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合作形式下语文学案的设计

2020-02-25 09:45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学法自然段学案

(福州市魁岐小学,福建 福州 350015)

近年来,以倡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改革,在许多地方得到研究实践。在这种新课堂模式中,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被调整为“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多学少教、因学活教”[1],这就要求教师从教案编写走向学案设计。要以“生”为本,从“学”出发,解决“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突出“学”的过程。学案是自主合作学习的重要载体,是实施自主合作学习的前提和起点。但是,许多教师在学案设计时出现偏差,直接影响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以下针对学案设计中的常见问题,探索解决方案。

一、有的放矢,精准设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对整个学习过程具有导向作用。设定学习目标时,应以学生作为行为主体,明确设定行为动作,精准设定目标的达成度,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学习过程不偏离方向,使学习目标成为检测学习成效的依据。但是,许多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往往一味照抄照搬,出现许多模糊、笼统的目标设定,影响自主合作学习的实施。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三课《荷花》的教学目标为:

1.学习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

乍一看,这个目标设定基本能正确把握学段目标,抓住单元组的语文要素、训练要点,也有结合本课的文本特点,似乎没有问题。但仔细思考就不难发现疑点:怎样才算掌握生字新词?想象怎样的画面?仿照课文怎样的写法?写一段话还是写一篇文章?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很难用这样的“标尺”来衡量学习成效,也就谈不上最终是否“达标”。

改进意见:首先,学习目标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强调以学生的视角思考“通过学习之后,能做什么、说什么”。因此,学案设计中应以“我能、我会”进行叙述。从目标解读开始,就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其次,目标的设定要清晰明确,准确设定行为动作(读、写、想象、理解、体会等),要具有可操作性,尽量设定行为结果的达成度,力求定性、定量,具有可检测性。[2]因此,可以把上述教学目标重新设定为:

1.我会认识“蓬、胀”等4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挨”,能读好“花瓣儿、花骨朵儿”的儿化词和“莲蓬、衣裳”的轻声词。会写“瓣、蓬”等11 个字,会写“荷花、清香”等18 个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我能边读课文边想象,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3.我能仿照课文第二自然段“抓住色彩、形状等描写荷花不同姿态”的写法,用一段话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

二、授之以渔,重视渗透学法指导

学案作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载体,自然要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在学案设计中,要紧扣语文要素,结合文本特点,巧妙地在“学习目标、问题设计、小结反馈、拓展延伸”等各个环节中进行学法的提示、链接,引导学生对学法进行提炼、运用,授之以渔,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一)学习目标中明示

在学习目标中明示写法,适用于一些学生难以自主概括的、第一次接触到的方法。这一学法的优势是学生在开始学习前已知方法,一目了然。例如,上文中《荷花》一课的学习目标3,直接点出课文第二自然段“抓住色彩、形状等描写荷花不同姿态”的写法。这种表达方法要学生自主发现概括,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但模仿表达却是这一阶段学生学习习作的重要途径。因此,可在目标中直接提示写法,然后让学生在学习时感悟,在课后模仿练笔。

(二)设计问题时链接

在进行学案设计时,从学生的角度对所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进行研判,在难度较大的问题处设计一些“学法链接”“学法小贴士”“学习小助手”等,以此提示学生学习的步骤、方法等。这一学法的优势是针对性强,学生可以现学现用。

例如,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什么是新鲜感的词语?如何关注?无疑是一个难点。因此,在本单元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案中,设计这样一个板块:

学文感悟:我能用横线画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语句,并简单批注,再有感情地读一读。(学习小助手:新鲜感的词句,可以是自己第一次见到的不熟悉的词句,也可以是自己觉得比较特别的语句,还可以是自己特别喜欢的语句……批注可以写自己对词句的理解、感受、体会,自己喜欢的理由……)

作为这个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自然承载着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的重要任务,进行必要的示范和引导。因此,在这个板块的设计中,增加了“学习小助手”,明确告诉学生“有新鲜感的词句”是什么,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学习的步骤“画出、批注、朗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自主学习后小结

完成某一板块或一篇课文的学习之后,指导学生及时发现总结学习方法,举一反三,运用总结出的学法继续学习其他相似的段落篇章。

例如,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的学案(节选):

1.按下面的步骤自主学习《绝句》,再交流展示。

(1)读:正确、流利,读准节奏。

(2)圈:结合课文插图,边读边圈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从中我知道了诗中描写的季节是___。

(3)说:我会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中的画面。

(4)品:诗句中有些字眼诗人用得特别妙,我会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书上。

(5)背:我会边读边想象画面,并练习背诵。

2.小结:我们可以运用什么方法学习古诗?

