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构建研究

2020-02-25 11:00:30张丽娟
关键词:思政智慧信息技术

张丽娟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 成县742500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思维方式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人工智能、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广泛运用,使得我们进入网络信息时代。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互联网时代,信息终端的多元化、自媒体技术的大众化,也深深影响着高校思政课的教与学。移动互联网正在重新诠释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在不到三十年时间里,思政课教学模式经历了二次转换,第一次是从‘传统思政课教学’到‘思政课教学+互联网’,第二次是从‘思政课教学+互联网’到‘互联网+思政课教学’,目前正处于第二次转换的起始阶段。”[1]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抓住机遇,直面挑战,认真思索如何以有效的创新形式,挖掘教师教学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热情,释放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活力,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效果。

在信息化背景下,智慧课堂如何有效结合高校思政课教学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智慧课堂’是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的。”[2]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其技术优化的发展趋势也使得思政课课堂的重构得以空前提升,使得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逐渐融合成一个整体。思政课课堂不仅是简单地对知识的传授与习得,更是在学习、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心智得到改变、情操得到陶冶的过程。

一、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各种各样的教学APP、MOOC(慕课)等,使思政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标准化知识的重复讲解,3D(三维动画)、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技术可以还原现实、虚拟现实,创造调动各种感官实现身临其境的课堂效果,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师也有深深的“被替代”的焦虑感。新信息技术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了广泛的可能性,“智慧课堂+思政课教学”是思政课教学和思政课教师今后必然会面临的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

另一方面,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信息呈现方式多种多样,社会价值认同也不会千篇一律,同样呈现出多样化特点。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思政课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同是高校中有的大学生对待思政课漠然置之,并未形成应有的重视。这就削弱了思政课的价值引领功能。面对如此境况,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深入分析其成因,并提出应对之策,探索信息时代背景下思政课教学如何真正做到使大学生真正有所收获。随着网络信息化的推广和普及,我国网民的数量大幅上升,大学生网民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在校大学生沉迷于手机已成普遍现象,课堂“低头族”成为高校的一大问题。手机互联终端也为思政课教师带来困扰,成为颇令人头痛的问题,过去的教师中心地位已经被悄悄地削弱,课堂多中心的格局正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形成。“思政课内容的政治性、理论性、时空性与手机媒体内容的娱乐性、趣味性、灵活性的矛盾在传统的思政课堂中,教师与手机媒体均是传播的主体,在争夺受众——学生时,具有潜在的竞争关系,手机媒体对教师开展的思政课教学活动具有冲击性。”[3]手机终端影响着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思政课课堂教学,网络信息有着快捷、简明的独特优势,正是这种短小即时的信息传播的特征,彰显了其吸引力,在大学生群体中更容易被接受,成为大学生的视听延伸和认知延伸。思想政治课的政治性、系统性、思辨性与轻松个性、快速、不拘形式的碎片化信息相比较,对学生兴趣的吸引力就减少了,进而影响了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效果。思政课教师要意识到这是已经存在的现实,当然也应当意识到问题的两面性。

在信息化条件下,思政课教学可以利用智慧课堂APP超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可以创设教师、学生多中心的新形式,以手机为移动互联终端,利用智慧课堂APP信息化平台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提高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通过智慧课堂APP 可以实现以数据分析作为教学前期准备的依据,使课堂构建更加丰富立体,教学手段更加智能先进,教学效果更加完善。思政课教师应该意识到互联网技术推动的思政课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转换的客观历史进程,从而积极地、深入地、真正地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去,以保持自己同步于时代,不被现代信息技术边缘化。

二、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模式的优势分析

1.课前阶段。思政课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备课主要是备教情、备学情。智慧课堂引入思政课教学后出现了完全不同的情况。通过师生对微助教、蓝墨云、豌豆荚、超星等一批手机教学APP下载后,教师可以在创建班课后将邀请码发送给学生,之后老师可以在班课中发布一些教学资源,例如音频资料、视频资料、图片、课件、教学案例以及课前作业等,也可将课前预习要求以通知的形式发送给学生,将预习材料、小组讨论题目、调查问卷、头脑风暴等发送到平台上,以便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前期预测、集中分析,而后对教学目标进行课前预设。例如,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在进入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前,可以通过投放问卷了解学生的近期理想和长远理想,根据学生的问卷反馈,分析学生对于理想信念的认知程度,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升华思想,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还可以精选具有高尚人生境界的模范人物的事迹在平台投放,通过布置观看、在线讨论任务感召学生,教师也可参与在线讨论以引导学生。

