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平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福建 漳平 364400)
朱永新认为:“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近年来,“书香校园”成为教育界的一个热词,许多学校将建设书香校园作为最重要的教育行动。然而,学校创建工作看似热闹,但缺乏广度、深度、高度,书香校园建设停留在“书”的层面,缺少“香”的气息。“书香校园”是指作为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机构的学校,在实现其基本职能的过程中,对书籍与教育活动主体生命发展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科学把握。[1]书香校园作为一种理念、一种实践、一种精神,每个学校对此都有自己的诠释和展望。基于阅读的书香校园建设,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学习、思维、创造三个层面上下功夫,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多读,指导学生会读,培养学生乐读,让学生建构自觉自为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共情能力和批判思维,最终实现阅读创造。
通过阅读接受信息并解码信息,展开学习式阅读。“多读”是书香校园建设的重要一环。要根据课标要求,阅读教材中“快乐读书吧”提到的书,教科书里节选的书;选读课后“阅读链接”“资料袋”里提到的书,或课程标准“附录2”推荐的书。多读,有助于积累知识、形成方法、培养习惯,帮助学生进行延展学习,使书香校园建设有“广度”。
首先,营造氛围。一是做到“全员参与”。学生、教师、家长及社会志愿者,全过程参与书香校园建设活动,共同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二是实现“全员认同”。参与者要高度认同书香校园这一文化理念,在书香精神的鼓舞下,参加各种读书活动,积极打造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社区等,人人、处处感受书香。
其次,创设平台。“书香校园”是校园的一种文化理念,一种阅读活动,同时是一种课程资源和课程内容。书香校园建设要落实校本教材及课程编排,才能保证“多读”。一是制定读书方案。学校实施“日记一则,周诵一首,月漂一本,年过一节”,即每日选记一则经典名言或读书笔记,每周诵读一首古诗词,每月漂读一本书籍,每年举办一届读书节。阅读活动精心安排,有序实施,保证阅读量。二是编写校本课程。以课题研究为统领,开展“海量阅读——美文精读——经典诵读”系列活动,收集读书方案、教学设计、读书体会等,编写校本教材,形成课程体系,实现资源共享。
最后,表彰激励。在读书活动中,每周展示经典诵读,每月展评优秀读书笔记,每年表彰“阅读之星”“书香家庭”,让优秀学生、家长引领校园读书活动,促进书香校园的形成。
阅读,只求“量多”是不够的,还需要“质精”。阅读是通过图画、文字等获得意义的过程,把符号转化为意义是一个心理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思维的参与。“会读”就是具备阅读技能。学生既是阅读者,又是思考者、研究者,在阅读过程中要能够自由地与作者、文本对话,与人物交流,进而发现自我、感悟人生。会读,提升书香校园层次,使其内涵更加厚实;让深度阅读成为可能,阅读者思想得以形成,使书香校园建设有“深度”。
首先,倡导亲子阅读,使家长成为有思想的伴读者。一是提供物质支持,实现阅读可能。家长帮助选择阅读书目,打造温馨书房,让孩子拥有良好的阅读环境,是亲子阅读的前提。二是开展亲子共读,实现阅读相长。亲子阅读要求家长通过讲读片段、制造悬念、创设问题、制定策略等导入阅读;通过讲授方法、答疑解难、对接生活、品析鉴赏等跟进阅读;通过口头呈现、书面展示、活动演绎等实现阅读分享。例如,阅读《特别的女生萨哈拉——一个孩子的特别成长经历》时,通过了解作家与作品、指导阅读方法(读查划摘想记)、商定阅读策略等途径,交流阅读问题、共赏精彩片段、认识书中人物等方式,展开亲子共读。让孩子学会坚强,有勇气做自己;让家长读懂儿童,学会尊重,实现读书相长。
其次,实施课堂导读,使教师成为有智慧的领读者。一是带头阅读。学校倡导“老师带头读,学生跟着读,家长一起读”,要求教师多阅读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为导读教学夯实基础。二是指导阅读。教师通过阅读策略课、阅读实践课、阅读分享课、阅读欣赏课、阅读体验课等,教授阅读方法,指导学生熟读精思、切已体察,提升阅读能力。例如,一年级阅读策略课,引导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没头脑和不高兴》,学会关注作者、封面、目录、序言、封底等阅读信息,初步了解整本书阅读策略;通过阅读分享课,讲述童话《列那狐的故事》,辨析狡猾与智慧,引导学生探寻智慧根源。
最后,开展共同体阅读,使学生成为有深度的阅读者。一是社区联动。在社区成立读书工作室,组建读书共同体,开展读书活动,做到“读前指导、读中交流、读后分享”,提升阅读效率,培养阅读习惯,完成阅读积累。二是队伍建设。挖掘社区资源,建设一支陪伴、指导学生阅读的志愿者队伍,开展课后阅读服务,让阅读走出校门,进入社区。三是阅读推广。结合读书进社区活动,培育优秀阅读推广人,组织开展“书香飘邻里,共建平安和谐社区”“文化进社区,阅读伴我行”“小手牵大手,建设书香家庭”等系列活动,打造书香社会。建设学习共同体,扩大阅读对象,让信息传播和情感交流更加频繁有效;开展共同体阅读,让名师、志愿者成为伴读人、助读者,培养阅读思维;开展社区阅读活动,让读书成为一种常态,使阅读有“深度”。
正如陶行知所倡导的,学习要常新、自新、全新。阅读应有发现创造。引导学生“乐读”,自觉自为,读懂字面之意,感受阅读美好,萌发创造热情;静心思考,理解言外之意,获得情感体验;切己体察,感悟生命,乐享表达,实现生活创造。在书香校园建设中,将阅读的关注点逐渐从“书”(信息)过渡到“香”(情感),使书香校园建设有“高度”。[2]
首先,自觉自为,感受阅读美好。阅读是自发的,符合自身需求,要树立读书为要的自觉。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懂字面之意,理解文章含义,分析段落章节,概括大意要点,评鉴方法特色。在阅读中引发人生思考,实现阅读相伴成长,充分感受阅读过程的美好,萌发创造热情。例如,读《蝴蝶·碗豆花——中国经典童诗》一书,先让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的韵味,使读诗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再引导学生创作诗歌,用诗歌描绘生活。
其次,静心思考,获得情感体验。阅读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实践,身体力行,在生活中体验思考。通过阅读,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在阅读中产生新观点、新思想,使阅读过程充满创造活力。例如,读金波的童话《白马黑马》,引导学生想象童话中画一样的美感,品味诗一样的语言,思考谜一样的哲理,汲取其中蕴含的中国力量。通过阅读,感受童话人物为他人着想、奉献自己的人性之美,伴随小黑马成长的心理历程,思考自己的人生。阅读好书,能帮助学生解除困惑,解决问题;促进成长,润泽生命。
最后,切己体察,实现生活创造。在阅读中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具备独立思维,做到不盲从,在读中质疑、批判、创造。例如,阅读完一本书后,可组织学生摘录读书笔记,读后续写、改写,诵读诗词作画,节日创作楹联等,让读书活动充实生活、创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