、校园文化、互联网、大数据等。每一项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内容、方式方法、手段载体的创新,都是在深入探究社会发展热点和难点问题,在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服务社会发展困难,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凝聚大学生向心力的基础上的创新和改革,都是在深刻批判社会发展假大空、假恶丑现象,在深刻回应社会发展矛盾、时代主题诉求基础上的新发展。回应社会发展热点和难点问题,批判社会丑恶现象,恰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凝聚人心的发展底蕴。

(三)纠正学生思想行为偏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铸魂育人过程的关键课程,不仅要承担着批判错误思潮和观点、直面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职责,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困惑,纠正大学生中存在的偏差行为和思想,引领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向主流意识形态方向发展,这才是其铸魂育人的初心,也是其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时代新人”的使命。大学生处于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是精力旺盛、思想活跃、求知欲强、最富有创新精神的群体,也是对新事物最敏感的感知者,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还是各种思潮颠覆中国、分化中国的主要争夺对象。近年来,有些西方学者与政党借助所谓“软实力”“普世价值”“学术话语”,企图遮蔽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思想渗透性,他们表面上淡化西方意识形态,实质是借助其他方式侵蚀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众心理,尤其是对人生观尚未完全确立的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影响更大,这种影响表现为:西方节日、消费主义、金钱至上等文化与价值观在一些大学生中受追捧,等等。

“思想困惑是时代转换过程中无法躲避的。”[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受教育对象是有思想、有文化、有追求的行为主体。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升将会面对众多挑战、风险、阻力和矛盾,面对一些大学生的行为偏差和思想困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借助线上线下力量及时纠偏和引导,既要使大学生在面对思想困惑时有所作为,在出现行为偏差时能及时得到引导,不迷失自我。同时,又要通过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能够经常进行自我思想革命,不断对照党的指导思想、对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照先进党员和团员标准,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始终向先进分子看齐,检点和完善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日常行为,做到将思想政治理论内修于心、外化于行。总之,大学生人生“第一粒扣子”能否扣好,不仅取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抓住学生思想、感悟学生心理、解决学生困惑,还取决于其敢于和善于对学生思想行为进行纠偏,取决于它敢于和善于直面并化解学生成长中的思想矛盾和问题,培育学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力,增强学生的担当意识和本领。

三、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一)合规律性的统一

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内部孕育产生的,是对旧事物的批判继承,是在与旧事物的斗争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原则是新旧事物之间转换的普遍的规律和原则,也是事物发展中合规律性的统一。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而言,这一原则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顺应社会发展和服务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把握,是“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新时代的新诠释,它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在批判借鉴当代世界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的过程中,开设的育人和铸魂课程,其教育成效既体现了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又更好维护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它还顺应新时代人才成长的变迁规律,当代大学生作为信息时代的原住民,对互联网信息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和感知力,在错综复杂的互联网信息潮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把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结合,既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又帮助大学生答疑解惑,纠正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偏差,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之目的。而越来越多大学生人心的凝聚、思想的整合和人力的团结,正是这一原则合乎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体现。它更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核心是思想教育、政治引导,在国内外发展环境瞬息万变,大学生思想观念不断遭遇新情况的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遵循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原则,才能做到用先进的理论武装人、用优秀的课程鼓舞人,从而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尊重人、服务人、引领人的规律,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新时代以来,更多思想政治“金课”的打造、更好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展现,都源自这一原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

(二)合目的性的统一

首先,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无论是在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性论证,还是在对错误思潮的批判性斗争中,教育对象的参与性与满意度均日益增强、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与吸引力均日渐凸显、教学载体的艺术化与融合性都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发展诉求,这表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建设性与批判性原则在理论武装人中的合目的性的统一。其次,高校各科教师、党团组织、辅导员队伍、管理人员等多方力量的协同,慕课、公众号、微视频等多种教学平台的创设,既给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多方力量的关怀,又丰富了大学生思想变化的多平台展示,满足了信息时代大学生求知的个性化需求,增强了大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鼓舞了大学生引领新社会风尚的信心,为其服务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政治动能。最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回应时代诉求的效用不断体现。大学生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敢于传播正能量,敢于同错误思潮进行交锋、与犯罪行为进行斗争、与负能量进行过招的英雄人物、典型事迹、先进榜样,这一切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正面引领,对错误思潮和越轨行为的亮剑,是建设性与批判性原则在实践育人中的合目的性统一。

总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发展是在对既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批判吸收基础上的改革和创新,同时,它还顺应了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合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方向、满足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诉求,是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结合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猜你喜欢
理论课价值观政治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理论课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