2.课中阶段。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讲授知识、解答问题,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听课、识记,而以蓝墨云、微助教、超星、豌豆荚等手机教学APP为代表的智慧课堂,可以多种形式搭建有效平台方便师生交流学习。教师可以在智慧课堂平台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课堂教学、发起提问、即时讨论等。利用多种形式的师生信息互动,既激发了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又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形成了教师、学生多中心的教学方式。例如,在上《形势与政策》课时,智慧课堂可以依托互联网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链接与课程相关的时政要闻,使学生有效地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及国内外形势。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设置情景进行合作学习,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在平台设计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讨论材料及问题,学生合作学习,分析讨论,教师通过平台即时了解观察并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评价,最后合作学习的讨论结果可以提交并展示,达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互鉴的结果。

3.课后阶段。传统模式下,思政课的课后教学是教师布置作业,批阅作业,在后续的课时中对作业情况进行反馈。而智慧课堂APP 可以在线布置作业,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即时提交,其中客观题由系统即时评价。学生能够随时就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线上交流。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对作业的热情,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教师也可以掌握学生在做作业时所遇到的一些过程性问题,而不是传统教学中只看到学生提交的作业本身。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改进、调整,提高教学质量。

(二)智慧课堂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智慧课堂近几年热度不断增加,但作为一种信息化背景下产生的比较新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其普及程度还不是很高,高校思想政治课与智慧课堂结合也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由于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熟悉掌握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智慧课堂在思政课的应用对教师、学生都存在着新的挑战,所以在推进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阻力。会受到教学环境的制约,受到教师对新教学理念的接受程度,对新信息技术的掌握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智慧课堂与高校思政课结合的新教学理念推广不充分。有的教师对智慧课堂有所耳闻,听说过蓝墨云、微助教、超星、豌豆荚等手机教学APP,但对于智慧课堂是否能够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无缝对接没有把握,因而也没有进一步的尝试。有的年龄较大的教师由于已秉承传统的思政课教学理念多年,他们并不愿轻易尝试新兴技术手段下的新的教学方式,有的老教师甚至对智慧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存疑。这就影响着智慧课堂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推广速度。

第二,教师对智慧课堂与高校思政课结合的实践水平参差不齐。不同教师在智慧课堂平台上所选择的教学资源并不能够保证都是最适合的、最优质的资源。有一部分教师不能有效利用智慧课堂与现代信息技术,选择的教学资源时代性不强,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资源建设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智慧课堂与高校思政课结合的效果,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体验。有的老师只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搬到了智慧课堂APP上,没有真正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生有效互动,没有发掘出智慧课堂教学的优势。

第三,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过分依赖智慧课堂的工具性作用,忽略或过分弱化了教师的知识讲授作用。任何事物都不是单纯的、片面的,而是具有复杂性,“不是从简单性走向复杂性,而是从复杂性走向不断增长的复杂性”,[4]过分地强调智慧课堂APP 的功能性作用,其实是未将智慧课堂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发挥出实质作用,导致信息化教学有名无实,流于形式。表面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外衣,其实质体现的却仍然是传统教学理念。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实现智慧课堂与思政课教学相融合,仅仅是简单地采用了信息技术来包装传统的思政课教学,这样反而降低了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构建展望

智慧课堂与思政课教学结合,在今后的发展状况会取决于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进程。近些年,AI(人工智能)逐渐成为互联网技术的热点方向,基于AI(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微助教、蓝墨云、豌豆荚、超星等智慧课堂APP,是将3D(三维动画)、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技术聚合到一个人工智能平台,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这些技术融合,把传统的教师单纯讲授转换为视觉、听觉盛宴,以手机为移动互联终端在线与学生即时互动,延伸了思政课课堂的广度。可以预想在未来5 年内,思政课传统教学会越来越多地受到智慧课堂的冲击和影响,思政课教师无论主动或是被动都会接受到智慧课堂的新理念,这种转变本质上是由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的大趋势所决定的。思政课教师也必然要与时俱进,认识到在未来智慧课堂与思政课教学结合是常态,是趋势,是对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的重构,所以必须勇于改革,对自我能力进行提升。一方面要进一步夯实思政课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加强互联网教学技能的提升。

当然,呈现在思政课教师面前的不仅仅是对智慧课堂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的融合,还应深入思考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之间的关系,新兴的多媒体技术实现的是教学过程中技术性的手段更新,思政课的本质即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并未因信息化手段的包装而改变,不能只是炫技或单纯地追求抬头率。“教师应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淡化学生的受教育意识,逐渐探究智慧课堂和思政教育的契合点,使学生能够逐渐对思政教学敞开心扉。”[5]因此,智慧课堂引入思政课教学后,教师要把握好两者的平衡点,以期思政课教学在时代的进步中、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呈现出最优教育效果。

猜你喜欢
思政智慧信息技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44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与创想(2013年7期)2013-11-18 08: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