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译观下“中国英语”与“求同存异”策略

2020-02-25 05:05◎李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中国英语译者词汇

◎李 淼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河南商丘,476000)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国受到世界的瞩目,更多的人愿意去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如何向世界推广中国,如何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新一代语言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在此形势下,翻译过程中能够宣扬中国文化的“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应运而生。如今,这一规范的使用型英语变体已经被广泛认可。笔者从文化翻译观视角分析“中国英语”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探讨其在实现文化传播过程中所要遵循的翻译策略。

一、文化翻译观下的“中国英语”

(一)文化翻译观

人类通过语言去交流和表达自身感情。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民族语言不同,但是不同的语言之间又存在着共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交流需要语言去实现。“两种不同的语言交流的同时进行文化的交流”就是翻译的实质。翻译不是简单的两种不同语言符号的相互转换,而是两种文化的相互融合和碰撞。

著名的社会学家埃德蒙·里奇在《我们自己与他者》一文中首次提及“文化翻译”的概念。他认为:“文化翻译要以文化为导向,实现不同语言和文化间的‘共性’和‘个性’的融合与碰撞”[1]。文化翻译观的内容是:翻译不是不同语言间的简单切换,而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翻译的实质是文化的交流和移植。翻译的对象不是简单的语言而是深层的文化信息。因此,在文化翻译观的视角下,翻译的基本要求是既要了解语言符号的表层信息,又要深挖其文化内涵。

(二)“中国英语”及其特点

20世纪80年代,葛传槼先生在《漫谈由汉译英问题》一文中率先提出了“中国英语”这一概念。他认为:“翻译时要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性。”[2]每个国家都有其独具文化特色的事物,当这些事物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时,例如汉语常常出现“文言文”“三个代表”等词,这些术语和名称在英文中很难找到贴切的表达方式。这些词语常常被翻译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wenyan wen,three represents)。这些独具中国特色的英语译文既符合英语的表达规范,又能充分彰显中国的文化底蕴,被称为“中国英语”。它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必然产物。

(三)“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区别

“中国英语”并不是人们常说的“中式英语”,它和“中式英语”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中式英语”是一种英语中的语用错误现象。它是中国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母语的语言规范而使用的一种错误的表达。而“中国英语”完全不同,它是以标准的英语为核心,遵循英语的语言规范。因此,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区分清楚。总之,“中国英语”是用规范的英语形式来表达独特的中国文化,能够被英语国家的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在中国文化处于弱势的背景下,译者更要承担起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在文化翻译观视域下,“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在中国的文化传播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中国英语”在对外翻译中的客观性和重要性

(一)“中国英语”在翻译中的客观性

“中国英语”在对外翻译中是客观存在和不可避免的。在过去的三十年间,“中国英语”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很多中国英语的表达已经被西方文化接纳并收录到英文词典中,比如:风水(feng shui)、八卦(ba gua)、功夫(gong fu)、春联(chun lian)、端午(duan wu)等。

很多学者在英语的客观存在性方面做了大量的调研。汪培榕指出“中国英语”的不可或缺性,但他表示“中国英语”的使用具有局限性。它仅仅可以用来表达和中国历史人文相关的词[3]。姜亚军在他的文章中表述了“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性,并指出“中国英语”普遍存在于音位、词汇和语篇三个层面上[4]。李莉和司显柱指出要对中国英语给予认可。翻译既要“忠实”,又要“顺达”,这两者之间需找到平衡点[5]。汉译英时“中国英语”便是这一平衡点。“中国英语”通过直译词、音译词、借译词等多种途径产生,使译文在忠实表意的同时,更具有中国的特色。

简言之,文化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会相差甚远。在向世界传播中国独有的事物和精神文化时,如果在语言中找不到对应的词汇,人们就可以大胆存异,使用“中国英语”表达中国独有的民俗民风、风土人情、意识形态和思想价值观。

(二)“中国英语”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中国英语”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融合的必然产物。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在日益加深。英语中会大量使用中文词汇和短语作为外来语。比如在西方的报刊中,就有大量中国特色词汇的出现,中国特有的概念经常会使用“音译”或“音译加注”的方式来表达。这些中式的表达方法的使用说明汉语的世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福娃”的形象被全世界范围内的人们认识和喜爱。“Fuwa”也成为“中国英语”中新的一员。“中国英语”肩负起对外交流的重担,在中国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中国,了解汉语言文化。另外,国内的一些大学开始建立“中国英语”语料库。语料库的建立为独具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中国英语”的作用不容忽视。它是中国人表达独具中国特色词汇的重要渠道,填补了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英语表达空白。“中国英语”的出现为译者开辟了全新的翻译视角。“中国英语”的使用有利于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实现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因此,中国译者有责任肩负起研究“中国英语”的重担,使其表达更加规范系统,提高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三、“中国英语”实现文化传播的途径