3.我会用上一首古诗的学法,学习《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在按照学案提示自主学习第一首古诗之后,教师及时引导,交流总结学习方法,再按图索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效率。

另外,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都是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编排,因此,设计学案时,往往可以在每个单元的首篇课文学习之后,小结相关的学习方法,再迁移运用到其他篇目的学习中。同时,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大都聚焦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学习方法,在设计学案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体现在学案中,引导学生总结回顾自己的阅读学习实践,提炼出可迁移运用的方法。

(四)拓展延伸时运用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以致用是关键。学案设计中除了“课前抽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展评”等自主合作新课堂模式的常规流程,还可以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增加“拓展延伸”的环节。下面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学案设计为例,谈谈如何有效拓展运用:

(1)同一作者的其他篇目的拓展阅读。如2《花的学校》,拓展阅读泰戈尔《新月集》的《金色花》,继续感受诗人拟人化的表达与丰富的想象。

(2)学文之后学习表达的小练笔。如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仿照课文和课后链接,结合自己的观察,写一写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3)相同题材的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如8《卖火柴的小女孩》,引导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开启童话的奇妙之旅。首次接触文言文24《司马光》之后,再选几篇相对浅显的小古文,如《世说新语》中的《王戎识李》,《三国志》中的《曹冲称象》等,让学生尝试运用“借助注释、单字组词、反复诵读”感受古文的精妙与韵律之美。

(4)运用习得的阅读方法尝试独立阅读。如25 课《掌声》,设计拓展阅读与教材内容及表达方式都十分相近的短文《苏珊的帽子》,让学生运用习得的“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体会人物心情”的方法,自主阅读后交流收获。

三、化零为整,实施板块任务驱动

在自主合作新课堂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独学(学生个体自主学习)”,“对学(也称群学,2 人以上的合作学习)”,“展学(展示交流学习成果,质疑解惑提升)”。在学案设计时,要立足学生的“学”,充分考虑这三种学习方式所需的时间、空间,确保学习的效度。

例如,部编版三下7《鹿角和鹿腿》学案设计(节选)

1.朗读2-4 自然段

(1)我能用“___”画出鹿对自己的角跟腿不同的态度。

(2)我能用“﹏”画出鹿的三次语言描写,能感受并说说鹿的心情变化。

(3)读了2-4 自然段,我能感受到小鹿对自己鹿角的______,对鹿腿的_______。

(4)我能抓住语气词与关键字,读出鹿的心情变化。

2.学习第5、6 自然段

(1)我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5、6 自然段。

(2)圈出文中表示鹿动作的词语,和同学交流这些词说明了什么?

(3)我能说说在逃生过程中,鹿角跟鹿腿的作用。

(4)我能结合想象,有感情地朗读5、6 自然段。

3.学习第7 自然段

(1)我能画出鹿的语言,并能体会到它的心情变化。

(2)我从“差点儿”这个词感受到鹿的________。

(3)我从鹿说的话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4.下面的说法,你赞成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①美丽的鹿角不重要,实用的鹿腿才是重要的。

②鹿角和鹿腿都很重要,它们各有各的长处。

问题分析:首先,这是一份“披上学案皮的教案”。设计者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依然停留在“教”,具有典型的传统课堂逐段教学的特点。这样的设计明显无法确保学生独学、对学、展学的相对完整的时间。其次,问题碎片化,缺少思维的广度与深度。短短一篇文本,提出多达12 个问题。在这些浅表化的、零碎化的问题中,还有许多重复的、缺乏内在逻辑联系的、没有层递的问题。学生在这样的学案引导下,只能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一道道练习,毫无思维品质可言,这样的学习是低能无效的。

修改对策:建立“核心问题”意识,化零为整,实施板块任务驱动。(1)问题要“大”。学案中的问题设计要尽可能贯穿始终,统领整篇文本的阅读学习,要有发散性。(2)问题要“准”,要直指目标的达成,直抵学习的重点、难点。(3)问题要“精”,体现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引导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同时,以问题为线,进行板块式任务设计。问题与问题之间,板块与板块之间,要形成层层递进的逻辑关联,从而拨云见日,突破重难点。[1]据此,可做如下修改:

1.我能默读课文,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我能用“___”画出鹿自言自语的4 句话,并能抓住鹿说话时的动作、神态,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鹿说话时的心情,并在书中批注。

(2)我能说说鹿对自己的角和腿前后不同的态度。

2.下面的说法,你赞成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①美丽的鹿角不重要,实用的鹿腿才是重要的。

②鹿角和鹿腿都很重要,它们各有各的长处。

3.我能联系生活实际,将这篇寓言故事给我的启示写成一句名言。

修改之后的学案,明显分成“学文感悟”“明辨事理”两个板块。在“学文感悟”中,首先引导学生抓住鹿“语言、动作、神态”等关键词句,体会鹿的内心。这一问题统领整篇文本的阅读,既帮助学生了解文本的内容,又渗透阅读的基本方法,指向明确,属于“信息提取、理解感悟”的层面。接着,让学生说说鹿对角和腿的不同态度,进入“分析概括”的层面,同时为接下来的“明辨事理”打下阅读铺垫。“明辨事理”板块,引导学生分两步走,通过辨析,认识故事本身蕴含的道理,再拓展到生活中的普遍规律,进入“评鉴运用”的层面。原本12 个问题精简为4 个,却能个个切中要害,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教师在进行学案设计时,要心中有学生,从“学”的本位出发,真正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使自主合作学习得以真正发生、有效实施。

猜你喜欢
学法自然段学案
摭谈初一数学学法指导
乡愁导学案
秋天
“二元一次方程组”学法指导
三角恒等变换学法直通车
美丽的秋天
“比例尺(一)”导学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