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台江第三中心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0)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中,以下两项较为突出:一是,问题单篇教,教学零散化,呈现篇章段落间孤立状态,即就文教文、就文读文,缺乏联系;二是,教学平面化,课时安排和教学内容缺乏层次性,教学效果无法得到优化。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改变零散性的教学模式,建构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即将教学单位设定为单元,教学理念为整合,而学习的基本方式则为自主探究。把教科书的单元整合为一个单位,通过增加单元内课文的横向联系,精选优化教学资源,重组教学内容,真正实现“减负、增效、提质、优化”。本文以统编版教材为例,分析单元整体教学的具体开展,探究其教学作用的有效策略。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也是教学的归宿。[1]要想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选择和深度整合,就必须建构体系清晰的单元整体教学的目标体系。其构成可以由以下三个层面组成:类文总目标、单元的学段目标、单元的阶段目标。下面以统编版“写景状物类”单元为例试加阐释。
(一)类文总目标:课程标准对每一类型、每一文体文章的学习都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如在统编版一到六年级的各册教材中,均有写景状物类的文章,可谓是贯穿小学阶段的大教学单元。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可以确立一到六年级写景状物类文章的教学总目标为:通过对写景状物类文章的学习,了解景物的特点,感受语言的生动,从而体会此类文体的特点、表达方法并学以运用。[2]
(二)学段目标:结合学段目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低、中、高学段目标呈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结构。如,低年级通过朗读感悟景物的美;中年级侧重从文本中习得写景文章中段落的结构安排;高年级则通过品鉴语言,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具体方法。
(三)单元阶段目标:单元的阶段目标隶属于学段目标,但更精细化。因此在制定单元阶段目标时,首先要依据单元内的课文在写景状物方面的特色,以及它在完成整个小学阶段写景类课文教学中的价值定位,来确定它应负载的阶段目标。以统编版三年级第六单元为例:单元组内的《美丽的小兴安岭》《海滨小城》《富饶的西沙群岛》这几篇文章,大多采用总分的段落结构,分别从几个方面介绍一处景物,结构明晰。再看本单元习作要求为:围绕一个意思,把身边的美景介绍给大家。制定教学目标时,可依据类文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习作要求入手,即围绕一个意思写。因此,把单元的阶段目标设定为:1.利用思维导图,认识三篇课文中总分结构语段的外部特点,即一段话围绕一个意思来写。2.认识总分结构语段的内在联系,即句与句之间必须有关联才算是围绕一个意思写。3.运用总分结构,写清景物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不同年段有不同的目标要求,因此每个学段的单元整合教学的教学模式在内容上也有所不同。低年级适宜以识字为整合点,指导重点在词句理解和朗读。中高年级则以单元主题为纲,整合课内、课外内容,指导预习,尝试自学,指导重点在于通过句段推敲、篇章的学习,理解内容、体会情感、领悟表达。
(一)模式一:识字、朗读、写字、积累与运用
主要运用于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根据课标对低年级教学的总体要求,识字、写字、朗读以及学会积累运用词语是教学重点。因此,该模式可划分为四大模块:识字、朗读、写字、积累运用。以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具体操作如下:
1.识字模块。部编教材的识字方法讲求多样性,可以通过儿歌识字、象形识字、看图识字、字谜识字等方法,还可以进行归类识字。将本单元中的形声字制作成课件,将形旁和声旁分列两组,学生通过拖拽课件中的声旁或形旁,组合汉字。学生借助形旁和声旁的特点,很快就能读准字音,并了解汉字的字义。
2.朗读模块。以对话的形式呈现,是本单元组的一个表达特色。因此,可以将朗读对话作为本单元的重点。在指导语气时,以《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作为范例。引导学生先关注标点符号——感叹号、问号,再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最后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可将此方法迁移并运用至单元组中其他课文的朗读指导中。
3.写字模块。可引导学生根据字形特点进行归类写字。通过观察字形,找准结构共性,从而写好字的间架结构。如将“观、沿、话、际、阵”归为一类,指导学生观察字形,发现这些字书写时都要做到左窄右宽。写字有规律可循,不再是机械训练。
4.积累与运用模块。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学习对话。先是积累与运用本单元的词语和句子,接着开展单元组整合性的积累运用。如出示《我要的是葫芦》中的对话,指导读出人物的语气后,引导学生尝试写一写,看到掉下来的葫芦,种葫芦的人和邻居又会有怎样一番对话呢?学生在“识字”“朗读”“写字”的基础上,展开积累与运用的训练,落实以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的本单元整体教学的教学目标。
(二)模式二:预习与理解、领悟与表达
中高年级的教学活动,可以按照此模式开展。课标对学生学会预习并逐步实现自主学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中高年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句段和篇章的教学,体会情感、领悟表达。因此,该模式第一模块是:预习与理解。首先让学生预习本单元的全部课文,完成预习单。教师根据学生在预习单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关于词句理解、内容理解、表达方式等方面的教学设计。第二模块是“领悟与表达”。此模块重在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既有安排了解文本结构的特点,又有关乎文本语言特色的鉴赏。
以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本单元三篇课文《猫》《白鹅》《母鸡》,作者抓住动物特点,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在“预习与理解”中,学生扫清生字词的障碍,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领悟与表达”模块,教师从“作者用什么方法突出这些动物的特点?又如何表达自己对小动物的感情?”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品词分析句,激发学生寻求新的经验,唤醒学生的阅读需求,使阅读从被动变为主动,产生知识迁移,将阅读内化为写作表达。
单元整体教学作业系统,以单元整合作业的形式,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单元学习任务,学生根据这个任务去学习整个单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学习。[3]
这一系统具有操作性,强调学生动手操作;具有系统性,作业基于教材系统,又做了较大的调整和修改,让目标更集中;具有阶段性,很多作业是不同学期都会出现的,每个阶段有不同的要求,体现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标准。在设计的过程应注意:
1.作业设计的内容应体现前后关联。即围绕单元整合目标,思考单元整体教学前以及教学后的作业,保持教学前后的一致性。以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识字单元为例。教学前布置预习作业:自主学习本单元生字,课后布置家庭作业——制作识字剪贴报。教学前后的作业设计体现关联性,且相辅相成。
2.作业设计的形式应丰富多样。即作业内容多元化、形式多样。再以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识字单元为例,课后作业为制作一份识字剪贴报。剪贴报的主题是“课间活动设计”,内容分为三部分:活动的名称、活动的地点、活动的规则。其中,“活动规则”可以让学生设计活动步骤,用上已学过的生字:“一、二、三、四、五”等数字,也可以使用课文中学过的短语、句子。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通过拼音标识、询问家长,或是从书报中找到这个字,把字剪下来的方式,组合成一篇有意思的文章。此类作业设计,既从单元整体出发,又通过丰富的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体验、整合、创造的过程中,产生别样的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