在文化翻译观视域下,翻译的实质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这就不得不提到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原则。20世纪90年代,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美国翻译家韦努蒂首次明确“归化”和“异化”的定义。他指出“译者在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时应尊重目的语主流价值观,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使其迎合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典律、潮流、政治等需求;而在使用异化的翻译策略时应保留源语言的异域性特征,打破常规,推陈出新”[6]。

(一)内容上“存异”

“中国英语”翻译的依据就是英语中的“异化”翻译策略。“异化”翻译原则能够彰显源语言的文化特性,向世界展示源语言的魅力。“异化”的前身是“直译”。中外翻译史上很多译者都主张“异化”原则。中国古代支谦说过“因循本旨,不加文饰”,其中的含义便是要遵循事物的本质,不要添加额外的修饰。俄国的文学家别林斯基认为翻译时一定要严谨,尊重原文所要表达的信息,不能随意地添加和删减,更不要随便“意译”。原文中的缺陷也应该如实地表达,这样才能实现让读者真实地感受本土文化的目的。译文应真实地表达原文的优劣。汉语言文化具有其独特的魅力,翻译时不应被西方强势文化所同化。译者应在文化翻译观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中国英语”便是发挥汉语言文化魅力,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有力工具。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中国文化所特有的事物和词汇,英语中现有的词汇无法准确表达时,为了准确地传递汉语言文化信息,这些空项词人们会使用“新造”的英语(即“中国英语”)来表达。

中国英语中有一部分词直接用拼音表示,如:tangyuan 汤圆,jiaozi饺子,zongzi粽子,huntun馄饨;Qingming清明节,Duanwu端午节;Juren举人,xiucai秀才,zhuangyuan 状元,guzheng古筝,pipa琵琶,erhu二胡,gongfu功夫,shaolin少林,taiji太极,Cantonese广东人,Henanese河南人,yuan元,jiao角,fen分等。

“中国英语”在翻译与中国制度和政策相关的词时经常被使用。这一类词汇是依据中国国情产生的,保留了汉语的表达意向。如:“三讲”被译成“Three Stresses”;“三步走伟大战略”被译成“The Three-Step Stategic Plan”;“两次飞跃”被译成“Two Historic Leaps”;“四个现代化”被译成“The Four Modernizations”;“四有公民”被译成“Siyou Citizen”等。

“中国英语”以“异”的状态存在,得到西方大众的接受和认可,最终在西方文化的土壤中孕育生长。“中国英语”在以独特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国。

(二)形式上“求同”

在文化翻译观的指导下,翻译时既不能丧失源语言文化的特色,又要顾及两种文化间的通约性[7]。成功的译文要能让读者接受和理解。“中国英语”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特有产物,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独有特色。在翻译词汇时,译者应尽可能地保留汉语言文化的异质性,但同时在句式和语篇上要尽量向西方语言标准靠拢。句式上如果使用中国式的表达方式,就会让西方人误认为是“中式英语”,难以理解句子的意思,因此也达不到传播的目的。中西方在语篇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喜欢含蓄,讲究迂回渐进,而西方人喜欢开门见山,直达主题。如果不按照西方的语篇结构进行翻译,恐怕是提不起他们的阅读兴趣的。所以“中国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途径主要表现在对一些只有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上,但句式和语篇上还要以西方为主,符合西方人的思维逻辑和思考方式。

简言之,在翻译中国文化所独有的词汇时,可以大胆“存异”,合理使用“中国英语”,以期最大限度地传播中国文化。在句式和语篇上还需“求同”,这样的译文才能更好地被西方人所接受,也才能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最终目的。

四、结语

在文化翻译观视域下,翻译的实质是一种文化的移植。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实现汉语言文化的传播,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英语”应运而生。“中国英语”的产生具有其客观性和必然性,在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道路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英语”逐渐被世界所接受和认可。在独具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过程中,鼓励使用“中国英语”,大胆“存异”,但在句式和语篇上还应遵循西方的语言结构和表达习惯,规避中式思维的影响,仔细“求同”。要加强对“中国英语”的系统研究,使其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加速推动“中国英语”的发展,巩固“中国英语”的国际地位,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猜你喜欢
中国英语译者词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研究
从中式英语到中国英语—译者认可度调查报告
基于近五年政府工作报告热词英译的中国英语研究